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还需要港姐吗?
2022/07/25 | 作者 冯祎 | 编辑 孙杨
摘要:很多人说,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维多利亚港,不是尖沙咀的钟楼,也不是太平山顶,而是香港小姐。这话说对了一半,或许曾经的香港小姐是香江的一张名片,但如今,谈起已经走过四十九载的选美,只剩下对“想当年”的感慨。
2021年9月12日,中国香港,2021年香港小姐竞选总决赛泳装环节,众佳丽泳装上阵秀火辣身材。
很多人说,最能代表香港的,不是维多利亚港,不是尖沙咀的钟楼,也不是太平山顶,而是香港小姐。这话说对了一半,或许曾经的香港小姐是香江的一张名片,但如今,谈起已经走过四十九载的选美,只剩下对“想当年”的感慨。
想必很多人都不知道,2022年的港姐已经在6月初进行了初试,40位佳丽进入第二轮。主办方TVB大肆宣传热门人选梁超怡是翻版傅嘉莉和谢安琪,可近两年不关注香港娱乐圈的人,想必连傅嘉莉和谢安琪是谁都不知道,更不会对她们的翻版感兴趣了。每年此时,“审丑”才是最具讨论度的话题。
并不是大家对港姐选美不感兴趣——人们仍愿意在网络上回顾90年代高糊的比赛视频,只是已经不再关心当下高清的直播。这背后,不仅是审美的变迁,也暗含着香港女性身份地位,以及自我价值的认知跨越。
改变命运,“港姐”曾经的最大价值
最早的一届“香港小姐”选举,可以追溯到1946年,由当时丽池花园夜总会的老板李裁法出资创办。李裁法其人颇有传奇色彩,在香江地区有“香港杜月笙”之称。虽出身青帮,但在社会底层摸爬滚打多年的他有野心有谋略。
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即在香港北角开办了规模超前的丽池花园游乐场,当时的丽池兼具舞池、酒吧、餐厅、球场等功能,成为了上流人士聚会首选之地,还因此登上过美国《生活》杂志。李裁法“香港夜总会皇帝”的名号也在民间传开了。他的另一产业青山酒店,也曾在1950年代举办过香车美人选举,但只持续了5届,这是后话。
战后的香港百废待兴,首届“香港小姐”选举便高举“抚平战后创伤”的大旗诞生了。虽然当时的报章高度评价这届选美“调剂了人们因战争而紧张惯了的神经”,但仍不能否认,当时的普通家庭还在为生计奔波,这届选美不过是为上流人士提供的专属娱乐而已。
为了吸引佳丽参与,第一届的报名条件十分宽松:年龄在16至60岁之间,能找到一件泳衣穿在身上便可。满足前者易,可甘愿在大庭广众之下穿泳衣示人的女性却极少,因此当年仅11位参赛者,且大多是出身歌舞厅的风尘女子。
毕竟是首届,即便普通人也很难不关注。翻查当年媒体,大多用“丽池虽大,亦几无容足之地”来形容当时的盛况。首届选美冠军花落一位名叫李兰(原名梁淑真)的姑娘身上,家境贫寒的她因此进入娱乐圈,先是在战后制作的第一部电影《情焰》中担任女主角,后又出现在首部黄飞鸿电影《黄飞鸿鞭风灭烛》里。从酒店女招待,到炙手可热的女明星,再到最终觅得良婿,选美对她而言,说是逆天改命也不为过。
第二届香港小姐冠军叫吴丹凤,当晚的庆功宴上,中英影片公司就以1500港币的“天价”与她签约,参演电影《豪门春色》。那时香港工薪阶层月薪不足40元,连5元面值的港币都非常稀少。随后,她又相继出演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白杨红泪》《新梁山伯祝英台》等影片,还尝试担任监制。相比演艺事业,她的私生活更为人津津乐道,因参选时已为人妻,吴丹凤的丈夫不满妻子私自参赛,多次进行殴打恐吓,离婚后,她嫁给了时任香港钟表业商会理事长的伦天乐。
