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与包容是城市的本性
2024/09/25 | 作者 周兼明
近日,有网友在问政四川平台留言要求“整治cosplay(动漫角色扮演),挽救青少年”,并建议“地铁安检应拒绝穿着奇装异服者乘坐”。成都地铁运营有限公司回复称,“根据《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乘客守则》规定,您反馈的着动漫服饰的情况并未在禁止行为中”。之后成都地铁方面在回应记者时重申:的确对动漫服饰没有明确的限制规定,但也建议不要穿太夸张的服饰,以避免影响其他乘客。
成都地铁的回应很得体,得到了大多数网友的认可,也引发了一些媒体评论。有媒体评论认为:“作为城市公共交通的运营者,其对乘客的行为、着装提出约束,应以上位法作为依据,应以轨道交通的安全和公共秩序为根本出发点,而不是建立在个别网民的对立情绪、个人好恶之上。”
这个评论也获得了网友赞许。地铁公司显然没有权力因某个市民或某些市民的“看不顺眼”或“觉得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就拒绝某类乘客的搭乘。地铁作为服务于市民的公共设施,应当无差别地为所有市民服务,并无权力对服务对象挑三拣四。只要没有违法和违反地铁公司相关规定,地铁公司没有理由拒绝穿任何服饰的乘客搭乘地铁。
记得1970年代末,“国防绿”和“蓝蚂蚁”垄断了国人的视觉,服式的单调压抑着每个年轻人的个性。当年喇叭裤出现,也曾让很多人大惊失色,认为这类裤子“不男不女,颠倒乾坤”,被指责为“资产阶级生活方式”,视为流氓、阿飞的行头。那个年代很多年轻人,却很爱穿喇叭裤,把它看作是个性与不羁的象征,没两年,大众就接受了喇叭裤,再如今,它不过是一种异常普通的服式。可见,每代年轻人都有自己的时尚和潮流,只要不违法,任何人无权干涉他们的穿着爱好。说不定如今一些人看不惯的动漫服饰,再过几年也和喇叭裤一样,成为一种常态服式。
允许与自己的审美趣味、价值观等完全不同的人,在同一座城市生活,并保护他们作为少数者的权利,是城市文化的基本内核。城市是因聚集而生,对各类人群的开放包容,是城市得以存在的基础。与封闭的乡村不同,民众在这里摆脱了血缘、宗族、等级和土地的束缚,获得了市场和权利的自由。只要你有一技之长,即使你没财富、没房产,即使你的审美、价值观等属于少数者群体,在城市仍可谋求幸福的生活。开放和包容,自古以来就是城市的本性。
城市权利的核心就是包容,它是社会包容、经济包容,也是一种空间包容。这种城市包容,就是要保护老幼市民和其他弱势或少数者的权利,保护每个市民对城市空间及要素的生产、分配和使用的权利,保护市民进行多样、多元生活的权利,最终实现所有人群对城市财富和成果的共享。
以前曾有网友建议重庆地铁早晚高峰应规定不准卖菜者带着菜筐乘坐,认为会损坏地板等公共设施,也会影响到其他乘客。重庆地铁回应,只要携带行李不超过规定大小和重量就可以携带,没有规定不能单独携带某一样物品。重庆地铁4号线,每天都有一群特殊乘客,他们扛着装满蔬菜、水果的背篓、扁担赶早进城卖菜。“一座城市的包容,就是在地铁中既装得下公文包,也容得下背篓、扁担”。为让“背篓爷爷奶奶”出行顺利,据说“背篓专线”还计划加上方言版报站。重庆地铁的这种举措,也被网友视为是重庆这座城市具有包容性的象征,获得了网友赞许。扛着扁担、背着背篓上地铁,和身着动漫服饰上地铁,本质上看是类似行为,不能因为有某些市民“觉得不适应”,就剥夺其他市民享有公共服务的权利。
从重庆和成都的做法我们看到,“善”的城市化,会尊重每个个体在城市空间自由生活的权利,促进市民实现自己的城市权利;而“恶”的城市化,则意味着只尊重权力和资本的逻辑,随意侵害市民的空间权利,让民众深陷各类空间问题的困扰中。从世界各国的城市发展经验可看到,如果尊重市民的城市权利,往往会创造出一个更优于人类生活的空间结果;反之,则会使空间结果恶化。
如媒体评论所言,如今的网络舆论偏激、撕裂的声音很多,总有某些网友通过举报、在政府平台留言等方式,企图绑架公共政策,想达到让自己“不喜欢”或“觉得不好”的东西消失、噤声的目的。有新闻报道称,一些地方的12345等公共服务平台,已成了个别极端网民的“许愿池”、“发疯文学”现场,他们企图将自己不切合实际的想法乃至暴戾、极端思维强加于职能部门,完全不顾他人权利,更丝毫不顾及法治原则。城市管理者应清醒地认识到,决不能在政策上迎合这些人,既要保护大多数人的权利,也要保护少数者和弱势群体的权利,同时也应意识到建立一个多元、包容的舆论环境的重要,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提升与培育市民的理性,那些极端的观点与理论才会失去市场。
城市本身便是一种对话,是与人类文明经验的对话,也是与各种不同居住者的对话。这种对话是复杂的,是历史文脉、硬件设施、市场力量、治理制度、公共空间和文化因素等各种变量的互动与对话。这种对话越充分,城市的成长也会越完美。保护每个个体在城市中的空间权、生活权、实践权、参与权和创造权,是激发城市活力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