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融入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热身,太仓争当环沪创新活力第一城
2020/07/09 | 作者 钟坚
摘要:六百多年前,郑和奉昭率众,在太仓刘家港起锚远航。今天,站在时代发展的历史风口上,太仓将积极拥抱时代的变革,创新创业,融合发展,这一片古老的热土,必将成为长三角地区新一轮高水平发展的典范。
7月1日,苏南地区的太仓市正式结束“土无寸铁”的历史。沪苏通铁路一线贯穿两站,太仓城区内,科教新城南部的铁路太仓南站,和娄江新城核心地块的太仓站相继开通。围绕铁路和太仓的共赢发展,太仓将绘就一篇“高铁+”大文章。
沪苏通铁路的开通,预示着太仓融沪时代更进一程。太仓成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后,较早实现交运一体化的苏南城市,高铁线的贯通也为太仓融入上海按下“快进键”。按既定的交通规划,太仓更被定位为江苏入沪的又一重要枢纽节点和门户城市,成为服务长三角沿江、沿海经济的发展廊道。
长三角城市一体化的推进,给临沪城市太仓带来的不仅是交通出行的便利,更为显著的变化是,融沪发展能带来各路丰富的人才、资金流等各类创新要素的集聚,同时顺利对接城市产业的梯度转换,促使城市功能的提档升级。而能级的提升,则是一座新兴城市未来发展的核心凝聚力和竞争力所在。
“上海下一站”,预示着太仓自此以后进入高铁时代,实现与上海的无缝对接。“下一站上海”,则是太仓的目标追求。太仓将从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文化建设、社会管理、民生事业、医疗管理等诸多方面,对照上海,学习上海,进而建设成为环沪卫星城市,上海边的“小上海”。
高铁时代为城市发展注入活力,高校、高端科研院所、高层次人才的富集,成为太仓高质量发展的强力引擎。从昔日擘画“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到如今揖门可见、触手可及的融沪都市圈生活,太仓新一轮高速发展期已指日可待。
轨道上的太仓
沪苏通铁路的开通,对燕成韵来说,感受最为直接的是,带来通勤上的极大便利。往常,燕成韵每天需要在早上7点之前出门,从上海浦东赶到太仓港区的公司,开车途经G15或绕城高速,如果不堵车顺利的话,每天上班通勤时间在一个半小时。
燕成韵是同高先进制造科技(太仓)有限公司副总,来太仓的这么些年,她几乎每天重复这样的节奏。同高科技原本在上海松江,很多员工来自上海市区、苏州城区和昆山等地,在公司里,像她这样情况的还有十多个。
太仓开通高铁后,燕成韵有了更多的通勤选择:她可自己开车出行,也可选择坐高铁到太仓,再坐公交去公司,而后者通勤效率大为提升,从上海到太仓站仅15分钟。等待和坐返高铁的时间里,燕成韵还可以见缝插针腾出时间来处理公司事务。
轨道上的“长三角”,一下拉近了上海和太仓两地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沪苏通铁路给太仓市委常委、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王红星带来的直观的感受是“方便、快捷”,此前王红星出差去北京一般都需要到上海虹桥周转乘高铁,7月1日,沪苏通铁路太仓站开通后,公务和商务出行的时间大为缩短。
按时速看,沪苏通铁路大约在每小时200公里左右,以其速度而论,某种程度上它更接近于城际铁路的概念。沪苏通铁路之外,从南京南站沿长江南面到太仓的南沿江高铁也在并线建设中。
“从南沿江、北沿江到太仓铁路总站,西线到太仓南站、安亭及虹桥线,东线到浦东机场及临港地区,太仓境内沪苏通一期、二期、南沿江、北沿江、苏南城际和上海嘉闵线,六条轨道交通品种丰富,大大提高了太仓与上海及全国其他城市通勤的便捷性,有利于人才、资金等各种要素的流通。”
王红星口中的交通品种丰富,也即是中央部委提出的长三角交通规划一体化的要求,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交通运输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规划》,提出要完善内联外通的干线运输通道、城际交通网络、都市圈交通网络三个层级。
