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半个多世纪后,我们还在看金庸?
2024/06/25 | 作者 冯祎 | 编辑 孙杨
徐克导演的新作《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近日公布了主演单人版海报;电视剧《金庸武侠世界》又做起了宣传;耗资2亿拍摄,压了4年的最新一版《新神雕侠侣》,最近也屡次传出将空降播出的消息,而这里的“新”似乎都不太恰当,因为《射雕英雄传》此前已被影视化过19次,而《神雕侠侣》也多达11个版本。
2024年是金庸先生诞辰100周年,作为最早的造星载体,从1957年第一部金庸作品影视化至今,已过去67年,可如今,金庸作品仍是IP界的顶流。在豆瓣网站上,仅有5部武侠剧评分在9分以上,其中4部改编自金庸作品。这些作品营造出的新派江湖及其精神内核,似有着持久的生命力,令我们时隔半个多世纪,还在津津乐道。
金庸,华语世界的流量密码
1984年,香港无线电视台(TVB)外,每天都会聚集上百粉丝,他们手捧鲜花、礼物、照片、笔记本,和如今的粉丝应援并无多大差别。当还是“小鲜肉”的梁朝伟一走出大门,他们便蜂拥而上,索要签名、合影,为偶像献花、送礼,常常将门口堵得水泄不通,TVB也常因接到交通堵塞的投诉电话而烦恼不已。那时,22岁的梁朝伟凭借刚刚播出的《鹿鼎记》《倚天屠龙记》成为TVB当红小生。而此前,他还只是在TVB剧集里到处刷脸的龙套。
从1955年第一部小说《书剑恩仇录》开始连载,到1972年宣布封笔,金庸先生共出版15部作品,其中仅有6部作品为长篇。从这个角度讲,金庸先生算不上高产。但对于香港娱乐圈而言,金庸小说却是最早的造星大IP,捧红了一半港娱明星。
金庸作品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时间线,比我们想象中更早:1957年,金庸开始在《香港商报》连载《射雕英雄传》,而那年年底,峨眉电影公司就购买了版权,开始了首部金庸作品的影视化。次年,这部作品被搬上大银幕,由曹达华和容小意分别饰演郭靖和黄蓉。两年之后,“射雕三部曲”的第二部《神雕侠侣》被改编成粤语长片,只是受方言所限,这个版本的知名度并不高。
金庸剧的真正霸屏,是从1976年香港佳艺电视台播出米雪、白彪主演的《射雕英雄传》开始的。而“射雕”也是改编次数最多的金庸剧,足足有19次。在1976年到1980年间,TVB出品了一系列的金庸剧,塑造了许多经典大侠形象, 也让金庸的武侠世界慢慢具象化。
到了1980年代,香港影视业,尤其是TVB,开始贡献多部真正的经典作品,83版《射雕英雄传》让观众至今都对香消玉殒的翁美玲有角色滤镜、梁朝伟和刘德华组合出演的《鹿鼎记》让二人一跃成为当时顶流,而周星驰、刘青云、梁家辉、刘嘉玲、欧阳震华那时仅仅有资格在金庸剧里当个“路人甲”。至于“无线五虎将”,几乎人手至少一个金庸武侠的经典角色。
进入1990年代,影视剧对金庸作品改编开始进入个人阐释的时代,无论是许冠杰、叶童版的《笑傲江湖》,还是林青霞塑造的“东方不败”,抑或“魔改”的《天龙八部之天山童姥》,哪怕是剧情上中规中矩的李连杰版《倚天屠龙记》,在打戏上也有创新。
在这段香港影视业的黄金期,金庸的作品成为了载体,不断被重新诠释,甚至挪用。比如王家卫的《东邪西毒》,除了名字照搬《射雕英雄传》里的人物外,几乎讲了一个全新的故事:时间和回忆。
