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影视化, 为什么这么难?
2024/09/25 | 作者 冯祎 | 编辑 孙杨
著名导演胡玫耗资2亿、历时6年拍摄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终于在今年暑假与观众见面。然而一周后,影片累计票房不足500万元,总观影人次仅14万,几乎可以用惨淡来形容了。
与此同时,与票房遇冷不同的是,网络上对于这部影片的吐槽,激起了大众的热情,人们一边将“一黛不如一黛”的话题顶上热搜,从选角、剧本,到服化道、特效全方位地质疑,一边在豆瓣打下差评。截至目前,《红楼梦之金玉良缘》豆瓣评分3.7分,在一定程度上挽救了2010年李少红版《红楼梦》的口碑。而郑晓龙版《红楼梦》也在来的路上,是打破魔咒,还是延续恶评,尚不得而知。
对于网上的质疑,导演胡玫和林黛玉的扮演者张淼怡均作出回应,表示所有意见都会认真聆听。而讨论也在持续,为什么《红楼梦》的改编总是如此艰难?当代,我们怎样才能拍出一部属于这个时代的《红楼梦》呢?
四大名著改编,《红楼梦》最受欢迎?
100年前的1924年,第一部以《红楼梦》为名的电影公映。虽说是电影,其实只是短片,是由香港民新影片公司以梅兰芳的京剧片段《黛玉葬花》为蓝本,著名剧作家、戏剧理论家、梅兰芳的好友齐如山任编剧。
剧组在北京东四九条的一座四合院拍摄,由于当时还是默片时代,观众在成片中听不到梅兰芳的唱腔,只能看到他的身段。这一段被记述在梅兰芳的《我的电影生涯》中。
自此,《红楼梦》开始了漫长且曲折的影视化之路,并成为四大名著中被搬上荧屏银幕次数最多的作品。除了话剧、戏曲等舞台剧外,各种由《红楼梦》衍生的电视剧、电影共有约50部。
第一部由《红楼梦》改编的有声电影《黛玉葬花》出现在1936年,宣传广告上写道:“美丽华贵之古装片,高尚文雅之悲情剧,名誉天下之南国歌后。”其中的“南国歌后”说的是扮演林黛玉的李雪芳,而这部电影为了最大程度地彰显李雪芳的华丽唱腔,共出现了7首粤语歌曲。
1939年,上海新华影片公司出品了黑白电影《王熙凤大闹宁国府》;1944年,中华电影联合公司也出品了黑白电影《红楼梦》,这是为当时最红的女明星周璇量身定做的;1949年,香港中华电影联合公司出品的粤语片只以贾宝玉和晴雯的感情为主线,片名叫做《宝玉忆晴雯》;1950年代,也陆续推出过《花落红楼》《红楼新梦》《红楼二尤》《大观园》《黛玉归天》等不同版本和情节侧重的电影版本。
1962年是《红楼梦》影视化的大年,前有由香港凤鸣电影公司出品的电影《黛玉葬花》,由著名粤剧文武生林家声、“子喉歌后”冼剑丽等人主演,后有香港邵氏影业公司出品的黄梅戏电影《红楼梦》,以及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出品的京剧电影《尤三姐》。
但这一年真正的赢家是上海海燕电影制片厂和香港金声影业公司联合出品的越剧电影《红楼梦》,这部影片源自1958年上海越剧院排演的越剧《红楼梦》,后者当年公演时就场场爆满。改编成电影后,受众自然更广了,宝黛爱情的凄美借由越剧的婉转曲调娓娓道来,一曲《天上掉下个林妹妹》迅速火遍大江南北。据彼时的媒体报道,这部越剧电影在香港连续上演38天,仍一票难求,最终票房高达20万港币,而那时一张电影票不过5港币。