在诸多线路中,沪苏通二期将直通上海浦东,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对接太仓站的规划设计工作已启动,后者相当于城际地铁线。太仓市民可以直接刷卡上车,无需铁路窗口购票。沪苏通铁路太仓站及太仓南站开通已是融沪的第二步,这之前的6月28日,岳鹿路对接上海嘉定城北路的公路已全线通车。
而太仓与上海的城市地面交通也将进入增长的爆发期,目前太仓初步计划新辟和优化调整对接沪苏通铁路公交线路12条,在开通嘉太3条常规公交线路的基础上,继续推进沪太毗邻区域公交对接,优化机场定制班线并发展沪太医疗专线。
太仓市副市长许超震以“十年磨一剑”比喻太仓接轨上海的跋涉历程。作为太仓的发展战略,太仓用超过十年的时间,与上海方面进行频密的联系、沟通和对接工作,过去对接太仓,不是上海优先项。“这次中央提出长三角一体化的战略,的确大大推动了太仓和上海一体化、同城化的整个进程。”
在新基建的旗帜下,各城市群新一轮交通建设比拼蓄势待发,苏南临沪城市太仓已捷足先登,迅速完成这种无缝对接的布局。
不仅是城市口号的变化
区域一体化对太仓而言,并不是空中楼阁概念,而越来越变得亲近,且真实可感。
靠南的科教新城以及靠东的浏河镇早已成为太仓接驳上海的第一站,目前已引入复星复游城、恒大文旅城等文旅业态,未来以吸引上海及华东地区游客为主。靠近外环的上海儿科医院门诊,平素接待较多的是来自苏州太仓的儿童家长,太仓人去上海可以直接刷卡看病。
高铁时代的同城化效应,促进了人才等创新要素的积极流动。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一家企业最近刚完成融资,从上海张江招募了一位首席财务官。这位财务官住在上海嘉定区,平时从嘉定的家里到上海张江上班需要1个小时,来太仓上班仅需半个小时左右。未来嘉闵线开通后,他的通勤将更为便利快捷。
对太仓而言,抢占长三角一体化的红利,并不只是交通先行,更有着自身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长期以来,太仓努力做好三篇文章,一是以港强市,发挥独特的港口优势;二是对德合作;三是融入上海,后者尤被看重。
太仓是较早承载上海资源外溢和发展红利的城市。以太仓高新区为例,区域面积仅占太仓的七分之一,但主要经济指标则占据太仓半壁江山,有300多家德资企业选址于此,其发展奥秘便是依托上海嘉定汽车制造业。全球知名体育品牌耐克大中华区的总仓也选择在太仓。这里每天向全国各地门店络绎不绝地发送物流,但是耐克的管理团队却在上海,两地实现了完美的管理互通。
中科院硅酸盐研究所是中科院系统一个历史悠久的非金属研究机构,位于上海长宁区,后来因发展需要,陆续在嘉定和太仓划定400多亩地设立产业园区。长宁区是总部,嘉定偏重于研发,太仓用于产业化落地,三方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
“长三角一体化趋势是势不可挡的。”王红星回忆,以前有个阶段,苏州不论是在外资招商还是注册外资方面,总想着跟上海去比,两者某种程度上似乎是一种竞争关系。“现在我越来越觉得长三角一体化当中,苏州,特别是太仓,要明确自身的定位,那就是作为上海这个特大型城市的功能互补区域,上海有这个需求,太仓更要去积极扮演好这个角色。”
多年来,按照“现代田园城、幸福金太仓”目标,太仓上下勠力同心,齐心协力,着力把太仓打造成为一座具有欧式田园风情的邻沪城市。高铁站开通后,太仓又提出了“上海下一站,下一站上海”的口号,词义直白,却意蕴深远。
“我个人感觉,太仓提出新发展目标,这是从另一个维度来解读,原来的建设总目标更侧重于从规划和建设的角度来阐述,后者则从长三角一体化层面去诠释。”许超震的理解里,这一城市发展口号的提出,体现了太仓对标上海这个经济中心城市和改革开放排头兵,与其无缝对接和深度融合的决心,努力为域内经济体参与全球资源配置提供便利。
太仓这个人口不足百万的小城如今有了更为宏大的目标。进入高铁时代,太仓将与上海实现多层次的融合,并从诸多方面对标上海,成为上海周边一个亮眼的卫星城市,以期有更多人才上演沪太“双城记”。唯一的区别则是这个城市更疏朗,水更清,天更蓝。
底气从何而来
