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山竹过后,沉默的他们,谁来关心?
2018/09/18 | 作者 甄苗条 闫如意
摘要:在天灾面前,广大农村才是最弱势的地方。
过去的这个周末,有关超强台风山竹的消息霸屏了网络。
我们看到了被海水倒灌的深圳某高级度假酒店,落地窗脆弱得像是纸糊的:
作为临时避难所的深圳文体中心体育馆里,一大片顶棚被狂风卷走。网友拍摄出来的视频画面,摇晃中透露着慌乱:
汕尾海边的一处摄像头,拍下了来势汹汹的巨浪:
如果实在要出门,就必须得当心狂风的威力:
和可能存在的意外:
整个周末,全国人民都在关心着粤港澳地区的同胞们。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山竹的威力减弱,似有远去的架势。
今天的深圳,不少上班族已经回到了常规状态,只是这上班路好难走!
像是误入了一场“大自然对抗人类”的丛林探险:
城市人不得不拿出了荒野求生的架势,改直立行走为手脚并用:
或者拿出穿越红外线的姿势:
“没什么能阻挡深圳人民上班”的段子横空出世,引发新一轮刷屏。
但你发现了吗?无论是灾害视频引发的揪心,还是苦中作乐的段子带来的莞尔一笑,全部的视线和话题,都围绕着城市。
视线之外,还有一群人的痛苦,无人知晓。
论受灾情况,他们一点不比城市轻,却因为在舆论资源,发声渠道、和话题热度上天然地拥有劣势,而在新闻报道中、在人们的视线中隐形了。
就像追星族常说的“热搜体质”,有的明星什么都不用做就能登上热搜榜第一,有的明星却永远进不了热搜榜。
农村,或者说灾害中的农村,有时候就是这样的热搜绝缘体。
靠天吃饭,可惜天意难测
中国人总是擅长苦中作乐。
台风刮碎了玻璃,家里一片狼藉,往往第一反应不是救灾,而是掏出手机拍段视频发给朋友,娱人娱己一下。
但农民们真笑不出来。
台风天气对农业的打击是全方位的。强风会折断茎叶,台风带来的强降水更是会淹死大量作物。
据央视消息,截至目前,广东农作物受灾面积超过20万亩。一场台风,无数农民一年的心血付诸东流。
今年8月,台风“温比亚”过境。这场知名度远不如“山竹”的台风,8月17日从上海登陆,一路卷席了江苏,安徽,河南,山东多地。
家住河南商丘某乡镇的老易,今年种了4亩西瓜,眼见着快成熟,却在“温比亚”带来的强降水中,遭了灾。同村人种的玉米也大多倒伏,花生全泡在了水里。
减产已成定局,严重的甚至绝收。老易望着淹水的田地,欲哭无泪。
村民捧着被水淹过的“庄稼”,一脸无助
农民们期盼四季顺遂、莫有天灾。比农民更害怕台风天的,大概是以渔船为家的渔民了。
今年7月,台风“玛利亚”从福州市登陆。600多艘渔船提前停入了黄岐湾避风。
停入避风港,并不意味着万事大吉。十二年前,台风“桑美”过境,停在沙埕港内的1万多艘船只中,1000多艘都受到了损毁。守在船上开机避风的渔民们,多数死亡、失踪。
这一次,渔民们都被劝离了渔船,但是在距离黄岐湾不远处的商店内,渔船船主们红着眼守了通宵。港湾里被巨浪裹挟着抛起再落下的,是他们毕生的积蓄。
“人在船在”,不少渔民怀着这样的念头。所以每到台风天气,当地都需要组织动员渔民离开渔船,以生命安全为重。却依旧有不少人躲在船内不愿离开。
当然是不值得的。但若不是一艘渔船牵挂着全家人的生计,谁会在台风天守着飘摇的渔船不肯离开?
2012年,渔船互相捆绑对抗"海葵" ,50多位渔民守着渔船不肯走
老陈很能理解渔民们的痛心。
2015年10月,台风“彩虹”在湛江市坡头区登陆。强劲的风力摧毁了老陈的渔业养殖场。
老陈一边庆幸及时上岸保住了性命,一边看着满目疮痍的养殖场,破损的鱼排和养殖箱,眼眶泛红。
从借钱支起自己的第一个鱼排,到建起一个有70多个网箱规模的养殖场,老陈花费了十年的时间。一场台风后,却又成了一场空。
2014年7月,徐闻县西连镇石马村流沙湾海域,一位渔民无奈地望着在台风中受损的鱼排养殖网箱。图片来源:湛江日报
养殖场尽毁,损失起码100多万,一家人的生存都成了问题。老陈在废墟中捡拾着还能用的材料,似乎一夜间白了头。
大部分中国农民,暴露在风险一线,靠天吃饭,听天由命。
乡镇受灾更严重
但没有几束追光会打过来
就在此次山竹登录前,港珠澳大桥是否能抗住台风,成了许多人关注的焦点。
而甚少人想过,与其担心这座足以代表我国基建最高水平的大桥,不如祈祷那些蜗居在农村砖瓦房的同胞们都能躲过肆虐的台风。
如果问你:这次受灾最严重的地方是哪儿?
