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迪士尼,一切才刚刚开始
2024/01/25 | 作者 冯祎 | 编辑 孙杨
2023年12月20日,上海迪士尼乐园新园区“疯狂动物城”正式对公众开放。旅行平台数据显示,开放一周内,上海迪士尼度假区的门票预订量周环比增长3倍,其中,新园区开放日后三天的各类套餐均已售罄。
与众多迪士尼经典形象相比,《疯狂动物城》是一部2016年才上映的新动画片,短短几年时间,便在全球收获大量拥趸,甚至有资格拥有一座独立园区,不得不令人感慨,刚刚过完百岁生日的迪士尼,丝毫没有老态,反而越来越年轻强盛。
1923年,华特·迪士尼(Walter Disney)用500多美元创办了“迪士尼兄弟工作室”,到今天,迪士尼早已成为拥有最顶级动画师、导演、演员、6座主题乐园、五艘游轮的超级娱乐帝国。在43年的职业生涯中,华特·迪士尼这位现代伊索将自己和他的产品塑造成了世界级“影视帝国”的一部分,“迪士尼”这个名字本身俨然成为了想象力、乐观主义和白手起家的奋斗精神的最佳代名词。
从车库工作室到“动画帝国”
“他是自达·芬奇以来图形艺术领域最重要的人物。”已故英国著名漫画家大卫·洛(David Low)曾如此评价华特·迪士尼。从一个窝在车库里的、仅两个人的工作室到一个基于动画产业的帝国,华特用了41年的时间。
1901年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的华特,整个童年都是在密苏里州马塞琳附近的一个农场度过的,虽然被父亲强迫着做了许多农活,但从儿时起,他就对绘画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在7岁时靠画草图赚到了人生“第一桶金”。受应征入伍的三哥罗伊的影响,青年时期的华特还做起了“军人梦”,并成功加入红十字会成为一名负责开救护车的志愿兵——他的救护车覆盖的不是迷彩,而是各种卡通图案。
一战结束后,服完兵役的华特回到堪萨斯城,依然是通过三哥罗伊的介绍,在一家名为普雷斯曼鲁宾的广告公司(Pesmen Rubin Commercial Art Studio)做起了画家,开始学习拍摄电影和动画的技术。在这段时期,他创作并成功售出了自己的第一部原创动画片《小欢乐》(Laugh-O-Grams)。
1923年8月,只带了40美元、一些绘画材料和一部已完成的动画真人电影,华特和罗伊就来到了好莱坞。他们用借来的500美元,在叔叔的车库里搭建了简易的“迪士尼兄弟制片”(Disney Brothers Studio)。很快,他们收到了第一个订单:短片《爱丽丝喜剧》(Alice Comedies)。
而米老鼠的形象也是在这间车库诞生的,彼时华特刚刚遭受了“背刺”——一名叫查尔斯·明茨的员工被代理商挖角,他们不得不被迫放弃《幸运兔奥斯华》(Osward, the Lucky Rabbit)。奥斯华是由华特和搭档伍培·埃沃克斯共同创作出来的一只可爱的兔子形象,从“幸运兔”这个名字就足见他们对其寄予厚望。
1927年至1928年期间,迪士尼共制作了26部无声“奥斯华系列”动画短片,观众反响热烈。但当华特想与查尔斯·明茨续签合同时,对方却已买通了大部分奥斯华动画的制作人员,并将该角色的版权专卖给了环球影业。不过,这次事件也催生了另一样对迪士尼影响更为深远的东西——对版权的看重。如今人们戏谑迪士尼拥有“地表最强法务部”,原因便缘于此。
虽然关于米老鼠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有各种传奇说法,但迪士尼官方的解释是,华特·迪士尼在与查尔斯·明茨谈判失败后,坐火车回家的路上突发奇想,才设计出了与“奥斯华”颇为相似的米奇老鼠。比起2015年上映的传记电影《迪士尼之梦》里,“华特·迪士尼在创作米老鼠时正穷困潦倒,车库里陪伴他的只有老鼠”这个解释,显然前者更靠谱,即便后者在口口相传中流传更广。
1928年,由米老鼠担任主角的第一部动画电影《威利汽船》(Steamboat Willie)上映。在电影上映时,电影屏幕上突然响起了声音,那是华特为米奇配的音。要知道,此前的动画都是无声的。米奇的第一次发声,开创了动画电影音画同步的时代。米老鼠,成为不亚于任何一个好莱坞明星的存在。