与此同时,TVB翻拍的金庸剧,如古天乐版《神雕侠侣》、吕颂贤版《笑傲江湖》和黄日华版《天龙八部》,依然稳定发挥,并成为80后、90后的集体回忆。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金庸作品被改编成不同版本的影视剧超过100次。“射雕三部曲”、《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最受创作者欢迎。
豆瓣排名前5的金庸影视剧,全部由TVB出品,分别是古天乐、李若彤版的《神雕侠侣》,第一部以电视剧形式展现的武侠剧《射雕英雄传》,被称为神选角的97版《天龙八部》,最忠实于原著的94版《射雕英雄传》,以及吕颂贤版《笑傲江湖》。其中,《神雕侠侣》更是观众心中当之无愧的“白月光”,虽然与“83版射雕”同为9.2分,但打分人数是后者的2倍。
进入千禧年,金庸剧的热潮吹到了内地,制片人、导演张纪中成为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2001年李亚鹏和许晴主演的《笑傲江湖》是第一部内地出品的金庸武侠剧,虽然播出时,从选角、妆造,到剧情、武打戏都被吐槽,但平均收视率却高达16%,第一轮播出就给中央电视台电视剧制作中心狂赚7500万。
《东邪西毒:终极版》剧照,2008年。
张纪中仿佛一下找到了“流量密码”,又接连拍摄了7部金庸剧,俨然金庸剧内地代言人的姿态。不过从结果来看,一直自诩最了解金庸精神世界的张纪中,既贡献过8.6分的胡军、林志颖版《倚天屠龙记》,也炮制过4.2分的《新侠客行》和5.8分的黄晓明版《鹿鼎记》。
2010年后的金庸剧则是陷入了某种解读困境,“灾难”作品频出。无论于正出品的《笑傲江湖》《神雕侠侣》,还是钟汉良版的《天龙八部》,都开始出现了明显的“古装言情剧化”倾向。2018年丁冠森、薛昊婧主演的《新笑傲江湖》更以2.5分在金庸剧中垫底,而这个分数也成功把童星张一山主演的《鹿鼎记》提高到了倒数第二(2.6分)的位置。
至此,金庸剧对内地资本而言,不再是保命符。
金庸剧的IP,不灵了?
“内地制造”在诠释金庸时,到底出了哪些岔子?
最初,在内地,只有“功成名就”如李亚鹏、周迅、许晴、邓超、黄晓明、苏有朋、胡军这样的知名演员,才能演金庸剧。而2010年后,为迎合影视剧偶像化、言情化的趋势,演绎者多为“小鲜肉”或流量明星搭配老戏骨的“老带新”模式,其演技或角色还原程度自然无法保证。很多角色的扮演者被“书粉”们揶揄至今。
对金庸作品内核的诠释也出现了误读或偏差,2013版《笑傲江湖》和2014版《神雕侠侣》,高饱和度的刺眼配色,从女主角到女配角一水的韩式大平眉,大红大紫的画面调色,显得俗不可耐、缺乏侠气,而东方不败被篡改的性别,东方不败、令狐冲、任盈盈的三角恋,更是把原著精髓“魔改”得七零八落。
还有便是越来越弱化的打戏。打戏本是武侠剧的基础,而现在的金庸剧多用慢镜头、激光特效敷衍了事。
距离现在最近的一部已播金庸剧,应是2021年,于荣光执导的新版《天龙八部》,这部剧最终只得到3.4分,也是《天龙八部》诸多版本中分数最低的。可即便如此,依然有投资方表示会继续翻拍金庸作品,年轻演员需要大IP当护身符、影视公司需要大IP自带的热度,或许这样的《天龙八部》以后还会有很多。
从另一个角度看,金庸剧的长盛不衰恰恰是因为好剧本,抑或好的武侠剧本的缺失。仅2024年下半年,就又有两部金庸改编的作品将接受观众的检验。