从1970年代开始,随着电视剧行业的兴起,《红楼梦》被陆续改编成连续剧。电视剧的篇幅可以更好地还原这部经典,也能触达到更多受众。那时,香港TVB无线电视先出品了5集连续剧《红楼梦》,香港佳视随后推出了70集的《红楼梦》,有趣的是两版“贾宝玉”都是由伍卫国扮演,台湾华视也几乎在同一时间播出了台湾地区制作的第一版影视化《红楼梦》,原计划拍100集,最终拍摄了70集。
1980年代,中国内地的电视台终于有能力,可以将这部经典搬上荧屏。在87版《红楼梦》问世的前两年,中央电视台先是出品了一部5集京剧电视连续剧《红楼十二官》。1987版《红楼梦》邀请了周汝昌、曹禺、王蒙等多位红学专家作为顾问参与制作,主要演员则进行了三个月的封闭式集训,不仅熟读《红楼梦》,还要学习古代的礼仪举止。从演员演绎到剧本改编,从名场面还原度到服化道和配乐,即便十几年过去了,现在提起影视版《红楼梦》,大众心中一直把这一版奉为“天花板”。
1989年,北京电影制片厂也出品了六部八集电影《红楼梦》,虽然获得第十届金鸡奖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最佳美术以及最佳服装奖,但与87版相比,在观众口碑上落了下风。
而在此之后,虽然每隔一段时间,便会诞生一部新的《红楼梦》影视化作品,从港台到内地,从央视到地方台,从戏曲版到神话版,却没有任何一部的讨论声量或口碑反响超过87版央视《红楼梦》。直到2010年,由著名导演李少红执导的50集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在经过选秀风波、扮相争议后终于播出,并遭到了意料中的吐槽和批判。
从李少红版《红楼梦》到今年胡玫版的《红楼梦之金玉良缘》,隔了14年,似乎影视界对改编这部经典的兴致正在退却,除了一部由儿童演绎的《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曾引起小范围讨论外,几乎看不到影视公司或导演、制片人将目光投向这块“烫手山芋”。
四大名著中,《三国演义》被具象化的程度最高,从司马懿到曹植,从赵子龙到曹操,似乎每个主要人物都有独立的“传记”;《西游记》各种版本最多,但其中多是衍生版、同人版,甚至是游戏版,几乎偏离了原著本身;而《水浒传》更是处于失声状态。但都未如《红楼梦》,每一次改编,都要掀起一场舆论厮杀。
2024,《红楼梦之金玉良缘》剧照。
为什么《红楼梦》二创这么难?
虽然改编版本众多,但几乎每一版《红楼梦》都有遗憾,甚至连最经典的87版,在当年播出时,也遭遇了恶评。
早期的电影版自不必说,声音、色彩、画质和道具都无法最大程度地展现《红楼梦》中的场景之美;TVB版的《红楼梦》,由汪明荃饰演林黛玉,虽然演技过关,但被观众揶揄“年龄偏大”;1999年《秦可卿之谜》被指情节胡编乱造,只在豆瓣上得到了2.1分,创下了国产剧最低分。
1987版《红楼梦》是各个版本中豆瓣评分最高的(9.7分),仅次于9.8分的《大明王朝1566》,是国产电视剧评分第二名。然而,这样一部被观众奉为“珠玉”的作品,在播出时,却遭到了全方位的吐槽:如“赞美”了以薛宝钗为代表的“封建势力”,林黛玉的戏份被削弱;原著中没有的秦可卿遭受欺凌的情节被演绎出来,过于低俗;电视剧后半部分采用了高鹗的续作,与红学研究相悖;原著深刻的社会性内涵未被呈现出来,只剩下华丽的场景……彼时的各大媒体好像不评说一下这版《红楼梦》的败笔,就像没赶上潮流一般——《文艺报》甚至专门发表过8篇批判文章!
