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短剧“破圈”,打了谁的脸?
2024/04/15 | 作者 冯祎 | 编辑 孙杨
2024年初的影视圈,比电影“春节档”还火爆的,无疑是屡屡刷新纪录的微短剧了。《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上线首日充值超2000万;《闪婚后,傅先生马甲藏不住了》总播放量近10亿;《无双》上线8天充值破亿……
今日,对各大视频平台上“付费微短剧”的讨论声浪此起彼伏。对受众而言,节奏够快、爽点频出的微短剧,是新型的“电子榨菜”和“下饭神器”;对于制作者而言,“一周拍完、收入过亿”的结果,正不断创造着一个又一个“造富神话”。
连有着“东方好莱坞”之称的浙江横店,如今都被戏称为“竖店”,因为拍竖屏短剧的剧组是传统剧组的10倍之多。仅2023年上半年发行的微短剧,就超过2022年的全年总和。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而2023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总票房也不过550亿元。预计2027年,微短剧市场规模或突破1000亿元!
微短剧的爆火,正是精准拿捏了当代人的痛点。在明星“逆向”流动,大公司相继入局,长短视频平台不断加码的2024年,微短剧,也开始告别草莽时代,进入高速洗牌的迭代期。
微短剧,让爽文照进现实
现代大学生穿越回上世纪80年代,被迫嫁给二婚养猪专业户,怒怼养父母,惩治恶邻居,与情敌斗智斗勇,收拾完小姑子,再把“妹妹”送进监狱,最后收获甜蜜爱情和一对可爱的继子女。
以上足以概括微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所有情节。作为付费的竖屏短剧,这部剧每集仅1至2分钟,共82集。前10集免费收看,从第11集开始需要付费。女主角人设主打的便是面对欺负不受气——动辄扇巴掌予以回击;面对污蔑不憋屈——产生误会即时解决;面对困难不犯怵——智商碾压一众配角。虽然剧情不断地反转反转再反转,情节却都是利她的:养猪专业户实则是村里的第一个万元户,二婚男实则专一多金,女儿儿子实则是收养的,凡是给女主角添堵的人,最终都会践行“恶有恶报”的结局。
凭借着高频输出的“爽点”,即便这部剧的年代设定为1980年代,又是偶像剧里极少见的农村题材,依然在大年初三一上线就吸金2000万元,还有了豆瓣开分——首个评论便是“庆祝豆瓣终于开通短剧打分”。
2024年春节档电影总票房达80亿元,刷新了中国影史的票房和观影人次。与之相比,微短剧在同一档期创造的8亿元似乎相形见绌,但对于这个新兴行业而言,却足以称得上过了个圆满收官的好年。
在这个春节档里,微短剧行业的关键词便是“破圈”,抑或“拓量”。
前有短剧演员丞磊,在郭敬明制作的《云之羽》中拿到了男二号的角色,因演短剧成名的柯颖,在新剧《五福临门》里与于正合作,短剧“顶流”锦超出现在综艺《无限超越班第二季》中,也暗示了他转战长剧市场的野心,后有长剧演员杨蓉、刘美含、徐梦洁、李川、于波、许梦圆、庞瀚辰、何聪睿等逆向试水短剧,他们中有的早已成名,但如今难以找到合适的戏约,有的在传统剧中不温不火,只能放下身段寻求生路。
与电影演员周迅、倪妮“下凡”小屏幕,电影导演王家卫、冯小刚执导电视剧一样,传统影视剧演员的逆向流动恰恰说明了短剧的火爆。在2023年召开的第十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发布了《2023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报告称全国短视频用户规模已达10.12亿,这些人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在最近半年内看过微短剧。
《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海报