一部是试图打造“金庸宇宙”的电视剧《金庸武侠世界》,切分为《东邪西毒》《南帝北丐》《华山论剑》《九阴真经》《铁血丹心》五个单元,并由5位知名导演分别执导。虽然故事和剧情依然围绕《射雕英雄传》展开,但原著中“南帝北丐”和“九阴真经”两个副线故事将被扩容,重新进行演绎。演员阵容也起用了周一围、明道、何润东、高伟光等中生代,而非以往剧中的老演员饰演人们熟知的武林宗师。新剧本还原创了一个新的女性人物“依火”,由哈尼克孜扮演,原著粉是否买账还未可知。
另一部是徐克执导的新电影《射雕英雄传:侠之大者》。距离他上次监制金庸作品《笑傲江湖》(胡金铨执导)和《东方不败》(程小东执导)已经分别过去了24年和22年,这次更是由“顶流”肖战饰演大侠郭靖,最终呈现效果如何有待观察。
1963年,香港艺人张瑛(左)与金庸签约购买《倚天屠龙记》电影版权。
“金庸宇宙”的永恒魅力
1950年代香港《大公报》的办公室内,主编来到两个年轻人的办公桌前,兴奋地告诉他们,马上就有热闹可看了——香港武术门派白鹤门掌门与太极门掌门要“约架”,并签下了生死状。这消息引得香港民众兴奋异常,也让《大公报》的主编有了个想法:既然民众爱看高手过招,干脆在报纸上连载武侠小说。
这一提议被对面两个年轻人一致称好。两人本就文笔斐然,又同是武侠小说迷,其中一位叫陈文统的主笔随后写出了新派武侠第一部作品《龙虎斗京华》,并毫无意外地使得报纸销量大增,而他也为自己起了一个笔名:梁羽生。
那位与他坐在一起的同事则是武侠连载专栏的责编,一年之后,这位原名叫查良镛的同事也化名金庸发表了自己第一部武侠作品《书剑恩仇录》,从此一战成名。
1959年,金庸与友人在香港创立了《明报》,最初“引流”的方法便是在《明报》上连载《神雕侠侣》。当1961年《倚天屠龙记》出版后,金庸在同辈武侠小说家里已确立了顶流的位置。就如他的老友倪匡所言: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都有人知道他(金庸)的名字。
金庸并非生造了一个江湖,在金庸作品问世之前,无论是章回体小说《三侠五义》《说唐前传》《武穆遗书》,还是民国时期出版的一众武侠作品如《鹤铁五部曲》《荒江女侠》《蜀山剑侠传》,江湖、侠客、门派、秘籍都是早已存在的概念。哪怕是与金庸同时代的武侠作家也不胜枚举:古龙、梁羽生、温瑞安、司马翎、卧龙生、诸葛青云。但他重新定义了新派江湖的门派、秩序、规则,并融入了带有中国烙印的人性、政治、历史、宗教,以及民俗。
金庸本人对“侠”的定义是:“侠者,能够牺牲自己去帮助大众,顾不了自己的利益,看到不公平的事情挺身而出去帮人家,这就是侠。侠跟英雄不同,英雄有为自己的成分,而侠是为人家。大侠不一定武功很好,没有武功的人,也会有侠义的行为。”
比起老派武侠小说,他塑造的大侠也不再脸谱化,而是更鲜活多样,既有传统大侠模板下的郭靖,也有桀骜不驯的杨过、肆意潇洒的令狐冲、书生意气的段誉,女性角色同样丰富,黄蓉、小龙女、郭襄、赵敏、任盈盈……金庸的作品早已脱离了文学本身的价值,成为认识中国文化、了解中国历史的一个切口。
如果一定要说金庸的作品有什么固定模式,或可用“宏大的历史观+小人物成长线”来定义,就像成吉思汗+郭靖、朱元璋+张无忌、崇祯帝+袁承志、康熙+韦小宝这样的搭配,从史实的角度看或许不可思议,但合理融入野史、外传,再加入悬疑、谜团,让虚实结合的故事高潮迭起。加之金庸白天写小说,晚上写政论,作品中随处可见政治隐喻。
