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视剧里的中国战场
2015/09/14 | 作者 俞天任(旅日学者)
摘要:在日本,反映中国战场的影视作品极其有限,一则源于作为战败国对这段历史的尴尬心理,二则源于此类影片难以做到被中日两国民众共同接受,故而日本影视常常绕开中国战场。
8月1日起,日本电视台TBS为庆祝建台60周年,连续两夜播出了电视剧《红十字·女人的征召令》,这是日本荧屏上极少见的直接反映中国大陆战场的电视剧。上一次还要追溯到20年前的1995年,那是为了纪念二战结束50周年,由日本NHK和中国CCTV合拍的电视剧《大地之子》。《大地之子》在日本上映时非常轰动,先后在NHK的多个频道重复播出,在台湾上映也引起巨大反响。
《大地之子》是描写战争孤儿的作品,战争和中国大陆战场只是引出故事的前奏,而这次的《红十字·女人的征召令》,则是直接描写了战争和中国大陆战场,讲述了一个日本女子的南丁格尔式的美好梦想在中国东北被关东军的残暴所粉碎,后来这位日本女子参加了解放军,和中国人一起并肩战斗,甚至参加了朝鲜战争的故事。电视剧的演员阵营非常豪华,以松岛菜菜子为主演,配以西岛秀俊、山崎努和笑福亭鹤瓶等明星。
应该说,在日趋保守的日本社会,推出这种题材的影视作品是一种反潮流的行动,是有一定风险的。这就是TBS有意把4小时的片子剪成上下两集,并且破例安排在接连两天放映完的原因,因为可能会遭到右翼势力抗议。但是,放映后日本舆论很平静,有媒体认为,可能右翼也被打懵了,不知道该如何反应。相反,该片在中国大陆引起不小的轰动,成为舆论追逐的对象。
难以定论的日本战争片
日本电视剧一般是由小说改编而来,比如《大地之子》就是由山崎丰子的同名小说改编,但这次的《红十字·女人的征召令》却是专门编写的电视剧,所以电视剧的内容,在公开放映之前成功地做到保密。剧中所牵涉到的历史事件,很多是不为一般日本人所知的,比如日本人参加解放军和朝鲜战争,这样不但提高了收视率,也使得右翼势力被打了一个冷不防。
这个电视剧和20年前的《大地之子》一样,几乎都符合了中国大陆的宣传主旋律,但在其他场合,对于日本以战争作为题材或者背景的作品的评价,就不那么容易了。
比如,2010年,日本女演员寺岛忍因为在电影《芋虫》里的出色表演,获得了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女演员银熊奖。《芋虫》是一个发生在1940年代的故事,描写一个在中国烧杀掳掠的日本军人须永在战场上负伤,失去了四肢和说话能力,成为“虫子”一般的怪物,但作为“军神”被送回日本,又和妻子时子之间产生矛盾。
电影是根据著名作家江户川乱步的短篇小说改编的,无论从对须永在中国战场上所犯下的战争罪行的揭露,还是对战争对人性扭曲的描写,这部电影都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反战”影片。其实,能被“柏林电影节”授奖,本身就可推知这部影片的性质。在德国那样特别重视战争与和平普世价值的地方,能以此题材获奖,说明这部影片在政治上应该是无懈可击的。
但是《芋虫》仍然受到了来自中国的批判,因为在影片中出现的表述是“中日战争”,而不是能为中国人接受的“侵华战争”。
这件事说明,讨论日本的“反战文艺作品”是多么困难。在不少人眼里,日本根本就不存在反战文艺作品,只要日本文艺作品不是在正面批判侵略战争,就会被认为是在“歌颂”侵略战争,两者只能居一,没有中间道路可走。
实际上,并不能这么简单地定论,这里所说的“文艺作品”中,小说等文字作品通常只在日本国内传播,能引起日本国外注意的一般是影视剧,我们不妨先大致了解一下,日本都有一些怎样的描写战争的影视作品。
以喜剧表现战争之蠢
在1945年日本战败之前还没有电视,那时候当然有过不少描写战争的电影,基本上都是一些情节胡编乱造、制作粗糙的、赤裸裸宣传军国主义国策的影片,战败之后,这些影片基本上都被占领军当局禁止上演。其实,就是不禁也没有人会去看,因为当时的人们都是从那场战争中走过来的,军国主义的宣传已经骗不了人。
战后日本,直接牵涉到战争的影视作品汗牛充栋,以战争作为背景的就更多了,这是因为从甲午战争之后,接踵而来的日俄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间隔都只有十年。进入1930年代,日本就开始了以“9·18”为起点的对中国的侵略,半个世纪中,战争一直没有停止。所以,日本影视作品中有大量的战争题材是很自然的,但有一点很耐人寻味:有关中国大陆战场的日本影视作品寥寥无几。
这种现象的原因何在呢?
