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译者是如何翻译简·奥斯汀作品的?
2023/01/15 | via. 作者 澳大利亚“对话”网站,节选
简·奥斯汀的作品享誉全球,但直到1935年《傲慢与偏见》两种不同译本出版前,它们在中国无人知晓。如今,奥斯汀的小说越发受到欢迎,已经多次出版中译本——尤其是《傲慢与偏见》被重译了约60次。
译者既要保持对原文的忠实,又要保证翻译通顺流畅,内容丰富,这是富有创造性的平衡。奥斯汀作品译者一项有趣的任务是,如何描述一系列宴会上有特色的19世纪英国食物,而这些宴会上的社交互动揭示了人物的性格。
我们认为这点引人入胜,于是分析了1935年以后奥斯汀作品的一系列中文译本,以评估奥斯汀时代饮食文化翻译的效果。结果显然是矛盾复杂的。
小说《傲慢与偏见》中,班纳特太太将自己教养女儿的方式与邻居夏洛特·卢卡斯的教养方式进行了对比——卢卡斯要帮着家里做“肉饼(mince pie)”。这种内有水果、肉或蔬菜的面点难以向中国读者表述,因为它与中文里的“饼”很少有相似之处。中国的饼以小麦面粉为基础,类似于英语中的小面包干、饼干或薄饼。
小说《劝导》中经常提到圣诞节。在奥斯汀笔下,19世纪初的圣诞大餐上有“腌肉冻和冷馅饼(brown and cold pie)”。腌肉冻来自猪头和骨头上的肉,经腌制、煮熟后冷却而成。几十年来,中国的译者一直在努力表述这种食物。有人笼统处理为“各种各样的圣诞糕点和其他食品”,有人勉强翻成“猪肉”或“腌猪肉”,还有人把这种食物翻译为“棕色”。
这些年来,中国对西餐越发熟悉,这促使人们以更加全球化的方式翻译食物。
“蛋糕(cake)”就是例证。在《爱玛》中说起蛋糕时提到伍德豪斯先生的“胃消化不了油腻的食物”。然而,“月饼”、“喜饼”等中国特色的“蛋糕”与英国的“蛋糕”明显不同。“喜饼”曾是奥斯汀文中“结婚蛋糕”的归化译法。
奥斯汀在作品中不时提到奶酪,例如在《爱玛》中,埃尔顿先生描述了一顿饭中有“斯蒂尔顿干酪(Stilton cheese)、北威尔特郡乳酪、黄油、芹菜、甜菜根和种种甜点”。由于文化差异,这样的说法对中国译者来说是个难题。
英国生产约700种奶酪,但由于很多中国人乳糖不耐受,这种食品在中国不那么普遍。在这方面,意思的缺失和误解干扰了译者的工作。
虽然译者让中国读者得以一窥英国此前的社会文化习俗,值得称赞,但他们的翻译策略有时未能将奥斯汀时代的饮食文化与当代中国文化联系起来。翻译的未来——以及所有领域的相互理解——在于人与人之间的跨文化伙伴关系。在一个再次趋向全球地缘政治孤立主义的时代,我们希望文化交流仍将是推动跨国合作的重要渠道。(威廉·霍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