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克·贝松:为你讲一个成人世界的童话
2024/01/15 | 作者 时间之葬 | 编辑 孙杨
阔别中国影迷多年,法国导演吕克·贝松带着电影新作《狗神》来到内地,这部电影于2023年底在国内公映。此前,《狗神》在第8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进行了世界首映,并获得金狮奖提名。随后,吕克·贝松也携本片在第7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亮相,赢得众多好评。
自1983年凭借《最后决战》闯入影坛,吕克·贝松从影已经超过四十周年。这位法国当代电影的领军人物,早年凭借《碧海蓝天》《这个杀手不太冷》奠定了其独树一帜的风格,将极致的人物与梦幻般的童话色彩深植于现实土壤当中。新世纪之后,由他担任编剧和监制的一系列动作片,在全球掀起了一阵爽快凌厉的动作风潮,引来业界同行争相效仿。
多年来,他在导演、编剧、制片人等多重身份间自如地切换,像年轻时一样保持着对电影的新鲜感与热爱。这一次的新作《狗神》,依稀让人看到《这个杀手不太冷》般的浪漫与纯真。
梦想与童话
1959年3月18日,吕克·贝松生于法国巴黎。因为父母都是职业潜水员,所以吕克·贝松童年的梦想就是做一名潜水运动员。然而,17岁时的一次潜水事故让他不能再继续潜水,只能返回巴黎养伤。在那段日子,吕克·贝松只能靠看电影来打发略显无聊的时光,也正是从那时起,对电影的兴趣开始在他心底滋长。
19岁时,吕克·贝松前往全世界电影行业的中心——洛杉矶学习电影。第二年,他回到法国,在一些电影中担任助理导演,并开始拍摄一些实验短片。据贝松自己回忆,早年他的一些短片,就是用别人在片场剩下的边角料胶片完成的。
1983年,贝松完成了自己的首部长片《最后决战》。这部没有对白的黑白科幻片,充分发挥了贝松用影像叙事的天才,全片营造的核战后的末日气息令人过目难忘。当时,这样一部没有明星也没有卖点的新人作品,宣传无门,贝松只能带着影片去了瑞士的阿沃里亚兹电影节——一个不甚知名的小众电影节,不料最后却获得了评委会大奖。这也让法国电影界开始关注这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
此后,贝松与伊莎贝尔·阿佳妮合作的第二部影片《地下铁》(1985)就获得了当年法国电影凯撒奖最佳影片的提名,贝松本人也获得了最佳导演的提名。接下来的《碧海蓝天》(1988)更是获得了包括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在内的8项凯撒奖提名,且在法国影院上映了一年之久,已然是当年最受瞩目的法国电影。
在整个1980年代,《碧海蓝天》都是法国最卖座的电影之一。带有一定自传色彩的《碧海蓝天》,也被公认为是吕克·贝松最好的电影之一。
由于幼时的潜水员梦想,《碧海蓝天》借两位专业潜水员杰克(让-马克·巴尔饰)与恩佐(让·雷诺饰)的视角,展现了自己对大海毫无保留的热爱。杰克与恩佐是这种热爱的一体两面:前者专注、执迷,哪怕曾经目睹自己的父亲葬身于一次潜水事故,也依然没有消减他这份热爱的一丝一毫;而后者却更加入世,享受潜水本身的同时也享受潜水带来的荣誉、地位和财富。
最终,意外再次降临,恩佐在一次潜水中不幸丧命,痛苦迷茫的杰克,在爱人与大海、理想与生活之间几度犹豫挣扎之后,还是奋不顾身地选择了后者,投入大海的怀抱。
多年后回看,《碧海蓝天》无疑是吕克·贝松私人印记最重的作品,如果影片的故事是在诉说他自己的童年梦想,那么杰克的理想主义,则分明是在诉说他此后对电影的深情与热爱。当如今已年过60的贝松接受采访时,对于自己曾经获得过的荣誉和商业上的成功显然已不愿多谈,却始终不忘强调自己对电影的热爱。
《碧海蓝天》像是一则干净透亮的童话,处处都绽放出理想与勇气的光彩。后来令吕克·贝松在全球声名大噪的《这个杀手不太冷》(1994),也像是一则童话,而它的光彩更多来自于现实黑暗土壤的衬托。
玛蒂尔达(娜塔莉·波特曼饰)问出的那句“生活总是如此艰难?还是只在童年时如此?”和莱昂(让·雷诺饰)给出的“总是如此”的回答,就像整部电影的墓志铭,令人过目难忘。玛蒂尔达的种种遭遇,就是生活中不得不承受的苦难与伤痛的缩影,而莱昂带来的安慰与守护,则像是一种不太真实的魔法,让我们和玛蒂尔达一起,得以从泥潭般的现实生活中抽离出来,去体会高于生活的幸福与喜悦。
近30年过去,《这个杀手不太冷》已经成为当代流行文化不可磨灭的一部分。电影里莱昂和玛蒂尔达的造型装扮(包括玛蒂尔达手里捧着的那盆绿植),玛蒂尔达对麦当娜、卓别林等一众名人的戏仿,大量的台词,以及Sting演唱的主题曲《Shape of my heart》,都成为了影迷们耳熟能详的经典。它在IMDb和豆瓣等电影评分网站上获得的超高评分,更是全球影迷对其认可的明证。