而它的彻底“翻身”得益于两年后播出的,由陶慧敏、刘晓庆等人主演的6部《红楼梦》系列电影,别看这部系列电影如今在豆瓣上的评分高达8分至8.3分,但宝(夏钦反串饰演)黛(陶慧敏饰演)钗(傅艺伟饰演)的选角却大受批评。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就像如今的观众看完胡玫版原谅了李少红版《红楼梦》一样,当年87版《红楼梦》也是靠着“同行衬托”,才最终扭转了风评。
好像《红楼梦》自带热搜体质,除偏戏曲类的版本外,它的每一次改编都会牵动观众的神经。
1962,《红楼梦》剧照。
1987,《红楼梦》剧照。
2010,《红楼梦》剧照。
2010年李少红版的《红楼梦》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一是在这个版本官宣之前,上一部全景式翻拍《红楼梦》的还是1996年台湾华视拍摄的73集电视连续剧——14年中,只陆续播出过越剧电视、越剧电影,以及聚焦书中丫鬟的《红楼丫头》,因此,这一版本被解读为对标87版的重头戏;二是导演李少红曾执导过许多高口碑佳作,如《大明宫词》《橘子红了》,自然拉高了大众的期待值;三是这部作品在开拍前,深谙内娱的炒作套路,在全国举办了声势浩大的“红楼梦中人”海选——虽然1929年,上海孔雀电影公司出品的无声电影《红楼梦》就玩过海选了,且最终也是由海选胜出者中法混血的陆美玲来饰演林黛玉——作为制作方的北京电视台在海选时,导演还是胡玫,后来才由李少红接手。最终,这版《红楼梦》豆瓣评分仅5.8分。在它播出一年后,由马天宇、闵春晓主演的电视剧《黛玉传》悄然开播,这部剧从林黛玉的视角,将宝黛感情作为了故事主线。女主角曾是“红楼梦中人”黛玉组亚军,豆瓣评分6.7分,只能算中规中矩。
对《红楼梦》的二创,为何格外难?
其实《红楼梦》的二创早就开始了。1950年香港大华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版《花落红楼》里,林黛玉这个人物都没有出现过;1977年,新加坡版的《红楼梦醒》中,林黛玉则完全“变了一个人”,不仅外形不再纤细柔弱,性格也是敢爱敢恨,不但从薛宝钗的手中抢过了贾宝玉,还最终和贾宝玉喜结连理;更难以想象的是,早在1927年,上海复旦电影公司出品的黑白影片《红楼梦》里,剧中人物都穿着现代装(旗袍),踩着高跟鞋,影片广告也特意说明:“本片是近代装,非老戏式之古装”。主创团队辩称,曹雪芹并未著明《红楼梦》发生的年代,穿时装又有何不可?
相比于四大名著中的其他三部,人们对《红楼梦》的改编尤其挑剔。
人们将86版《西游记》当作白月光,但也不妨碍人们爱看重新立意的张卫健版《西游记》、陈浩民版《天地争霸美猴王》、恶搞的《大话西游》《大王别慌张》、同人不同故事的《西游记后传》《西游降魔篇/伏妖篇》、动漫版《大圣归来》、彻底颠覆原著的《太白金星有点烦》,以及最近被刷屏的游戏《黑神话悟空》。连三国都衍生出了《三国杀》、《真·三国无双》等等。
《三国演义》重在智谋,《水浒传》讲究义气,《西游记》更是杂糅了魔幻、冒险、天马行空的“动作片”,对于以战争或打怪为主题的这三部作品,人们很容易区分原著和二创作品,没人会批判孙悟空与白骨精谈恋爱,也没人与《水煮“三结义”》较真儿。
而反观《红楼梦》,人物复杂、情节连贯,很难像其他三部一样,可以独立成章。无论是2010年李少红版《红楼梦》,还是如今的胡玫版,都明确是在拍摄原著,观众自然会以翻拍名著的标准衡量成品。此时,任何偏离或违背原著的内容,便不再是恶搞,而是误读、是选角不当、是文学素养差。看看同样想还原原著的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也是只得到了5.6分。
每个时代都需要一部《红楼梦》?
