被开心麻花改变了的国产喜剧电影
2022/09/25 | 作者 时间之葬 | 编辑 孙杨
摘要: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些批量涌现的跟风效仿作品,其实正是开心麻花自己的产物。当开心麻花这个品牌在进入电影行业的三年间不断蹿红时,一大批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涌来几乎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只不过在这波汹涌的山寨浪潮中,开心麻花旗下的部分成员也是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而“高仿山寨版”源源不绝地问世,则是开心麻花对国产喜剧产生的影响最直观的体现。
刚刚过去的暑期档,全国总票房突破了90亿元。其中,上映前10天才临时定档的《独行月球》,公映一个月后收获了超过28亿元的票房,不但毫无疑问地成为了这个暑期档的最大赢家,而且被诸多业内人士视为又一部“救市之作”,能够盘活自春节后便颓势尽显的行业大盘。
与此同时,凭《夏洛特烦恼》从舞台剧跨界进入电影行业并迅速蹿红的开心麻花,也从《李茶的姑妈》的口碑滑铁卢中走了出来,再次成为观众心中的国产喜剧“王牌”。七年来,无论你是否喜欢开心麻花的电影,都很难否认的一点是,国产喜剧早已深切地被开心麻花改变。
你以为的“开心麻花电影”,未必真的是“开心麻花电影”
首先需要普及一个“冷知识”:不少人们眼中的“开心麻花电影”,并不是真正的“开心麻花电影”。如果把主要由北京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开心麻花”)投资和制作的电影视为真正的“开心麻花电影”,那么自从开心麻花的第一部电影《夏洛特烦恼》上映至今,“开心麻花电影”其实仅有《夏洛特烦恼》《驴得水》《羞羞的铁拳》《李茶的姑妈》《半个喜剧》和《独行月球》6部而已。
在大部分观众的印象中,“开心麻花电影”指代的都是《夏洛特烦恼》和《羞羞的铁拳》这类爆笑喜剧,但事实上开心麻花还有《驴得水》和《半个喜剧》另一个分支。由周申和刘露联合导演的这一分支,属于更具现实意义的批判和讽刺喜剧。
而主要由西虹市影业投资和制作的《西虹市首富》《神笔马良》(《我和我的家乡》中的一支短片)和《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几部电影,可以被视为“泛开心麻花系电影”,却不是真正的“开心麻花电影”。
西虹市影业是由《夏洛特烦恼》的导演闫非和彭大魔创立,开心麻花参与投资的独立制片公司。由于两位导演此前多年一直是开心麻花的核心创作团队成员,且开心麻花本身也是股东之一,因此在西虹市影业的所有电影里,都有太多人们熟悉的开心麻花元素。对于不明就里的观众而言,很容易就会把两者混为一谈。
此外还有一些经常被误认为“开心麻花电影”的影片,如《温暖的抱抱》《日不落酒店》《李茂扮太子》等,其实与开心麻花并没有太多直接的关系。这些影片往往是因为主演是开心麻花签约的旗下演员,或是在喜剧风格上对“开心麻花电影”或多或少的效仿,而造成了这样的误会。
《夏洛特烦恼》剧照
这些“开心麻花电影”的跟风效仿作品,很大程度上反噬了开心麻花早年建立的口碑,甚至一度泛滥到每当提起“开心麻花电影”,人们联想到的就是一部笑料低俗且笑点尴尬的烂片。
因此,对于开心麻花来说多少有点不公平的一点是,大部分观众嫌弃的那些“开心麻花电影”,并不是真正的“开心麻花电影”。但这个讽刺的结果,却很难说和开心麻花完全没有关系。毕竟,除了电影投资和制作,开心麻花同时也是一家演员经纪公司,这些口碑不佳的效仿作品,由开心麻花签约的艾伦、常远、黄才伦等人主演(甚至担任导演)是不争的事实。除了一批从“开心麻花电影”里走出并为人熟知的演员,在这些影片里观众也的确不难捕捉到各种熟悉的开心麻花元素,其搞笑的理念与抖包袱的技巧,总令人感觉似曾相识。