数据智能服务商艺恩发表的报告展示了近一年来微短剧用户类型的变化。此前中低收入人群占比超过70%,且主要受三四线城市的“小镇青年”喜欢,而今年春节开始,越来越多一二线城市宅居家中的人或返乡者也开始为微短剧买单,受众年龄也从中年向年轻化转移。
而微短剧更诱人的潜台词是“以小博大”。其中,《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授她以柄》《大过年的》《厉总,你找错夫人了》等多部爆款剧平均单日充值金额都在1500万元以上。
以《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为例,这部短剧拍摄周期仅10天,后期不过8万元;腾讯视频出品的《授她以柄》,男女主演片酬加起来不过十几万,但该剧无论是站内热度,还是微博热搜,都超过了同期播出的偶像剧《在暴雪时分》,而后者的主演还是更有市场号召力的新生代流量吴磊和赵今麦;快手发布的《快手2024春节报告》称,“星芒短剧”观看量同比增长41%……
根据艾媒咨询发布的《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仅2023年上半年就发行了481部微短剧,超过2022年全年总和的454部。2023年全年微短剧市场规模为373.9亿元,同比增长267.65%,而去年中国电影市场的总票房也不过550亿元。预计今年将超过500亿,2027年市场规模或突破1000亿元。
如果对当下的微短剧稍作了解便会发现,它在春节档的一鸣惊人,并不是“乱拳打死老师傅”。
随着各类移动终端和应用程序的诞生,加之工作、学业等带来的压力,人们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大幅增加。此前短视频的兴起,便是基于这个原因。当短视频越来越工业化后,这种呈现形式便可以开始加载更多的内核,影视剧成为了新的领地。
微短剧短则一分多钟,长也不过三四分钟,草根逆袭、重生复仇、穿越权谋、豪门争产、契约婚姻是最常见的题材。一般前几集可以免费观看,但随着关键剧情的出现,便需要观众付费才能观看。这与“爱优腾”的会员和超前点映不同,微短剧每集都要付费,单集价格通常在1元左右,但一部短剧动辄七八十集甚至上百集,所以解锁全剧往往要花费近百元。也因此有人吐槽“月薪三五千的,看不起付费短剧”。
与传统影视剧相比,微短剧少铺垫、轻逻辑,弱化深度,不用思考,价值观单一,在有限的时长内只呈现最关键的信息点。这也是保证微短剧节奏更快,反转更多,冲突更激烈的制作逻辑,尤其每集结束时强插入的悬念,更是牢牢勾起观众追剧的欲望。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主流微短剧的内核,便是“让爽文照进现实”——并且是把各种爽点缝合到一个人设上。主线剧情和其他角色均是在这些爽点上“扩句”,从而实现紧跟社会热点、强化角色对立、拿捏大众情绪的目的。
当下的微短剧,正在成为直击人们痛点的“上头的电子榨菜”。
对标偶像剧,审美降级了吗?
播放量3亿!
达到上面这个成绩,被投资人寄予厚望的《在暴雪时分》用了10天,网红“姜十七”主演的微短剧《夜班日记》仅用了4天。
2023年,网播量最高的10部作品中,偶像剧占了7部,汇集了杨洋、肖战、王鹤棣、白敬亭、杨紫、白鹿、周也等一众新生代明星,但这些作品的平均分仅5.5分,其中杨洋、王楚然主演的《我的人间烟火》更是低至2.8分。2024年还未过半,前十名中有5部偶像剧,平均分也不过6分。但如果将时间线拉长,纵览实际的有效播放量,所有这些剧依然拼不过13年前的《甄嬛传》和6年前的《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流量祛魅”已经成了当代偶像剧的关键词。
相比之下,大部分微短剧是由网文孵化的,因此,它与市面上的大部分偶像剧有相同的“母体”。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发布的《2023中国网络文学发展研究报告》称,截至2023年底,中国网文产业迎来3000亿元市场,网文用户数量达5.37亿,平均每三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个网文读者。
