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楠,以后家里出现问题,都是因为我缺德!”
2019/01/24 | 作者 夏二 三三
这两天,歌手孙楠一家火了。
起因是三年前,孙楠和妻子潘蔚,为了让孩子接受国学教育,带着孩子搬离北京,到徐州花700元租了一套100平米的房子。
采访中,潘蔚称,他们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过一种“返璞归真”的简单生活。
所谓的简单生活,就是减少对物质的欲望。比如一家六口生活在100平的房子里,房屋装修简单,家里不要保姆,自己动手做饭。
还有四个孩子住在一间屋子,上下床,男女孩混住。
孙楠和潘蔚是重组家庭。四个孩子中,大女儿是潘蔚与前夫所生,今年已经27岁;二女儿买宝瑶今年19岁,和12岁的弟弟孙苝是孙楠和前妻买红妹的孩子;最小的女儿今年8岁,是潘蔚和孙楠的孩子。
潘蔚说,他们搬去徐州的最初目的,是冲着徐州一家开了24年的国学学校。她希望这个学校可以帮助改掉孩子们身上的坏习惯。
更重要的是,希望孩子们“知道感恩、知道孝道”。
如何教育孩子本是个人选择,但很快,网友们就发现了不对劲。
首先,潘蔚本人在这家名为“华夏学宫”的国学学校里,担任了女红老师。
女红是什么呢?就是缝纫、纺织这些针线活。在古代,“德、言、工、容”是女子的“四德”,工就是女红。
古代评价一个女子,一是看相貌,二是看女红。
你也可以说,现代女红只是一门兴趣爱好,学学没什么,但显然,潘蔚并不是当一门兴趣爱好在教学。
她说,教孩子学女红的目的是,“她长大要为人妻为人母,做妈妈做妻子”,因而从小教她“用针线传递爱”。
其次,是在她的书《素心映照》里,充斥着令人大跌眼镜的传统“女德”论。
比如她写道,自己在初次接触国学时恍然大悟,打电话对孙楠说:
“孙楠,以往家里出现的所有问题,都是因为我缺德!”
而就在这一章——《做个智慧的女人》的开头,潘蔚告诫读者,男人是天,女人是地;智慧的女人知道安守本分,涵养坤德。
图片来源:微博网友@我的读书小马甲
而关于这本书,整个豆瓣只有1条书评,明显能看出是一篇推荐文。文章标题叫《做个好女人,很难吗》。
文章内容更是写道:“好女人一旺旺三代,一个家庭,教养出一个好女孩,让她自幼懂得做女儿,成年以后懂得做妻子,懂得做母亲,那这个家庭的父母,丈夫、儿女都能因为这个女孩而得利。”
不止如此。在新书推介会上,潘蔚还表示,自己常问学生家长:“你的孩子有没有给你们倒过水端过茶?”
在她心中,没有给父母端茶倒水的孩子,都是不懂感恩、没有仁爱、堕落的。
孩子们需要国学教育,学习传统孝道。
孙楠的孩子们的确也是每天学习孝道。
在一个名为“孙楠和他的国学日常”的微信公众号上,从2018年4月开始,每天固定发布由小女儿爱宝诵读的传统国学篇目。
内容包括孝经、弟子规、心经、金刚经等。
潘蔚还表示,减少物欲、接受国学熏陶以后,兄弟姐妹之间少了争执,小女儿还常常“口吐莲花”。
然而,就在这个“分享孙楠关于国学的小小感悟及日常二三事”的公众号首页上,有一个叫做“楠氏物语”的链接,点进去以后是一家同名的微店,品牌介绍是:
“中式轻奢生活方式品牌——楠氏物语,于2017年,由著名音乐人孙楠先生发起创立。”
店铺古色古香,有¥1600的中式摆件,有¥1980的花梨木文房四宝,有¥3240的盘子,有¥10800的茶壶……
总之,中式禅意生活不便宜。
从月租金10平方2000元的北京,搬到100平方700块的徐州,经受着价值16800一周的国学教育熏陶,看来并非真正的“抛除物欲”。
“张之洞曾外孙女”开设的国学殿堂
潘蔚和孙楠不远千里也要送孩子来读的国学学校叫做华夏学宫。在当地人看来,华夏学宫是一个“贵族学校”。
华夏学宫官网的女学堂招生简章,女德班收费高昂,一周16800元
学校坐落在“农村”,学费一年15万,学校里圈养着马匹供学生上马术课,学生里“漂亮妹子”很多,停车场里的豪车很多。
有当地人闲来无聊进学校闲逛,拍摄到教室内的书架上,满是四书五经等国学常见书籍。
图片来源:徐州建城吧网友 @Journey彬