虽然一些情节设置在今天看来过于戏剧化,比如摔下悬崖而不死的张无忌,偶遇世外高人的郭靖,歪打正着练成绝世神功的令狐冲……几乎金庸的所有男主角都有这样那样的好运气。但是对于读者,尤其是年轻读者而言,很容易在那些一开始籍籍无名的主人公身上找到自我投射。不会人人都是乔峰、郭靖,但还有杨过、令狐冲、段誉、张无忌、虚竹可以成为情感代偿。在金庸塑造的江湖里,没有怀才不遇,只有肝胆相照的友情、忠贞不渝的爱情和保家卫国的忠义。尤其是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就通过这种共情找到自信和骄傲感。
看似像是当下流行的男频爽文,但金庸作品比之仍高了不止一个档次。
《神雕侠侣》剧照,1995年。
《鹿鼎记》剧照,1998年。
因为这些大侠永远面临两难选择:郭靖是帮抚养自己长大的蒙古人,还是宋人?萧峰是帮助族人,还是选择养育自己的汉人?哪怕是韦爵爷,也会在与康熙的友谊和红花会的恩情间摇摆不定。
金庸借郭靖之口说出:“侠之大者,为国为民”;《鹿鼎记》里的康熙说:“我们满洲人来做中国皇帝,总得要强过明朝那些无道昏君,才对得起天下百姓”;《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看着殷离感怀:真正的人,真正的事,往往不及心中所想的那么好;《越女剑》里“一个人有与众不同的行为,凡人必笑他胡闹;他有高明独特的见解,庸人自必骂他糊涂”;《神雕侠侣》里说:世事遇合变幻,穷通成败,虽有关机缘气运,自有幸与不幸之别,但归根结底,总是由各人本来性格而定……金庸的作品是“成人童话”,既造梦,也充满了大仁大义与人生哲学。
金庸作品中的主角也会随着时代的演进,而接受不同年龄读者的审判。就像当代的读者在读《书剑恩仇录》或是《倚天屠龙记》时,往往会吐槽两部作品的主角红花会总舵主陈家洛、明教教主张无忌是优柔寡断的渣男,但与同样在近几年兴起的“琼瑶批判潮”不同的是,很少有读者因陈家洛、张无忌而批判金庸。大部分文学作品都是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很难挣脱彼时彼刻的时代思潮的束缚。不同在于,金庸在塑造这些不那么完美的角色时,既保留了批判的态度,也瑕不掩瑜地让他们在大是大非前没有将“侠客”一词污名化,而后者才是中国人一以贯之的普世价值观。
《天龙八部》剧照,1997年。
《射雕英雄传》剧照,1983年。
金庸在后期创造和离世前修改原作时,也加入了反英雄、反套路,从宏大叙事转入关注个体命运的思考,《倚天屠龙记》里名门正派也会伪善卑劣,邪魔外道反而忠肝义胆,《天龙八部》里众人的“求不得”,恐婚的令狐冲、左右逢源的韦小宝、被美色所惑的虚竹、对王语嫣放下执念的段誉、大开杀戒的玄慈大师……即便是同样忠义的人设,郭靖在《射雕英雄传》里是被赞扬的英雄,而一生致力于反清复明的陈近南在《鹿鼎记》中则是偏执的悲剧人物,因为在不同的时代,坚守很可能表达出相反的意境。
而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在读金庸的作品,正是因为作者即便已功成名就,依然不断重塑自己的江湖观和价值观,才让它们具有穿越时间的生命力。金庸生前在回答“人生应如何度过”这个问题时曾说:“大闹一场,悄然离去。”他的确在人世间大闹了一场,可悄然离去,对于书迷而言,却是无论如何做不到的。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