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开启时尚文化盛宴
2019/11/20 | 作者 王铭之
10月23日,以“文旅融合·智能驱动”为主题的2019世界文化旅游大会在西安隆重开幕。来自俄罗斯、英国、德国、日本、韩国、墨西哥等26个国家的政府代表、文旅精英、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等齐聚西安,围绕入境游、目的地营销及科技、共享住宿、文旅产业等方面的话题,展开深入探讨。
在大会上,举办地西安自然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西安近年来在文化旅游方面的出众表现赢得了广泛点赞。国内外多位业内专家现场碰撞出文旅火花,为西安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建言献策。会议期间,马友友-巴赫之旅西安音乐会、西安秋季旅游节、西安简单生活节等系列活动,更是吸引了广泛关注。
2019西安国际马拉松赛20日鸣枪开跑
就在此前数天,10月20日,另一场国际盛事—2019国际马拉松赛也在西安隆重举行。来自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多名选手齐聚西安,以奔跑的姿态再次穿越盛世长安,点燃了这座城市的激情。值得关注的是,这场马拉松赛的路线,从明城墙永宁门到600多年历史的钟楼,从高新区咖啡创业街区到大唐不夜城,从大唐芙蓉园到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无不展现出西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开放包容的时代气象。
西安近年来之所以在国内外广受关注,声名鹊起,与西安着力建设城市品牌和西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地位不断提升密切相关。对于西安来说,时尚现代的标签正在为西安城市发展提供着源源不断的动力。
城市发展促成时尚现代新西安
在地理位置上,虽然西安地处西北,却曾长期扮演着国家政治中心的角色。作为千年古都,西安在历史上声誉卓著,是引得万国来朝的国际化大都市。甚至《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媒体平台发文称,时间走得疏阔,有人遗憾作为视像的古长安的褪却,也有人庆幸,“现代性”穿漏的一刻,长安气象在西安血脉中复苏。
为了充分发掘、利用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西安近年来转变思维,打破传统藩篱,借助各种网络平台,盘活历史文化资源,在综合保护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资源应有的价值,将这些资源以创造性方式展示出来,着力打造音乐之城、博物馆之城、书香之城、演艺之都等,向人们展示了一个时尚而又现代的古城形象。
对于保存完好的明城墙,西安率先在全国建起文化遗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并通过举办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春节灯会、大型灯光秀、城墙马拉松等活动,古今结合,让古老的城墙再次焕发出青春活力。如今,明城墙、钟鼓楼、大雁塔、华清池、兵马俑、陕西历史博物馆、大唐不夜城等历史文化景区,都已经成为游客来西安旅行的打卡胜地。在抖音、快手等网络平台,关于西安的视频也成为热点中的热点。据统计,近两年来,抖音平台上关于西安历史、文化、美食、旅游等主题的视频已多达200多万条,总播放量逾50亿次。西安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时尚都市。
今年夏季,一部以唐代长安为背景的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一夜之间刷爆了国人的朋友圈。剧中气势恢宏的长安格局,连贯紧凑的故事情节,高度还原历史真相的道具、妆容、人物称谓、对白等,一下子将观众带回到1200年前的长安,令人们对这座历史名城满怀向往。唐代长安的历史遗迹如平康坊、乐游原、花萼相辉楼,美食如火晶柿子、水盆羊肉、锅盔等,因为在剧中频繁出现,也很快成为外地游客探秘西安时的必选。
随着西安的持续走红,这种创造性的文化旅游新模式也日益得到重视和推广。其结果自不待言。西安的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已经成为近年来提高西安城市知名度和国际影响力的重要标杆。
为了进一步宣传推广西安,西安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农历新年,俗称春节,历史相当久远,也是海内外华人最为重视的传统节日,而它的起源地,正是两千多年前的西安。长期以来,中国年俗和年文化在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地区得到很好的传承和发展。西安春节期间,从各大景区的唐宫乐舞、帝妃巡游、银花火树等民俗活动,到大街小巷的舞龙、舞狮、耍社火、走高跷、扭秧歌、猜灯谜,再到千家万户门前文辞典雅、笔力雄浑的春联,以及种类繁多、芳香四溢的美味佳肴,无不展示着西安年的无穷魅力。此时的西安,沉浸在火树银花、流光溢彩、欢声笑语之中。