但仔细看图就会发现右侧一本名为“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的小黄册子,其中宣扬的是什么,从书名大致可以猜测。至于为什么会存在,并没有人做出解释。
2015年,孙楠陪15岁的女儿买宝瑶,在华夏学宫,参加成人礼大典。
在这所学校内十分受推崇的校长易菁,也是个奇人。
这位56岁的女先生据介绍为“晚清军机重臣张之洞曾之后”,90年代初决定复兴中国传统文化,开始筹划国学学校。她希望能“基本不走样的把五千年的文明呈现出来”。
微博网友@陈生大王 评论:这显然就非常可怕了,五千年的文化里,多的不说了,至少有一半儿是糟粕和压迫。
据学校官网上的新闻,易菁校长还荣获了2015年第八届《生活月刊》国家精神造就者荣誉。
这个从来默默无闻的奖项,在2018年,因获奖者范冰冰而广为人知。
在《生活月刊》的采访中,易菁表示自己的偶像是佛陀,他“是我一生所追求的典范”。
而在一篇《教育家杂志》发布的采访文章中,作者把易菁与佛陀做了对比。
文中说,与易菁见面后大吃一惊,不仅是因为对方的性别为女,更是因为易菁的耳垂格外厚,“众所周知,耳垂厚重是佛门象征”。
易菁的言谈举止也很佛性:
易菁甫一见面就给作者泡茶,喝完茶,作者开始提问:“华夏是怎样教学的?”
易菁:“我们今天谈的不在一个语境里,这是方法论跟世界观的差别。”
作者:???
作者又喝了一杯茶:“说说你自己吧。”
易菁:“关于我自己,没什么好说的。”
@教育家杂志,微博
文中还称,在华夏学宫,男孩必学武术,女孩必学女红。
@教育家杂志,微博
在这里,女汉子是不受欢迎的,也是不允许的。
@教育家杂志,微博
实际上,华夏学宫的老师介绍称,学校的教职员工、义工,甚至包括学生,90%以上都是修行人。
这也许可以解释上文中“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一书,为何能光明正大呈现在教室书架上了。
把糟粕当饭吃
不是蠢就是坏
扯着“国学”大旗,站台走穴的人,总喜欢说着“时代变乱了,就是因为现在的人把老祖宗的礼义廉耻都丢了”。
事实上,他们既不懂当下的时代,更不懂口中谈论的历史之厚重。
我们的世道相比古代,无论是从什么维度来看,都很难说是变乱变差了。
作为传统中国的巅峰时代——乾隆盛世,GDP占全球三分之一,国库充盈,四海臣服,威加海内。就是这样的一个盛世,也依然是个充满饥饿的时代。
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世道好和世道坏,只是饿死无数人和饿死部分人的区别。
那些嚷嚷着时代变乱、老祖宗留下来的传统不能丢的人,不是太蠢就是太坏。
有人说,很多人中年之后迷失在国学、茶仪、女红这些东西里,以为自己灵魂进阶、清新脱俗,脱胎换骨了,其实就是陷入了初级邪教,本质上,还是因为没文化。
传统文化里当然有好东西,但是能让文盲着迷的基本都是糟粕,因为糟粕有形式感,因为糟粕没有门槛。
正如在《北京青年报》的采访中,孙楠曾提到,孩子身上缺失了一种“规矩”意识。——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我发现女儿身上发生了一些变化,尤其是在她的成人礼上,她给我奉茶,令我触动很深。”
让孙楠感触很深的“奉茶”,让潘蔚骄傲不已的“规矩”,恰恰是“糟粕”作用在孩童身上,最直观的表现。
条条框框之下,正是阶级分明,是精神压迫,是人与人之间的臣服,教导男孩应该如何,女孩应该怎样,将封建糟粕奉为座上客。
在他们的国学体系里,通过让孩子读《弟子规》,获得对孩子的控制权,将培养出一个当代“二十四孝”“恪守女德”的孩子当做成就。
《弟子规》可以治网瘾,《孝经》可以治妇科病,《女诫》可以改善婆媳关系,国学成了最实用的生活教条。
潘蔚说自己缺德,还算是自谦了,毕竟如果按照女德圣经《女诫》的标准来看,三嫁的女人,已经远远超出了《女诫》的道德尺度。
《女诫》的作者班昭,“战战兢兢,常惧绌辱“四十年,最后将自己宝贵的“如何做一个好女人”的经验,写成《女诫》七章,起初是为了教导女儿如何处世,最后却成了女性道德准绳。