某种意义上而言,这些批量涌现的跟风效仿作品,其实正是开心麻花自己的产物。当开心麻花这个品牌在进入电影行业的三年间不断蹿红时,一大批粗制滥造的跟风之作涌来几乎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只不过在这波汹涌的山寨浪潮中,开心麻花旗下的部分成员也是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而“高仿山寨版”源源不绝地问世,则是开心麻花对国产喜剧产生的影响最直观的体现。
把小品段子搬上大银幕
开心麻花的第一部电影《夏洛特烦恼》于2015年的国庆档公映。这部投资仅有2000多万,主演此前几乎没有电影表演经验的影片,成了当时最令人意外的一匹票房黑马。不但席卷了惊人的14.4亿元票房,而且让无数观众在影院乐不可支,不少观众表示,此前从没看过这么好笑的国产喜剧。
横空出世的《夏洛特烦恼》,就此奠定了开心麻花的主要风格和基调,后来大部分的“开心麻花电影”,本质上都是在重复《夏洛特烦恼》的理念与技巧。而这一套成功的喜剧理念与技巧,则是此前多年开心麻花在话剧和春晚舞台上积累的结晶。
创立于2003年的开心麻花,最初成名于舞台剧。推出的第一部喜剧《想吃麻花现给你拧》反响热烈,曾连续演出40场。这部爆笑喜剧的主演,正是后来开心麻花旗下最重要的演员——沈腾。此后,沈腾在《人在江湖飘》《疯狂的石头》《甜咸配》《乌龙山伯爵》等一系列开心麻花舞台剧中担任主演和导演,赢得了一批忠实拥趸。
2012年,首次登上春晚。由沈腾、马丽主演的小品《今天的幸福》被不少观众视为当年春晚最好看的小品。沈腾和马丽的“沈马组合”自此连续四年在春晚表演开心麻花的原创小品,在观众中积累了相当的人气,也为后来转型电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夏洛特烦恼》之所以能让初次试水电影的开心麻花一炮打响,是因为它的确搞笑,而它之所以搞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片中预设的包袱和笑料,早已是演员们在舞台剧上试练过上百次的“程序”,对于观众对每一处细节的反应,可以说都是驾轻就熟。演员之间的这份默契与纯熟,极大地化解了他们欠缺大银幕表演经验的生涩。
“开心麻花电影”的搞笑,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从导演、编剧到表演,整个创作团队的逻辑和思路,基本都是沿用自令其成名的舞台剧和春晚小品,尤其以小品式的抖包袱和段子设计为主。对于技巧纯熟的导演和演员而言,设计一个令人捧腹的搞笑段子,有点像是设计一个能触发人体应激反应的开关,每当一类场景出现或一类台词出口,观众总是会不由自主地绽放笑声。对于以逗乐观众为第一要务的小品而言,如何有效地组织起一系列搞笑的包袱和段子,就是一个小品成败的关键。就这一点而言,开心麻花的春晚小品无疑是成功的。
《驴得水》剧照
《羞羞的铁拳》剧照
回顾并审视过去多年来的“开心麻花电影”,会发现它们都很像是一个个经过精心设计的大型春晚小品。导演和编剧要在两个小时左右的时长里,设计一系列具备一定合理连贯性的事件,来把一个又一个搞笑的段子和包袱无缝拼搭衔接起来。这也就意味着,大部分时间里,人物和剧情都是为了段子而服务的,人物性格的合理转变和剧情发展的内在逻辑相对而言都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段子和包袱有没有把观众逗乐。
以《夏洛特烦恼》为例,观众很可能在看完电影后记住了一系列爆笑的梗和段子,但是稍微认真思考一下夏洛这个主人公,便会发现由始至终他其实什么也没有改变。从剧作角度而言,除了表层的故事剧情,主人公的内在精神剧情几乎毫无起伏可言。也就是说,换一个人,换另一些事,这部电影给人的观感或许并不会有什么不同。因为整部电影的重点都在包袱和段子,人物和故事只不过是讲段子和抖包袱的工具。
客观来说,把小品式的舞台化表演套用在电影里,并非开心麻花的创举。在过去几十年中,包括赵本山、冯巩、黄宏、范伟在内的几乎每一位知名小品/相声演员,都曾做过类似的尝试。但他们也从未像开心麻花这样,如此大面积地复制小品式的包袱与笑料,而且乐此不疲地把那些在春晚上形成了国民级认知的段子频繁运用在电影当中。
《李茶的姑妈》剧照
《半个喜剧》剧照
