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凝视的东方华裔影人在好莱坞的地位变迁
2022/07/15 | 作者 时间之葬 | 编辑 孙杨
近日,由杨紫琼主演的电影《瞬息全宇宙》在北美引发了一波观影热潮,上映11周后收获了超过6000万美元的票房,且在3月底点映期间一度成为2022年北美点映票房和馆均票房最高的影片。上映之后,这部全亚裔主创阵容的影片更是在北美和内地的互联网上引起了观众的热烈讨论。
巧合的是,今年3月在流媒体上播出的皮克斯新作《青春变形记》,同样是一部由亚裔主导的影片。华裔导演石之予借动画的形式,表达的是与《瞬息全宇宙》高度相似的东方家庭主题——总是以“为你好”为由对孩子横加干涉的中国式家长,如何毁掉了孩子的自信与生活,存在观念隔阂的两代人,又如何在这种冲突中寻求和解。
前后上映的《瞬息全宇宙》和《青春变形记》,让人们看到了华裔导演的才华与努力,继《摘金奇缘》之后,再度把近年来在好莱坞逐渐崛起的亚裔群体,推向了媒体的关注焦点。
处于边缘地带
在过去一百多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以华人为代表的亚裔群体,在好莱坞都处于绝对的边缘地带。
19世纪末期,随着大量华人劳工涌入美国西部,因为华人劳工普遍能吃苦耐劳且接受更低廉的薪酬,而对美国的底层工人形成了剧烈的冲击。美国国会甚至在1882年通过了第一个“排华法案”,宣布“绝对禁止华工入境十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华人在电影里的形象便可想而知。最早出现华人形象的影片《华人洗衣店场景》(1895)中,出现了华人洗衣工的场景。据资料显示,当时的纽约地区约有8000个华人洗衣工,占华人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洗衣工以及与之相似的洗碗工、按摩师、车夫等蓝领工人,也就此在很长时间里定义了华人在电影里的银幕形象。如今大火的《瞬息全宇宙》里,杨紫琼饰演的女主角就是一位洗衣店的老板——洗衣工形象的某种升级。
如果说洗衣工的形象还勉强算是对当时在美华人地位的客观投射,那么傅满洲(Fu Manchu)这一人物形象就是对华人不折不扣的丑化和歧视。1913年,在《傅满洲博士之谜》一书中,傅满洲以标志性的光头、尖下巴、八字胡、细长眼的经典满清官员形象为人熟知。他阴险奸诈,精通各种酷刑和毒药,总是策划种种邪恶勾当。这一带着强烈种族歧视色彩的形象,迅速作为邪恶角色的化身而出现在大量好莱坞电影当中。直到40年代,随着二战的爆发,中国与美国成为反法西斯盟友,傅满洲的形象才逐渐从银幕上消失。
在大量的负面形象中,偶尔也会出现像陈查理这样的正面华人形象。由厄尔•德尔•比格斯在小说《没有钥匙的房子》中塑造的这个模范华裔探长形象,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美国家喻户晓的人物,好莱坞在当时共计拍摄过40多部与陈查理相关的电影。
生于唐人街的华裔演员黄柳霜,也多少打破了好莱坞对于华人的刻板印象。14岁的黄柳霜就参演了首部电影《红灯笼》,随后又相继出演《唐人街繁华梦》《上海快车》等影片,凭借一系列富有东方风情的“中国娃娃”式形象,成为第一位真正在美国立稳脚跟的华裔演员,也是当时极少数在好莱坞取得成功的亚裔演员(另一位当数日本演员早川雪洲)之一。
但即便是已经成名的黄柳霜,依然难免遭受业界的歧视与排挤。在改编自赛珍珠描写中国农村生活的影片《大地》(1937)中,黄柳霜在竞争女主角阿兰的试镜中,败给了白人演员路易斯·莱娜——后者凭借这一角色获得了当年的奥斯卡女主角奖,理由竟然是她“过于东方”。在当时的好莱坞,一名华裔女性会被认为不适合扮演一个华人角色,而像陈查理这样的正面华裔形象,也往往会请白人演员来扮演。
事实上,除了华人,在1960年代之前的好莱坞,所有的少数族裔和黑人群体都处于普遍的被歧视状态当中,白人至上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好莱坞不成文的潜规则。只不过与黑人形象被曲解有所不同的是,在美国主流文化中,亚裔形象甚至不能算被曲解,更多是边缘化乃至于无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好莱坞根本不会区分中国人、韩国人、日本人又或是新加坡人,只是笼统地把他们称为“东方人”。
功夫片带来的改变
