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6天12亿!《哪吒》之后,国产动画真的已经找到出路了吗?
2019/08/07 | 作者 时间之葬
今夏电影暑期档,由于接二连三传出的撤档新闻,观众原本难免有些意兴阑珊。但一部此前不甚为人所关注的国产动画片《哪吒之魔童降世》(以下简称《哪吒》)未映先红,在公映之前陆续开启的少量点映之后,口碑一路蹿升,颇有横空出世的感觉,俨然成了这个暑期档的“明星”。不少看过影片的观众,激动地为国产动画做起了免费宣传。
国产动画“自来水”(影迷以自愿为原则而发起宣传的行为),这个伴随着四年前《大圣归来》的上映应运而生的现象,成了近几年来国产动画逐渐进步和崛起的最佳写照。
从《大圣归来》开始,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会在网上看到主动为国产动画新作保驾护航的“自来水”,从《大鱼海棠》到《大护法》,从年初的《白蛇:缘起》到现在的《哪吒》。这些与影片毫无利害相关的普通网友,之所以一次又一次地为这些作品发声,是因为国产动画过去实在贫病积弱太久,也是因为寄予的爱和期望太高。因此,每当有一部质量尚可的国产动画问世,人们总是下意识地给出了更多褒奖与赞美。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也难免忽视了这些作品仍然存在的问题。在《大圣归来》四年之后、《哪吒》炙手可热的今天,是时候更加冷静理性地审视一下国产动画的这条崛起之路。
《大圣归来》的意义与影响
曾几何时,在所有类型的国产影片里,动画片是底子最差最薄的类型之一。当大洋彼岸的好莱坞以日新月异的技术一次次突破视觉的想象,当东亚近邻日本用千姿百态的手法去绘制那些兼具美感与深度的故事时,我们对于动画片的认知,只能追溯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闹天宫》、《哪吒闹海》等寥寥几部作品。自上世纪90年代直至新世纪头一个十年,内地的动画电影基本处于乏善可陈的局面。
四年前的《大圣归来》之所以如此振奋人心,正是因为在积弱多年之后,我们终于看到一部在理念和技术上,更贴近当代审美的国产动画片。在此前的许多年里,理念和技术,正是国产动画的死穴。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国产动画都有一种挥之不去的低幼化倾向,似乎动画这个类型,注定只适合孩子观看。这种现在看来有些可笑的观念,导致的结果便是,内地出品的大量动画,从一开始就放弃了对于人物和故事的建构,也没有多少人愿意花费巨大的时间与精力去雕琢影像和画面。
动画片,只是一个“敷衍”低龄观众的产物,反正无论质量如何,永远有父母需要带着吵嚷着要看动画片的孩子走进影院。这块细分市场的刚需,让一些动画电影人满足于用粗制滥造的作品来满足孩子们毫不挑剔的胃口。
与之伴随的另一个必然结果则是,我们的动画制作技术,被国外同行远远地甩在身后。从基本的绘图,到更复杂的电脑CG技术运用,直到最后整部影片呈现出来的视听面貌,与国外的优秀作品看上去隔着难以逾越的鸿沟。
很多令人哭笑不得的作品,往往直接从人物造型和故事创意上“山寨”国外的作品,甚至有时候连片名和海报都不避讳这种山寨。这样的作品,在电影审美能力日渐提升的观众眼中,只能是灾难。
《大圣归来》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让我们看到,经过精心的准备和制作,我们其实也可以拍出画质精良、且具备相当故事创意的动画。
《大圣归来》自身远非完美无缺,但却带来了两点极其重要的影响。其一是为后来的动画制作者提供了一个制作水准方面可供参照的样本,此后的作品,难免会向它看齐,然后完成超越。其二则是为大量电影人提供了一个颇具颠覆性的思维方式,那就是我们原来有大量的传统文本可供取材,这些早已深入人心的传统人物和故事,完全可以经过全新的改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魅力。
肉眼可见的进步
《大圣归来》之后,一个明显的现象是,那些口碑出众的国产动画,要么是对传统文化里的传说和故事进行了全新的加工改编,要么是在片中融入了大量具有高辨识度的传统元素。
