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马斯的前世今生
2023/12/15 | 记者 段宇宏 | 编辑 陈祥
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阿克萨洪水”袭击行动,引发了“以哈战争”,这是近四十年来当地最大的一次军事冲突,哈马斯也因此再度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
哈马斯全名为“伊斯兰抵抗运动”,虽然正式成员只有2.5万人,这个规模在中东地区并不起眼,但它对中东历史进程的影响非同小可,在地缘政治中引发了复杂的纷争。每当哈马斯与以色列发生武装冲突,总是轻而易举占据西方主流媒体的头版位置,世界各主要国家会纷纷表态,甚至牵动着联合国的关注。
对哈马斯的看法,全世界也处于两极分化之中。欧盟、美国、加拿大、日本、以色列等国家,将哈马斯列为“恐怖主义”组织;一些伊斯兰国家如沙特、埃及、约旦,虽未将哈马斯明确列为恐怖组织,但在国内对其实行严厉的禁令;另一些伊斯兰国家则称赞哈马斯是“抵抗占领的斗士”;还有一些伊斯兰国家如伊朗、卡塔尔,与哈马斯关系密切,长期向其提供资助。
哈马斯早期是穆斯林兄弟会的巴勒斯坦分支,从一个小小的伊斯兰慈善组织起家,1980年代末才从众多巴勒斯坦政治力量中崭露头角。它是如何花了二十年时间成长为中东地缘政治中备受关注的力量,变成了加沙的统治者的?
穆斯林兄弟会的崛起
说到哈马斯的起源,就必须了解一个在中东历史悠久的组织——穆斯林兄弟会(简称穆兄会)。它诞生于埃及,对中东宗教社团、社会运动的思想及组织模式,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哈桑·班纳,1906年出生在埃及首都开罗西北部的一个小镇马赫穆迪亚的宗教领袖家庭。班纳成长的年代,正值阿拉伯世界在与西方强国的碰撞中不断受挫的时期,各种宗教的或世俗的思潮应运而生。从1920年代到1960年代,最为强势的思潮是“阿拉伯民族主义”,追随者多为受过新式教育的中产精英。在这种思潮的推动下,地区兴起了阿拉伯民族主义运动。这个运动有三个内核:阿拉伯民族思想,阿拉伯民族主义,泛阿拉伯团结。
班纳前往开罗读书时,也一度深受民族主义思潮影响。但他从小跟随伊斯兰学者学习宗教知识,同时接受父亲的私人指导,加上宗教家庭的出身和乡镇生活经历,使得他跟大城市青年有根本上的思维差异。
他很快就回归了宗教本位,继续广泛阅读宗教书籍扩充自己的神学知识。他1924年听说土耳其废除了以前奥斯曼帝国的“哈里发”(伊斯兰世界最高的教俗统治者),感到万分痛心,视这个为“巨大的灾难”。
1927年,班纳完成学业后成为一名小学教师。他对英国文化影响埃及社会感到失望,同时也对当时世俗民族主义政党的温和态度愈发不满。在此期间,他结识了许多宗教界思想家,并与著名的宗教复兴主义学者拉希德·里达开始私人通信。
拉希德·里达认为,当前的国家衰败和社会弊端根源在于“背离宗教和圣典”,主张建立一个伊斯兰教法统治的国家,回到穆罕默德时代的社会模式。他强烈反对自由主义、西方思想、锡安主义和欧洲帝国主义,支持以武装圣战驱逐西方对伊斯兰世界的影响,同时也谴责奥斯曼帝国崩溃后在伊斯兰世界兴起的世俗主义和民族主义。
班纳结合里达的很多观点,发展出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经常到咖啡馆去向公众布道。由于口才出众,他很快吸引了一批年轻追随者,1928年与六个苏伊士运河公司的工人一起成立了“穆斯林兄弟会”。他们宣称自己的宗旨是:“成为呼唤伊斯兰教的战士,这就是国家的生命和社区的荣誉……我们是为伊斯兰教服务的兄弟,因此我们是穆斯林兄弟”。