在构建迪士尼帝国时,华特的创造性无处不在:在1929年制作《糊涂交响曲》(Silly Symphony)时,他使用了“三色技术”进行彩色处理,这部影片因此成为迪士尼公司第一部彩色动画作品;1932年时,华特就已经意识到“故事”本身才是决定动画电影是否能成功的关键,因此,公司专门设立了与动画师分开的“故事部门”;1937年拍摄的《老磨坊》(Old Mill),是第一部利用多平面摄影技术的短片,同年的另一部作品《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则是美国第一部长篇动画音乐奇幻电影;1940年推出的《木偶奇遇记》,是影史上第一部立体音电影,1942年的《小鹿斑比》首创渲染式水彩概念画法,1946年迪士尼尝试将短片集合成长片推出真人与动画共同主演的《南方之歌》;1956年,迪士尼正式自行发行音乐唱片,成立《Disneyland Records》……
华特·迪士尼的一生,好像一直在寻找下一件大事,尤其是从1940年代开始,他只担任制片,不再亲自从事绘画工作后,导演真人演
2023年2月15日,为庆祝迪士尼100周年举办的展览中,游客们在观看城堡与烟花的视频。
员似乎对他更具吸引力:1964年,华特推出了真人与动画结合、由朱莉·安德鲁斯主演的电影《欢乐满人间》(Mary Poppins),一举拿下五座奥斯卡,这也是迪士尼在影史上成就最高的电影。
与此同时,另一个伟大的计划正在华特心中酝酿:他要建立一个真正的娱乐王国。1952年,华特独自成立了WED公司,此举正是为了筹备迪士尼乐园。3年后,加州迪士尼乐园开幕,米老鼠俱乐部成立,仅仅一个月,入园游客数量就突破了百万。
1959年,华特开始寻找另一个更大的地点,以容纳他对未来城市的愿景——佛罗里达华特·迪士尼世界度假区应运而生。遗憾的是,华特没能亲眼见证他设计的第二座乐园开幕,1966年,华特因肺癌医治无效,与世长辞,次年,华特·迪士尼世界度假区开始建设。
在他生前,工作室总共发布了81部故事片,他是奥斯卡奖提名(59次)和获得次数(22座)最高纪录保持者,他创造的各种卡通形象为无数人的童年带去欢乐和希冀,他设计的迪士尼乐园,是去年龄化的乌托邦,而他本人更是被美国人奉为民间英雄。
为庆祝迪士尼成立100周年,迪士尼官方发布了一则动画短片——2D纯手绘、画风复古的《幸运兔奥斯华》。这个时隔95年,再次回归迪士尼的元老角色,让华特·迪士尼的故事,形成了完美的闭环。
一个“梦幻世界”的构筑
接近38℃的高温晒化了新铺的沥青,女士们的高跟鞋纷纷陷入其中;水管工罢工,导致可供饮用的喷泉喷不出水;食品供应短缺,厨房还发生了燃气泄漏,只得提前打烊;甚至在电视台直播开始前的最后一分钟,乐园内部的基础施工才刚刚完工;曾大肆报道的“冲月火箭”、“彼得·潘的世界”和“小飞象”展区,首日开放时还未通过安全检测;首批原本只有1.5万名受邀客人,最后却涌入了2.8万人,很多人拿着假票浑水摸鱼,还有偷偷用梯子翻墙入园的……
1955年7月17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迪士尼乐园开园当日,状况百出。连美联社都批评道:“迪士尼在职业生涯中第一次让孩子们失望了。”
对于建主题乐园,迪士尼内部一直未有统一意见:大部分人认为这是一场“1700万美元的豪赌”——那时二战刚结束不久,乐园业极度萧条,所有人都认为华特疯了,他只是在开发一种新的赔钱方式而已!连从华特创业时期就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三哥、迪士尼公司财务总监罗伊,也以这个项目必然烂尾为由,拒绝追加投资。但华特为实现自己的梦想,果断卖掉名下产业,自掏腰包,召集了140多个不同专业的规划者,建成了第一座迪士尼乐园。
虽然开幕当天各个环节都在“出错”,但这次,从好事者的嘲讽,到扭转媒体风评,华特只用了一个月。
当时迪士尼乐园的门票售价成人1美元、儿童50美分,但家长们很快发现,“至少要花4美元,才能安抚住小朋友们”。虽然那时美国的最低时薪仅75美分,可即便如此,超过八成的受访者仍表示他们在乐园里感受到了快乐,这笔钱花得很值。很快,迪士尼乐园就取代了那时的全球娱乐先锋康尼岛。
