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味审美正在摧毁我们的下一代
2018/11/28 | 作者 王占金
摘要:救救孩子吧!别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灾难”审美的新一代!
2018年的初冬,上海徐汇区突然出现了魔幻的一幕:一大面“仙女”散花墙,就这么凭空出现在了徐汇街道上。
仙女们的婀娜多姿,让路人忍不住停下脚步,细细欣赏她们的曼妙身姿。
这些仙女的美貌,让这位独自在风中起舞的波斯舞娘都自惭形秽,恨不得在上海的寒风中旋转跳跃闭着眼,来表达对她们的赞美。
再配上这些刚刚从幼儿园手工课上借来的“玫瑰花”:
和明摆着只用一天时间就建成了的罗马:
让原本时髦洋气的一条租界小街,摇身一变成了乡下庙会的步行街。有人忍不住吐槽,“即使是上海这样的时尚大都市,也依然逃不掉低劣审美的魔咒。”
全民审“丑”
从娃娃抓起
要说中国普及程度最高的便民设施,不是银行、不是商场、更不是只在大城市连锁的便利店,而是居民区都随处可见的小卖部,或者说,小超市。
正因如此,这些小卖部、小超市门口的标配——摇摇车,便有了在神州大地上遍地开花,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启动摇摇车,你还将听到一首魔性歌曲:“爸爸的爸爸叫什么......"
在很长一段日子里,摇摇车被认为是短暂解放父母的好帮手,无数中国孩子的童年里都少不了它们的存在。
不过大多数摇摇车的模样嘛,就只能用一个“丑”字来形容了。有人甚至直言:“超市门口的摇摇车就像看鬼片,坐下去的小孩子就像在骑鬼。”
可不,要是在中元节恰巧看到这样一辆摇摇车,是个人都得吓出一身冷汗。
再比如这只丑到自己都看不下去的马儿,画面惊悚程度堪称2018恐怖故事之摇摇车的复仇:
有的时候,为了节约成本,米佬鼠和堂老鸭也只好凑合挤在一辆车里:
别看这位皮咔丘长得丑,人家好歹也是货真价实的“中国制造”。
这种大型文化盛会,怎么能少得了中国传统名著《西游记》呢,敬请欣赏最新名场面——唐三藏背八戒:
论少儿不宜,还是这辆摇摇车赢了。毕竟这位朋友不仅血腥暴力,还有点淫秽色情。
就是丑得这么惊人的摇摇车,却是无数小朋友爱得不得了的宝贝。其痴迷程度,让很多家长恨不能看到摇摇车就绕道走。
不得不说,小孩子的内心,可真是比我们这些大人强太多了。
有摇摇车这样的“珠玉”在前,也难怪小朋友们会如此钟情于这样的儿童玩具:
这样的儿童游乐园:
和这样的国产儿童剧了:
学生时代
接受“审丑”再教育
大多数中国儿童,就是在这样的审美环境中挨到了上小学。不过,即使上了小学,也好不到哪里去。
不久前,有人发出了这个疑问:为什么我们的小学教材这么丑?
的确,和上世纪80年代相比,课本除了印刷和纸张有进步外,整体的外观变化并不大。打开课本,一看里面的插画,现在的课本甚至比30年前的还要丑。
再看看其他地区的教科书和儿童读物,同样面对的是儿童读者,国外的书本封面设计却是扑面而来的“设计感”和“高级感”。
日本、韩国、新加坡的小学教科书,设计得非常用心。
不夸张地说,我们已经活在了一个全世界最好儿童绘本海量涌入的时代,很多家长也完全有能力给孩子们购买优质的学龄前读物。
但当这些从小看着优质绘本的孩子进入小学时,反而要捧起这样高饱和度的课本,想想都觉得辣眼睛......