胡玫曾表示,《金玉良缘》的定位是“青春”。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有近百万字,她试图从构架恢弘的原著中,抽出宝黛之恋作主线,用青春爱情的苦折射万艳同悲的哀。主线背景也设置为“贾贪林财”,“用林如海的巨额遗产修建大观园”这一说法在红学界一直颇有争论,且不说以此为主线是否有些冒险,至少在最后的呈现上确实难以自圆其说。
有影评人称这部影片,“时间线混乱,为节奏焦虑所困,看似刘姥姥进大观园、元妃省亲、黛玉葬花等观众熟知的名场面都拍了,但最终却沦为特种兵打卡式大拼盘,起承转合间难以自恰。”服化道上的细节更是难以推敲:桌上的整只螃蟹,如何让小姐们下口,马卡龙色的滤镜像穿越到了“三生三世十里桃花”,黛玉刁蛮,宝玉油腻,也让观众不适。
按胡玫所说,她的本意是用这部电影“抵抗短视频时代对年轻人的绑架”,然而事实上,却给年轻观众看了一场更为盛大的短视频集锦——毕竟耗资了2个亿。
每个时代是否都需要每个时代的《红楼梦》和宝黛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如何既还原这部名著的主旨,又能兼顾每个时代的审美偏好,以及融合新的价值观?
首先要回答的问题是:《红楼梦》的魅力在哪里?
中国文学史上,几乎没有任何一部著作能像《红楼梦》一样,催生一代又一代的研究者。从王国维、胡适、蔡元培,到周汝昌、白先勇、冯其庸,从文学评论派、索隐派到考证派、探佚派,从十七次论战到十大公案,到四条不解之谜、三个死结,从内地红学“二十八星宿”到海外红学“十八罗汉”……或许这种类比不准确,但学者们研究《红楼梦》的热情,就像如今人们列文虎克式看《甄嬛传》一样,只是前者已经持续100多年了,且对参与者有基本文学素养的要求。
《红楼梦》描绘的是贵族阶层的生存状态,鲁迅称其为人情小说,它的魅力正是在于人物情感细腻,情节冲突真实,以及无处不在的古典美。而它也是四大名著中,唯一给予女性更多笔墨的作品。恰恰更适合女性主义崛起的当下语境来重新解读和演绎。
在豆瓣87版《红楼梦》的页面,有超过28万人打星评价,很难说这些人中是否都全部完整地看过这版电视剧,抑或只是曾看过几张剧照,甚至是刷到过新老版《红楼梦》名场面、服化道的对比短视频,便打了五颗星。
但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们对《红楼梦》翻拍的最基本要求不过是选角贴合角色、服化道有古典美而已。
纵观50多部红楼衍生作品中,戏曲类的翻拍往往口碑较好,恰是因为演出者的扮相和行为举止符合人们对书中人物的审美期待。尤其是几部越剧《红楼梦》,评分都在8分以上,其中2006年版更是高达9.1分。此外,2017年《小戏骨:红楼梦之刘姥姥进大观园》能得到9.1分,也得益于几位小演员与角色“贴脸”——这里的“贴脸”不仅指扮相,更是举手投足间的古意。而《金玉良缘》中两位主演,因形象气质与人物大相径庭,几乎集中了所有吐槽的火力。
在快节奏的当代,碎片化阅读本就重置了人们文化接收的语境,再加上演员围读原著、封闭式训练、细节精雕细琢,听上去都像是天方夜谭,必然会在输送方和接收方之间划出鸿沟。加之这部电影又是以宝黛之恋为主线,原著中的悲剧感被弱化,文化批判的魅力自然也消失殆尽,人们看到的只是一个泯然众人的三角恋。
对于经典,是致敬,是打破,还是挑战,其实没有唯一的答案,但《红楼梦》,至少还是留给懂它的人去拍吧。不知道刚刚传出要翻拍《红楼梦》的郑晓龙,是不是那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