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外名城多伦的兴衰
2022/04/15 | 作者 王戡 | 编辑 陈祥
多伦路是上海市的文化地标。上海市之外,南京市也有多伦路,天津市则有多伦道,一样位居城市中心。这些道路得名的多伦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它当今人口只有10万,是上海市多伦路所属虹口区的七分之一;国民生产总值不到50亿元,大约是虹口区的5%。
各大行省与名城大邑被用作路名不足为奇,多伦这样一座平平无奇的草原小城,为何能够与之比肩?原因出自孙中山先生的《建国方略》。他将多伦规划为从“北方大港”通向西北的门户,汇聚九条路线的铁路枢纽。伟人的畅想影响了一代人的地理观念,进而贯彻到现实的城市规划与道路命名。
孙中山选中多伦展开想象,并非毫无缘由的浪漫。这座小城兴起于清代,得益于张家口至库伦的草原贸易线路,成为扬名塞外的贸易城市,得到各国商人和探险家的垂青。而其兴衰起落,也是一段独特的历史回忆。
会盟之地变身塞外商都
盔甲闪亮的骑兵展开弯月阵,呼喝着往返演示冲锋。身着号坎的步兵排成战列,前排手持刀盾掩护,后排举起火枪,一声令下,连打三轮齐射,枪声震耳的同时硝烟弥漫。随后,8门镀有金色花纹的大口径铜炮开始轰击,远处草原上腾起朵朵烟云。一众衣着鲜亮的蒙古王公抬头眺望。居中正坐的康熙帝玄烨,放下了手上的单筒望远镜。
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农历五月的乌兰布统草原一隅,一场规模宏大的军事演习正在进行。周边是一望无际的大小帐篷,不同颜色的旗帜随风飘扬。
这是玄烨与内蒙古49旗和外蒙古札萨克图、土谢图、车臣三部王公贵族的会盟仪式。前一年,清军在乌兰布统草原上击败了蒙古准噶尔汗。玄烨挟战胜的威风,召集内外蒙古王公重新编列盟旗、赐赏封爵,重整草原统治秩序。不仅安排八旗兵丁展示火器,他本人还亲自骑射围猎,借以炫耀武力。
历代帝王羁縻边疆,都讲求恩威并施,玄烨也不例外。演武之外,他敕令就地营建一座喇嘛庙,以“诸蒙古恪守侯度,奔走来同,犹江汉朝宗于海”之意,赐名汇宗寺,作为此次会盟仪式的纪念。此处草原因有七处湖泊,便于大军驻扎,因而被选为会盟地。蒙古语中,“七”读为“多伦”,湖泊旧称“海子”,读为“诺尔”。多伦县的前身“多伦诺尔”,从此出现在历史舞台。
草原上缺乏树木,更没有多少熟悉土木的工匠。皇帝一声令下,从各地调遣人员、物资,营建起一座座寺庙、僧房。直隶、山西等地原本就有不少“旅蒙商”做草原生意,此时也追随而来,为工程供应所需。这座皇家寺庙很快成为草原上的焦点。多年后,日本人泷川政次郎参观汇宗寺,感叹“在一棵树木也不能生长的沙漠地带,为了建造这个壮丽无比的喇嘛庙,究竟需要多少人力也是难以想象的”。
康熙四十年(1701年),汇宗寺落成。清政府每年赐予白银3500两作为常费,寺内有蒙古106个旗派来的喇嘛又有本旗支付的钱饷,寺内每年经费达白银2.8万两,是草原上第一等的金主。这些喇嘛的饮食、服装、器物都需要在本地解决,原本逐利于营建的商人,转为服务寺僧。商品的聚集吸引蒙古牧民,他们在到汇宗寺参拜时,往往赶着大批牲畜顺路销售,换取各种生活所需。短短20年时间,就以汇宗寺为中心形成一片“俨然一大都会也”的集镇。
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玄烨赐予掌管内蒙古藏传佛教的章嘉活佛“呼图克图”尊号,将多伦诺尔汇宗寺作为其驻跸地之一,“每年冬春驻北京,夏秋则驻多伦诺尔”,该寺一度成为内蒙古佛教的总本山。
雍正五年(1727年),皇帝胤禛又拨库银10万两,下令在多伦诺尔增建善因寺,归二世章嘉呼图克图管辖。此举又带来一波营建和一批喇嘛进驻,寺旁集镇继续扩大。道光年间,多伦诺尔的喇嘛有3000余人。