再回顾我们的中学生活,大概是这样的——
进教室上课,今天老师要讲新内容,于是打开了手中的课本;
上课时老师演示用的课件,不是这样:
就是这样:
下课之后想自己买两本课外辅导书,学习学习、提高提高。题集跟辅导书十有八九是这样的:
课余时间,也许还会参加各种集体活动。运气好得了名次,学校给发的奖励一般是这样的:
要高考/中考了,压力已经大得让人难受。于是善解人意的学校,很可能会把学习环境装点成这样 :
黑暗的高三/初三终于结束了。录取结果一出来,表彰的光荣榜一般是这样的:
一旦接受了这样的设定,再看看自己当初从早穿到晚的校服,是不是突然觉得还挺可爱的?
学会了吗?中国初高中的文宣三板斧,就像老师反复强调的解题三部曲,简单直接,深入人心:
红黄渐变,浮雕描边,加粗拉扁,留白再见!
实用主义至上
审美教育靠边
季羡林老先生曾经写到过,“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
也难怪,我们整个民族才熬过那段物质匮乏、饭都吃不饱的日子没多久。如今好不容易才吃饱穿暖,哪还有什么功夫考虑美不美的问题。
电影《末代皇帝》里,1967年的北京,人人都是一身黑灰色工装。
正因为注重实际,在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实用”的考虑,才压倒了对审美的关注。
以学生们眼中“丑不堪言”的校服为例,有媒体调查结果显示,51.2%的被调查者认为,中国校服是真的丑。
可从实用的角度来看,日本韩国的校服虽然穿起来美,可上体育课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根本没法穿。
如果让学生们穿着美美的韩式日式校服,那么学校就得专门为了体育课设计运动服、运动鞋,还得配套修建更衣室、设置储物柜。
这样算下来,每年因为校服这一项,就要多花一大笔钱,太不实用。
更何况,中国校服的一个最大作用就是要掩盖青春特征,直白一点说:是以掩盖第二性征为目的的。
无论男女,无论你身材多么曼妙或者雄伟,穿上这种运动衫款大校服,通通掩盖得严严实实。
掩盖的目的,就是为了尽可能地压制青春期的性特征和性冲动,进一步的目的,就是防止早恋,把所有心思花在学习上才是正理。
再比如培训机构的宣传单,市面上最流行、也是最丑的一直传单设计,相信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没少见:
可是很显然,这样毫无设计感和美感的宣传单,却是最受中国人欢迎的。
因为对很多家长来说,培训班开什么课程、有什么优惠、最后交多少钱,这些才是最重要的。至于宣传单有没有设计感、好不好看?这种问题根本无关紧要。
就在前几天,有育儿博主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这种只管实用,不顾审美的教育习惯有多流行:
因为注重实际,小学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最经常“被代课”;
因为注重实际,花钱带孩子去博物馆、艺术展,还不如多给孩子买两斤肉吃。
比文盲更可怕的
是美盲
画家吴冠中先生曾经说过:“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
的确,即使是完全不愁吃不愁喝的现在,大多数国人的审美,还停留在“红红绿绿的多喜气”、“金灿灿的就是好”的阶段。
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一件商品,因为其设计感而提升了价格,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觉得贵。
因为他们不愿意,也认为不值得花这个钱去购买设计感和美感。
可审美教育的缺失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惨痛的教训就在眼前——
今年夏天,有网友爆料,国宝级文物安岳石窟,遭到了民间自发的“土味”修复。
彩漆彩墨修复后的佛像,再配上柳叶眉大红唇,让佛祖慈悲悯怀的气质,彻底变成了廉价的塑料感。
上海徐汇区的飞天仙女,尚且能够在群众的一片反对之声中及时拆除。可这座保存了近千年的石窟,就这样被毫无审美意识的文物修复毁掉了。
再看看四周,小区电梯里毫无设计感的海报、各种以大为美的品牌Logo、要么花花绿绿要么一片蓝白的PPT、一味抄袭模仿毫无特色的建筑物......
这种毫无审美意识的作品,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所生长、所生活的环境就是如此。
可我们的下一代,不能就这样长大。
他们不能从小看着农家乐配色的世界成长,长大后再继续为这样一个魔幻、土味的世界“添砖加瓦”。
救救孩子吧!别让我们的下一代,成为“灾难”审美的新一代。
▼
- END -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