《这个杀手不太冷》的成功,让吕克·贝松迅速跻身国际一线导演之列,使其能够调度更大的制作团队和预算,来拍摄那些更加繁杂的商业大片。科幻片《第五元素》(1997)和古装史诗片《圣女贞德》(1999)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吕克·贝松拍摄《狗神》时的工作照。
《第五元素》展现了贝松非凡的幽默感和想象力,片中大量对于未来都市的想象,已然是深植于一代人脑海当中的经典场景。对于外太空和外星人的太空歌剧式描写,渴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在当年全面领先于好莱坞的同类科幻电影。
《圣女贞德》则把古典史诗片的庄严厚重感呈现得淋漓尽致。在宏大场面动作戏的表象之下,有着极其庄重严肃的主题表达。与第二年上映的《角斗士》在好莱坞掀起的古典史诗片风潮交相辉映。
当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电影业都因为好莱坞的“入侵”而节节败退时,吕克·贝松却带着他的电影一路高歌猛进,甚至“逆袭”了好莱坞的本土地盘。
独领动作片风骚
接连成功的一系列电影,让吕克·贝松在法国俨然成为了点石成金的“圣手”。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越来越多的项目邀约向贝松飞来,他开始为大量的影片担任编剧和监制,且时常兼而任之。
一切都始于1998年的《的士速递》。当时,吕克·贝松正在等待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拍摄《第五元素》的资金到位,利用这段不到一个月的空闲时间,贝松写完了《的士速递》的剧本。当时的贝松正在全力筹备《第五元素》,自己无暇担任导演,于是把剧本交到了吉拉尔·皮雷的手上,后者顺利完成了拍摄。
《的士速递》凭借其简洁明快的动作风格和独特的法式幽默感,在法国掀起了一阵观影热潮。好莱坞式的追车和枪战戏,加上冷不防闪现的法式笑料,就是其全部卖点。这样一部短小明快的动作片,出乎意料地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许多法国本土观众发现,原来并不需要舍近求远去追逐好莱坞的同类大片,自家出品的《的士速递》完全能够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
两年后,《的士速递2》推出,相同的演员阵容,相同的题材和类型,最终也取得了与第一部相似的票房成功。也是在这一年,吕克·贝松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制片公司——欧罗巴影业。
《的士速递》系列的成功,让吕克·贝松似乎发现了一条商业成功的捷径。不久之后,他如法炮制,用相似的手法推出了《玩命快递》(2002),依然是自己担任编剧与监制。
在此前一年,吕克·贝松刚刚和李连杰合作过《龙之吻》(2001)。当时,《卧虎藏龙》正在全球掀起一股中国功夫片的热潮,包括吕克·贝松在内的许多西方电影人沉醉于东方武术以及香港动作片的魅力当中。在《龙之吻》里,贝松也开始尝试以香港动作片的方式来拍动作戏。为此,贝松特意请了一批欧洲的武术好手来与李连杰配戏,正是为了实现更加写实的打斗效果。
为了拍好《玩命快递》,贝松也特意邀请了香港知名动作指导元奎担任影片的联合导演,而且让之前只是在一系列文艺片中以配角登场的杰森·斯坦森担纲主角。片中的斯坦森,以一袭标志性的短打的特工范儿亮相。连续的近身格斗场面,娴熟的反关节技术,加上独特的飞刀技术,让《玩命快递》在《的士速递》的基础上多了几分东方的味道。
这部电影让杰森·斯坦森一举走红,后来成为好莱坞一线动作巨星。20多年来,斯坦森在各色电影里的扮相和动作风格,总是能看到《玩命快递》的影子。
紧接着,吕克·贝松又推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暴力街区》(2004)。如果说《卧虎藏龙》里的竹林大战让世人第一次见识到什么是中国武术的轻功,那么《暴力街区》则第一次让世人为现实里的飞檐走壁——跑酷——而着迷。
影片请来了现代跑酷运动的创始人大卫·贝利(David Belle)担任主演之一,将这项现代运动的魅力发挥到了极致。从此以后,在贫民区的屋顶上跳来蹦去,成了绝大部分好莱坞动作片的标配。一段天马行空的跑酷,可能比一段陈词滥调的追车戏,更加振奋人心。
