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一个挑战ChatGPT的中国企业,出现了
2024/05/25 | 记者 陶娅洁 | 编辑 张轶骁
2024年4月23日,商汤科技举办技术交流日活动,发布全新升级“日日新SenseNova 5.0”大模型体系,其综合能力全面对标GPT-4 Turbo。
一次寻常的发布会,却在资本市场上带来了不小的反应。
4月23日,商汤科技举行新品发布会,亮出了大模型最新成果——“日日新5.0”。
据介绍,该模型采用了时下流行的MOE(Mixtureof Experts)混合专家架构,拥有高达200K的推理上下文窗口,旨在全面对标GPT-4Turbo——OpenAI迄今为止最强大的大型语言模型。
小米、华为、金山办公、海通证券、阅文集团等一众知名企业纷纷派人前来参加,感谢商汤大模型对自己的支持。
日日新5.0发布次日,即4月24日早盘,商汤股价便大幅飙升,盘中一度涨超36%。然而到了中午11点15分左右,商汤突然在港交所暂停交易,停牌价为0.8港元/股,较开盘价涨幅达31.15%。
商汤随后的公告则是“一脸无辜”, “董事会并不知悉有关价格和交易量变动的任何原因,或须予以公布以避免本公司证券出现虚假市场的任何资料,或根据香港法例第571章证券及期货条例需进行披露的任何内幕消息。”隔日恢复买卖后,商汤股价再度单日上涨3.75%。
无论如何,因大模型和AIGC,商汤又火了一把。
急速转战大模型
自去年商汤创始人汤晓鸥猝然离世后,摆在不少人面前的疑问是,在ChatGPT不断进化、大模型产业迅猛发展的当下,曾经的AI四小龙过得还好吗?
商汤,正在努力用AIGC重现旧日辉煌。
在今年3月举办的2024年年会上,商汤用AI复活了故去不久的创始人汤晓鸥。
像往年一样,AI汤晓鸥照例讲了脱口秀,其间谈及时下的热门影视内容,还现场演示了喝水动作。亲切的语言,活灵活现的语气和神态,是对已故创始人的缅怀,也是一场大型的“秀肌肉”现场。
AI数字人业务,只是疾速进化的生成式AI的一个写照。早在去年4月,商汤科技在上海举办技术交流日活动,董事长兼CEO徐立就发布了商汤首个大语言模型——日日新。
据悉,日日新采用了“模型即服务”的模式,使客户能够在大装置微调和调用各类生成式AI能力,无需自己建设和管理底层设施。
在2023年年报中商汤直言,“日日新4.0版本在代码编写、数据分析和医疗问答等多场景中,已经达到了与GPT-4相匹配的能力。”
而现在的5.0版本又进一步“进化”,不仅大模型参数高达6000亿,还增强了知识、数学、推理及代码能力,支持文生图交互式生成等功能。
对于现在的商汤来说,传统AI业务仍有存在的必要,但已不是发力的重点。在2023年业务重组中,商汤明确了新的三大业务板块:生成式AI、传统AI和智能汽车。
生成式AI,的确给商汤带来了希望。据商汤2023年财报,尽管年度亏损达到64.94亿元,但来自生成式AI业务的收入为12亿元,同比增长200%。
“生成式AI对商汤来说,已不仅仅是AI技术领域的变革性创新,更逐步成为我们的核心业务。”商汤在财报中不吝强调AI的重要性。
和商汤一样想靠大模型弯道超车的,还有同为“AI四小龙”之一的云从科技。
去年3月,云从科技匆忙抛出了36.35亿元的定增方案,据悉,这些资金拟全部用于云从“行业精灵”大模型的研发项目。由于方案迟迟没能落定,云从科技近日直接对定增额“拦腰减半”,降至18.52亿元。
其间,也许为了不落后于潮流,云从率先发布了从容大模型。从设计思路看,从容大模型支持图文理解、文案写作、逻辑推理等功能,同时格外强调对于行业大模型的调整能力,宣称可针对不同行业场景进行快速部署。
从结果看,提升业绩的效果还是达到了。据云从科技日前发布的2023年年报显示,在推出从容大模型、DataGPT等一系列动作后,云从在泛AI领域的营收一下同比增长2101.37%,增幅达20倍。
四小龙中还未上市的两家,也在努力搭上AIGC的快车。
紧随商汤、云从之后,旷视以语言、视觉和机械控制为核心,大力发展多模态大模型。依图科技也紧跟时势,发布了针对特定行业的多模态大模型“天问”,在智慧城市、安防等领域布局。
至此,四小龙已悉数入局大模型。
传统AI,已成往事
早年间,依靠进入火爆的计算机视觉赛道,商汤、云从、依图、旷视也曾是市场上最靓的“仔”。
其中,商汤科技因人脸识别技术声名鹊起,致力于赋能“千行百业”;云从科技主要围绕人机协同打造产业链,于2022年5月27日登陆科创板,摘得科创板“AI平台第一股”桂冠。
计算机视觉,也是旷视科技和依图科技的基本盘。区别在于旷视科技的侧重点在安防和物流领域;依图科技一开始重仓AI医疗,后逐渐将重点转向了人工智能城市领域。