长三角经济圈中,太仓背靠苏州、上海,全国排名前三的生物医药产业园上海张江、苏州工业园区和北京亦庄,太仓周边就有两家。这些都是国家级的生物医药聚集区,其中上海张江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
2015年的时候,中科院美女博士谭淼拿着圆规,在地图上画圈,以上海人民广场为中心,选择直径不超过50公里的城市。当时谭淼和她的合作伙伴陈华博士的公司在上海市区,正考虑产业化落地,“上海人民广场到太仓的直线距离是44公里,正是理想中的创业地。”
几年前的太仓,也特地请来咨询公司科尔尼做了一番市场调研,“上海张江的好多生物医药企业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后,一些研发类的公司都有产业化的需求,而张江本地的土地载体资源已经不多了,企业的租金、管理成本高,急需产业转移。”
太仓官员分析,张江的药企需要在周边一个小时的车程内去布局,这个地方最可能是太仓。太仓随即在沙溪规划了一个生物医药产业园,“最初定位是医药服务外包,布局医疗器械,择机发展生物制药。”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管委会负责人说。
和海苗生物一样,上市公司昭衍新药、苏州信立泰也是最早一批落户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的人才企业,如今这批生物制药企业已成为太仓生物医药行业的种子选手,开始开枝散叶,蓬勃发展。昭衍新药太仓产业园目前达到全公司80%左右产能,超过八成的国内新冠药品新药试验在这里完成,昭衍新药临床试验的安全评测方面,业内无人不知。成立于2012年的苏州康乃德生物医药有限公司,则于今年6月,跻身于新一批苏州市“独角兽”企业培育名单。
对于太仓为何选择生物医药领域作为中长期经济发展战略,许超震的观点是,因为“特别靠近上海这样巨大的优势,我们认为各种市场要素都在这边,这些产业的前景肯定也是比较好的。”
无独有偶,拥有外贸大港航运优势的太仓,对航空产业也情有独钟。发展航空产业,太仓有着得天独厚的水土和空间。太仓素有“德企之乡”之称,有着德资企业以精密制造为基础的良好的产业生态,德国前十大机床企业有六家在太仓布局。背靠上海大飞机制造项目,太仓从产业导向、布局和连接上,更因地制宜,切准上海的经济发展脉搏,牢牢地把握时代发展的机遇。
以“三航”见长的西北工业大学在太仓布局校区和研究院后,一大批高端人才资源纷纷入驻,直接带动了太仓的航空产业。依托西工大在航空领域科技创新能力强、产业项目运作基础厚、战略合作盟友多等优势,以及上海发展航空制造产业的辐射作用,太仓聚焦航空领域的智能制造、机载设备、发动机、材料等方向,发力航空产业,太仓下一个十年正蓄势起航。
高校、高铁、高层次人才在这里汇聚碰撞,为太仓建设临沪科创产业高地增添亮色,提升城市能级,同时高素质人才的大量集聚将反哺城市的产业发展,成为创新发展中另一大动能。
张俊良是一个典型的“90后”,这位外貌不起眼的年轻人创立的团队,专门研制生产航空军事训练用的靶机,其最近的一项技术刷新国内该领域的纪录。带着技术和团队,今年4月,张俊良参加了“创赢太仓”全球创业大赛。按太仓的政策,前三等奖获得者,只要落户本地,即可获得至少50万元的项目启动资金。张俊良毫不犹豫地选择在太仓创立公司,在这里开启他的事业征程。
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和航空产业已经成为太仓经济发展的“四驾马车”,其中航空产业更是太仓最有前景的产业之一。
“以往我们凭口口相传吸引外资,或者先发展零碎的企业再慢慢形成一个产业。现在则是采取智能创新驱动,围绕产业生态去培育、发展、引进企业,最后形成产业。”王红星称,区域间梯度转移原来是较次的产业,现在更多承载着一种产业上平等的分布,真正体现一体化的特征。
“太仓的发展很有定力,主要产业政策导向明确后,一茬接着一茬干,咬定目标不动摇。”长期关注长三角经济研究的一位人士预言,在苏州诸多县市里,太仓人口少,经济总量不算超前,发展势头却很猛,最有可能会是较早深度融入上海都市圈的环沪城市之一。
人才赋能城市
谭淼刚到太仓的那会儿,整个生物港加起来五十来个人,公司那边只有三家店:兰州拉面、山东水饺还有沙县小吃。周边是一片荒芜的田地。偌大的空地里却独独矗立着三幢漂亮的高楼,她以为是政府的办公楼,一问才知是政府用于产业招商的。