这也是“开心麻花电影”时常被批评缺乏“电影感”的根本原因,因为从创作的初衷与理念上,它们就与传统意义上遵循戏剧原则的电影背道而驰了。但也恰恰是因为把“段子”置于核心地位,让“开心麻花电影”获得了远胜一般喜剧的搞笑效果,这也让后来的更多喜剧电影,试图模仿这一创作思路。不仅如此,它们还试图模仿开心麻花一整套搞笑的方法。
当谐音梗沦为“错别字”
只要你看过两部以上的“开心麻花电影”,便不难发现它们的一些共同特质和规律——脱离现实的设定,利用身份错位和性别倒置形成强烈的反差来制造尴尬与喜感,接地气的通俗语言风格,底层小人物的自嘲,对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音乐的搬用,以及无处不在的谐音梗。
如果说“开心麻花电影”是一套以搞笑为核心主旨创作出来的产品,那么这些产品得以畅销最仰赖的便是足够宽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展现出的这些鲜明的共同特征,无一不是为了让受众最大化而服务。
大部分国内观众对于喜剧的观影诉求,就是“放松”和“图个乐儿”,开心麻花正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核心诉求,并运用一系列娴熟的技巧把搞笑的宗旨放大。这一点从每一部“开心麻花电影”都严重脱离现实的设定便显露无遗。
无论是《夏洛特烦恼》还是《羞羞的铁拳》,又或是《李茶的姑妈》和《西虹市首富》,其故事背景都像是一场典型的白日梦,为观众提供一种美好但绝无可能实现的遐想——假如能够回到过去,假如能够与另一个人互换身体,假如我有一个巨富的亲戚,假如我有一笔如何挥霍都花不完的财产......
在这些夸张离奇的背景设定下,作为底层普通人的主人公往往容易暴露出更多的小市民心态和劣根心理,影片也在展现一系列反差行为的过程中,把一些不乏辛辣的批判和讽刺以自嘲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在主题上,“开心麻花电影”并未真正脱离现实。
但对于大量后来的跟风效仿者而言,往往只看到了“开心麻花电影”的那些表面元素,这些表面元素也因为最容易被模仿,从而被滥用到了这些影片当中。在这些元素中,最典型的一个莫过于谐音梗。纵观每一部“开心麻花电影”,包括开心麻花的大量舞台剧和小品,谐音梗都充斥在这些作品当中,而且往往在片名和主人公的名字中就有十分鲜明的体现。
如在沈腾春晚成名的系列小品中,男主人公都名为“郝建”(好贱),又比如《夏洛特烦恼》和《李茶的姑妈》都把人物的名字(夏洛、李茶)设置成了英译中的谐音,以及像“西虹市”这样最直白的谐音。
在《温暖的抱抱》和《李茂扮太子》等效仿之作中,类似的谐音梗几乎成了这些影片最鲜明的特征。《温暖的抱抱》中的主人公名为鲍抱,《李茂扮太子》则直接把“狸猫换太子”中的“狸猫”换成了“李茂”。这些毫无想象力可言的谐音,被频繁滥用之后必然遭到观众的反感,以致于后来有网友戏称这些滥用谐音梗的影片为“错别字电影”。
谐音梗之外,开心麻花被频繁效仿的另一点,是利用身份错位和性别倒置等强烈反差来营造喜感。例如在《李茂扮太子》中,故事的核心设定就是外貌一模一样的太子和平民李茂互换了身份。在《跳舞吧!大象》中,艾伦饰演的看起来邋遢油腻的中年大叔,努力去教几位花季少女跳芭蕾舞,而且其中一位女孩还是一个身材臃肿的胖子。这些为了制造强烈反差效果而罔顾生活和叙事逻辑的做法,很难不给人生硬、尴尬甚至恶俗的观感。
开心麻花自己制作的《李茶的姑妈》之所以恶评如潮,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影片不加节制地反复使用男扮女装这一性别反差梗。这类强烈的反差,如果运用不当,很容易就演变成一个突兀且难以消化的障碍,令观众难以建立对电影的基本认同。
当然,仿效开心麻花的后来者,也有少数能够抓住其精髓与要领,其中的代表作当数贾玲自导自演的《你好,李焕英》。《你好,李焕英》的主演贾玲和张小斐,同样也是在春晚小品中为人熟知。整部电影和开心麻花的一系列影片一样,也是在时光倒流这一超现实的背景下,运用一系列小品式的表演制造喜剧效果,最后让主题停留在现实层面上的母爱与亲情。《你好,李焕英》掀起的全民观影狂潮,可谓对“开心麻花元素”一次青出于蓝的师仿。
“含腾量”有多重要?