再加上这几家企业的创始人都是响当当的科学家和学者,如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很早就在香港中文大学建立实验室研究人脸识别,云从科技创始人周曦则有中科院背景,使得AI四小龙在产学研界都有较高的呼声。
“贵”为人工智能的一个重要方向,计算机视觉赛道依托各种落地场景,被认为具备较高的商业价值。
然而近几年来,随着资本退潮,竞争加剧,故事也越来越不好讲了。
以计算机视觉常应用的人脸识别、身份认证、道路检测等业务来看,四小龙能做,同行们也能做。还有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这样的传统设备商,以及BAT、华为、京东等巨头科技企业,都在进军上述领域。于是,四小龙们只能不遗余力去“抢”市场。
2023年,云从科技销售费用达到1.57亿,2022年同期为2.02亿元。商汤科技2023年的销售成本则达到了19.05亿元,占到了营收的一半多。
AI四小龙最大的梦想之一,是做全场景的AI平台。为此,他们需要为各个应用场景做定制化的解决方案。
2023年,云从科技面向客户提供的基础操作系统、基于人机协同操作系统的应用产品、核心组件以及技术服务多达近30项,如银河人工智能平台、轻舟人机协同平台、A12训练推理一体化平台等。
而这些都涉及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研发。2023年,云从科技研发投入达到了4.9亿元。商汤科技研发开支34.66亿元,营收34.06亿元,研发投入占营收的比例达到了惊人的101.76%。
赚钱赶不上烧钱,但想赚钱又必须烧钱。在这一场无限游戏中,带给AI四小龙的,是填不完的窟窿。粗略统计,做传统AI业务的近6年时间里,商汤的亏损达到了500亿元。
大模型,是四小龙的“解药”吗?
如果说四小龙在传统AI业务上是优等生,既有先发优势也不缺资本红利,那么在生成式AI和大模型浪潮中,他们更多的还是追赶者的角色。
在这个领域,已经聚集了百度、阿里、360、华为等大厂,还有月之暗面、MiniMax、百川智能等大模型独角兽,变得愈发拥挤。随着巨头悉数入局,无形中也对行业提出更高要求。
在近日举办的Create2024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创始人、董事长李彦宏直言,大语言模型本身已不能直接创造价值。
在他看来,尽管大模型集成了海量数据,拥有强大的信息处理和学习能力,但仅仅拥有这些并不足以直接转化为市场价值。
“真正能创造价值的,是基于大模型开发出的各类AI应用。它们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满足市场需求,实现技术的商业化落地。”李彦宏说。
艾媒咨询首席分析师张毅也认为,生成式大模型的技术含量并不高,关键要看落地的应用。
“反观四小龙,他们的确非常快速做出了产品,但放在市场上竞争力并不强,要商业化落地,更是困难重重。”张毅对《凤凰周刊》记者直言。
据AI产品榜发布的2024年3月国内AI产品访问量前100榜单,百度文心一言、Kimi、秘塔AI搜索、阿里通义千问、火山方舟位列前五,AI四小龙均未上榜。
除了商汤日日新在市场上还有些声量,积攒了招商银行、小米、阅文集团等一批客户,其他几家的产品仍没有被大众所熟知。
最后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是,生成式AI大模型还非常烧钱。此前,印度新闻媒体平台Analytics India Magazine指出,单是运行ChatGPT服务一项,每天就要花掉OpenAI公司近70万美元。
尽管公司试图通过推动GPT-3.5和GPT-4转为收益,仍远未能达到收支平衡。
有“金主”支撑的OpenAI尚且活得如此紧张,对于AI四小龙来说,如今已没有可依靠的大树,能支撑多久?
在2023年年度报告中,云从科技对人工智能业务表现出了巨大的“不确定性”。其直言,公司不仅面临着人工智能企业的竞争,也面临着大型设备厂商和互联网企业推进产品的挑战,整体市场竞争加剧。而且要保持技术领先优势,需要持续大量的研发投入。截至目前,公司相关业务尚未产生规模效应。
也许凭借行业经验,四小龙还能勉强跟上大模型的浪潮,但面对冲击,他们实际并未练就足够脱颖而出的打法。
传统AI的生意不好做,生成式AI的盘子也未必好接。也许今天企业可以借助大模型,在资本市场蹭一波热度,甚至上演“惊魂一日”,但要想从此脱胎换骨,换个活法,AI四小龙注定还要经历漫长、艰难的爬坡。
没有AI四小龙的时代,只有属于时代的四小龙。要想笑到最后,还得拿出点真东西。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