在拍摄《暴力街区》时,皮埃尔·莫瑞尔还是一介新人导演,此前主要为《的士速递》等影片担任摄影师。基于对长期合作伙伴的信任,吕克·贝松大胆放手让莫瑞尔来执导《暴力街区》,后来他还把《飓风营救》(2008)的剧本放心地交到了莫瑞尔的手中。
结果,《飓风营救》成了一个更加长久的神话。这部预算不高的动作片,刻画了一个为了营救女儿而义无反顾深入虎穴的孤胆英雄的人物形象。故事线索极尽简单之能事,几乎省却了一切不必要的啰嗦与废话,主打的就是一个干脆利落、快意恩仇。影片迅猛的节奏仿佛一气呵成,一改许多好莱坞大片冗长累赘、堆砌文戏的毛病,令无数观众重拾了观看动作片的乐趣与快感。影片在全球收获了超过2亿美元的票房(十倍于其成本),不但拯救了渐已淡出主流视野的利亚姆·尼森的演员事业,而且引领了一股营救题材动作片的风潮。
此后的十余年间,好莱坞不厌其烦地跟风拍摄了一部又一部以“XX营救”命名的电影,一次又一次地重复利亚姆·尼森曾经走过的老路。就连利亚姆·尼森自己,也快要被定型为这一题材的指定形象,主演了《通勤营救》《夺金营救》《冰路营救》《疾速营救》等一连串同类影片。
吕克·贝松自己也在复制过去的成功。《的士速递》《玩命快递》《暴力街区》和《飓风营救》都拍摄了多部续集,《玩命快递》系列甚至在2015年也学好莱坞在时隔多年之后玩起了重启。虽然这些后续推出的系列作品,注定难以延续系列首作的成绩与好评,但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吕克·贝松无疑引领过动作片的浪潮。
相较于亲自执导,他更乐意撰写剧本,然后把它交给一个合适的导演。这些影片虽然有不同的导演和主演,题材也不尽相同,但是都有醒目的相似元素与风格,而这种风格,正是退居幕后的“金牌监制”吕克·贝松带来的。这些影片背后高度统一的制作团队,也是由他一手打造的。
重拾纯真与热爱
多年前,吕克·贝松曾公开表示,自己一生只想拍十部电影。如今,他执导的影片已经远远超过了这个数字。后来他的许多电影,或多或少都带有一点玩票的色彩,往往是影片的某个概念极其吸引人,但是整体而言又不够尽善尽美。
《别惹我》(2013)的主要目的,似乎只是为了与传奇般的罗伯特·德·尼罗合作一部黑帮电影。《超体》(2014)则像是对人类极限的一次疯狂想象,让一个开发了100%大脑潜能的人类,去完成最强大的AI也难以实现的奇迹。《星际特工:千星之城》(2017)则是为了打造一部比好莱坞毫无新意的大路货更具原创性的太空歌剧。
最新的这部《狗神》,贝松最初只是被故事原型的新闻所吸引,而后在“dog”和“god”这对互为镜像的词汇中发展出了一则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童话。影片的主人公道格拉斯是一个被家庭遗弃的孤儿,自幼与一群流浪狗相依为命。在长年累月与狗的亲密相处中,他与狗建立起了宛如亲人一般的感情,也学会了与狗沟通交流的技巧。他的狗渐渐像一支训练有素的特工队,能够完成一系列细微的指令和复杂的任务。道格拉斯也因此被称为“狗神”。
吕克·贝松过去的电影,总是有一个特别令人瞩目的女主角,在像《尼基塔》《第五元素》《圣女贞德》《超体》和《安娜》(2019)等动作片中,他更是一反这一类型的传统,让这些女性角色担负起以往只有男性才会被赋予的重任,显得更加耀眼。
《狗神》中的道格拉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这样一个女性角色。他虽然身为男性,却在年幼时因为一次意外而终身残疾,整个人就像是被困在这副残破的躯体当中。只有当他在舞台上扮演伊迪斯·琵雅芙、玛琳·黛德丽等女性时,他才重新获得了生活的勇气与力量,甚至远超常人。
这层特殊的性别倒置意味,也让道格拉斯这个角色具有了更加立体的内涵与层次。一方面,他敏感而脆弱,是社会的边缘群体;另一方面,他又顽固且强大,像超级英雄那样对身旁的弱势人群施以援手。
吕克·贝松自己表示,《狗神》试图讲述的,是人类共通的“伤痛”,而事实上在电影里,“伤痛”的另一面是“守护”。在影片的最后,哪怕道格拉斯的肉身已经逝去,他的狗还是会继续代他履行那份守护的职责。
整部《狗神》就像是《这个杀手不太冷》的另一种演绎,都是试图以纯真之心对抗世俗之恶的都市童话。道格拉斯和莱昂一样,都是努力将旁人拉出痛苦泥潭的天使,只不过在《狗神》里,道格拉斯那些训练有素的流浪狗取代了莱昂弹无虚发的子弹。
到头来,你会感觉今年已经64岁的吕克·贝松仿佛回到了30年前,重新找回了他的纯真与热爱。摄影机背后的他,享受着自己为观众讲述的这个成人童话,享受拍电影本身。一如《狗神》里的道格拉斯,每当他站上舞台,就开始享受演唱——正因为这份沉浸其中的享受,他的演唱才具有无与伦比的激情与力量。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