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引进苏-35歼击机内情
2016/01/06 | 作者 特约撰稿/田聿
摘要:可以预料,苏-35主要被中国用来平衡邻国陆续服役的“4+”代水平的战机,并在某种程度上抗衡即将在周边扩散的美国F-35隐形战斗机。
可以预料,苏-35主要被中国用来平衡邻国陆续服役的“4+”代水平的战机,并在某种程度上抗衡即将在周边扩散的美国F-35隐形战斗机。
“关于向中国交付苏-35的长期谈判已结束,我们签署了合同。”俄罗斯技术集团公司(Rostec)总经理谢尔盖·切梅佐夫日前在接受俄罗斯《生意人报》的采访时证实,俄罗斯和中国签署了供应24架多功能苏-35歼击机的合同,交易额达20亿美元。在2015年11月18日举行的俄中军事技术合作政府间委员会会议上,双方还确定了军技合作的优先方向。
作为2003年开始研制的苏-27深度改型歼击机,苏-35运用多种第五代歼击机的技术,一方面作为苏-30MK双座歼击机到第五代T-50歼击机服役前的过渡机型;另一方面,也通过气动性能已被摸熟的苏-27机体来验证五代机的航电技术、加速测试进度。更重要的是,苏-35从项目伊始就被定位为超越欧美与俄罗斯现役四代机的“4++”代机,在某些条件下用来抗衡F-22、F-35等第五代隐形战斗机。
“24架”具有实战意义
长久以来,俄空军内部围绕米格-31的去留问题争吵不休,一种意见是要开发全新机型,另一种意见认为米格-31仍可堪大任,特别在北极等边远地区执行拦截高速目标任务时无可取代,因此主张重开生产线。但经过反复协商,俄空军最终选择了用苏-35替代米格-31的方案——无论从航程还是武器打击效能来看,苏-35都是最适合的“接班人”;而今,中国空军同样也需要苏-35承担类似任务。
据俄罗斯《生意人报》披露,中国计划引进的首批苏-35歼击机为24架,与1992年引进的第一批苏-27SK歼击机数量相当,但如今解放军的实力与技术层次与1992年不可同日而语,部署方式也天差地别。
上世纪90年代,中国空军主力是歼-6、歼-7,并不具备现代化的超视距作战能力,发展中的歼-8IIM勉强具备发射半主动雷达制导超视距导弹的能力,但也不成熟,而同时期的日本却有F-15J。当时苏-27SK的到来犹如“甘霖”,迅速担当起大陆防空大任。这—现代化进程相当艰苦,当台湾空军340架“二代战机”于21世纪初全数到位时,大陆装备的苏-27系列战机才突破100架。直到2005年前后,苏-27系列才达到300架,终于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现代化战机规模相当。
如今,解放军所拥有的苏-27/30、歼-11(苏-27SK的国产化版本)系列已达400架左右,另有具备空战优势的歼-10截击机、能空中加油并发射超视距空空导弹的歼-8F截击机、专门从事对海对地打击的歼轰-7歼击轰炸机也形成相当大的装备规模,总计已有数百架。与此同时,中国还持续推出歼-10B、歼-20、歼-31等更加先进的战机。
比起当年苏-27SK的“应急”角色,对中国而言,如今的苏-35则变得没有那么紧要。由于具备自制歼-11系列重型歼击机的能力,中国未必会用“一对一”的方式去拿苏-35替换陆续达到服役年限的原装苏-27SK。就算未来追加从俄罗斯进口苏-35,数量也不会达到90年代进口百架苏-27SK、苏-30MKK那样的规模。
可以预料,苏-35主要被中国用来平衡邻国陆续服役的“4+”代水平的战机,并在某种程度上抗衡即将在周边扩散的美国F-35隐形战斗机。大体而言,美国的亚太盟友空军基础是数百架处于第四代或“4+”代的战斗机,即F-15C/D、F-16C/D,拿中国空军现有机型性能与规模与之较量,总体不落下风。