二战结束之初,日本人自己也不知道应该如何表现,那时候描写战争一般就是指向军部的愚蠢。1950年代末开始摄制的包括《独立愚联队》《独立愚联队西行》在内的“愚联队”系列电影就很典型,它们是为数不多的直接反映大陆战场的电影,这个系列以喜剧手法来描绘战争的荒谬和不合理,但这个系列电影的缺憾,是只从日本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带有很多对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偏见,而且喜剧的手法也确实不适合表现那么沉重的话题。
于是再往后,就开始谈论普通民众因为战争而遭受的苦难,也开始探讨战争发生的原因,比如1970年代前期,在大陆内部放映的《啊,海军》等电影基本如此,整个意识形态基础,还是比较严格地遵循了东京审判之后所形成的历史观。
这之中从1973年开始的根据五味川纯平的小说《战争和人》改编的三部曲电影“命运序曲”、“爱和悲的山河”和“完结篇”,大概是日本电影史上唯一一部能够满足所有国家反战标准的电影。
这是一部模仿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式的小说,讲述一个日本新兴财阀家族的命运,从1928年日本关东军谋杀张作霖的“皇姑屯事件”的前夜,一直写到1939年的诺门罕事件,并且给出了日本军阀是如何走向太平洋战争的背景解释。在这部长达九个多小时的三部曲中,出场的历史真实人物众多,在笔者的《有一类战犯叫参谋》中出现的大部分人物,在这部电影里都能见到。
从1931年关东军发动“9·18”事变直到战败,日本军队在中国大陆进行的战争(日本称之为“十五年战争”)是侵略战争,这已经是日本社会的共识,很少有人能公开直接否认。即便是一些狂热的国粹右翼,也只能否认“十五年战争”里面的一两件事,而无法全面否认这场侵略战争的性质,安倍在8月14日刚刚发表的纪念终战70周年谈话,也反映了这种共识。
但是,真要是严格遵守这些共识,又会在票房和收视率上带来问题,不要说右翼会反对,就是一般的日本人,对于批判自己的过去,也多少有点敬而远之。因此,日本的影视作品反映二战题材总是慎之又慎,特别是对于中国大陆战场“躲着走”。
付之阙如的中国战场
相对而言,日本影视剧中反映东南亚和太平洋战场的较多,这是因为1970年出品的描写日军奇袭珍珠港的《虎虎虎》的影响。
美国是二战最大的战胜国,所以在很多问题上表现得非常大度,《虎虎虎》中对于日本海军航空兵在奇袭珍珠港时所表现出来的军事素养,给出了比较高的评价,这是赢者的特权。比如,美国人在拍摄硫磺岛战役时,就可以分别从美日两个视角同时拍摄《父辈的旗帜》和《硫磺岛来信》这么一对姊妹篇,而不必担心会遭到批判。
但是,同样是太平洋战争大赢家的澳大利亚,有时候这么表现就会遭到批判,比如在2014年7月,日本首相安倍晋三访问澳大利亚时,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对他说:“当然,澳大利亚人看待日本并不总像现在这样友善,但即使在二战期间,即使我们不认同日本的作为,澳大利亚人对日本人战争中的技能与使命必达的荣誉感相当钦佩”,这些话后来遭到了来自中国的批判。
这是因为不少中国人并不知道,澳大利亚也是太平洋战争的大赢家。其实,如果知道新几内亚岛上的20万日本兵被澳大利亚人几乎全歼,最后能活着回家的日本人不到两万这个事实,就能听出阿博特的调侃了。
战后美国控制了日本,但美国的控制主要体现在软实力上,并不是赤裸裸的武力威胁。其实,所谓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拥有的“软实力”,从根本上来说是对于双方所共有的那部分价值观的解释权。在战后,日本全面接受了美国式价值观,这样美国对于日本有强大的软实力,但反过来日本也就可以在美国人容许的范围内自由行动了。
这就是日本在有关战争的影视作品中,总喜欢“找亮点”的根据,所谓“亮点”,就是在反思的幌子下,偷偷走私一点私货,比如表现日本人的教养、人性或者团结,最典型的就是电影《缅甸的竖琴》。一般来说,日本反映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多多少少会有一些反思,即便是石原慎太郎编剧制作的电影《为你而死》也是如此。
石原慎太郎是日本右翼保守派的代表人物,电影《为你而死》说的是一个当年照顾神风特攻队员的老大娘的故事,但就是石原慎太郎也在电影里揭露了当时日本军中的弊病,暴露了不少阴暗面,这是必不可少的。石原慎太郎作为作家是很有号召力的,他编剧的《太阳的时代》等电影开创了日本电影的一个时代,但《为你而死》这个电影成绩惨淡,也就是说石原慎太郎在这个电影中所表现的,还是有悖于日本人的共识。
对于东南亚战场题材,要比美国更为复杂。一方面,这些国家在战时受到日本侵略,被战争荼毒,比如菲律宾直接死于战火的就达一百多万人,马来西亚也遭受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改革开放之后,第一批进入中国的日本电影《望乡》就有这样的镜头:山打根的渔民挥着手对日本的记者说,“过去你们对我们进行军事侵略,现在你们对我们进行经济侵略”。那是1970年代的事情,现在的东南亚国家和日本的关系都还不错,对日本的小动作往往视而不见。
但中国就不一样了,中国受日本军国主义的荼毒最深,而且中国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大国,没有哪个日本影视公司敢于激怒中国,影响了票房和收视率可不是开玩笑的,所以日本的影视剧基本上都绕开中国大陆,因为实在不好掌握尺度。
然而,像《大地之子》和《红十字·女人的征召令》这样能符合中日两国共识的作品,还是凤毛麟角。因为两国价值观不同,在评论某个特定作品是否反战时,两国观众经常会发生冲突。有些问题的确不太好界定,比如作家百田尚树思想上确实属于右翼,但他的小说《永远的0》以及根据这部小说拍摄的电影,是不是有问题并不好说,认为《永远的0》反映了反战主题的人可能更多一些。
其实,要区分一部影视作品是“反战”还是“好战”并不难,大凡使人看完了热血沸腾、恨不能生逢其时的就是好战的;让人看完了直庆幸没有赶上那个倒霉年代的,就是反战的作品。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