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监测数据造假需全社会共同行动
2023/10/05 | 作者 周兼明
在总排口处添加药剂,大幅降低COD自动监测数值;用合格水样代替实际水样检测,篡改污染物自动监测数据;让废气绕过自动监测设施直接排放;修改工控机的二氧化硫函数公式,使环境部门接收的数据无法真实反映企业排放情况;紧盯废气自动监测数据,出现分钟超标数据后第一时间修改分析仪量程上限……前些日子,生态环境部公布了一批生态环境执法典型案例,曝光了一些对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手法,千奇百怪,让人看了大跌眼镜。
要想客观评价环境质量,判断环境变化趋势,确定污染治理现状,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是基础,否则生态部门的环境监测就变成了无效劳动。这些数据是科学管理环境和环境执法监督的依据,如果弄虚作假,不仅会影响到对环境的科学管理,也会导致对污染治理的决策失误,最终造成对污染治理的整体失败。所以,任何对环境监测数据的人为干扰和造假,都意味着对中国环境危机的“雪上加霜”,它的危害甚至超过环境污染。要想改变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必须对这种造假行为“零容忍”。
近年中国环境监测的进步很大,官方数据显示,国家直接组织监测的各类环境监测点位已达1.1万余个,监测数据的质量和更新速度也有显著提升。但你有监测,我有对策,一些排污企业仍挖空心思对自动监测数据造假。有的简单粗暴,有的专业隐蔽,手段可谓五花八门,甚至形成了一条隐形的产业链。有业内人士表示,这些造假方式专业化程度高,查处难度大,不仅数据造假的问题线索难以及时发现,而且违法证据难固定,涉刑案件难认定,这已成为困扰生态环境监管执法的难题。
近几年,公安部、最高检和生态环境部一直在开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犯罪专项行动,2021年将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纳入打击范围,2022年又将第三方环保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纳入专项行动。今年8月中旬,三部门再度联合印发通知,要求各地持续保持对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污染环境犯罪的高压严打态势,同时对11起重点排污单位自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污染环境案进行挂牌督办。
但从曝光的案例看,生态环境部等三部门的举措仍未完全遏制一些排污企业的造假冲动,干扰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行为仍然存在,甚至有基层行政部门参与造假。如2022年某国控城市大气点位周边发生的无人机喷淋案,涉案人员企图通过“选择性治理”方式,来影响国控监测点位周边环境质量,达到大气质量目标考核要求。对不少排污企业的造假行为,当地监管部门不可能不有所察觉,之所以听之任之,是因过去地方政府为保GDP,对这类污染行为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未认真整治。有昨天的养虎遗患,才会有如今的覆水难收。如果当地监管部门能把关口前移,将很多企业污染或造假行为制止在初始状态,就不会出现这种乱象。造假也是有成本的,企业与其用这些资金造假,不如将之投入到真实的环保行为中。
此外,民众和媒体对环保问题缺乏监督力也是原因之一。可以想象,如果当地民众、民间组织或媒体,对本地环保问题有一定监督力,排污企业绝不敢如此造假,否则可能刚行动,就被相关组织和个人举报。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国家各类环境监测点位虽有1.1万余个,但比起中国数十万的工业企业和难以计数的污染源来说,仍属九牛一毛。监管部门的人力是有限的,总有一些无法发现或监测到的盲区。如果没有民众或民间组织的协助,就不可能形成全方位对环境问题的监测网络,这类造假仍会层出不穷。
三部门的严打行动,可能短期内能让一些地方的污染状况有所缓解,但风头一过,不少企业可能又开始偷排和造假。要让环保守法在企业和地方成为常态,专项行动不仅要对污染企业“亮剑”,还需对一些污染问题严重的地方环保官员问责。要看到,专项行动虽然查的是企业,但核心还是警示各地环保监管的政务。如果对那些数据造假问题严重的地区不追究环保官员的责任,要解决目前环保监管机制薄弱的问题,难上加难。
为保证环境监测数据的真实,生态环境部近年在政策和法律层面,也有不少举措。如去年1月,印发了《“十四五”生态环境监测规划》,要求完善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管理约束和调查处理机制,对数据造假行为严查。去年7月,出台了《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标记规则》,推动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控管理步入精细化、科学化、现代化的轨道。在监测标准化方面,生态环境部也做了不少工作,累计发布监测标准1200余项,还建立了“谁出数字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在刑法上,环境监测弄虚作假也被首次纳入刑法修正案(十一),适用“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罪”“出具证明文件重大失实罪”。未来更重要的,是要让这个包含了行政、民事、刑事责任的监管制度,能在全国真正落地。徒法不足以自行,只有环保机构能真正履行法律赋予的责任,依法当好“守门人”;执法部门做到严格执法,才能有效遏制监测数据的造假。
环保治理是长期行为,仅靠专项行动是不够的,需通过各种差异化政策来推进。环境治理的核心还是能源结构,中国环境污染的主要问题,是因为大部分能源依靠的仍是煤炭石化。有些国家之所以解决了环保问题,根本原因是解决了能源结构问题。对不同企业要有不同策略,不同行业要有不同的环保监管制度。只有多措并举、灵活应对,才能倒逼不同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实现行业转型升级,而不是逼着暂时无力改变现状的企业进行数据造假。
数据真实可谓环境监测的生命线,是底线也是任何人不能碰的红线。比起环境污染来,这种数据造假更让人感到恐怖,因为它会导致民众对一切环保数据的怀疑,甚至引发全社会的信任危机。环境问题无小事,它关系到每个人的生命安全与切身利益。三部门已开展严打行动3年多,期待通过这次持续行动,能让环保监管者与执法者成为环境的保护者,而不是环境污染的保护伞。治污是个系统工程,不仅需要企业的守法自律,还需要全社会一起行动。只有从中央到地方政府、从民间社会到普通民众,上下形成合力,环境监测数据造假问题才有望得到根治。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