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是扒出这些内幕,我还真以为众筹看病的人都缺钱呢
2019/05/09 | 作者  闫如意 二二
近期,互联网公益被推到了风口浪尖。
德云社相声演员吴鹤臣的母亲,发布了一条微博,称儿子吴鹤臣脑出血,已入院抢救,后续费用家庭无法承担。微博附带了一个水滴筹链接,众筹目标是100万元。
但随后网友就发现了不对劲:为什么有车有房还来众筹?
据了解,吴鹤臣家在北京有两套房,自己还有车。前期治疗基本结束,费用才7万元,怎么就要向网友筹100万了?随后吴鹤臣母亲补充了情况说明:
众筹目标100万元的费用中包含:
天坛医院附近整租两居室,两年12万
请护工,半年4万
定期复查,费用不详
长期服药,费用不详
康复理疗,费用不详
针灸推拿,三个月1万
颅骨修复手术及后期康复治疗:9-15万
清单最后还表示,父母两人退休工资仅供自己生活和父亲吃药,康复期妻子无法工作,没有经济来源。
看了清单发现,除去筹钱治病外,这个众筹还顺便筹了家里保姆的工资、和父母的下半生养老钱。这多少就有些不妥,众筹本意明明应该是:为走投无路的人提供一线生机才对,到这里怎么更像是免费报销呢。
只要文案写的好
你也可以筹到100万
--无需审核,平台自动生成催泪文案
虽说根本原因是一些众筹发起的动机不纯,不过众筹平台的审核流程,也确实存在着不少问题。
以水滴筹为例,发起众筹的流程出人意料的简单。首页是这样的,需要填写的内容都在其中:
筹款金额最低1000元,上限是100万元。如果用户写不出如笔者这样感人肺腑的文案,平台还可以帮你直接生成。
点击页面上方绿色的“筹款信息不会写……”引导栏,会出现一个表格。
必填项只有:众筹目标、为谁筹款、患者姓名、年龄和疾病名称。
“疾病名称”栏会自动识别一些非重疾的名称,例如填写“感冒”,会被系统提醒非重疾,不能发起众筹。
但很明显,系统里的词库有限。
点击确认后,这个平台会为你自动生成一份绝望呐喊、感人至深的文案。
如果觉得平台提供的文案不够富有感情,还可以选择万能的某宝。
有媒体发现,在某购物网站上关键词搜索,可以看到大量众筹求助文案代笔,50元一篇催泪文案,通过率96%。
文案提交后,还需提供部分证明材料,包括患者信息和医疗证明。记者尝试着在网上购买了文案、假病历、诊断书等材料,一共花费了290元,一套材料就搞定了。
材料提交上去后,顺利通过了审核,很快便可以发起募捐筹款。
2018年7月,广西的罗女士因为女儿病毒感染进ICU,发起众筹,最终筹得25万元,抢救之后女儿也苏醒过来。
不久后,罗女士被人扒出家里有房,有车,还开了三家店面。其女儿还在网上与爆料网友对骂。
多方压力下,罗女士出面解释,表示家里房子只值44万,车价值20万,无法短期内变卖,一时着急才发起众筹。自己原本也打算回来后“卖房卖车,报答好心人”。
最终这笔钱通过平台,退还给了捐赠的网友们。但被消费的爱心,可能再也无法退还。
类似事件频频发生,水滴筹官方回应,承认审核有改进空间。但也十分委屈,称水滴筹平台并“没有资格去审核发起人的车产和房产”,只能要求发起人主动说明并提交公示。
在提交流程中,房产、车产、医保、年收入等情况只是作为增信补充。
吴鹤臣(原名吴帅)的水滴筹中提交的证明材料
--用户捐款,平台抽成?
长期以来,不断有网友质疑互联网公益平台的盈利模式,平台是否会从捐款中抽成作为自己的盈利?
