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人被迫过着24小时在线的人生?
2018/11/21 | 作者 甄苗条
摘要:现在有一种病叫“微信恐惧症”,最突出的表现是:害怕响个没完的未读消息,害怕【有人@你】的提示出现在工作群,害怕点开老板一长串长达60秒的语音……
白天去公司上班,入夜后仍然要在微信上处理工作,这是大多数人的生活状态。
不仅仅工作日这样度过,周末和假期也得保持随时待机的状态,毕竟在客户、甲方、领导眼中,你远不及一份case重要。
就这样,我们的生活,遭到了工作的全面入侵。一天24小时,好像全部奉献给了工作。
终于,我们变成了那个孤独仰望整个星球的人,任由工作、家庭、生活的种种蚕食着自我的空间。
偶尔,我们也想对生活说一句:让我消失一下吧!一小时就够。
有没有哪一刻,
你觉得坚持不下去了?
时刻绷紧一根弦,不敢松懈。就像歌里唱的,I’m always online(我时刻在线)——这是许多在大城市打拼的人的生活状态。
但是,弦绷得太紧,总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
夜晚,是一个人最容易松懈下来的时刻,人们借由夜色的掩护,进入了与世界短暂“失联”的状态。
现实版的“解忧杂货铺”应运而生。
每天晚上,痛苦的都市夜归人给心理咨询师打去电话,把平时不敢说的痛苦,一股脑地倾诉给他们。
“解忧杂货铺”里接听电话的心理咨询师
咨询电话通常会在晚上八点半,迎来高峰。这是怎样一个时间点呢?
——是在办公室里独自加班,转身发现整个城市都已亮起霓虹的时刻?
——还是匆忙赶回家时,意识到没有一盏亮起的灯在等待自己?
——亦或是害怕自己只活了一天,却重复了一生?
这种苦闷,扎提也体会过。
来自新疆喀什的他,是一个北漂6年的篮球训练师,“漂着”已经成为一种习惯。
但他也会在夜晚的某个瞬间,对“球馆-餐馆-家”三点一线的生活感到难以消解的苦涩。
曾经,他也有过梦想——做一个职业篮球运动员。后来,他不得不与现实妥协,成为了一名篮球训练师。
再后来,他发现,连这份离梦想最近的职业,也会与渐长的年龄、渐差的身体素质发生冲突。
有一个扎心的问题是,“哪一刻,你觉得自己坚持不下去了?”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回答,有的人选择了与情绪共沉沦,在“解忧”电话里释放苦闷。
但扎提用了一种先抑后扬的方式,回答了这个问题——
坚持不下去的时候,用一个更强大的理由,让自己坚持下来。
他选择从生活中消失一小时,在原来三点一线的生活路径中增加了“健身房”这一坐标。
这一小时里,他会去健身房做力量训练,推、拉、蹲、举,一组组重复的肢体动作让他的肌肉迅速感受到疲劳。
在汗如雨下的健身中,他得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让肌肉保护着自己的躯体,同时也是在保护着自己不灭的篮球梦。
与其沉浸在苦闷情绪里,不如偶尔从原本的生活中消失一小时,短暂的蛰伏和充电,才能走得更远。
消失,是为了更高的起跳
我们总喜欢说“迎难而上”,这句话说得多了,好像渐渐成了一种胁迫。
就像一份报告明明一个人完不成,你却强迫自己要“迎难而上”,最终只会在手忙脚乱中错过截止日期。
一味勇猛,有时候是种愚钝。还不如暂停一下,抽离出去,以一种更好的方式重新回归。
村上春树以写作为生,小说、随笔、连载、翻译文稿,他的生活被切割成了一个一个截稿日,一天24小时如同被放在倒计时器上。
他也有想从“作家”的世界里消失的时候,这种时候,他会选择跑步。
“希望一人独处的念头,始终不变地存于心中。所以一天跑一个小时,来确保只属于自己的沉默时间,对我的精神健康来说,成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功课。”
村上春树就这样,每天固定地从生活中抽离一小时。他把“消失”期间带来的思索、悟道,写成了一本书叫《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村上春树选择“消失”一小时,是为了短暂蛰伏之后,更高的起跳。
设计师李辰也经常碰到灵感枯竭,画不出一根满意的线条的情况。
他有着一份相对自由的工作,单是“不用坐班”这一点,就已经让不少朝九晚五党们羡慕不已。
但其实,这是另一种“不自由”。
每天囿于“家”这一方小天地,听到的只有敲击键盘的声音,不用与人对话,同样也不会有思想的碰撞。渐渐地,思维也像被装进盒子里,灵感枯竭。
通常意义上的“迎难而上”会告诉我们:继续想!想不出来不许休息。
李辰并不。他主动“认输”,主动从无解中跳脱出去,从时间表中“消失”一小时。
这一小时里,他在健身房挥汗如雨,不用去费解甲方所说的“五彩斑斓的黑”究竟哪一种颜色,也不用去怀疑“logo放大的同时缩小”到底是什么意思。
这一小时里,他只需要把复杂的世界简化为“举起杠铃”、“三步上篮”,在力气全部用完之后,大脑会收获一种奇异的愉悦感。
力竭过后,沉珂清空,大脑仿佛被重启一般,涌现灵感与火花。
每天消失一小时,
遇见更好的自己
忙碌,是我们每个人的状态。
外媒说:中国人年均工作超2000小时,而这个数据在英国只有约1600小时。
美国统计数据说:中国以76%的劳动参与率一骑绝尘,而美国只有65%。
这些领先世界的数据背后,是劳碌惯了的国人。
有人认为,在成年人的职场世界里,凌晨三点不回家是一种勋章,可以证明自己的“事业心”和“努力”。
但这种自虐式的信仰,其实充满了自我陶醉的意味。这样的生活,真能谈得上幸福吗?
也许,大多数人还过不上不愁车子、房子、孩子升学的日子,但抓住一些小确幸,人生就会惬意和值当很多。
Keep所倡导的生活态度,就是抓住“每天消失一小时”这样的小确幸——一天24小时里,抽出1个小时留给自己作为犒赏。
在Keep搭建的健身社群里,用户们可以撕掉所有社会标签。
他们在这里打卡记录,分享自己从原本的生活中消失的一小时都做了些什么。这里不再有KPI、不用管房价涨跌、不用思考现世难题……你只是你自己。
选择主动与忙碌世界“失联”的这一小时并非无意义的逃避,而是在运动中让身体回血、修复,更是独处、聆听自己的时刻。
一小时很短,短到放在漫长人生中忽略不计;一小时又很长,给予自己一个重新发现自我的时间,你会有很大的改变。
就像这位180斤的宅男博士,他用“每天消失一小时”的方式减掉了50斤。
又像这位60岁的肌肉爷爷,把“每天消失一小时”坚持了40年。
关于自律的美,关于“消失”的妙,都在Keep《每天消失一小时》系列纪录片里了。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