穆兄会把自己定位为宣场个人虔诚、从事慈善活动的组织,这给它带来了越来越多的支持者。1930年代末,穆兄会已经在埃及每个省建立了分会,拥有50多万活跃的成员。穆兄会的影响也开始越出埃及,向其他阿拉伯地区辐射,在巴勒斯坦地区发展尤其顺利。穆兄会还参与了1936年反英国托管的暴动,从此深深卷入巴勒斯坦事务。
1947年11月,联合国投票支持将当地划分为犹太和阿拉伯两个国家。犹太人一方接受了这个计划,阿拉伯世界强烈反对,穆兄会也坚决支持武装抗议,犹太人和阿拉伯人之间爆发了数不尽的武装冲突。1948年5月14日,英国宣布终止托管,正式撤离。以色列随即宣布建国,埃及、外约旦、沙特、叙利亚、黎巴嫩、也门、伊拉克组成的阿拉伯联军立即发起了进攻,这就是第一次中东战争。
穆兄会领袖班纳承诺要送1万战士去前线,但最终到场的只有1500人。不过穆兄会的志愿军主要协助加沙东北部的埃及军队作战,牺牲了数百人。
战争前和战争中,穆兄会就与埃及政府的关系日益恶化,因为他们不停地痛斥世俗主义、民族主义的政府对英国和犹太人懦弱无能,同时经常为此制造冲突事件。1948年3月,穆兄会的准军事组织暗杀了一位法官,因为这位法官判处一位袭击英国士兵的穆兄会成员无期徒刑。
到11月,埃及政府指责穆兄会与多起爆炸和暗杀事件有关,逮捕其军事组织32名领导人,随后关闭其总部,查封了资金,拘留 4000多成员,宣布取缔穆兄会。12月底,埃及总理诺克拉希帕夏被穆兄会军事组织刺杀,班纳声称凶手是独立行事,与穆兄会无关,政府却不予相信。1949年1月又发生一起试图销毁穆兄会案件有关证据的失败爆炸案,班纳被诺克拉希帕夏的支持者暗杀身亡,穆兄会指责这是埃及政府秘密警察所策划。
1952年,民族主义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政变推翻君主制,建立阿拉伯埃及共和国,纳赛尔脱颖而出。纳赛尔以穆兄会试图谋刺他为由,再次取缔穆兄会,监禁其数千成员。很多穆兄会成员逃到沙特和德国寻求庇护,班纳的女婿接手了穆兄会领导权。
1970年代,纳赛尔去世,新总统萨达特再次邀请穆兄会返回埃及参与政治。不过,穆兄会始终不停遭遇逮捕和镇压,类似状况一直持续到现在。相反,穆兄会在埃及之外的巴勒斯坦,借助那里的特殊地缘政治环境,结出了一个硕果。
2003年2月14日,穆斯林兄弟会创始人哈桑·班纳去世54周年纪念会上,哈马斯成员高呼反美国、以色列的口号。
亚辛创建哈马斯
穆兄会在埃及被纳赛尔总统强力镇压后,组织转入地下,影响力逐渐微弱。它在巴勒斯坦的分支暂时放弃了激进的武装斗争的方针,把目标调整回“伊斯兰化”的社区慈善工作。这时候,一位叫艾哈迈德·亚辛的年轻人加入了陷入低谷的穆兄会巴勒斯坦分支,很快成为非常出众的领导人。
第一次中东战争时为躲避战祸,亚辛随父母搬迁到加沙。12岁那年,亚辛与伙伴玩摔跤导致脊髓严重受伤,从此四肢瘫痪。虽然考上了开罗的爱资哈尔大学,他因健康恶化而无法继续学业,只得回家接受教育。他喜欢读书,广泛涉猎宗教、哲学、政治,磨炼了出众的口才,说话时轻言细语很有亲和力。他在一所小学谋到一份阿拉伯语教师工作,深受学生喜欢。
第一次中东战争后的三十多年,巴勒斯坦地区风头最盛的组织是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以及法塔赫为核心的“巴解组织”。法塔赫属于世俗的民族主义党派,与穆兄会不是一个路数。尽管亚辛领导的穆兄会社区慈善工作,因为民族主义运动的兴盛而有点黯然失色,居于颇为边缘化的位置,但他仍然默默地坚持运作,等待时机。
