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车厢,为什么安静不下来?
2018/09/10 | 作者 杉薇 郑楠薷
摘要:在中国,交通出行毫无幸福感可言,一段本该美好惬意的旅程从一开始就可能会死在满是脚丫子味,妇孺哭闹,片刻不得安宁的交通工具上。
中国的公共交通充分印证了一句名言:“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平日里难得一见的奇葩,只需要多坐几次公共交通设施,就能花钱受罪的看个够。
例如前不久,就有一位大妈在长途客车上用手机大声地公放音乐,长达3个小时。
客观的评价,这位大妈的行为不过只是万千公放爱好者中的沧海一粟而已。
面对旁人劝阻时,文化明显高中水平往上的的大妈首先用了八个大字形容自己的行为:光明正大,我不自私。
最后还祭出终极大招,“我是中国公民,我有权利听我的音乐”。
这样高的思想觉悟,这样有力的话术,试问还有谁能与之一教高下?
你有你听歌的权利,我有我摇摆的权利,公车迪斯科指日可待,大家一起燥起来。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要不是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差点就信服了。
虽然这场公车闹剧,在经历了长达3个小时的公放音乐之后,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但还有更多的“闹剧”还在时刻的发生着,普通人们除了带上耳机选择暗自忍耐,事后苦笑着吐糟,似乎没有其他的办法。
奇葩遍地走
地铁成了马戏场
一年难得乘坐几次的长途火车,再煎熬,也不过忍耐一夜就能逃开。
相比之下,上班族每日必乘的公交和地铁上频出的奇葩,才是普通人生活里致命的糟心一击。
高额的房价,不断上涨的房租,为了在城市里继续生存,人们不得不选择,价钱便宜,地处偏远的住处,从而通勤时间不断在增加。
对于一天中两到四个小时不等,都要在公交或地铁上度过的上班族,手机公放爱好者几乎就是行走的人间奇葩。
他们仿佛接受过某种神秘的统一训练,一定要将手机音量调到最大,然后公放……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在看什么。
早高峰赶地铁,刚想闭上眼休息一会,就会被旁边的如雷鸣般的响亮的视频声音给吓醒了。
转头一看,隔壁大姐津津有味地用手机看起了电视剧。
网友@柔弱的塔塔
从大姐视频外放的第一刻起,就已经决心要忽略其他所有人的感受。
同样,在工作结束之后,踏着晚高峰挤上了公交。
相同的剧情还会再次上演。
网友@Mousaki
在众多外放的视频类型中,土味视频绝对以五星级的烦人度脱颖而出。
此类视频如果个人私下独自欣赏,可以感受到极大的乐趣。但是如果以超大音量公放出来,则会产生截然相反的效果,使周围的人感到极大不适。
对此,深受其扰的上班族提议:建议开设手机公放爱好者专厢。
网友@清和初午夏
除了给外放视频的人单独划分车厢,给熊孩子单独划分车厢也迫在眉睫。
童声,凭借它的洪亮高亢,长久续航,以及极强的穿透力,只需一击,便能成为安静环境中的爆破性武器。
如今10后的孩子,多半坐拥平板或手机,唯独缺一副耳机,轻松就能让与之共处一个空间中的人们,用耳朵陪他们“看”完几集《熊出没》。
但喜欢看动画片的孩子都是优秀的满分地铁小孩,真正的地铁杀手是活的,活蹦乱跳的孩子。
在狭窄走道上追逐嬉戏,在自己座位上载歌载舞的,带着极高的分贝,极大范围的杀伤力,活泼的几乎能炸掉整个车厢。
8月19日,武汉地铁1号线上,一年轻女士教唆两个孩子在车厢里攀爬扶手,还吊在扶手上做高难度动作,毫不为其他乘客着想。周围的乘客都避之不及,她竟然还不断鼓励孩子:对,就这样!
8月23日,南京地铁四号线。一熊孩子站在地铁座椅上来回走动。还时不时做出危险动作,双手手拉地铁拉环,身体腾空,口中直呼:“我飞了我飞了……”。真让人为其捏了一把汗,而其母亲在旁并无阻止之意。
像这样过分活泼的孩子和纵容的家长组合,几乎是所有人的噩梦,不论何时何地,遇到就是完蛋。
为什么安静不了?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大概是提,为什么相较于中国,德国和日本国民会这么“高素质”?
在底下,网友纷纷留言,“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水平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发达的国家,国民素质就会高”……
单纯的将一切问题都归结于“没素质”,将所有的“没素质”都归结于经济水平,无疑是对现存问题不作为的推诿。
经济水平是一方面,教育也是一方面,缺少相应的惩罚措施更是一方面。
几乎为零的犯错成本,是“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的根本原因之一。
德国人的自律,最早便是源于德国的惩戒措施,德国政府对不自觉的国人惩罚措施相当严格。
比如德国人乘坐公交车或地铁,车厢内都明码标价地贴着逃票行为的处罚金额,最低都是票价的几十倍。而德国公交公司实行抽查制,如果逃票会被处以最严厉的处罚;德国人倒垃圾、等红绿灯,以及遵守公共场所的秩序等也是一样,也有相应的监督机构,对违规者进行严厉惩罚。
国民素质的提高固然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这些现象绝不应该被包容,被理解,被理所当然的接受。
耳机和耳塞成“自救神器”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