清代册封的66位蒙古活佛中,除章嘉呼图克图外,还有14位以多伦诺尔为驻跸地。这里和归化、西宁等地,并列为蒙古活佛觐见皇帝的六个班次。
两座寺庙和诸多活佛,以及定期的宗教活动,成为多伦兴起的动力。咸丰十年(1860年)七月,第十七世章嘉呼图克图业希丹毕尼玛到多伦避暑,内外蒙古各旗王公、贝勒、贝子等到多伦贡奉珍品财物,连续三天举行盛大欢迎会。光绪十四年(1888年)三月,第十八世章嘉呼图克图业希丹毕嘉索从五台山到多伦,库伦第八世哲布尊丹巴派遣代表致贺,内外蒙古各旗王公等贡奉珍宝、驼马等物价值数十万两。
大规模的物资集散刺激了商贸往来,多伦诺尔由此逐渐兴旺。旅蒙商把多伦诺尔作为基地,收购皮毛、牲畜,做销售粮食、茶叶的生意。“即以砖茶一项而论,每年销数甚巨,粮行亦占贸易大宗,故金融活发,商民富饶,拟于上都良非虚语”,后人如此回忆。
掌柜、伙计、脚夫、车把式云集,为他们服务的钱庄、饭馆、客栈、戏楼等随之兴起。人员进一步聚集,产业随之变化,由贸易为主进而产生手工业。旅蒙商引入工匠,就地加工皮毛,制成皮裘、毛毯、皮靴、毛鞋、绒帽等商品外销。多伦诺尔的“七湖”中有咸水湖,关内技工到此制盐、制碱,每年又能贡献税收逾10万两。
同治年间,多伦诺尔有商户3000家,人口7万余。到宣统三年,男女已达13万口。行政地位也从乾隆年间隶属于独石口管站员外郎的多伦诺尔理事厅,升级为与张家口、独石口并列的“口北三厅”。城中各方商旅往来不绝,商路辐射广泛,“其贸易地南至平津,北至库伦,东至呼伦贝尔,西至新疆、西藏,最繁盛时年输出输入额达二千多万银圆”。山西商人修建了关外唯一的山西会馆,直隶商人也集资营建直隶会馆作为据点。位于张家口到库伦间的张库大道,为多伦诺尔专门拐个弯。
1851年,多伦诺尔景色。水系很美,因此自古享有“塞外江南、草原水乡”之誉。
多伦诺尔的名声,随着张库大道传播到了远方。1907年夏天,自称“剑虹生”的日本人到多伦考察,将这座城市的发展总结为“蒙古王侯来谒见活佛,多济金银,供养众僧,以此逐使市街得臻繁盛”。他还称:“其市街之地位,远至库伦,近入东蒙古,当中蒙贸易之冲,欲观将来蒙古贸易之发展,无过于此地也。”
多伦诺尔的兴起故事,显然影响了孙中山。他在《建国方略》中将多伦列为西北铁路中心和北方国防中心。地理学者张其昀对此评价:“中山先生理想中之新多伦,亦为一世界的都会。”带来这城市故事的,不仅有中国人、日本人,还有许多来自西方的观察者。
外国人眼中的“买卖城”
今天,从卫星地图上观察多伦县城,会看到北面汇宗寺附近各色建筑物横向延伸,南面则是一处界限分明的城圈,里面布满了平房院落。这一格局,直接继承自清代的多伦诺尔。当时,多伦诺尔市镇的北部通称“喇嘛庙”,以汇宗寺、善因寺为中心;南部叫“买卖城”,汇聚了行政机关和商铺。
多伦诺尔在国内史籍中的记载,往往较为轮廓化,如寺庙“巨丽无比”,街道“铺民聚集”而已。得益于晚清国门大开之后到多伦游历的外国人,他们满怀好奇抵达这座塞外小城,留下了许多生动的记载。
草原地形平缓,建筑本身就是地标。1840年代,法国人古柏察来到多伦,首先看到的就是两座喇嘛庙闪闪发光的金顶,城区则是“一大片既简陋又分布不整齐的住宅区的堆积”。50年后,1893年,俄国人阿·马·波兹德涅耶夫抵达多伦,第一印象同样是城市没有任何景物,“只有一排一排的房子”。
传统中国城市缺乏市政管理,面貌并不喜人,多伦也不例外。古柏察走进买卖城,看到街道狭窄又弯曲,道路中间已被碾轧成污水坑,车辆、骆驼、骡子都在泥中跋涉。人在街道两侧行走,旁边都是垃圾堆。波兹德涅耶夫的印象同样糟糕:“这座城市的外貌给人的印象是极度的贫穷和简陋。简直难以想象还会有比多伦诺尔的街道和巷子更脏、更乱的地方。”日本人鸟居君子在1926年到多伦,见到的市面稍有进步,街道铺有路石,但依然积满污水。