除了已被影视化的大IP外,晋江、点众、番茄、阅文等网文平台还充斥着大量类型化作品。其中虐恋、甜宠、仙侠、逆袭、豪门、宫斗是最主流的题材,而它们都可以大而化之为偶像剧。因此,微短剧在诞生之初,便是来抢传统偶像剧饭碗的。
传统偶像剧被诟病的槽点,都被微短剧精准捕捉,且一一化解:
其一便是节奏慢,传统剧动辄四五十集,内容注水、铺垫冗长、支线庞杂,有时配角的剧情喧宾夺主。二倍速追剧几乎成了当代年轻人的常态。而微短剧全部的焦点都在男女主角二人身上,他们的戏份决定了一部剧的成败。微短剧的结构和节奏要比传统剧快二到三倍,用强大的推力和情绪的钩子,吸引观众往下看。
其二,为了迎合主流价值观,传统剧常常强行和解。而微短剧中的主角人设,尤其是女性角色,符合更多当代人的审美。
让观众付费的并非演员,而是剧集本身提供的情绪价值。有人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2007年播出的都市爱情剧《奋斗》里有这样一个情节,男主角陆涛带女二号米莱去他们相恋时吃的冰激凌店,米莱因找不到原来的口味崩溃大哭,暗示二人关系不复从前。17年前,看剧的观众心疼的是被夺走爱情的米莱,而17年后观众共情的却是店员。
在人们振臂高呼“拒绝精神内耗,受委屈不过夜”时,还在颂扬贤妻和浪子回头金不换的传统剧,显然像是道德绑架。微短剧制作周期短,更能体察到舆论的风向,以刺激目标用户的情绪和精神需求。为迎合当下“中女化”的趋势,微短剧中的女主大多爱憎分明,有仇必报。《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爆火,正是基于女主角伶牙俐齿,吵架金句频出的人设。
其三,一部长剧,尤其是年轻演员为主的偶像剧,在制作过程中往往要受到多方面的裹挟和掣肘:带资进组、强行加戏、删改剧本……以遵循资本为王的法则。而作为还在探索和创业阶段的微短剧,虽然试错成本比传统剧低得多,但对于大部分资金有限的微短剧剧组而言是输不起的。演员的演技、男女演员的匹配度,都直接影响了一部短剧是否能出圈。如果两人有极好的化学反应,还会二搭、三搭,形成固定组合吸金。像《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男女主角,就因高颜值和撞脸“前辈”的热搜,吸引了大批观众追剧。
但同时,偶像剧的很多缺点,也被复制到了微短剧里,且更有过之。如同质化严重——10部剧中9个是重生或穿越;工业糖精泛滥——CP感需要靠意外接吻、擦边的桥段烘托;主角光环过强——通过给配角降智,才能达到让女主与男主实现伪势均力敌;除主角外,其他角色扁平化,沦为凸显主角的工具人和背景板。
“我们说台词要快,情绪表达要夸张,必须让观众一眼就看出人物性格。”曾出演过微短剧的小周说,他们并没有围读剧本和提前进组训练的时间,从拿到剧本到拍摄完成,一般只有3到10天时间,角色的内心活动大多会以明台词的方式展示,逻辑细节也很少被反正论证和琢磨。“总之,比起长剧,短剧无论是摄影、打光、道具,还是剧本、表演,都很糙。演员基本不会提意见,导演说怎么演就怎么演,补拍的机会也少。”
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采访时透露,一部微短剧的成本少则十几万元,大投资也不过三四十万,整个剧组的规模一般在10至30人左右,拍摄时长控制在一到两周,有时相同的班底,会在同一时间拍摄多个剧本,不仅主演有重叠,配角也都是熟面孔。“微短剧让影视剧的门槛全面降低,长剧中的群演在微短剧中能混到男女主,场务、摄影、助理、灯光师成了导演和副导演,横店开饭馆的小老板也能当上出品人;为了压缩成本,选景、转场都很敷衍,有时在一个公寓里就能拍完大部分戏份,边拍边剪。”
光听这些短剧的名字,《病娇反派攻略计划》《脱缰》《玫瑰冠冕》《合约期间爱上她》……仿佛旧时地摊上的读物,“土”便约等于“暴利”。所以,在微短剧走红的同时,它依然处于影视业鄙视链的底端,甚至有人评价其是“审美降级”和“情绪爽片”。
2023年12月15日,横店竖屏微短剧剧组拍摄现场。
微短剧热潮,谁是赢家?