到了第三届港姐选美,因以门票作为选票,有人暗箱操作一口气买了300张票,导致比赛一度暂停。最后的冠军司马音曾在日本学习声乐,她也像两位“前辈”一样,顺势进入娱乐圈,成为了歌影双栖明星,后嫁入豪门。
因暗箱丑闻和时局动荡,从1949至1958年,港姐选举几经断档。直到1959年才再次恢复,就在前一年,发生了一件影响香港娱乐圈的大事——邵氏电影公司在香港成立,在电影市场掀起了风暴。也是从那时起,港姐选美的前三名,通过试镜可获得邵氏公司为期5年的演员合约。相当于把进入娱乐圈,写进了参选港姐的合同。
在这段时期,港姐选举的主办方也从最初的丽池,到香港游泳协会、空军俱乐部,以及泛美、国泰等航空公司多方参与。
1967年,邵逸夫嗅觉敏锐地与人联手成立了TVB,成为全港首家商营无线电视台。而它和邵氏电影一起,在大屏幕和小荧屏上共同造星。我们所熟悉的港姐选举,正是1973年TVB接手了港姐主办权,并打出“智慧与美貌并重”口号后才一步步“封神”的。
而在这一年的港姐选举中,一下便诞生了两位冠军:狄波拉和孙泳恩。前者贡献了多部电影电视剧,还兼任主持人,是当时的香港一线女星,后嫁与男演员谢贤,如今更为人知的身份是谢霆锋的母亲;后者只出演过一部影片《狙击十三》,在娱乐圈并不得志,据传是与TVB关系不睦所致。
但无论如何,她们才是真正意义上的首届港姐冠军。尤其是孙泳恩,她的夺冠对港姐进行了重新定义,若说以前的选美还仅仅停留在对外在的选拔,新时代的港姐更需要才貌双全,否则外貌甩出其他选手几条街的赵雅芝,就不会只排名第四了。
1977年,朱玲玲取得港姐冠军及最上镜小姐奖项,是首位夺得两个奖项的参赛者,被行业中公认为最漂亮的港姐。
有了TVB的背书,以及更高大上的选美标准,报名港姐选举的人越来越多。无论是像1977年港姐冠军朱玲玲那样嫁作商人妇,还是像赵雅芝那样拍戏唱歌,成为初代玉女掌门人,通过选美,为自己挣得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甚至是翻身的捷径,似乎成为了港姐选举诞生以来,便自动带有的附加值。
从万人空巷到无人问津
“香港小姐什么人都有,除了靓女。”香港导演王晶的一句戏谑之语,反倒成了如今港姐选举的最佳注脚。连“你长得像港姐”都变成了一句骂人的话。
可在当年,无论是否折桂,港姐选举的露脸机会,都可以成为女孩们进入娱乐圈的敲门砖:1979年港姐第四名钟楚红被媒体赞为“香江的玛丽莲·梦露”;1988年的冠军李嘉欣是至今无人超越的“最美港姐”;1983年港姐亚军张曼玉是五届金像奖影后、四届金马奖影后;1990年的冠军袁咏仪演过众多叫好叫座的电影,是最年轻的连庄影后;同一年的季军梁小冰,赛后便接演了《圆月弯刀》《孤星剑》《鹿鼎记》等台庆剧;在成为“乌拉那拉·宜修”前的蔡少芬是1991年港姐季军,也是TVB最年轻的视后;1994年的季军李绮红是许多人心中的白月光“郭襄”;1997年的季军佘诗曼直到现在还是港剧一姐……哪怕是未进决赛的周海媚、邱淑贞,未进三甲的翁美玲、张可颐、郭可盈,都坐上了进入娱乐圈的直通车,这些名字,足以串起从70后到90后三代人的童年回忆。
那时港姐决赛盛况,用万人空巷形容也不为过。1991年的香港小姐决赛当晚,郭蔼明与蔡少芬角逐冠军,最高收视达到了44点,至今未被超越。