1967年6月,以色列鉴于两次战争被突袭的教训,发现埃叙两国在边境大规模部署军队,于是先发制人打响“六·五战争(第三次中东战争)”。埃及、约旦、叙利亚联军被击败。以色列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以及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区、约旦控制的西岸、叙利亚控制的戈兰高地。
1973年10月,阿拉伯联军为了报仇大举突袭以色列,引爆了“赎罪日战争(第四次中东战争)”。阿拉伯联军头两日占了上风,但以色列开始全国总动员后展开反击,苏联和美国分别向两边提供了大笔军援,但最终阿拉伯联军一败涂地。
这次战争使阿拉伯的民族主义遭受严重挫败,埃及萨达特总统为了讨回西奈半岛,同意承认以色列,双边建立外交关系,这又重创了埃及在阿拉伯世界的民族主义领袖地位。1982年,由叙利亚挑头,巴解组织参与的第五次中东战争,阿拉伯一方再次战败。世俗民族主义运动和战争的一败再败,为1980年代、1990年代伊斯兰主义的崛起创造了有利条件。
1976年,在以色列占领的加沙,亚辛向以色列当局申请建立社团“伊斯兰中心”,获得当局批准。以色列当时严防死守的是搞武装斗争的巴解组织,对于默默从事社区慈善的小组织穆兄会并不在意,甚至还觉得宗教社团的崛起可能有助于削弱巴解组织。
伊斯兰中心是伞式组织,为穆兄会在当时以色列境内从事宗教、教育、医疗等服务提供了合法保障。他们在当局许可下建立起了清真寺、学校、俱乐部、图书馆。经过几年的努力,穆兄会在加沙、西岸、约旦的分支重新联合起来,追随者成倍增长。
1980年代中期,伊斯兰主义的组织纷纷涌现。他们质疑穆兄会一门心思搞宣教和慈善,忽视武装反以,亚辛等人也开始考虑再次更改路线。1983年,来自加沙、约旦河西岸、科威特、沙特以及欧洲和美国的穆兄会支持者代表齐聚一堂,制订了“伊斯兰巴勒斯坦全球计划”。与会代表纷纷表示,将向巴勒斯坦的穆兄会提供武装反以的财政、后勤支持。
尽管改变了路线,亚辛领导的穆兄会仍然低调准备了四年,等待时机。当中只发生了一次意外。1984年,亚辛以“非法储存武器”罪名入狱。但第二年以色列政府跟反以组织巴勒斯坦人民阵线交换俘虏,亚辛因此被释放。
1987年12月9日,是个重大契机。一辆以色列军用卡车在检查站与一辆民用汽车发生相撞,造成四名巴勒斯坦工人死亡,其中有三人来自最大的贾巴利亚难民营。事故在巴勒斯坦人中激起巨大义愤情绪。数小时内,以贾巴利亚难民营为中心,抗议很快蔓延到加沙、西岸地区以及以色列境内。最初主要是罢工罢市、设置路障,后来发展至扔石头投掷燃烧瓶,这被巴勒斯坦一方称为“第一次大起义”。
当天晚上,亚辛召集同道开会,商讨如何应对刚发生的形势。经过一夜和一天的讨论,大家决定介入此事,散发传单呼吁抵抗以色列,同时建立一个新的组织来专职领导武装反以事业,组织的名字1988年1月才正式敲定为“哈马斯”。
1988年8月,哈马斯发表了自己的“宪章”——伊斯兰抵抗运动盟约。它明确声称自己是穆兄会的分支,成员都是“敬畏真主并在压迫者面前高举圣战旗帜的穆斯林”,指出“针对犹太人的斗争是非常伟大和严肃的”,宣称他们的目的是通过圣战,在当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
亚辛虽然不直接负责哈马斯的组织事务,但肯定是哈马斯的最高精神领袖。亮相于媒体时,他永远蓄着白胡子,穿着一袭白袍子示人,在追随者中定格了自己的宗教圣人形象。
哈马斯对以色列的第一次袭击,发生在1989年。哈马斯绑架和杀死了两名以色列士兵,引发以方强烈反应,逮捕了数百名哈马斯领导人和活跃分子,把亚辛判终身监禁,明令取缔哈马斯。这次打击重创了哈马斯,迫使其做出组织调整,使指挥系统变得区域化,运动方式更分散,最大限度减少被侦察机会。
