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0万的网红厕所拥挤如潮,消费者到底在为什么买单?
2023/12/28 | 作者 艾果 | 编辑 谢弋
摘要:要创新,前人的路都可借鉴
谁会为了打卡一个网红厕所而去购物中心?
南京德基广场创造了这种可能。这座销售额仅次于北京skp的购物中心一期在去年9月重新亮相,其中传言耗资800万的卫生间,瞬间火出圈。不少人戏称,“南京的旅游景点从中山陵转移到了德基厕所”。
“能吸引这么多网红和消费者到场,不管是参观还是消费也好,它已形成了一个事件。”汉博商业执行副总裁李亚明说。
购物中心的创新,是近年来业内反复讨论的话题,也是市场参与者不断探索的方向。中购联发展委员会主任、中国城市商业网点建设管理联合会副会长兼中国商业地产工作委员会主任郭增利,金隅商管董事长冯敏,北京汉博商业执行副总裁李亚明,共同参加了《凤凰周刊》举办的“存同求异”沙龙,以下是他们对购物中心创新模式的精彩观点:
李亚明:一个商场的气味,逛街的人群,卫生间,儿童走失系统……不管是科技手段,人为的增值体验,或是跨界的整合,现在越来越融合在一起了。
研究商业会涉及消费的行为学、消费的心理学,还有女性的生理学,其中有很多有意思的地方。你要知道人逛多久、走多长时间产生第一次疲劳,这时候要坐下来,然后产生消费,咖啡、甜点这些都是为此预备。
从人的角度来说,除了调品牌的种类、级次(客单价定位),可能更多还是一些大业态的辅助补充,以此把每个人的需求做一些调节。
在汉博的项目上,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儿童的矮马,宠物乐园、冰场等等,我们都做了一些尝试。商业地产下一步发展到底何去何从?我认为站在行业的角度,是看不出来的,因为大家已经都用尽洪荒之力了,必须要站在最起码是更高的一个维度去看社会和这个行业的发展。能不能创新?我觉得还是可以的,前人走的路都可以借鉴,购物中心要向百货学的东西很多,包括盈利模式都可以创新。
郭增利: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品牌商其实已经先于购物中心作出了改变。目前市场上细分的消费场景发展比较快的有6种,文化艺术、运动户外、健康生活、社交互动、元宇宙和文创生活。从品牌商发展的角度,他们对这种新场景的打造非常用心,资源相对也会向这几个方向集结。
很多主题细分的购物中心,比如芳草地走文化艺术场域,百联ZX创趣场、朝外THE BOX,还有TX淮海,成都的东郊记忆、COSMO,都是很经典的叫好又叫座的项目。
购物中心在某一个局部空间的招商、运营优化方面,可以顺着可调配的资源,把重心或者思考点与这些新物种和新场景结合,以此达成可能潜在的合作,或者某种深层次的联营。
冯敏:这几年更多的项目,把原有消费类场景转向体验类场景打造。往更前端去讨论这个问题,需要在初期的时候,就思考好项目定位,看项目周边的客群和我们想要打造的核心场景。
现在各种类型商业很多,比如有策展型的,有文旅或是主题型的,也有纯社区项目,购物中心运营自成体系,从开发商的角度已经从此前只是持有开发经营,到需要参与更多的项目内部的品牌的经营。
以我们合肥的南七天地项目为例:合肥这两年整体消费在逐渐更新和迭代,它与南京、武汉距离很近,但消费上呈现出来的特点完全不同。我们在初期做项目规划的时候,是以街区加盒子的形式呈现,街区这部分是原来合肥叉车厂改造的项目,合肥人对南七里片区很有情结,所以我们在街区部分保留了原有的工业元素和工业文化,做了更新和提升的改造。同时加入Livehouse、室内冲浪这些年轻人喜欢的业态,利用工业遗留空间高挑空,做出碰撞和融合。盒子部分承担了满足周边的家庭客群对餐饮、超市、儿童这部分业态的需求。整体项目的定位合肥的年轻力中心,我们把它打造成一个城市的客厅,大家可以邀请朋友、家人一站式消费和体验。
郭增利:我们已经把购物中心从过去的商业集合体定义为商业与社会服务功能体,比如购物中心与艺术中心、图书馆、博物馆在一起,那些是强需求。当这种功能性强需求与消费需求结合在一起的时候,1+1一定是大于2的。购物中心还可以跟所在城市、所在地区的产业发展去结合,比如旅游、体育、文化、教育等。
假定用经营的思维去看购物中心,可能会有一场巨大的行业变革。目前市场上已经有一些公司在这样尝试。过去购物中心相当于渠道商,是品牌跟消费者联系的桥梁和纽带。现在越来越多的供应链正在直接走向c端,但是这些厂商他真的愿意直接面对消费者吗?不一定,只是因为没人帮他。购物中心作为一个空间经营者,有自己的场地和团队,如果能为厂商、为供应链打造一个面向购物中心c端人群的合作平台,绝对孕育机会。所以供应链跟购物中心运营商的合作模式,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方向。
李亚明:心态不能太急。国外一些现象级的要素,中国都有。但需要10年20年才能逐步实现的事,一开业就能达到,这种情况万里挑一,可遇不可求,只有那些大平台、大资源、大金融,在一个特别对的时机,才可能实现。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