“开心麻花电影”蹿红之后,带来的另一个直观影响,就是频繁出现在这些影片中的“麻花系”演员的走红。
在众多“麻花系”演员当中,最受瞩目的无疑是沈腾与马丽。作为“开心麻花电影”中最常见的男一号和女一号,沈腾与马丽已经是内地最具票房号召力的演员,一部电影只要有他们出演(哪怕只是配角或客串),往往就会被视为能够热卖的票房保证。
《独行月球》剧照
《独行月球》之所以能够未映先火,很大一个原因正是人们对“沈马组合”再度联袂主演的期待。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在人们的印象中,沈腾和马丽早已是开心麻花的台柱,但是事实上自从《夏洛特烦恼》后,两人再也不曾一起主演电影长片,其间仅有的两次合作,还是在拼盘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及《我和我的父辈》中的两支短片。
观众对沈腾的偏爱,甚至催生了一个全新的网络词汇“含腾量”——用来指代一部电影中沈腾的戏份多寡。之所以会出现“含腾量”的说法,是因为随着沈腾主演的多部喜剧屡创票房佳绩,沈腾人气不断走高,有不少电影都会邀请沈腾以客串的形式在片中短暂登场露面,其中有一些影片在宣传时,会假装沈腾在片中拥有较高的戏份,以此吸引观众。
最为著名的一个例子,就是《日不落酒店》。在该片中,沈腾只是以一个纸片人的形式短暂地出现过几秒,却在宣传时让不少观众误以为是沈腾主演。最后,不少看过影片的观众大呼遭受了营销欺诈,对本就质量堪忧的《日不落酒店》报以更多恶评。
与此同时,开心麻花旗下此前大多饰演配角的另一批演员,如艾伦、常远、黄才伦、魏翔等人,也获得了更多机会,逐渐晋升为主演。但是当他们脱离开心麻花的核心主创团队,试图独挑表演大梁时,往往效果不甚理想,对于开心麻花小品式表演和段子式搞笑的模仿,也大多画虎类犬,止于表面。
当然,此类现象并不绝对,由曾经的黄金配角魏翔担纲主演的《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就展现出不俗的喜剧效果,而且影片的感染力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魏翔与魏成功这一角色特质的高度吻合。
《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和《独行月球》收获的喜人票房,证明了开心麻花喜剧依然有相当可观的市场。在这两部新作中,也能窥见些许开心麻花改变和创新的尝试。《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在内核上更加接近于底层小人物的悲剧,在爆笑的氛围中时常令人感到一丝哀伤与悲凉。而《独行月球》则在爆笑喜剧的基础上,植入了大量科幻元素,影片在很多时候不再刻意搞笑,且科幻部分呈现了不俗的电影工业质感。对于长期以段子式搞笑立足的开心麻花而言,是一大进步。
一个不难想见的事实是,开心麻花依然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引领国产喜剧的风潮,新的跟风效仿者依旧会不断涌现,更多的舞台剧和小品演员会加入到这阵浪潮当中来。希望跟风者不再止步于最浅显的表面文章,也希望在单纯的搞笑之余,国产喜剧能给观众留下更多一点沉淀与回味。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