有网友称自己在水滴筹上做了一次实验,捐款50元后,最终募捐者手中只有30元钱。问平台原因,平台回复说有20元买了保险。
网友认为水滴筹对众筹款项进行了抽成,但这一说法并未得到佐证。
而水滴筹官方则一直宣称平台是完全0费用,捐赠的每一分钱都会实实在在到发起人手中。
打开水滴筹的捐款链接,页面上有一则声明,称水滴筹不仅不收取手续费,还会倒贴钱补上支付渠道所抽取的0.6%手续费。
“不让任何一份爱心流失”
平台手续费问题暂且不说,笔者查水滴筹的风评时还发现,不少人抱怨水滴筹在首页上推荐的保险。
在水滴筹公众号的首页上,有一个名为“健康生活”的入口,里面包含“水滴互助”和“水滴保”的链接,供大家购买保险。不少网友捐完款后购买了水滴互助,购买后才发现,宣传页上只说3元可得30万元抗癌互助金,却没有明确是3元每月。
外面写着首月0元,点进去是11.5元/月的保费
有人因此推测,利用公益平台售卖保险,有恐慌情绪下趁火打劫的嫌疑。
众筹平台大多有自己的盈利模式,抛开平台不谈,也有人将公益众筹做成了一笔生意。
2016年,一篇名为《罗一笑,你给我站住》的文章,短时间内刷屏朋友圈。名下有3套房子的作家罗尔,因为“一套房子要自住,两套房子暂时没拿到房本”,选择与小铜人合作“卖文”:
罗尔为女儿罗一笑写过的所有文章,在小铜人旗下的公众号“P2P观察”中推送。每转发一次,小铜人给罗一笑一块钱。文章所获赞赏钱也归罗一笑。
事实证明,这次带有营销意味的“公益”十分成功。
文章的赞赏很快超过了每日五万的上限。根据最后公布的小铜人支付给罗尔的金额,这篇文章一共被转发超过50万次。
网友们翻出了罗尔的公众号,一天内,给公众号所有文章打赏共计2525808.99元。
但爱心终究不该是一门生意。营销手段曝光后,这笔钱最终被原路退还给了打赏者。
--越穷的家庭,反而越难筹到钱
网络众筹有一个共有的问题:
众筹转发依赖于发起人的社交圈,这会造成社交圈广的人,能更快筹到大笔资金。而更需要帮助的人,由于社交圈层的限制,而难以达成众筹目标。
在笔者的微信中,共261位好友,13条关于水滴筹,轻松筹,爱心筹的朋友圈。其中真正达到众筹目标的只有三个。
他们中有两位是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学生。一位是实习生在北外的学姐,筹集30万,被帮助了8379次,共有326名实名认证的朋友证明情况属实。
另外一位同样是北外的学生,白血病,筹集50万,被帮助了15261次,共有101名实名认证的朋友证明情况属实。
第三位众筹成功的,是位知名音乐制作人。
朋友圈截图
这位著名音乐人是某摇滚乐的灵魂人物,筹集了50万,被帮助了3516次,共有49名实名认证的朋友证明情况属实。
而其他没有众筹到预期金额的10位,却也实实在在筹集到了救命钱,只不过金额不同而已。
这些都是已经出现在笔者视线中的故事。虽然金额数目不尽相同,但互联网公益平台确实帮助到了许多需要帮助的家庭。
在水滴筹的页面上,有这样的一句话:欢迎来到水滴筹,……,水滴筹不收手续费,已经帮助几十万家庭累计筹款160亿元。
轻松筹,帮助众多大病家庭筹集善款超过320亿元。
爱心筹,超40万名患者在爱心筹上筹到救命钱……
这些动辄上亿的数字背后,是无数家庭在经历崩溃、失望、绝望后,又被这个世界的善意所治愈。
互联网公益之路道阻且长
但公益之路从来都不是一条坦途。
如同光影相生的两面,一面是善意、爱心、真诚助人,另一面是诈捐、骗捐、信任危机。涉及到金钱和利益的事情,当有漏洞可钻的时候,总是容易勾起人性的阴暗面。
吴谦臣事件一出,连带着掀起了水滴筹用户造假风波:
《50元包写催泪文案,假病例随便买,你也可以去水滴筹整到100万》
《水滴筹、轻松筹整改成笑话?”众筹骗局依然大行其道? 》
《10块钱买了个故事,然后我在轻松筹赚了50万》
这些标题字字诛心,沦为众矢之的的互联网公益平台们,陷入了一场巨大的信任危机。仿佛只要文案写的好,人人都能云乞讨。
个体求助者的义务是如实告知社会或公益组织自身的情况,以隐私权和个体尊严的让渡,来享有社会帮助(金钱、物资等)的支持。
但扮演个体求助者的欺诈者,则通过隐瞒事实、虚构身份和悲惨故事博取公众的同情心,获得金钱。
这些不是互联网公益下的新产物,而是慈善公益诞生之初的伴生物。人性的黑与白之间,博弈从未停歇。互联网公益平台该如何尽可能避免类似问题,才是当前的重中之重。
2011年,郭美美炫富事件引发红十字会的信任危机
作为当今世界上慈善捐款金额最多的美国,慈善事业也曾因丑闻而陷入低谷,但也正是这样的教训,使得美国对慈善机构的监督日益完善。
对于新兴的网络募捐欺诈,2011年美国对其进行了重新定义。其中未能充分披露所有费用、收取不必要的费用等行为,都将认定为网络募捐平台存在欺诈嫌疑。
美国大多慈善机构都是“有私”的慈善。而选择什么慈善机构,则完全靠捐赠人自己的判断力。在这样的境况下,慈善机构自身经营的越好,名誉就越好,越容易得到捐赠。而假如这些机构养不活自己,慈善事业也就做不下去了。目前,美国形成了政府的监督、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同行的互律、媒体与民众的监督和非政府组织的自律防线。
而在邻国日本,以慈善筹款的方式进行欺诈也时有发生,而慈善筹款欺诈行为严重的会被判处徒刑。
例如一家自称NPO的法人公司,雇用临时工在街头用治疗儿童的疑难病的虚假理由筹集了约150万人民币,最高法院以欺诈罪判处被告罚款约12万人民币,5年徒刑。
对于个人募捐者的失真信息,互联网公益平台无疑需要加强审核力度,而关于涉嫌欺骗的惩罚,也绝对不应该只是归还善款而已。
当下,中国的互联网公益平台,如同一艘在信任危机中摇摇晃晃的小船,随时都有倾翻之祸。
水滴筹申请页面上的诚信承诺
欺诈者的可恨之处在于:毁了平台的信誉,消耗了人们的爱心,因此断送了真正贫困者最后的一点获救的机会。
如果你还可以挣扎,请别轻易动用众筹的力量。
这是一片纯善之地,有人真的靠它救命。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