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2名小学生被砍身亡:严惩凶手之外,我们还能怎样保护孩子?
2018/06/29 | 作者 闫如意 宁一
摘要: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
今天中午11点30分,上海世外小学门口,发生砍人凶案。
一男子突然举起菜刀,砍向人群。3名小学生和1名家长被砍伤,其中2个孩子抢救无效死亡。
视频中,一名孩子倒在血泊中,母亲在旁不停喊着:妈妈来了,妈妈来了……
另一个孩子旁边,母亲浑身颤抖,大哭着向电话喊:你怎么还不过来,你到底在哪里啊!
在旁的阿姨拿着纸巾,想递过去,又在半途收住了手。
据目击者描述,该男子刀刀砍向孩子脖颈,一心想要置人于死地。
警方来后,迅速制服凶手。经通报,犯罪嫌疑人黄某29岁,无业,今年6月初刚来上海。
据黄某交代,他是因为生活无着,产生报复社会念头,进而行凶。
为什么总有人报复社会?
这样的事件,当然不是第一次出现。
就在今年年初,北京西单发生持械行凶。凶手从6层餐厅开始,一路砍到5层,砍伤13人。
最终他被堵在某餐厅厨房抓获。13人送医,其中1人因抢救无效死亡。
警方通报称,嫌疑人承认,其犯罪是“为了发泄个人不满”。
罪犯朱某中学辍学,辗转多地打工,频繁更换工作。上月辞职后,一直处于无业状态。
在福建南平,曾发生过一起凶案。一男子找准上学时间,在小学门口挥刀乱捅,导致8名学生死亡,5人受伤。
据目击者描述,嫌疑人刺杀数名学生后,朝人群更多的地方跑,意欲继续行凶。随后被赶来的保安制服。
经调查,凶手郑某43岁,原为社区诊所医生,事发半年前辞职。
警方通报其动机:觉得周边人看不起他;女友迟迟不愿结婚;辞职后,另谋新职不成,觉得活着没意思。
这些报复社会的凶手,多是生活中的loser。
他们挣扎在社会边缘。对当下的生活满心愤恨,既无力反抗,又无力改变。
最终,都选择了暴力,来做出回应。
前不久,陕西米脂砍杀19人的血案,警方通报的缘由是“犯罪嫌疑人赵某报复社会”。
而2016年,造成18人死亡的银川公交纵火案,警方最后的归因,同样也是“报复社会”。
再往前一些,北京地铁划脸案,也是因为行凶者情感受挫,“报复社会”。
这些凶案的共同之处在于:
凶手往往都是世俗意义上的失败者,选取了最极端、最残忍的手段,来发泄情绪。
银川公交纵火案
面对这些悲剧 除了愤怒我们还能做什么
社会心理学家曾分析过这些罪犯的心理。
对他们而言,人生处处充满挫败。
他们无法获得关注,也无法获得别人认同。
极端挫败,会逼生极端伤害。在他们看来,这是唯一能博取关注的方式。与此同时,也获得了心理上的发泄快感。
这些人在犯罪之前,已知道自己必死无疑了。
严惩不贷,甚至是当场击毙,对他们而言,都没有太大的震慑力。
银川公交纵火案
但让人失望的是,每次出现这样的悲剧,唯一的政治正确,依然是“严惩不贷”。
基本上,媒体只需要把旧的文章稍作改动,换换地点和人物,就可以再发一遍。
案件情节,都是极端人格凶手,肆意杀人。
案件根源,都是一句轻飘飘的“报复社会”。
杀人的侩子手,最终都会被绳之以法。
人们的反应,都是砸上一股脑的愤怒。
而后,整件事如泥牛入海,杳无音讯。
比起一个个鲜活的人命,一句“报复社会”,显得笼统而分量轻轻。
不得而知,在凶手心中,他为何要“报复社会”。
社会真的对他做了什么吗?他为什么以这样的方式报复?他如何挑选报复目标?
当然, 并不是每一次都会得到有意义的答案。
因为无论何时何地,人群中总是会潜伏者一些“反社会分子”。
他们甚至可能是天生的破坏狂和刽子手,即使我们刨根问底,依然收获甚微。
这个并不完美的世界上,也一定会随机发生这样的极端事件,就像某些绝症一样,无法预防。
但拒绝对这些悲剧更进一步的挖掘和思考,对我们有任何好处吗?
一句“报复社会”,对遭遇不幸的受害者来说,足够尊重吗?
北京地铁划脸伤人案
视频里,那些父母悲痛欲绝的面容,一遍遍闪现在我脑海。
在上海这样的城市,精心抚育一个孩子,从十月怀胎,到健健康康能上学,要倾注多少心血。
可是突然间,平时只会在新闻中看到的事情,降落到了自己头上。
正如微博大V@马伯庸 所说:“我的几个家长群里最大的情绪不是愤怒,而是害怕,因为这事祸从天降,没因果可循,没法防,直叫人内心发凉。”
对于孩子而言,我们当然可以从事件本身出发,对他们进行引导,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发生。
但对于我们这些成年人来说,“如何保护我们的孩子,让悲剧尽可能少发生”这个命题,是时候认真思考了。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