肮脏的市面掩盖不住热闹。古柏察承认,汉人和蒙古人商队络绎不绝的往来,“使多伦诺尔呈现出一种生机勃勃和气氛活跃的景象”。他以法国式的浪漫,写下街道上活跃的面貌,“那些流动的商贩们奔走于街头,向过往的行人推销着小商品;那些坐商们则在店铺里甜言蜜语且彬彬有礼地招揽买主;那些身着红色和黄色袈裟的喇嘛们,骑在马上,则试图炫耀他们在艰难的通道中驾驭狂暴且不驯服的马匹的本领。”
波兹德涅耶夫走遍了多伦买卖城的每一条街道,留下的记录更为细致。城北,东西向的头城街上,有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直隶多伦诺尔抚民同知”的公署,以及绿营驻军长官“多伦协副将”的衙门。牛市街、马市街垂直于头城街向南延伸,顾名思义,这两条街都是交易牲畜的地方,近两年交易的马有7万匹、牛4万头、羊有35万到40万之多。巨大的交易量当然引起了官府注目,这两条街都建有木栅大门,设着收皮毛税的税务署。
城南,南北走向的兴隆街上,满是货栈、银号、钱庄。波兹德涅耶夫认为,这里是多伦最富有的地方,街上的三官庙是“城里最美的建筑物”。此外,还有一家老牌饭店兴隆馆,相传康熙皇帝曾在这里用餐,连街道也是因馆得名。货栈中有3家茶栈,每年运进砖茶3万箱,远销喀尔喀、库伦。游牧在附近的蒙古人,则更愿意直接来多伦买散装的茶叶。街上的大货栈里,已经出现了来自俄国丘利亚耶夫和巴布金两家厂商的呢子、莫罗佐夫厂的粗平布和棉绒布,与中国内地所产的棉布、印花布、绸缎摆放在一起。
与兴隆街平行的福盛街是皮毛制品一条街。街上有63家店铺,经营毛毡、马衣、皮革等制品,前店后厂,自产自销。还有一条东盛街,南北贯穿全城,聚集了300家店铺,却是“最下等的旧货市场”,每家店铺门口,都是旧衣服、锈铁器、三条腿的桌子和破烂橱柜箱笼,街上挤满了乞丐和找不到活儿的匠人。
横穿买卖城的长盛街,是多伦最特别的地方,聚集着一批专做佛像的铜匠铺,其中以“阿尤希”在蒙古草原上最有名气。古柏察游历过西藏,声称多伦出产的大小铜佛像,“不仅仅在整个鞑靼地区,而且在西藏最偏僻的地区都具有赫赫的名望”。他亲眼目睹,一尊佛像由88头骆驼拆散运输,准备送往拉萨,是乌珠穆沁旗王爷朝圣的礼物。古柏察请当地工匠照着他携带的模型仿造了一尊基督像,“结果制作得非常成功,我们很难分辨得出是复制品还是原物”。
但是,波兹德涅耶夫有不同看法。他说,虽然当地的喇嘛宣称,多伦诺尔的佛像比北京和蒙古其他地方的佛像做得好,尺寸准确,贴金也更牢固,但他认为,“这多半是照着多伦诺尔匠人的话说的,因为他们都不择手段地想要破坏北京的竞争”。
剑虹生1907年到多伦时,当地已经有了可喜的进步。随着清政府新政的铺开,多伦也设置了警察局,配备40名巡警,教习还曾在日本游学。街上还有牛痘局,为人种痘以免疫天花,只不过开办四五个月来只有几个人敢于尝试。城里还开办了高等小学堂,设有物理、地理、体操、画图等新式学科。街面上的商业也发生了变化,从锦州、朝阳等地来的商人开办起“关东庄”,销售卤虾油、酱瓜等特产。
因时代变化而逐渐衰落
1926年9月10日,距离多伦200公里外的张家口火车站,一列专车停靠在月台。几名军官拥簇着一位青年将领走出车厢,开始对列队迎接的军人训话。突然,外围传来一声枪响,接着听训的军人中有人拔枪射击,青年将领被身边人慌忙架上专车。车厢屡屡中弹,玻璃碎了几块,终于鸣笛驶出车站。同时,架在月台天桥上的机关枪开始扫射,站台上的军人顿时倒地一片,死伤枕藉。
险些遇害的青年将军,正是奉军少帅张学良。他奉父亲张作霖之命,向听训的奉军骑兵第14师军官宣布缴械命令,没想到闹出了乱子。张学良的卫队长姜化南和几名随从被打死。卫队提前部署的机关枪,则打死打伤骑兵第14师100多名官佐。
这一幕与多伦直接相关。几个月前,张作霖与原本携手打赢第二次直奉战争的冯玉祥反目,双方大打出手,战火由北京蔓延到草原。1926年8月,张作霖的奉军与冯玉祥的国民军围绕多伦展开拉锯战。