1991年,哈马斯将原有的准军事成员整合成一支新的武装力量,作为整个组织的反以敢死队,命名为“卡桑烈士旅”。哈马斯委托叶海亚·阿亚什领导卡桑旅。阿亚什毕业于大学的工程专业,熟悉炸弹制造,极大提高了哈马斯的打击能力。他被组织内称为“工程师”,被认为是哈马斯各种自杀式炸弹行动的推动者。
通过介入“第一次大起义”,哈马斯扩大了自己的社会知名度。哈马斯随后又在多次反以色列的活动中崭露头角,在加沙地区的支持率从1989年的3%增长到1993年的13%。当然跟法塔赫的支持率相比仍然望尘莫及,当时法塔赫在巴勒斯坦人中的支持率高达45%。卡桑旅成立后,哈马斯与以色列就陷入了“袭击—报复—袭击—报复”的暴力循环模式。
2014年8月,哈马斯卡桑旅几个成员在地道里。地道是哈马斯对以作战的一大法宝,它能有多灵验,马上会在加沙地带地面战中揭晓。
进入主流政治舞台
以法塔赫为首的巴解组织,经历多年武装斗争都遭遇了惨败,甚至因为多次在国际上制造袭击平民事件,导致生存空间不断狭窄,被逼入绝境。进入1990年代,巴解组织也开始改弦易辙,决定走和平谈判路线。
1993年在美国斡旋下,以色列和巴解组织以1978年的《戴维营协议》为基础,签署《奥斯陆协议》。签约的双方,分别是以色列总理拉宾和法塔赫领袖阿拉法特。新协议规定巴解组织承认以色列,以色列认可巴勒斯坦建立“民族权力机构”。这个协议不能一揽子解决所有问题,实现“两国方案”,但它迈出了一大步。按照协议,以色列逐步从加沙地区和大部分西岸地区撤军,交给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
协议签署的那年被称为“奥斯陆之年”,双方都得执行协议中的规定,然而哈马斯在那一年采取了很多攻击行动。这些攻击行为违反《奥斯陆协议》,阿拉法特却不能对其采取强制措施,因为缺乏对哈马斯的约束能力。
随着哈马斯的袭击增多,以色列内部的民族主义力量越来越憎恨签署协议的总理拉宾,批评他“不是以土地换和平,而是以土地换炸弹”。1995年11月,拉宾参加特拉维夫的以色列国王广场的和平集会时,一名激进的犹太民族主义者开枪杀死了他。
虽然拉宾的继任者、代理总理佩雷斯任内继续坚定执行协议,不过曾长期执政的第一大党以色列工党因被批评对哈马斯怀柔,从此逐渐走向衰败,导致了强硬路线的右翼政党利库德集团崛起。拉宾总理奠定的协议未被完全推翻,因为1996年利库德集团的内塔尼亚胡当总理时,加沙和西岸地区除了个别定居点和军事哨所外,已经交换给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到了2005年,利库德集团时任总理沙龙甚至决定单方面从加沙完全撤销定居点和军事哨所。
从《奥斯陆协议》开始,哈马斯与以色列之间的博弈进入暴力死循环。哈马斯发起对以色列的袭击,以色列定点清除哈马斯的建筑和领导人。1996年1月,为了对多次炸弹袭击实施报复,以色列安全局(辛贝特)精心策划了一起刺杀。当卡桑旅的领导人叶海亚·阿亚什拿起手机接听他父亲电话时,辛贝特远程引爆电话,将其炸死。
如此循环报复的最高峰是2004年3月,沙龙政府终于下定决心,命令一架阿帕奇武装直升机轰击亚辛和他的保镖,哈马斯的精神领袖就此丧生。不过,哈马斯在长期与以色列的斗争中优化了组织模式:一方面通过秘密方式委任领导层,尽量不让其被以色列情报部门发现,同时做好人事准备,一旦领导人身亡立马有人替补,这样可以避免组织因领导层受损而瓦解;另一方面,哈马斯把明面上的最高领导机构搬到卡塔尔,最高领导层在那里遥控指挥。
2004年11月,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去世,巴勒斯坦举行了一次填补其职位空缺的总统选举。哈马斯抵抗这次选举,所以阿拉法特的继任者、法塔赫主席阿巴斯顺理成章当选总统。