2018年一整年里,西安又因时制宜地策划了春满中国·醉西安、夏爽中国·嗨西安、秋染中国·赏西安等旅游推介活动,将不同季节西安的风情、特色展示出来。2019年,西安再接再厉,花样翻新,围绕史源之城—最中国、时尚之城—最炫丽、民俗之城—最乡土、博物之城—最雅致等内容,推出12大主题、共251项春节主题活动,活动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活动范围更为广泛。其中大唐芙蓉园灯会平均每天接待游客5万余人次,成为春节期间全国年味儿最浓、人流量最大、关注度最高、传播面最广的热点和亮点景区。2019年春节,西安共接待游客1652.39万人次,旅游收入144.78亿元,被评为春节最火爆的旅游目的地。
西安推出丰富多彩的春节主题活动,是对古老历史文化的大胆创新,既传承和发展中国春节文化,又带动西安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重塑西安的城市形象,可谓一举多得。
目前,西安正在策划2020庚子年“中国年·看西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旨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节庆文化,开创西安追赶超越发展新局面,为西安市民及中外游客营造一个欢乐、喜庆、和谐、祥和的春节氛围,将“中国年·看西安”系列文化旅游活动打造成为引领全国、世界一流的春节文化品牌活动,推动城市营销,塑造新时代新西安的崭新城市形象。
博物馆凸显古都韵味
认识了解一座城市,最便捷的方式就是走入博物馆,细细体味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可以说,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眼睛,从中能看到城市的灵魂。博物馆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桥梁,是不同文化汇集交流的场所。现代博物馆的产生,本身就承担着收藏历史、传播文化的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博物馆热、文物热等文化现象的强势崛起,各大历史古城或新一线城市纷纷喊出打造博物馆之城的口号。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的西安自然也不例外。早在2009年,西安市政府就提出了建设博物馆之城的战略构想。2017年,西安正式启动了博物馆之城、书香之城、音乐之城的建设工作。丰富的博物馆资源,处处洋溢的脉脉书香,以及融汇古今中外的歌舞音乐,为这座城市注入了优雅的吸引力,增添了浓郁的文化氛围。
在建设博物馆之城方面,西安的地缘优势和历史文化优势可谓得天独厚,无与伦比。3100多年的建城史,1100多年的建都史,使得西安历史文化遗存种类浩繁,从国之重器到精美绝伦的皇家器物,再到市井百姓日常用度;从气势恢宏的周沣镐两京、秦阿房宫,到汉长安城、唐大明宫遗址,在西安各大博物馆内,大量的出土文物和艺术珍品,展示着中国历史的源远流长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吸引着众多海内外游客。以人流量最大的兵马俑景区为例,仅2019年国庆节期间,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接待游客45万多人次,其中10月3日接待游客达10万多人次。
除了久负盛名的陕西历史博物院、碑林博物馆、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半坡博物馆、西安博物院等以外,西安还有一大批富有特色的专题博物馆。比如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是目前国内馆藏瓦当数量和品类最多的专题博物馆;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是迄今全国唯一收藏、展示、研究唐代三彩和唐代彩绘陶俑的专题博物馆;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是以民俗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研究为主的非国有博物馆。目前,西安已经拥有各类博物馆150座,数量和质量位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其中包括国有博物馆37座、行业博物馆51座、非国有博物馆62座。在西安,平均每6万多人就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全国每26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的水平,位居全国城市前列。不管从哪个角度来看,博物馆之城的名号,西安都当之无愧。
走进博物馆,就像打开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令人目不暇接。从众多藏品中,能清晰地了解西安乃至整个中国的历史风云、社会变迁、艺术精华、技术工艺、文化名人。众多的博物馆不仅有收藏和展示的功能,更是历史文化研究的宝库。为了更好地发挥博物馆的作用和价值,西安近年来坚持开展系列活动,举办各类专题展览、知识讲座,强化博物馆的社会服务功能。2019年9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与天久长——周秦汉唐文化与艺术特展”上,就展出了来自陕西35家文博单位的327件/组精品文物,其中包括举世闻名的何尊、淳化大鼎、鎏金竹节熏炉等一级文物189件/组。
除此之外,开发相关的文创产品也是西安各大博物馆展示西安形象、宣传西安文化的重要方式。比如陕西历史博物馆联手长安通推出的文创产品—西汉皇后之玺印章公交卡,一经推出,便受到热捧;此后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方授权的兵马俑手办系列,在淘宝上架后,也很快成为文创领域的热销品。可见好的创意不仅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更能成为展示西安软实力的重要窗口。