《大鱼海棠》(2016》取材自《山海经》、《庄子》、《诗经》等古籍典故,《白蛇:缘起》(2019)重新演绎了民间流传甚广的《白蛇传》,《哪吒》则对《封神演义》里哪吒闹海的故事做了颠覆性的改编和解读。而像《大护法》(2017)和《风语咒》(2018)这样的作品,在整个故事的设定和世界观的构建上,都运用了大量传统文化元素。
这些传统文本和文化元素,很多时候正是这些作品能够在第一时间引人关注的重要原因。国内观众首先很容易进入这些熟悉的场景和故事,然后又会为这些作品所给出的全新阐释与解读而感到兴奋和惊喜。
《大圣归来》、《白蛇:缘起》和《哪吒》之所以受到褒奖,和它们把我们熟悉的那些经典人物形象做了堪称颠覆性的重塑有极大的关系。在孙悟空、白素贞和哪吒等人物身上,这些作品赋予了它们更吻合当今时代的性格与特质,他们更加桀骜不驯,更具反叛精神,处处都张扬着自我意识的觉醒。
文本之外,推动国产动画进步的另一大动因,在于技术。而技术的进步,始于比《大圣归来》更早一年上映的《龙之谷:破晓奇兵》(2014)。
这部在故事和造型上仍然大量借鉴了好莱坞电影的作品,问世之初相当不被看好,普遍被认为是又一部粗制滥造的山寨作品。但是这部电影呈现出来的CG效果和打斗场面,在当时足够让人眼前一亮。
从《龙之谷》开始,有不少国产动画电影人把技术升级视作自己的最高目标,而他们呈现出来的作品,也的确让人们看到国产动画在技术上追赶好莱坞的努力初见成效。这一脉“技术流”的动画作品,以追光动画出品的一系列影片最为典型。从2016年的《小门神》,到2017年的《阿唐奇遇》,再到2018年的《猫与桃花源》,直至《白蛇:缘起》。
追光动画的这一系列作品,在技术上可谓一步一个台阶,进步清晰可辨。从影片的打光、调色、布景、美工,到动作设计与编排、复杂的场面调度,都达到了国产动画前所未有的高度。不但在整体画面质感上精雕细琢,而且还营造出了相当可圈可点的意境和韵味,有时候甚至给人已经高度逼近好莱坞水准的感觉。
但在技术上精益求精的同时,追光的作品却总是在故事上止步不前。要么过于低幼,要么过于粗浅。观众一边情不自禁地为肉眼可见的技术升级喝彩,一边为薄弱的剧本而感到无奈。
《白蛇:缘起》无疑是追光目前最完备的一部作品,在保持着自身技术优势的同时,终于补上了剧本过于薄弱的短板。《白蛇:缘起》以票房黑马姿态受到的广泛认可,也让人们看到了国产动画能够靠技术和文本两条腿走路的新的希望。
被忽视的问题
今天,大概没有多少人会否认国产动画的进步,前后相继涌现的这批新作,完全有理由让人相信,我们可以在自身的文化土壤里,运用最新的技术,讲好属于自己的故事。然而,在一波又一波“自来水”的浪潮中,在一次又一次为国产动画摇旗呐喊声中,问题其实是——国产动画是否真的已经足够好?
对于这个问题,即便是那些最热切的鼓吹者,恐怕也很难干脆利落地给出一个肯定的回答。近四年来,我们的确为这批国产动画新作感到欣慰,甚至是惊喜,但是这种惊喜里包含了多少补偿性的嘉勉,我们也心知肚明。而对于这些作品里存在的不足和缺点,却往往在有意无意间被人们忽视和淡化,又或是以鼓励的名义一笑置之。
事实是,像追光动画前些年推出的几部作品一样,绝大部分国产动画,即便是那些被冠以“良心之作”的作品,也普遍存在明显的缺陷。
《大鱼海棠》里的人物造型和场景设计,尤其是椿、鲲、湫的意向,都美轮美奂,且极具古韵,但是在如此精美的画面之下,人物之间的感情与关系却尴尬生硬,观感直逼韩剧。
《大护法》里颇具解读空间的政治寓意,很难不让人珍惜它的可贵。导演不思凡用近似传统水墨画的画风,用一个天马行空的故事,揭示了愚民和极权统治的深层逻辑,即便在所有的国产电影里,也是一个难得的样本。
然而在费尽心思想要讲好这个道理的过程中,包括主人公在内的绝大部分人物,都像是一个个寓意鲜明的符号,一组为功能所对应的摆设。这些人物的存在本身,似乎仅仅是是为了说明某个道理,而不是有其自发的情感与行为逻辑。
《风语咒》里浓烈的中国风元素和武侠气息都令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是其接近于网页游戏的画风和尴尬频出的网络段子式笑料,又在无时不刻解构影片所营造出来的氛围和情境。我们很难分得清导演究竟是在有意自嘲,还是在不得要领地搞笑。
即便是当初引发“自来水”狂潮的《大圣归来》,在当初的兴奋之情渐渐褪去之后回看,也同样在剧本方面有太多问题可挑。前半部分空洞的叙事,以及整体依然低幼化的故事,都离优秀有相当遥远的距离。