有人说1993年是港姐的分水岭,如果以颜值论,这话不无道理,之后的港姐整体颜值开始走下坡路。这一届的冠军是每次盘点“最丑”港姐,都榜上有名的莫可欣,更符合大众审美的郭可盈连三甲都没进。此后,1995年港姐冠军杨婉仪、1996年港姐冠军李珊珊、1997年港姐冠军翁嘉穗、1999年港姐季军胡杏儿都算不得传统意义上的美女。
2001年,港姐总决赛收视率跌至19点,没想到收视率从最高值到最低值,只不过用了10年时间。
2000年之后,港姐几乎再未输送出能靠美貌或演技“出圈”的女演员。像2001年的冠军杨思琦,同时还获得了最上镜小姐、网上最夺目小姐、纤体美态奖、最甜美笑容佳丽、最修长美腿佳丽,以及“15-24岁、25-44岁、45岁以上”投票组别的最受欢迎佳丽奖等7个奖项,足见人才凋零。
而围绕港姐的话题屡屡与“审丑”扯上关系,2007年的冠军张嘉儿被评为“香港小姐20年来最差的一个冠军”,2017年的冠军雷庄儿,被全网攻击“惨不忍睹”。如今回看,众人开始纷纷承认,曾被群嘲的莫可欣的确比这些后辈们更具备冠军的学历、修养、谈吐和气质。
不但审美降级,比赛硬软件也缩了水,30年前的舞美是金光灿灿、红绿搭配,而30年后的舞台没有任何改进,选手穿的也依然是芭比粉、牛油果绿。30年前的嘉宾是周润发、刘德华、张学友、王祖贤,30年后的嘉宾却是上届冠军,以及周柏豪、郑欣宜、炎明熹这些不关注港圈根本不认识的人。
加之港姐选举的流行是被置于电影及电视普及的大背景下的,而当代,网络的发展分流了人们的关注度,极难再形成集体性同步和单一热点话题。
港姐这个身份,也不再是在娱乐圈发展的护身符:1994年的冠军谭小环出道以来一直在TVB剧中做配,如今在香港街头卖鱼蛋;1995年港姐冠军杨婉仪被指控诈骗,总债务飙到300多万;1996年冠军李珊珊在淡出影视圈后鲜少露脸,上一次的新闻还停留在2016年她拍卖港姐后冠,捐给慈善机构;1998年港姐冠军向海岚,饰演了诸多如“杨贵妃”的大美女角色,无奈观众缘不佳,现在只能在三四线城市商演;2005年的冠军叶翠翠虽然参演了一众热播剧,但依然在娱乐圈查无此人;2001年的冠军杨思琦因未婚先孕被TVB封杀,最落魄时只能去夜店推销啤酒;2005年的亚军陆诗韵自出道以来绯闻不断,随后经济也陷入困境,港媒报道其最惨时身上只有5块钱……
港姐的没落只是香港文化式微的一个缩影,1970年代至1990年代初的香港经济发展迅速,一群电影人或生长于本土或学成归来,他们用最先锋的思维开启了香港文娱界的黄金时代,那时的香港,是“东方好莱坞”,电影年总产值曾跃居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随着内地经济的光速发展,内地不但有能力塑造自己的审美标准,创造本土的娱乐工厂和偶像,也吸引了大批港星北上。港片从原来的每年300余部骤降到不足70部。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当年张曼玉港姐出道后,接的第一部电影作品是王晶的《青蛙王子》,合作的男演员是成龙、张国荣,导演王家卫、徐克亲自调教,而2001年的冠军,能接到的最好资源无非是TVB自制剧,至于2021年的冠军宋宛颖,戏都没有接到一部。
即便主办方又是采用真人秀,打出“素颜”的噱头,又是推出街头直播拉票,但没有作品,便无法真正“捧红”港姐,港姐选举自然也变得无人问津。
香港女性无需被物化
“要够得体高贵自信,要有口齿气质面容。”杨千嬅在《香港小姐》里唱的,正是对港姐的写照。
香港小姐最初的竞选口号是“美丽与智慧并重”。为了践行这一口号,赛程上特意设置了问答,演讲,主持人、记者提问等层层“刁难”的环节。到了1984年,在“美貌和智慧”的基础上,TVB又提出了要“充满阳光活力”。那一年的冠军高丽虹便是一个中澳混血儿,她加入洪金宝的洪家班,成为香港影坛第一个港姐出身的武打明星。