跟谭淼接触的一位太仓招商官员也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头一次交流,他对免疫、核酸等生物医药领域说得头头是道,让谭淼这位中科院生物学女博士大感惊诧。她很少碰到政府招商官员里有如此专业的人士,“觉得这边政府官员是一些学习型干部。”
等到真正落户太仓,办理系列手续时,谭淼更是深度感受到太仓营商环境的与众不同。办理一个工商变更,办事员语调温和,缺少某项手续,先办理再补交,“对方很替我考虑,没有感到一丝的机关官僚作风或拖沓不适。”
对于太仓政府的贴心服务,燕成韵也感同身受。她公司一位同事华中科技大学毕业,属政府引进的紧缺专业目录人才,太仓人才办提醒可比照政府产业目录申领人才系列补贴。“开始我们不抱多大希望,结果却评上了。拿到那笔钱的时候,他老婆正在家生孩子,闻听喜讯,连声说在太仓工作好,你继续干下去。”
“太仓除了区位、产业链优势外,最大的特点是营商环境好。企业来太仓后,我们基本上是提供全程保姆式服务,但凡企业遇到什么问题,园区管委会,包括太仓的市领导都会事必躬亲,帮助一起对接、协调,形成独特的营商品牌。”太仓生物医药产业园管委会负责人说。
对长三角环沪城市官员来说,周边城市产业竞争激烈,城市间挖角频频。各个城市的产业园区,邻近城市的招商代表虎视眈眈,有的县市招商代表的名片上直接印着某市派驻代表。“太仓的官员一直在自加压力,每年我们给自己定目标,每一两个月都在与其他地方互相比学赶超,一看我这个政策不行了,招不到人才,马上就叠加政策。”太仓一位园区负责人说,相较平台和外资项目,太仓更重视人才资源的引进。
“在新一轮的竞争中,太仓想要推动高水平的发展,下一个动能来自哪里?我们感到就是人才。”许超震说,城市发展谋求新动能,需要各方面的创新,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人才因素。相比北上广深,过去太仓城市能级小,影响力弱,对高端人才资源的吸引力小。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后,太仓逐步与上海形成一体化、同城化,人才高速流动成为可能。
对于各类青年人才,太仓更是敞开怀抱。把“互联网+”思维运用于人才招聘,全国首创“考察补贴”微信申领,上线“太仓人才考察补贴”小程序。凡是本科以上学历,首次实地到访太仓的青年才俊,只要在太仓相关区域自拍打卡,即可申领最高500元的补贴。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考察补贴,人才来太仓无需繁文缛节般复杂的审批,只需简单的网上身份信息审核,相关补贴在三个工作日内即将发至申请人的微信钱包。
6月的太仓娄江新城科教创新区,西工大新校区工地上打桩机林立,翻土运货车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明年9月,第一批西工大学子将搭载南下的高铁,走进苏南这片崭新的校区,开始人生新的篇章。另外一所高校西交利物浦也即将起航。
这是未来太仓创新发展的一支生力军。按照近期发布的《太仓市创新人才引进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太仓还将在三年内,引进3万名企业创新人才,其中高质量创新人才超5000人;引进1000名企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其中海外人才占比超50%,外国高端专家超250人。
“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为太仓带来全新机遇!”太仓市委书记沈觅此前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作为江苏唯一既临沪又临江的城市,太仓先天优势得天独厚,当前正以大格局大手笔谋划建设“两地两城”——临沪科创产业高地、临江现代物贸基地,现代田园城市样板、中德合作城市典范。
六百多年前,郑和奉昭率众,在太仓刘家港起锚远航。今天,站在时代发展的历史风口上,太仓将积极拥抱时代的变革,创新创业,融合发展,这一片古老的热土,必将成为长三角地区新一轮高水平发展的典范。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