以上种种问题,其实在《哪吒》当中也或多或少存在。这些问题,也大体上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剧本的单薄粗糙,二是审美体系的割裂与混乱。
剧本的问题广泛存在于绝大部分国产动画片中,当然,动画片之外的大部分其它类型片,也都为剧本所困扰。作为故事的核心,剧本的重要性怎样强调都不过分。但国产动画的现实却是,创作者把大部分心思与精力都花在了画风、人物形象、故事背景等视觉元素的设计与编排,到了故事这一层,往往就是按部就班地走一个典型的三段式套路。人物多为脸谱化的形象,整个故事的脉络与发展节奏从一开始就清晰可辨,起承转合包括最后的高潮与收尾,也基本都在预料当中,几乎不会有什么意外可言。仅有的少数意外,也不是由于剧情的精妙设计,最多是人设上的剑走偏锋。
在剧本的细节方面,一个凸出的问题则是台词的干瘪与匮乏,不是过于简单直白,就是沦为粗暴的煽情或说教,又或者是插入大量违和的尴尬笑料。或许是出于对喜剧片票房收割能力的盲从,大多数动画片的导演都乐于在文本当中加入大量网络段子式的笑话。这些或新或旧、或粗俗或恶搞的各种梗和段子,体现的是国产电影一直以来对于“喜剧”理解的错位与偏差。像许多恶俗的国产喜剧片一样,《哪吒》的笑料,仅仅是追求把观众在生理层面上逗笑。
这一点从本质上来讲,又是由于导演未能真正构建起自己的审美标准与体系,在很多时候,依然是在模仿与借鉴,东拼一块,西凑一点,难以形成贯彻统一的风格。像《哪吒》这样的作品,已经具备一定的审美趣味,在故事的背景设定上也已自成体系,却依然没有真正形成一套统一的审美标准。片中的人设形象存在巨大的审美差异,而且加入了大量屎尿屁式笑料来增添某些更“接地气”的趣味,但这些前后远非一致的人设和语言风格,却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消解掉了影片的核心文本所具备的内涵与深度。
我们至今未能见到国内有吉卜力工作室那样数十年风格始终如一的动画公司,《哪吒》的制作方光线彩条屋,在未来或许有这样的可能。从《哪吒》的片尾彩蛋透露的信息来看,彩条屋显然是要打造一个庞大的封神系列。对于技术已然走上正轨的国产动画而言,试着培养并建构真正具有独创性的审美,将是一个更高的目标。
《哪吒》之后 出路何在?
虽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遗憾,但回过头来,我们依然要承认《哪吒》的确代表了国产动画目前的最高水准。相较于更早的《大圣归来》、《大鱼海棠》、《大护法》和《白蛇:缘起》,《哪吒》又向前迈进了一点。至少在剧本这个环节,《哪吒》不再有明显的漏洞和破绽。
像《白蛇:缘起》一样,《哪吒》也从一个广为人知的传统题材中,完成了当代的人物焕新。《哪吒》里的魔童哪吒和灵珠敖丙,已经与过去我们所知的脑海的哪吒和吃人的龙王三太子截然不同,双生的两人互为映照,凸出的都是自我身份的身不由己。这种命定的身不由己,又是为了烘托影片真正的主旨——“我命由我不由天”而精心设计。最终,化敌为友的两人都实现了命运的自我主宰,并在这一过程中粉碎了人们既有的深刻成见。
这种更加热血激昂的反叛精神,可以说与《大圣归来》不谋而合,也更吻合如今的时代观念。1979年版《哪吒闹海》承载的是反抗父权(威权)的母题,剔骨还父、割肉还母的决绝,是那个时代难得的反叛精神。但在《哪吒》里,这种反叛成了对个人命运的不屈不饶和勇敢反抗,对于大多数出身平凡的当代年轻人而言,这个主题具有天然的亲近感。
在人物形象的设计与动作场面的编排上,《哪吒》则依循《大圣归来》的道路而更上层楼。包括配角在内的大多数人物,都被塑造得鲜活且富有魅力,不再是脸谱化的功能性符号。影片的戏剧冲突也超越了简单的二元对立,而是指向了个人的觉醒与成长。
《哪吒》大胆地把传统文本进行了全新的构建,而且最终又让故事巧妙地回归到了我们熟悉的封神演义的故事架构当中。这种从出格到归位的变与不变,意味着只要适当地转变观念和思维方式,有趣的故事总会源源不断地滋长出来。
像过去的每一部优质国产动画一样,《哪吒》远非完美,更不是终点。它更像是一座灯塔,一个醒目的坐标,为更多后来者指明一条来路。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