1980年代末,为制衡亚视的“亚洲小姐”选举,港姐真正开始把“才华”置于美貌之前。1989年的冠军,是梳着干练短发的陈法蓉,她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被媒体称为“最具都市气质的港姐”。而1991年夺魁的郭蔼明,更是创造了港姐的学历巅峰:美国南加州大学机械工程学硕士,还曾在美国航空航天局实习。如今港姐们的学历,更是人均“海龟”和“学霸”。像今年夺冠热门,便是从海外回港的梁超怡。
1991年2月,邵逸夫出席TVB庆祝活动,身旁是两位香港小姐。
但根据资料显示,报名参加港姐选举的人数正在逐年递减,从原来1990年代初的三四百人,减少到近年只剩一半,今年更是只有110人。
不是香港没有美女了,而是美女不再参与选美了。从女性意识觉醒的维度看,港姐的无人问津或许并不是坏事。
香港女性受教育程度是亚洲地区最高之一,2017年,香港女性劳动参与率为50.8%,首次高出男性1.6个百分点。虽然近两年受疫情影响,该数字下降为49.6%,但她们涉足的行业,几乎与男性无异,实在不用通过物化自己来获取上升通道。
说到底,竞选港姐,不过是想找一条改变命运的捷径,而现在,比港姐更优化的路径太多了。金融、地产、政治,甚至当网红获利的几率都要比选港姐高。此前著名香港主持人、媒体人查小欣就曾透露过,年轻艺人和TVB签约一签便是10年,每个月底薪只有三四千元,公司提供的表演课、声乐课、舞蹈课需另外收费,有时候一个月下来不但拿不到钱,还要倒贴给公司。
虽然在很长一段时间,朱玲玲和赵雅芝的人生轨迹,为身为她们后辈的港姐们提供了模板,但嫁入豪门和勇闯演艺圈从来不是港姐的唯一出路。
初代选美冠军吴丹凤与香港钟表业商会的理事长伦天乐再婚后,曾前往瑞士考察,回港写了《欧游纪实》,是最早系统介绍欧洲风光和瑞士钟表业的中文书籍,瑞士牌Buren表的香港译名“宝伦”还是吴丹凤翻译的。
1975年港姐冠军张玛莉的人生堪称传奇,她不仅是演员,还曾做过助理编导、主持人、作家、画家、摄影师,并终身致力于公益事业,还在1988年当选为“香港十大杰出青年”,成为史上唯一获此殊荣的港姐冠军。
1982年的港姐亚军邝美云,曾是演员、歌手,后转战商界,投资有道,又因为为慈善教育做出贡献,还当选了香港特别行政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
1993年参选港姐入行的陈妙英,在TVB自制剧中出演过许多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最高产时一年拍了120集电视剧,但在她演员事业蒸蒸日上时,却选择了息影转战商场,现身家过亿。
2012年港姐季军朱千雪,虽然出道即受到TVB力捧,但仍坚持攻读了法律博士课程,也曾在拍戏之余到律所实习,如今已是执业律师了。
2015年港姐冠军麦明诗是香港会考状元,声乐八级,毕业于剑桥大学法律系。之前接受媒体采访时,她还直言:“自己小时候很关心社会,有抱负,不介意做特首”。
港姐选举,从最初的富豪选妃式消遣,到男权文化下的凝视,再到注重美貌与智慧并存,成为代表香港文化的符号,走过了49届。曾经的港姐们的确惊艳了时光,但风华绝代的从来不是香港小姐,而是她们背后的香港飞速发展的大时代。而即将迈入50岁的港姐选举,或许又要对美重新定义了。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