奉军骑兵第14师官兵中不少人出身土匪,在攻占多伦之后纪律荡然,借搜索国民军之名大肆抢劫。有的掌柜被指协助国民军,被石头打碎了头颅。有的粮栈储存的白面,被奉军认定是国民军军粮,被抢劫一空。汇宗寺也被劫掠,喇嘛、居民遇害者800余人。进入民国后走向衰落的多伦,遭到了致命一击。
多伦诺尔在民国初年正式设治为多伦县。当时,全城仍有700多家商铺。但随着外蒙古变乱,张库大道贸易中断,部分商号因而歇业。同时,外蒙古各旗所遣喇嘛供给断绝,北洋政府支付给汇宗寺、善因寺的经费锐减,宗教活动规模减小、僧人数量下降,多伦商业也受到了不小的影响。
1916年,俄罗斯的西伯利亚铁路修建到了海参崴,中国东省铁路从满洲里修到了绥芬河,支线从哈尔滨经奉天铺到旅顺口,北京到张家口、奉天也修筑了铁路。孙中山规划的10条交通线并未落实,草原上的商人开始向现存的铁路沿线靠拢。道光年间张家口仅有260多家商铺,到民国初年已经超过1500家,远胜其所隶属的宣化府城,更不用说多伦。
多伦的旅蒙商回忆,1921年之前,生意还是好做的。1920年皮毛牲畜的贸易额还能达到三千多万两银子,税收60多万块现洋,比归绥和包头都要多,也因此成为军队觊觎的对象。1926年兵灾后,身为汇宗寺活佛的章嘉呼图克图向张作霖控告。张学良奉命处理此事,才有此前的一幕兵变。
事后,骑兵第14师的师长、旅长均被撤职,一名团长被枪毙。但多伦却从此一蹶不振,大批商户无力复业,人口迅速流失。1925年,多伦县城人口为72322人,到1933年仅剩10460人,沦为一个无足轻重的居民点。1932年,国民政府官员杨溥奉命调查多伦,看到的是商店大半倒闭,市面贸易萧条,“巨厦栉比,内不过伙友数人,看守旧业,静待时局之转变而已”。汇宗寺的佛像,也被奉军劫掠盗卖一空,寺中摆放的只剩一些粗制滥造的新品。
尽管如此,多伦在贫瘠的察哈尔仍然属于一个商贸中心,所谓“察省税收,五分之三在张库通商,五分之一在多伦,五分之一在张垣及口南十县”。1933年长城抗战期间,多伦再度沦为战场,被李守信所部伪军占领,成为其察东警备军驻地。战后,冯玉祥在张家口组织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出兵收复各县,多伦成为重要目标。
1933年7月,抗日同盟军前敌总指挥吉鸿昌指挥所部围攻多伦,经过五昼夜攻防,守城伪军开东门逃窜。虽然守军将领李守信宣称,自己是与同盟军谈判后撤退,“因为事前双方约好,我出多伦的时候,还表演了一番突围战斗”。但沦陷了72天的多伦毕竟得到了光复,加上这座小城名声在外,战斗被抬到了极高的位置,被视为“收复察东大业,遂告完成”的标志。战后,抗日同盟军总结历史,将此战称为“此一有关人格与民族生存之战胜事绩,实为中华民族革命史上特有之一页也”。
这也是多伦历史上最后的高光时刻。抗日同盟军失败后,多伦再次被李守信所部伪军占领。抗战期间,成为伪蒙疆自治政府辖下普通小县城。伪政府自己的调查报告也称“多伦已经失去了过去的繁荣”,“当时很有名的佛像制造工匠和工艺师的手艺失传,特殊行业的人员锐减,昔日留下的宏伟的山西会馆、直隶会馆与现实的衰败呈现出鲜明的对比”。1941年,汇宗寺只剩下70多名喇嘛,善因寺还有50名。
1945年8月8日,苏联对日本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及蒙古地区。8月14日,苏军进驻多伦,汇宗寺于混乱中遭到焚烧,成为一片废墟。1946年苏军撤离后,国民党政府接收多伦,这里成为多伦专员公署、多伦县和多伦诺尔旗等多家机构的驻地。1948年4月23日,解放军攻克多伦。经过统计,此时在多伦的旅蒙商仅剩354人。
一代塞外商都的历史,终究归于沉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