但这仅仅只是开始。1965年,华特又将注意力转向改善美国城市生活质量。彼时美国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城市扩张,使得社会动荡、犯罪频发,环境运动一触即发。他亲自指导了“明日实验原型社区”(Experimental Prototype Community of Tomorrow,缩写为EPCOT)的设计。
在他的构想中,这是一个由2万名居民组成的乌托邦式的、专制的企业城市。以商业、住宅、工业和娱乐中心为特色,并通过大规模多式联运系统连接起来,同时有一个区域用于开发新技术,当地居民会成为首批检测这项新技术的人,通过检测后,这项产品才会向其他地区推广。在这个社区里,汽车不再是必需品,会被高速单轨列车取代——这个想法在1960年代仍处于汽车热的美国,无疑是激进的。
虽然由于诸多因素影响,这座“乌托邦”没有成真,但华特在佛罗里达购买的111平方公里的处女地,却让这个“乌托邦”社区有了雏形。在经过七年多的总体规划和52个月的建设后,华特·迪士尼世界度假区于1971年10月1日正式开放。
如今,这里包含魔法王国、好莱坞梦工场、动物王国、EPCOT四座主题乐园,还有两座水上公园、30多家度假酒店,甚至还有容纳7500个观众的棒球场和一个5000座位的篮球场。园内有高速公路、轻轨、渡轮和接驳巴士,体验所有项目至少要花上一个星期,是唯一也是名副其实的迪士尼“世界”。
迪士尼乐园的规划者来自机械、建筑、美学、雕塑、艺术等等100多个专业,他们统统被称为“幻想工程师”,这些人首先要了解迪士尼的作品,然后根据故事和人物个性设计体验项目,并将以往制作动画电影所运用的色彩、娱乐、魔幻、刺激元素和游乐园结合,赋予了游客“角色”和情境。美国记者Chuck Schmidt写过一系列关于迪士尼的报道,他曾写道:“虽然迪士尼是一座乐园,但对进入其中的人来说,它更是一个表演场景。”
1933年10月,华特·迪士尼拿着他的画板坐在沙发上,身后是他创作的米奇和米妮经典形象。
这个华特·迪士尼创建的梦想国,仿佛一个巨大的生命体:乐园中的所有钟表,无一例外都是错误的时间,设计者希望游客沉浸在欢乐中忘掉时间;灰姑娘城堡有一间真正的客房,有钱也住不进去,只有中奖者才可以入住;美国小镇的主街有排气孔释放香草的香气,营造欢乐氛围,圣诞节时会换成胡椒薄荷味;乐园有隐藏的地下密道,送货车、穿着玩偶衣的工作人员、救护车都可以使用这个通道,避免出现在游人视野中,让大家“出戏”;每年淘汰1/3硬件设备,增添1/3的新概念项目,不断制造新鲜感……当一代又一代孩子们长大,迪士尼也并没有老去。
在众多的“美国梦”标本中,迪士尼或许是非美国人最容易窥探的一个。在美国,没人会认为迪士尼幼稚,因为它为各个年龄、阶层、性格、文化背景的人造梦。就像迪士尼乐园的标语一样:“梦想成真的地方(Where Dreams Come True)”。而华特·迪士尼这个名字,就代表了美国传统价值观中的想象力、乐观主义和白手起家的奋斗精神。
时至今日,全世界已有6家迪士尼主题公园,分别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和佛罗里达州、日本东京、法国巴黎、中国香港和上海,主题乐园早已成为迪士尼旗下最赚钱的业务之一,2022年收入287.1亿美元,占公司总收入的1/3,比迪士尼电影的收入多一倍,比周边产品销售的利润多三倍。
而关于那个未实现的“未来社区”,发起者和参与者早已不再局限于迪士尼,沃尔玛前高管马克·洛尔(Marc Lore)希望在美国沙漠中建设一座拥有500万人的城市,名为“Telosa”;而另一家雄心勃勃的区块链公司Blockchains LLC则提出在内华达州建立一个自治的“智慧城市”。可以说,无论是乌托邦,还是美国梦,华特都有后继者。
争议中的百年迪士尼
在今天,作家本人如何看待他们这个群体频受2023年好莱坞罢工事件影响,迪士尼1937年经典动画《白雪公主》的真人版至少要到2025年才会在影院与观众见面。但这样的结果却让很多人叫好——在确定由拉丁裔女演员瑞秋·泽格勒出演“白雪公主”,小矮人全部由电脑生成后,这部电影便遭到了迪士尼粉丝的抵制。
而观众更关心的是,拍摄一个近百年前的故事,意义何在?保守派渴望的、浪漫的、传统的异性恋幻想显然已不符合当下情感审美,那么,《白雪公主》会成为一部尖锐的、讽刺的女权主义电影吗?至少主演本人是这样解释的:“她不会被王子拯救,她也不会梦想真爱,她无所畏惧、公平、勇敢和真实,她知道自己可以成为领导者。”那么,它还是《白雪公主》吗?