随着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的开展,好莱坞对于少数族裔的歧视也有所好转。此时正值香港功夫片的黄金时代,以一身硬派功夫闯出天地的李小龙,闯荡好莱坞后立刻受到了观众的追捧。
在香港接连拍摄了《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等多部票房力作的李小龙,此后收到了华纳兄弟公司的邀请前往美国拍摄《龙争虎斗》(1973)。上映之后,《龙争虎斗》在北美收获了2500万美元票房,位列当年的北美票房榜前十。凭借李小龙的超高人气,《龙争虎斗》在此后的30年间,在全球累计收获了惊人的2.65亿美元的票房,就此在西方开启了一股功夫片和动作片的风潮。
遗憾的是,刚刚在好莱坞崭露头角的李小龙不久之后就英年早逝,由他开启的这阵功夫片热潮,要到1990年代才被后来的成龙和李连杰等人继承了下来。
上世纪90年代后期,曾经辉煌一时的香港电影开始走下坡路,以成龙、李连杰、周润发、吴宇森为代表的一批顶尖演员和导演尝试前往好莱坞谋求新的机会和发展,而他们主打的市场,自然是香港最引以为傲的功夫片和动作片。
回头看来,香港影人当年这股来势汹汹前往好莱坞闯荡的浪潮,大多以失意收场。即便是在香港和整个华语地区已经拥有极高人气和地位的明星和名导,在白人主导的好莱坞依然未能得到足够的尊重。
作为当时香港功夫片数一数二的巨星,李连杰在首部出演的好莱坞电影《致命武器4》(1998)里依然只能扮演一个配角,所得的片酬也仅有50万美金。在后来的《狼犬丹尼》(2005)中,虽然晋升为主角,但是李连杰却饰演了一个狼狗般的打手形象,不但被以狼狗的形式训练,甚至真的在颈部套上了一个铁圈。其他几部作品如《致命罗密欧》(2000)、《龙之吻》(2001)、《龙潭虎穴》(2003)也难言成功,基本上是在重复一些简单粗暴的B级动作片套路。
另一位香港巨星周润发,境况也大抵相似。前往好莱坞后主演的多部枪战动作片《替身杀手》(1998)、《再战边缘》(1999)和《防弹武僧》(2003)的票房成绩都不理想,几乎都未能收回成本。只有以全文戏出演的《安娜与国王》(1999)收获了1.14亿美元的票房,且在颁奖季赢得了一定好评。在后来的A级大片《加勒比海盗3》(2007)中,更是饰演了一名有丑化华人之嫌的中国海盗,其突兀的光头和八字胡造型,不由得让人们再度联想到臭名昭著的傅满洲。
相较而言,90年代香港首屈一指的动作片大导吴宇森,待遇要好得多。初到好莱坞的吴宇森便得到了执导A级大片和一线明星的机会,《断箭》(1996)和《变脸》(1997)都取得了可观的票房成绩,后者更是被认为成功重现了吴氏暴力美学的精髓。此后吴宇森更是得到了汤姆·克鲁斯的赏识执导《碟中谍2》,但后来的几部作品再也未能重现《变脸》式的成功。相形之下,与吴宇森同一时期赴美的名导徐克和林岭东就远没有这般幸运,两人都在拍摄了几部毫无波澜的影片之后铩羽而归。
这批闯荡好莱坞的香港影人当中,只有成龙,凭借独树一帜的动作喜剧,在好莱坞真正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在《上海正午》和《尖峰时刻》系列中,成龙都确立了自己与好莱坞明星平起平坐的地位和主导权,其拿到的片酬也基本与好莱坞一线明星齐平。后来更是在2017年获颁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亚裔演员。
借“政治正确”东风崛起的新亚裔电影
成龙获得奥斯卡终身成就奖时,已经是2017年。此时的好莱坞已经把反对种族歧视和推动性别平等视为不可动摇的政治正确,而此时的中国也早已成为各大片商无法忽视的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
在此之前的许多年里,灵活的好莱坞片商已经拍摄了不少有意迎合中国市场的大片,其中有一些甚至制作了专门面向中国市场的“中国特供”版本。在这些影片里,必然会邀请几位内地观众熟悉的演员扮演一些无关痛痒的配角,例如《变形金刚4》(2014)中的李冰冰,《X战警:逆转未来》(2014)中的范冰冰,和《火星救援》(2015)中的陈数。最著名的“中国特供”影片当数《钢铁侠3》(2013),范冰冰和王学圻饰演的角色只出现在了内地公映的版本当中,在其他国家和地区公映的版本里毫无踪影。这些在新世纪的好莱坞大片里“打酱油”的华人形象,虽然早已无关种族歧视,但是却在无形中被当成了好莱坞巨头圈钱的“工具人”。
当然,在新世纪以来的大部分时间里,华裔影人在好莱坞的地位的确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像林诣彬这样的华裔导演不但能够执导《星际迷航3:超越星辰》(2016)这样的A级商业大片,而且甚至成为了《速度与激情》系列的王牌导演,在动作片领域建立了相当的权威和声望。
