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需持之以恒
2024/01/15 | 作者 周兼明
近日,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关于防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若干意见》,要求规范政务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和工作群组的管理,引发媒体关注。《意见》指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问题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异翻新,也是加重基层负担的主要表现之一。《意见》要求刹住通过数字化手段变相加重基层负担的歪风邪气,减少基层干部在数字时代的无谓劳动,做到为基层真减负、减真负。
这些年,电子政务平台和App的普遍应用,增加了政务沟通的便利,然而也出现了软件开发过滥、数据重复申报、过度“留痕”等现象。原本用来提高效率的工具,却变成了让基层人员疲于应付、虚耗空转的温床:惟恐错过的“回复”,无休无止的“打卡”,应接不暇的“转发”,宁愿“键对键”不愿“面对面”,只要求“收到”不要求“做到”,表面上看工作做得更细了,但实际上,大量基层人员工作困于指尖流于形式,基层干部变成了“网络干部”,实际工作究竟干得如何,反倒没人真正关心了。
对如何破除这种“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意见》给出了具体方法。针对建设管理方面共5条,包括加强统一规划、加强立项审核、突出便捷集约、限制强制功能、防止“空壳”“僵尸”;针对使用管理有4条,包括防止强制使用、防止过度留痕、防止滥用排名、防止多头填报。这些方法应当说有很强的针对性。
《意见》用了十多个“不得”,为“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划出了红线。要求政务应用程序“不得强制推广下载,不得限定用户安装使用率,不得强制要求定期登录”,对推广使用“不得作强制性要求”,在工作群组“不得脱离工作实际强制要求打卡接龙、即时响应,不得随意摊派任务、索要材料”;在过度留痕方面,“不得把政务应用程序作为工作考核日常化、督导检查线上化的载体,不得简单以工作留痕代替实际工作成效评价,不得随意要求下级和基层单位通过政务应用程序、工作群组上传不必要的截图或视频”;同时要求“不得滥用政务应用程序、政务公众账号的关注点赞、转发评论功能,不得将其作为考核评价、评比评选的依据”,对滥用排名说“不”。
可以说,这份对“指尖上的形式主义”的《意见》,治理措施非常具体而明确,关键在于各地和各部门能否真正落实。各式各样的形式主义一直是社会治理的顽疾,某地方的社会与经济发展得好,形式主义就会少点;某地方的形式主义泛溢,往往意味着这里的社会和经济或多或少出了问题。形式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假装在工作”,它对形式的关注超过了内容,它对表象的在意超过了实效,它貌似很努力工作,但说的多是无关痛痒的话,做的多是可有可无的事。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是难兄难弟,有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就一定有迎合官僚主义的形式主义。
形式主义确实成为一些官员工作的路径依赖,形形色色、千奇百怪,“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不过是其在数字化领域的表现。导致这些形式主义的内核,还是不关心民众的真实意愿与疾苦,只为了表现自己的政绩,大做各种走秀式、套路化的工作。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究其根本,形式主义多是上下级合力演出的“双簧”,上级掩耳盗铃,下级一定搪塞敷衍。填了表并不等于做了事,App签到了并不等于就看了文件。这些简单逻辑,那些上级机关难道不明白?当然不是。当这些形式主义成为普遍现象,基层人员即使有罕见的思考力与勇气,也极难不被卷入潮流。
虽然这次中央层面专门出台了《意见》,但也需提防各地各部门在落实时,仍用“形式主义”来治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近几年,中央一直在出台政策和意见,要求治理各类形式主义,但治理一阵子,似乎好些,不久又会有回潮。究其思想根源,与大量官员“不敢担当”“不敢作为”及“懒政庸政”有关。因为懒政,才会追求表面形式,忽视实质内容。这些形式主义,已严重影响到地方贯彻国家大政方针的效果。
早在2020年4月,中办在一份治理形式主义的通知中就有一句话:“决不做自以为领导满意却让群众失望的蠢事”。这句话有对形式主义的判断:让“群众失望”,也揭示了形式主义之根:“自以为领导满意”。只对上面负责,不管民众是否满意,是形式主义极难根治的缘由。保证“领导满意”,不在意群众是否失望,其背后有其精致利己的考量,关心的是自己的仕途,是头上的官帽子,是手里的权把子。
所以要治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只依赖中央层面自上而下发布《意见》还不够,这种单向度治理对形式主义的功效不大,更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因为在这个问题上,基层人员和民众最有发言权,只有让他们真正在社会上有话语权,通过共同治理的方式才可能有成效。这意味着要在政务的透明性与法治化方面多做文章,主动向社会和公民征询意见。没有社会的合作,没有基层的自觉参与和认同,没有媒体和民众的公开监督,极难根治形式主义存在的土壤。说到底,治理形式主义,是一个还政于民的过程。只有实现了权力向社会的回归,只有把“为民做主”思维模式,转变为“以民为主”的权力模式,形式主义生存的土壤才会变得贫瘠。
同时,各地各部门也应意识到治理“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很难一蹴而就,所以《意见》给出了3到5年时间,来完善常态化监管措施和长效工作机制,推动实现主体责任、监管责任、监督责任的联动,防止“指尖上的形式主义”反弹回潮和隐形变异。
治顽疾需持之以恒,尤其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天更为重要。各地只有因地制宜地推出适合本地情况的落实举措,才能真正减少“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数字赋能当然重要,但前提是别让数字化成了基层人员干实事的负担。各地更应当做的,是要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真正建立民众的监督与反馈渠道。民众没有意见了,工作自然落到了实处。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