而今,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正在急剧变化中,美国近年来提高向亚洲盟友兜售更高规格战机的层次。例如韩国空军引进的美制F-15K战斗机配备了相控阵雷达,在探测距离与多目标接战方面远胜此前装备的KF-16战斗机,在超视距作战方面达到“一架顶数架”程度。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也已确定购买美国F-35隐形战机。这样一来,中国空军又面临某种“力量失衡”问题。不过考虑到F-35终归是单发的战术飞机,无论作战半径还是实际的地缘政治关系,这些国家就算拥有F-35,也多半是发挥防御功能,难以对大陆纵深构成重大威胁。
因此,面对这些“潜在对手”,解放军可通过增加现有机群规模、提高装备完好率等方式来应对,从容等待自己的下一代隐形战机(如歼-20)问世。
目前,美国军方正按照“亚太再平衡”的总战略规划,积极向亚太部署先进战机,特别是在日本冲绳的嘉手纳基地轮驻具有强大威力的F-22隐形战斗机,该基地具有足够战略纵深,可对中国东南沿海防空阵地实施打击。面对这一威胁,具有对抗隐形机能力的苏-35进入中国,其最佳的部署位置应是接近嘉手纳的南京军区基地(如浙江等地)。因为这里具有连通南北的地理优势,往北与往南分别可以控制黄海、台海局部空域。
因此,倘若将苏-35部署在南京军区,24架的规模已能平衡嘉手纳基地的美国F-22机群;再借用苏-35的指挥控制能力指挥现有的苏-30MKK、苏-27SK机群,综合国产指挥网络,能与现有机群发挥相乘效果。因此,“24架”这一数字是具有实战意义的,绝非是买来仿制那么简单。
对台湾岛的“绝对威慑”
当解放军通过部署苏-35来争夺“第一岛链”以西的制空权时,仍会使用传统战术,即探测空域、发现目标、拦截目标。具体到台海作战方面,苏-35的独特性能使其能够运用全新的战术。
据俄罗斯《航空航天杂志》披露,苏-35对米格-21大小的飞机目标探测距离达350-400公里,识别距离在300公里以上,相当于解放军空警-200预警机不出海岸就监视整个台湾上空。此外,该机的“雪豹-E”相控阵雷达天线可以机械式外转60度,以电子扫描与飞行方向夹角120度以内的区域,也就是苏-35可以在福建内陆南北奔走,始终以侧面斜向监视台湾。
谈到类似的俄制武器,解放军装备多年的苏-30MKK歼击机也可携带,但其探测、火控距离较近,因此台湾的战机、地空导弹有机会通过打平台的方式“釜底抽薪”。但苏-35可在福建上空发射这些导弹,这意味着对台湾防空体系而言,面对的已不再是苏-35这个平台,而是其发射的武器:它们的数量是飞机的数倍、体型比飞机小,既可能是掠海飞行、先爬升后俯冲的巡航导弹,也可能是速度偏慢的滑翔制导炸弹。
这样一来,即便台湾当局在未来10年能引进美制F-35隐形战机,也很难对抗福建、浙江上空的苏-35,因为中国大陆以极宽的正面朝向台湾,彼此距离又近,可用现代化防空雷达从多个方向探测台湾上空,这时隐形战机的隐蔽效果已然大为降低。
或集成中国国产武器
由此可见,苏-35的作战优势在相当程度上源于其特殊的武器系统,尤其是射程达200-300公里的导弹。有了那些导弹,苏-35才可以影响地区力量均衡,否则只是“相对于敌机有优势”罢了。正因为这些武器的采购与否、数量多寡会直接影响苏-35的作战效能,可以预料,这类武器在日后可能会成为中俄外交谈判的筹码。
据俄媒披露,目前中俄围绕苏-35谈判的重要内容之一是集成中国国产武器。如果这一谈判成功,解放军的苏-35使用射程100公里以内的武器的基本战斗力不会有问题。不过,这也要看未来中国能否有自己的200-300公里级武器。2014年珠海航展上,中国曾展出外形与性能都酷似俄印合作的“布拉莫斯”的超巡-1(CX-1)超音速反舰导弹,可见未来这种趋势的确存在。
至于有大陆媒体推测苏-35可能改装国产火控计算机、雷达等,可能性则微乎其微,一来这些产品未必性能有飞跃性提高;二来这等于重新开发新飞机,时间与成本都不划算。
此外,引进非外形隐形的苏-35与中国发展国产歼-20隐形战机也并不矛盾。毕竟,要发展性能兼备的隐形战机在技术与资金上都不太容易实现,战场上也不是非用隐形战机不可;如果使用非隐形平台作为骨干,隐形战机作为少数的“奇兵”,能发挥“以正合,以奇胜”之效。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