1933年1月,黄柳霜在好莱坞参加电影《老妇人》的首映式。
同样来自中国台湾的李安,更是先后两度赢得奥斯卡最佳导演奖,俨然成为中美文化的桥梁。最初令李安一举成名的《推手》(1991),就是一部典型的中美合作诞生的电影。《推手》的剧本由李安和美国人詹姆斯·夏姆斯联合撰写,反映的也是一个移居美国的中国家庭中,中美两种不同习俗与文化交流冲突的主题。很快融入了好莱坞体系的李安,此后用英语拍摄了大量彻底西化的电影,从文学名著(《理智与情感》)到家庭伦常(《冰风暴》),从美国内战(《与魔鬼共骑》)到当代的伊拉克战争(《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题材与类型无所不包。《卧虎藏龙》一片更是在整个西方世界再度掀起了一股武侠片的风潮,不但票房丰收,而且收获了包括最佳外语片在内的五座奥斯卡大奖。李安的成功,也意味着华人开始在好莱坞的最高舞台赢得足够的关注与尊重。
2018年,一部由全亚裔担任主创的影片《摘金奇缘》在北美取得了1.74亿美元的票房成绩,并获得了当年金球奖的最佳音乐/喜剧片提名,一时间把好莱坞的亚裔群体再度推至镁光灯前。《摘金奇缘》改编自畅销全球的小说《疯狂的亚洲富豪》,本质上是一部“现代版的高知灰姑娘”影片,讲述的是吴敏恬饰演的女主角瑞秋,如何打破男友家庭的刻板印象,以平等的姿态嫁入豪门的故事。亚裔导演朱浩伟试图用这样一个看似俗套的故事,向观众呈现亚裔骨子里的多元性格。然而,大部分的国内影迷却认为,这部电影是为了迎合西方观众猎奇口味而拍的“左宗棠鸡”式电影。就像“左宗棠鸡”这道享誉海外唐人街的中华料理名菜一样,它看似很中国,但在中国根本不存在,而仅仅存在于海外华人聚居的那片土壤中,喜欢它的,也多是白人顾客。
无论《摘金奇缘》遭到了多少质疑与批评,这部电影在北美的大获成功依然让很多亚裔电影人重拾信心,也让更多亚裔演员站在了好莱坞的舞台中央。
《瞬息全宇宙》的男主演关继威,曾是《夺宝奇兵2》中的童星。早早成名的他,此后20年间却再也未能在好莱坞获得像样的表演机会,正是看了三遍《摘金奇缘》之后,重燃了对表演的激情和信心,渴望成为亚裔演员群体的一员。在《摘金奇缘》中饰演配角的中韩混血演员奥卡菲娜后来表示,很多亚裔演员在《摘金奇缘》之前,连一次试镜的机会都没有,现在每天则几乎都在试镜。从《摘金奇缘》中走出来的另一位华裔女演员嘉玛·陈,后来更是得到了在漫威大片《永恒族》中饰演女一号的机会。
1973年,李小龙出演《龙争虎斗》的剧照。
无独有偶,《摘金奇缘》后一年上映的另一部全亚裔阵容电影《别告诉她》也在北美引发了强烈关注。这部低成本的独立电影不但收获了数倍于成本的票房,而且因其以一个在美国长大的华人女孩视角去探讨极具东方传统意味的生死命题,收获了不少媒体和影评人的好评。很多观众认为《别告诉她》是继李安的《推手》之后,另一部旨在表现中美文化差异并尝试寻求融合之道的影片,李安本人也表达了对本片的赞赏。饰演女主角的奥卡菲娜,更是凭本片成为金球奖首位亚裔影后,并登上了《时代》周刊的封面。
亚裔电影上一次引起好莱坞如此热切的讨论,还是1993年华裔导演王颖执导的《喜福会》。相较于李安,王颖多年来都在关注在美华人移民的题材,在《喜福会》之前,他的一系列作品《寻人》《点心》《吃一碗茶》都在描写华人移民的生活境况。《喜福会》通过描写两代中国移民、四对母女的隔阂与冲突,把华人移民(尤其是女性群体)在美国遭受的歧视,以及他们在中西文化夹缝当中左右两难的处境表现得十分动人。
斩获3300万美元票房的《喜福会》,被当年的《时代》周刊视为“亚裔正式登陆好莱坞”的象征。而《喜福会》留下的一个宝贵遗产,则是亚裔电影对于东方主题的讲述与探讨。包括《摘金奇缘》《别告诉她》《青春变形记》和《瞬息全宇宙》在内的后来者,无论形式和外壳如何,其内里都是对典型东方家庭情感与观念的解析与探讨。这也是这些电影能够让观众产生共鸣的根本原因所在,它们感动的不仅是华人观众,也有大量西方观众。在这一点上,“民族的”,的确更容易成为“世界的”。
2018年电影《摘金奇缘》剧照。
借着“政治正确”的东风,以华裔为代表的亚裔群体近年来在好莱坞逐渐闯出了更加开阔的天地。但我们也不应忘记,过去百余年来好莱坞对亚裔的偏见和歧视是如何深入人心。今天,好莱坞越来越频繁地推出像《花木兰》这样富有东方传统色彩的超级大片,但在这背后,更多的依然是萨义德所说的东方主义式凝视,在黄皮肤的外表下,这类影片传递的依然是西方文化的优越和合理性。对于好莱坞的亚裔电影而言,只有保留足够的自我,才不会在他人的凝视中迷失。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