2006年3月将举行立法会选举,哈马斯决定参加。尽管亚辛在2004年身亡,哈马斯表达了极度愤怒,却为了立法会选举高度克制,不断释放出“和平信号”。2005年3月,包括哈马斯在内的巴勒斯坦12个政治派别签署了“开罗宣言”,重申巴解组织是巴勒斯坦唯一合法代表。这意味着哈马斯愿意进入主流政治舞台,巴解也打算吸纳它加入。
哈马斯在竞选时回避了对以色列的问题,主打“清廉政府”和“公正社会”旗号,矛头指向阿拉法特领导的法塔赫政府,同时承诺了很多美好的愿景。因为阿拉法特的去世,法塔赫处于权力交替的混乱之际,哈马斯出人意料赢得胜利。哈马斯得票44.45%,拿到74个席位;法塔赫得票41.43%,仅拿到45个席位。阿巴斯只得委任哈马斯的领导人伊斯梅尔·哈尼亚为总理,组建了由哈马斯主导的内阁。
加沙统治者
立法会选举结果,也令国际社会大跌眼镜。美国、俄罗斯、联合国和欧盟,作为“中东问题四方”,发表正式声明,要求哈马斯按以前巴民族权力机构跟以色列签署的协议,承认以色列,接受中东和平路线图。哈马斯强硬地表示拒绝,引起国际舆论大哗。
美国、以色列和多数阿拉伯国家,以及巴勒斯坦总统阿巴斯的顾问都认为,如果哈马斯不接受四方声明,等于破坏了各方多年来的中东和平努力,那就应该下台。随后,国际社会对巴勒斯坦实施了经济制裁。阿巴斯既得到国际社会支持,也面临它们的压力,要求他迫使哈马斯遵守协议。但哈马斯的强硬态度令其陷入窘境,也让巴勒斯坦陷入政治僵局。
哈尼亚组建内阁后,与法塔赫的矛盾日益表面化。法塔赫认为以色列交换加沙和西岸地区,这是法塔赫领导的巴解组织多年努力的成果,结果胜利果实却被哈马斯“篡夺”。哈马斯认为,以色列撤出加沙和西岸地区,这是他多年武装抵抗的结果。众多法塔赫指挥官拒绝接受其领导,两大组织龃龉和冲突不断,双方在加沙地区的争夺尤其激烈。
从2006年到2007年上半年,小规模的互相伏击和枪杀不断上演。双方领导人经过协商达成十几次休战,但没有一次休战时间持续三到五天。听说哈马斯正在扩大自己的武装部队后,阿巴斯2007年6月14日迫于无奈,宣布紧急状态,解除哈尼亚的总理职务。哈尼亚不承认阿巴斯的法令,继续在加沙履行总理职务,同时罢免了加沙地区的所有法塔赫官员,哈马斯正式接管加沙,双方终于撕破脸皮大打出手。
这次内战中,法塔赫在西岸的部队较多,哈马斯在它起家的加沙地区人数处于优势,双方由于中间隔着以色列,都无法增派大量部队过去作战,所以战斗的规模和烈度不算太大。整个冲突中,双方约有240多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
2007年11月12日,法塔赫在加沙城组织了一次20万人参加的示威活动,纪念已故的巴民族权力机构主席阿拉法特。这是哈马斯接管该城以来最大的示威活动。哈马斯不甘示弱,派出武装部队强行驱散人群,冲突中造成6名平民死亡,80多人受伤。从镇压那次示威后,哈马斯强化了对法塔赫的压制,大力肃清其在加沙地区的力量,法塔赫再没能力在加沙对抗哈马斯。
国际社会和周边国家也不断调停哈马斯与法塔赫之冲突。2008年3月,双方还在也门的萨那发表了宣言,呼吁加沙恢复到2007年6月的局势。但宣言从未落实,因为双方对宣言在解释上的分歧无法弥合。法塔赫要求哈马斯先放弃对加沙的控制,哈马斯则要求恢复它当年领导的联合政府。
所以从这次内战后就形成了如今的局面:国际社会承认的是阿巴斯领导的政府,但巴勒斯坦政府实际控制地区仅限于西岸,西岸地区有5879平方公里,人口约290多万,根据《奥斯陆协议》分为A区、B区和C区,A区的军事和民事由巴方全权控制;B区的军事由以方控制,民事由巴方控制;C区的军事与民事皆由以方控制。加沙地区西面临海,南接埃及,北面和东面与以色列接壤,有365平方公里,人口达237万,哈马斯则是这里实际的统治者。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