《女诫·卑弱第一》内核大概就是,身为女人,在家庭中的正确定位,乃是「卑弱下人」,并告诫女方只有摆正了身份,才能远离「黜辱」。
《女诫•夫妻第二、敬慎第三》中则是讲“夫御妻、妻事夫”,夫妻之间尊卑要分明。女方要“尚恭”,也就是乖巧听话。
《女诫·专心第五》中则强调,“夫有再娶之义,妇无二适之文”。
“妇无二适之文”......这一点上,三嫁的潘蔚,无疑是缺了大德……
综上来看,要当一个有"德"的女人,首先需要不把自己当人。
“我校以女德教育为社会良药”——潘蔚任职的华夏学宫招生简章图片来源官网
新中国成立后,好不容易将妇女们从“三从四德”的封建糟粕中解救出来了,谁能想到,70年后的今天,竟然还有一批妇女高喊着“缺德”的口号自己往里跳。
彻头彻尾的国学教育
就是一场倒退
适合古人的,未必适合如今。
在历史上名头甚大的四书五经蒙学著作,无论是识字效果,还是传达道理方面,都远不如现今任何一版语文教材。
它们更多的应当载入中国教育史,而不是不做任何改进、原封不动的被沿用至今。
辛亥革命后,新式教育体系初成,注重儿童天性的新式中小学教材出现,传统蒙学教材被取代。
谁曾想,内容符合科举所需、内核为程朱理学,侧重伦理与处世之道的《弟子规》,竟然能在科举废除之后,再度崛起。
还乘上“国学热”的东风,不仅在市面上广泛流通,还衍生出了非常多的文化周边。
但其广背称赞的古人智慧,实质上并不适用于儿童。
无论是从成人视角对孩子进行灌输的道理,还是与现代社会脱节的落后理念,都很难被当成合格的启蒙读物。
在华夏学宫对外公布的课程设置
弘扬“国学”的伪大师们,喊着“文化复兴和爱国爱传统”口号,夸大传统蒙学教材的义理传递,将其捧上神坛。
偏信“小小一本,传承千年,古人的大智慧”,甚至将传统国学和现代教育视为敌对的中西之争。
“国学”成为与“现代科学教育”对立的另一种教育模式。
就像孙楠夫妇这样,把孩子送进“国学学校”,让孩子从小走上读经道路,最后成长为一个只知有“国学”,不知有“科学”的韭菜。
愚昧、迷信、对人性的压迫,连《黄帝内经》《静坐修仙》都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孩子的课桌之上。
在这里没有科学和理性思考,只有层出不穷的“国学大师”靠着在招摇撞骗,赚的满盆金钵。
这些所谓“老师”,更没有多少深厚的国学功底,只是趁着国学流行这股大势摇身变成“大师”。这些人中,有练瑜伽的、有吹尺八的、有弹古琴的,还有研究怎样才能得道成仙的。
现代医学的进步,直接延长了人类寿命。
鼓吹《黄帝内经》还在喊着“阴阳五行、天人合一”,“圣人治病”,却不知道提出这个口号的董仲舒根本不是学医之人。
现代科学的进步,消除了绝大多数的饥饿。
100年的新文化运动时期,热血青年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向封建礼教以及封建专制思想猛烈开火,并由此走向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
德先生赛先生的口号被吹响,陈独秀在杂志上发表文章《<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道: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
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迫压,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我们都不推辞。”
近代教育历经百年,才总算扎根人心。
本身并不适宜现代的生存环境,本该载入历史的学说,被有心人拎出来招摇撞骗,却总有人买单。
“国学”说法本身就充满争议,几句话说不清。公众心中的国学中或许充满了某些大智慧,但再多的智慧,也架不住“国学是个筐,什么都糟粕垃圾敢往里装”。这显然并非稚童能自行学习,提取分辨的。
不懂国学并不可怕,迷信国学才可怕,以叶障目,才是“国学贩卖者”们和“伪国学”迷最大的问题。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