也许你会回答“深圳”、“广州”,但其实在全广东省,有11个县118个乡镇超过20万人受灾,损失超过2亿元,这些你都不曾知道。
历史总在不断地重复。
2016年南方暴雨造成的洪涝灾害,媒体永远围绕着武汉、南京等大城市,受灾同样严重的广大农村地区“神隐”了。
湖北总共52人死亡,其中14人在武汉,其余38位身在各县市的遇难者却鲜有人关注;
洪灾中倒塌的2.62万间房,基本上都发生在农村,但我们很少能在微信小视频中看到它们倒塌前的最后影像。
灾害侵袭中的农村,就像一个完美的受害者。
一方面,它“不善言辞”:留守在农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不会用网络,不会发微博,甚至可能消息不通。城市里的人和媒体,也全被城市里的新闻夺去了注意力。
另一方面,它“武力值低”,比起城市来说,它对灾害更加没有抵抗力。因此受灾更严重。
这其中一个突出的原因,就是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比如,大城市的公共厕所,洁净程度远超县城和农村;又比如,大城市的商场有专门的母婴室,而未来几年内,母婴室都不可能出现在小县城。
在抵御自然灾害时,农村基建落后的短板暴露得更为明显。
城市内涝的问题,我们年年关注、年年批判,但农村受灾却甚少被人们问津。
2017年湖南洪灾,基础设施水平、排水能力高出县乡好几个档次的长沙城里,洪水贯穿了橘子洲。
好几家媒体对准橘子洲,开启了航拍模式,誓要拍下最险的画面。
在离长沙城不远处的农村,没有完善的下水道系统,没有足够抵御洪水的沟渠容量,车道变成水道,飘摇中的房屋如同纸屑:
在长沙城里,即使有积水也并不妨碍正常出行。
但排水系统罢工的乡镇却俨然成了一座水城,住底层的村民无处可逃:
在停水停电的情况下,村民们只能依靠互助,以及来自官兵、村干部的帮助。
2016年南方暴雨中,武汉举水河岸出现了一个长达70多米的溃口,导致6个村庄被淹。
事后当地官员才承认,溃败口处的河堤已经20年没有进行过加固。
武汉举水河发生溃败,淹没村庄
农村的基建和维护水平,从这一处被遗忘20年的河堤就能窥见。
这些年,一系列基建振奋人心,大有赶超发达国家的水平。
但若论中西城市间的细节,尚有不小差距。如果对比中西农村基建,差距更是难以忽视。
道路交通、水利、防洪涝设备、河道治理、电网、医疗等等基础设施,是在灾害来临时首当其冲接受考验的。
但目前我国农村的基础设施却屡屡露怯,在一些学术研究里,农村基建被毫不留情地概括为:支撑力脆弱、执行力减弱、安全力薄弱、承载力孱弱。
一位网友在人民网的“地方领导留言板”给山东省领导留言,反映农村防洪涝设施年久失修的问题
当一些特大城市的防洪标准一提再提的时候,
农村许多中小河流的防洪标准仍旧停留在5年一遇。
于是,有广告商在倒塌的农舍墙面,漆上了“城里不买房,一切都白忙”的地产广告。
暴雨之后寸步难行,数年心血毁于一旦。天灾对农村地区的打击,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永远无法感同身受。
为了对抗天灾风险,财政部农业司下拨救灾资金,并规定了使用范畴,对农业生产救灾中的预防、控制灾害和恢复生产所需物资进行补助。
近年来,除了农业保险外,各地还纷纷推行了渔业保险,对于渔船、渔业养殖进行商业保险,规避了不少损失。
台风过去之后的一个月,村里的重建紧锣密鼓的进行着。
老易向村里交了申请,受灾瓜田的复产补贴不日将能落实。
福州的渔船船主们,纷纷联系保险公司开始定损赔付。
没有来得及投商业保险的老陈,也收到了市里渔业复产的补助,被组织“复产自救”。
但老陈再也经受不起一次天灾了。
捡拾着养殖场中还能使用的材料,50多岁的老陈开始筹谋着,打理完这废墟,该进城打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