永兴坊拍摄《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致敬祖国。
陕西味儿挑动中国舌尖
如果从游客的角度出发,一个城市除了要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外,还要有令人回味的特色美食,才能满足旅行的多种需求。而西安正是一座旅游资源和美食资源都异常丰富的城市。西安街头随处可见的百年老字号,以及许多异军突起的网红美食,如肉夹馍、擀面皮、羊肉泡馍、胡辣汤、腊牛肉、锅贴、甑糕,以及各种各样的面食,都时刻诱惑着人们的味蕾。对西安而言,丰富多样的美食不仅是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更是展示西安美食文化的重要平台。
除了人们耳熟能详的主食和小吃,西安还有传承了数千年的陕菜。陕菜无论是食材的选择,还是烹饪技法,都极为讲究,不输于其他任何一种菜系。从菜品来说,陕菜既有精雅的高档菜,又有普通的中低档菜;既包括一批传统菜、仿古菜、创新菜,又包括众多清真菜、素菜、药膳菜,还包括品类丰富、风味独特的面点小吃。据统计,陕菜中热菜、凉菜菜品共有800个左右,面点小吃品种在1000个左右,数量相当可观。
虽然陕菜在新中国成立后没有被列入八大菜系,但其历史却相当久远,许多菜品都是周秦汉唐时期的宫廷菜或官府菜,甚至有天下之菜源于陕的说法。比如闻名遐迩的驼蹄羹,历史悠久,在诗圣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就有“劝客驼蹄羹”的句子,可见驼蹄羹在唐代就已经是招待贵客的经典菜品了。陕菜的烹饪技艺,以烧、蒸、煨、炒、氽、炝为主,多采用古老的传统烹调方法,利用普通食材制作出无穷美味。在《舌尖上的中国3》中,就曾详细介绍过利用花打四门绝技做成的一道家常陕菜——金边白菜。
近年来,旅游+美食+民俗的模式也让陕菜与时俱进,在古老的陕西味儿之外,又多了几分时尚味儿。在抖音上,关于毛笔酥、biangbiang面、灌汤包子、摔碗酒等西安美食的视频异常火爆,而回民街、永兴坊、顺城巷等汇集众多特色美食的美食街区也因此声名远播。可见传统的西安美食并不避讳和现代传播手段结合,甚至用线上+线下的模式引领着潮流。
当然,西安美食要想长盛不衰,获得更广泛的认可和喜爱,绝不能只满足于成为当下的网红美食,而要在品质上多下功夫。西安美食散发出的独特味道才是其振兴的基础。经得起时间的检验,赢得消费者的口碑,才是真的网红美食。
生态文明塑造宜居城市
西安地处秦岭北麓,渭河以南,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为城市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这也是西安能够在历史上长盛不衰的环境基础。
近年来西安努力转变观念,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秦岭植被保护、大气污染防治、西安及周边水源治理、垃圾分类处理等,作为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的重要工程,致力于将西安打造成为绿色之城、花园之城、宜业宜居之城。
通过减煤、控车、减排、抑尘、治源、禁烧等系列措施,西安在改善春冬季节空气质量方面的努力可谓不遗余力。蓝天越来越多,雾霾越来越少,这是近两年来西安人的普遍感受,而各项监测数据更加验证了市民的直观感受。
今年年初,生态环境部通报了2018年全国169个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西安成为一匹黑马,冲进全国重点城市空气质量改善较好的20个城市之列。根据统计,2018年西安市收获188个优良天,刷新了2013年实施国家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以来的最好成绩。
候鸟的家 浐灞国家湿地公园
河流变清澈,是人们对于西安在水资源保护方面成绩的认可。西安结合实际,制定了近期治理方案并完善长效机制,通过新建污水输水管道、修建污水处理厂、关停污染严重的企业、清除河流淤泥、打造生态公园等措施,使西安及其周边的众多河流、湖泊的水质得到极大改善。以被称为城市绿肺的西安浐灞生态区为例,截至目前,浐灞生态区已建成6个大型生态公园,形成水域湿地1.7万亩、林地2.9万亩,获得国家级生态区、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等称号。
在城市卫生治理和环境保护方面,西安也进行了多方面努力。从几年前开展的烟头革命和厕所革命,到2019年9月正式实施的生活垃圾分类,都引起不小的轰动,体现出西安在改善城市环境方面的决心和魄力。这些措施看似小事,但实际上,优美整洁的城市环境,不仅能给西安市民和外地游客好印象,更关系着西安的民生福祉、文明程度和城市品位。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西安在各方面的努力,正是对这一理念的贯彻和落实。
可以肯定的是,通过创新性地打造文化旅游景区、春节活动、博物馆和美食推广等,提高西安的城市知名度,提升西安的国内外影响力和城市品质,把西安建设成经济更加发达、文化更加繁荣、生态环境更加优良的文明宜居城市,才是西安的梦想,也是西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和国际化大都市的使命和担当。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