2010年,剧情广告《一触即发》的出现标志着“微电影”的诞生。两年后,它衍生出了短剧的形态——搜狐视频推出每集15分钟的《屌丝男士》,捧红了大鹏、乔杉。一年后,优酷联合万合天宜出品的喜剧《万万没想到》,将时长缩短到了5分钟,创造了20亿的播放量。
但当下的微短剧概念,是从2018年爱奇艺出品、春风画面制作的《生活对我下手了》而来。它也是国内首部竖屏微短剧。在它播出的前一年,国内短视频用户规模突破了4.1亿人,被称为短视频元年。短视频的外在形式改变了人们的收视习惯,内在算法也重新定义了互联网整合信息的逻辑。
一部微短剧的成本,80%花在了运营和投流上(投流即通过付费,使用专业的推广工具,来吸引更多有购买行为的用户),大大超过制作、片酬的费用。根据DataEye公开数据,2023年中国微短剧投流规模超300亿元,2024年超400亿元,2027年超800亿元。因此,仔细看微短剧的出品人,大部分都有投流方的参与,所谓“得流量者得天下”。以2023年10月为例,抖音短剧平均单日投流超5000万元。
最先入局的便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短视频平台,从最初单打独斗的网红自制小剧场,到推出剧情类专属页面、“光合计划”、“新番计划”、“千万爆款剧乐部”,鼓励并扶持了大流量的草根用户。2021年,快手打造的单集2分钟微短剧《这个男主有点冷》,播放量就已达到10亿次。从2021年初,抖音刚刚推出付费微短剧时的无人问津,到与周星驰合作的首部微短剧《金猪玉叶》将于5月上线,也不过3年而已。
随后嗅到商机的是正在向游戏、网文、短视频领域进军的新媒体公司。虽然成功“隐身”,但不难查出贡献了春节档爆款《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操盘手”是曾创造过公众号神话的咪蒙,其长期绑定合作的“掌玩网络”在2022年入局短剧,并与阅文、点众等小说平台合作,同时深耕爽剧。在这部爆款剧之前,他们已经推出过《如此神秘的她》《裴总每天都想父凭子贵》等长时间“霸榜”短剧热力值的作品。
在这场争夺战中,长视频平台虽未占得先机,却也要分一杯羹:爱奇艺早在2018年就开辟了“竖屏控剧场”;2021年,腾讯视频推出的微短剧《大妈的世界》,豆瓣评分高达8.1;芒果TV投资了多部10分钟短剧,《念念无明》《虚颜》的主角已经成功进入了长剧市场。
对演员而言,无论是长剧演员“逆向流动”,还是深耕竖屏的短剧演员,只要能通过刷脸积累粉丝,都算是有效播剧。像出演了《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的两位主演,片酬已经涨了3倍。若担任过三部以上爆款短剧的编剧,月收入可达到10万元以上。
如今的横店,每天同时有100多个微短剧剧组在拍摄,横店仿佛变成了“竖”店,剧组的“开机大吉”也变成了“充值破亿”。
只是业内对这种付费短剧也有评级,观众充值500万元以上的只能算“小爆”,充值超过1000万元的才算“大爆”。整个春节期间,各大平台已上线的微短剧有800部之多,能排进爆款行列的只有1%,能收回成本的也不过15%。可见,对刚刚兴起的微短剧产业而言,大多作品都沦为了试错的沉没成本。
另一方面,因剧情低俗、混淆是非、渲染极端复仇、以暴制暴的不良价值观,竖屏微短剧也引起了官方的注意。2023年11月,广电局召开《网络微短剧创作生产与内容审核细则》座谈会,并再次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网络微短剧专项整治工作——早在2022年11月初至2023年2月底,已经有25300多部低俗微短剧以及2420个含有违规内容的小程序平台被下架。其中就包括被称为《甄嬛传》和《延禧攻略》结合体的微短剧《黑莲花上位手册》。2024年初,广电总局又发布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并提出了8大创作方向。
从最初的草台班子,到专业影视公司入场,从一开始的粗制滥造到精品频出,微短剧的转型之路与网剧的发展轨迹是相似的。只是前者的迭代要迅速得多,仅用了两年的时间。
首先便是题材更丰富和下沉。《大过年的》《救救我全家》聚焦爱情和亲情危机,《柒两人生》是探讨复杂人性的悬疑剧,目标受众为中老年人的《我和爷爷》《拜托啦奶奶》,《逃出大英博物馆》原班人马创作了普及传统文化的《小年兽与捉妖师》,《超越吧!阿娟》是《雄狮少年》的衍生IP,并采用了全免费观看模式。
其次便是制作、审美、演技越来越接近正剧。《爱在黎明前降落》虽然仍是虐恋故事,但画面质感、演员的声台行表、摄像、打光、转场、剪辑,都吊打大部分长剧。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那么当代的微短剧,怎么不算时代的注脚呢?!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