迪士尼的粉丝和评论家们常常暗讽迪士尼的真人翻拍作品就是为了抢钱:“是千禧一代的怀旧诱饵”,“很少能达到原版动画电影的制作工艺”。而近些年来,从《青春变形
迪士尼在二战期间创作的宣传画。
记》(Turning Red)中对华人的刻板印象,到《黑白魔女库伊拉》(Cruella)中恶魔意味的谣言,从《机器人总动员》(Wall-E)中的肥胖恐惧症,到《小美人鱼》中矫枉过正的选角风波,迪士尼出品的电影常伴随争议。
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迪士尼从“政治不正确”到“政治正确”,走过了很长一段路。早年的迪士尼,经常陷入各种争议之中。
二战期间,迪士尼员工和工作室被“征召入伍”,催生了一系列现在看来备受争议的动画、真人电影和宣传电影,其中一些甚至涉嫌种族主义。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使迪士尼公司免于财务破产,但迪士尼长期以来一直不愿重新审视其战时历史。
西雅图飞行博物馆曾策划过一个名为“华特·迪士尼工作室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展览,550余张照片、图画、印刷品和视频,展示了迪士尼的艺术家们如何将精力从幻想转向了战争宣传。
唐老鸭——当时迪士尼最大的明星——穿上了美国陆军新兵的卡其裤,而米妮则回收用剩的培根油脂用来制造炸药;迪士尼为不同的军事单位创作了1200多个徽章,其中包括女子航空勤务飞行队和著名的“飞虎队”,并将其标志性人物的肖像借给不同的政府机构使用;迪士尼也参与为战争筹集资金,在为儿童制作的债券边框上就印有22个迪士尼角色;这一时期还出品了许多带有宣传作用的电影:给原版的大灰狼加上万字袖章和纳粹军帽的纳粹版《三只小猪》,描述希特勒如何洗脑德国民众的《理性与感性》,提倡国民通过纳税打击纳粹的《新精神》……到1943年,迪士尼90%以上的作品都与战争有关!当然,从另一个侧面,也能看出迪士尼对美国文化的影响。
1938年,迪士尼公司向一位叫玛丽·福特的应聘者发出一封拒绝信,表示创意职位“不考虑女孩”。2009年,福特的后代将这封拒绝信发到了网上,因此让迪士尼陷入性别歧视的争议。直到2014年1月7日,梅丽尔·斯特里普在祝贺艾玛·汤普森获得国家评论奖最佳女主角奖时,还引用了这封信。
迪士尼的电影常因缺乏女性主义价值观而受到批评:《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的主角穿着长裙和红色的斗篷,用蝴蝶结“约束”着她的头发,只露出很少的皮肤,这是1930年代美国文化所鼓励的传统女性气质。直到1989年开始到1999年结束的“迪士尼文艺复兴”后,迪士尼的主角才从陷入困境的少女变成了渴望冒险的女强人。
而“迪士尼太‘白’了”(Disney So White)的标签,迪士尼更是被贴了很久。在1995年描写北美原住民文化的《风中奇缘》上映前,迪士尼在长达58年的时间里,只有4部主角非白人的电影,且因错误描述少数族裔文化,均遭到过诟病。
不过到了2019年,迪士尼在推出Disney+前,已经开始多番审查上架作品是否符合当下的时代价值观,是否对少数族群产生歧视、冒犯。如今的迪士尼,越来越谨慎、“正确”。
经过一百年的发展,迪士尼,拥有超过20万名员工,6座主题乐园,五艘游轮以及旗下的多家电影制片厂,市值超过1500亿美元,是世界上最成功和最有影响力的媒体集团之一。但同时,它也因缺乏强有力的创意领袖而陷入过困境,亟待创作领域上的复兴。
100年,于一个致力于打造文化帝国的企业而言,就像华特·迪士尼曾经说过的那样,“我们才刚刚开始”。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