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游”才是旅游业需要治理的痼疾
2023/04/15 | 作者 周兼明
近日,一则“游客未购物遭导游威胁斥骂”的视频在网上热传,再次引发媒体和网友的关注。海南三亚一旅行团疑因游客未购物,导游在客车上拿起话筒大骂游客,称其“花一千多块钱占便宜”。拍摄者表示,视频拍摄于2月底,当时车上很多人带着孩子,导游拿话筒大骂,声音很大,吓到了孩子。有媒体报道,涉事旅行社在2022年2月曾被投诉过17次。
该事件引发舆情后,海口市旅游综合整治办公室(因涉事旅行社及导游挂靠单位的注册地均在海口)发布通报称,视频中的涉事导游杨某某违法违规情况属实,其行为造成恶劣社会影响,且情节极其严重,目前有关方面已责成旅行社和杨某某向游客赔礼道歉,对涉事旅行社罚款30万元,导游杨某某被吊销证件、顶格行政处罚5万元。
疫情放开后,从春节假期开始,各地就不断曝出类似的旅游乱象,有的地方“6只皮皮虾700多元”,有的地方“点了4个菜花了1500元”、“购物不达消费标准不给房卡”,有的地方“酒店价格疯涨15倍,旅客遭遇强制退单”等。被压抑已久的旅游热情,在迎来爆发的同时,一些黑心商家、导游也开始“大割韭菜”——“报复性消费”遭遇到“报复性宰客”。如果旅游主管部门不及时整治暴露出的旅游安全、购物、住宿、欺客宰客等问题,不少地方的旅游乱象,还会持续爆发。
按说历年、历次引发舆情的旅游事件,涉事商家基本都得到了处罚,但为何仍有商家敢冒风险欺客宰客呢?无非是因为真正得到曝光的欺客宰客事件少之又少,违法成本低,被处罚的风险小,导致一些商家仍抱着侥幸心理,宰到一个是一个。此外,旅游景区的商家,面对的多是外地游客,可能一生也就遇到一回,即使强买强卖了,这种难有回头客的生意,似乎也不用担心口碑。
对旅游地商家个体来说,口碑似乎不重要,但对一座旅游城市或景点来说,该地的商家是否诚信经营,却会成为游客评判当地旅游管理水平的主要指标,非常重要。尤其在网络时代,好事与坏事都可能在瞬间“传遍千里”,一个商家的劣行,会让整个城市和景点“受害”,这绝非小题大做。一个商家或导游欺客宰客了,不仅会让当事游客兴致全无,网上的一次吐槽或差评,即便没引发舆情,往往也会“劝退”无数潜在的游客,最终影响这个地方的整体形象。
正因为如此,对于这类欺客宰客的旅游纠纷,各地旅游管理部门大多与海南此次做法相同,一经查实,即采取顶格处罚、吊销导游证等措施。旅游管理部门是期望通过这种顶格处罚,对当地商家形成震慑效应,提高他们违法违规的代价,以达到治理目的,如甘孜州网红旅游局长刘洪所言:“谁砸了甘孜旅游的锅,我砸他饭碗”。但只是出现一起处理一起,而不建设常态化的治理机制,终归是只能治标,难以治本。
如今大量的旅游乱象,多与不合理的“低价游”有关。海南那位涉事导游说的或许是实情:“司机师傅一天就100块,现在我要帮师傅卖特产,就这么简单”。长期以来,商家、导游、司机与旅行团之间一直存在着利益链,部分导游收入靠提成,也并非什么行业秘密。如果游客缴纳的团费,根本无法覆盖成本,强买强卖现象就必然会出现。因为导游和司机也不是在做公益,必须保证自己的基本收入,如果他们的收入只能依靠游客购物返佣,不强买强卖又能怎么办?
所以“低价游”“零团费”,才是旅游业需要治理的痼疾。有专家透露,涉及旅游业的矛盾、投诉和违规,八成都是因为“低价游”。“低价游”这种模式,抓住了人们贪便宜的心理,先吸引游客入团,再用欺骗、强制购物等手段非法获利。这么做或许暂时会为某些景区吸引客流,但终究是建立在“欺诈”基础上,必然会引起游客的不快和被欺骗感,遇到好说话的游客会当自己“吃了个哑巴亏”,遇到较真的游客就可能爆发纠纷。各地需主动出手治理“低价游”,绝不能手软,不能“民不告官不究”,否则等于在自损当地的旅游形象。
中国《旅游法》第35条早有规定:“旅行社不得以不合理的低价组织旅游活动,诱骗旅游者,并通过安排购物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获取回扣等不正当利益。旅行社组织、接待旅游者,不得指定具体购物场所,不得安排另行付费旅游项目……发生违反前两款规定情形的,旅游者有权在旅游行程结束后三十日内,要求旅行社为其办理退货并先行垫付退货货款,或者退还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的费用。”
《导游管理办法》也明确规定,导游在执业过程中不得“擅自安排购物活动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不得“诱骗旅游者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参加购物活动或者另行付费旅游项目”,不得“获取购物场所、另行付费旅游项目等相关经营者以回扣、佣金、人头费或者奖励费等名义给予的不正当利益”,不得“向旅游者兜售物品”。
所以,无论是“低价游”,还是导游收取佣金的模式,只要发生了,即使未引发纠纷,也属于违法行为。
但这类违法行为为何屡禁不止,仍在行业中普遍存在呢?无非是因各地旅游管理部门未行监管之责,对“低价游”“零团费”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导游和司机不合理的薪酬制度也没有进行干预。不从这些根子上去杜绝不合理的经营模式,旅游市场秩序的混乱就不会得到改变。
旅游产品和服务明码标价、透明消费,本是这个行业存活的底线,如今却成了对此行业的“高要求”,这确实是让旅游业蒙羞的现象。各地想要让旅游业得到持续发展,就必须提供价格真实而合理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在此基础上的竞争,才是有效竞争,才谈得上旅游产业与服务的后续升级,也才能真正复苏旅游市场。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