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地理】成都:与非遗有关的“世界”
2015/07/14
早晨的安靖镇,露水未尽,遥远的天边打开一条金线,一瞬间光明溢出。于是,街道上渐有行人,有了些热闹的意味了。
穿过安靖镇的街巷,前行左转,便听到水声若鸣,过一条街,两侧茶馆林立,竹门掩映,不远处,就是蜀绣工坊了。推开门,这是鲁莉熟悉的世界,转手处,绣品各处安置,绷架上,就是她还未完成的蜀绣作品。百年前是手艺,现在,蜀绣是名列中国四大名绣之一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陆续地有人进来,彼此打着招呼,互致问候。鲁莉告诉我说:“来这里的绣娘,很多都是周围村子里的普通人,她们在这里学习蜀绣。我们这里有个特点,其他地方的非遗项目,很多都是在博物馆里,但是我们这里,是有人在做,是活着的非遗。”
“活着”的非遗
成都郫县安靖,千年蜀绣之乡。在历史的长河中,绣品绝技耀世,皆出绣娘之手。手中轻巧,针法独特,技艺繁杂,以软缎、彩丝为主要原料,绣画合一。
如此绝技,却曾没落。郫县仅有郫县豆瓣与蜀绣两个国家级的非遗项目,前者发展良好,影响力遍达世界,已经形成产业化,唯独蜀绣却一度陷入后继乏人的困境。邬学强是原成都蜀绣厂职工,谈起过往,不免感慨,过去安靖家家户户都有绣娘,以此手艺维持家人生计。改革开放以后,电脑刺绣工艺的出现,对手工刺绣冲击超出想象。他说:“绣娘岁数也慢慢大了,渐渐地没有人愿意学蜀绣,经历了十年断档,整个安靖镇,也没有几个绣娘了。”
作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传承人的邬学强,也在这段时间,因生计所迫,改行开起了出租车。转机来自于蜀绣培训班的开设。安靖要打造蜀绣工业园,拟聘请他来做顾问,协助当地政府,培训高端绣娘。鲁莉成为最初的学员,在培训班里学习到了蜀绣的基本技能。边学边绣,从初级、中级直至高级班,鲁莉用了三年时间。
培训班的成立,改变了许多家庭妇女的生活。我在工坊遇到了51岁的吴小兰。她有一个外孙女,孩子们外出工作,接送晚辈的事情只能由她担起来,操劳终日,以童为伴。一次,她从同乡处听说了蜀绣培训班的事,从小就爱刺绣的吴小兰跑来报名,系统学习蜀绣技艺,领上绣片和花样,把丝线配好,既可以照顾家庭,还可利用自己的空闲时间就业。
在安靖,培训班的功用不仅是学习,而是把蜀绣引入了产业化逻辑的流程。邬学强说:“包括阿玛尼等国际知名奢侈品公司,都在以订单的方式合作,使得蜀绣进入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经历过蜀绣难以为继时光的邬学强,现在工作的重点,就是培训绣娘,他认为,培训与传承保护结合,是一条非遗产业化的新路。按照这一思路,安靖镇先后举办蜀绣技能培训班58期,培训绣娘5526人,其中510名绣娘取得成都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颁发的初级职业资格认证,244名绣娘取得中级职业资格认证,700余名绣娘长期从事刺绣工作,已建成蜀绣中职专业和“3+2”人才培养机制。
2000年历史的蜀绣,在成都郫县安靖镇焕发新机,目前形成文化产业集群,成为将文化资源变成文化产业的范例。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的探索,一次借助文化软实力打造经济硬实力的尝试。
而成都市把非遗传承和促进就业、发展产业深度融合,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的成都经验,得到了国内外专家高度赞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文化助理总干事、《公约》权威专家穆尼尔•布什纳基称赞说:“这是非遗传承的经典案例,可以收入《公约》框架内的培训教材。”
让世界感知成都
鲁莉们可能并不会想到,她们手中织就的蜀绣,会有一天来到柏林,走向世界。
包括蜀绣、漆器、竹编、银花丝、剪纸在内的具有成都鲜明特色的非遗项目,登上从成都至波兰罗兹的班列(蓉欧快铁),自宝鸡、兰州到新疆阿拉山口出境,途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等国,直达波兰罗兹站,之后换乘大货车前往德国柏林,应邀参加5月21日-23日在德国举行的“柏林亚太周”,感知中国活动民俗和非遗展。
18日晚19时30分,柏林亚太周开幕式上,华彩舞台,身着武生扮相的川剧演员康勇出场,随着亮相、搓步、翻身,面容突变相貌,台下的观众完全被吸引。而站在后台的主持人,则心里明白,精彩刚刚开始。果不其然,突然台下掌声如雷,康勇在短短的三秒钟时间之内,变出三张形色各异的脸谱。
这是川剧,是变脸,来自中国成都。观众的热情被点燃,康勇此时做出了一个动作,他从台上来到台下,走到嘉宾面前,在不到一尺的距离内,快速表演了“飞脸”,瞬间在观众眼前变幻两张脸谱。观众疯狂鼓掌,康勇多次谢幕,仍然掌声不息。于是,开幕式主办方给予了演员最高的礼遇:允许康勇等人依次穿过600余名观众,在持续热烈的掌声中退场。曾经去过成都的JuliaZimpel在表演结束后感叹:“快速变化的面具仿佛充满了魔力,让人忍不住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开幕式就如此精彩,德国观众们更加期待之后的非遗展示活动。5月21日,在位于柏林近郊的得月园中,非遗展向世界呈现了来自中国的“非遗绝技”。
这是一座古朴、秀丽的中式园林,青山绿水环绕,亭台楼阁错落,仿佛置身在江南的春色里。此次为了让德国市民身临其境地感受到成都的美好与精致,成都团在柏林得月园现场布置上下了很大工夫,现场用了大量“中国红”的摆件,包括舞台、门窗等。此外,成都团希望氛围、表演及互动活动都要充满浓厚的成都韵味与巴蜀风格,柏林市民看到的,则是一个历史名城的深厚底蕴。
蜀绣、漆器、银花丝等非遗传承人的身边,挤满国外友人,现场展示的这些非遗技艺,使观者惊叹。不远处,就是“锦官风韵”的熊猫雕塑,德国人很是好奇,那些在熊猫身上盛开的芙蓉花是怎么做出来的。讲解员陈你你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我向围观的德国观众介绍了漆艺这种上千年历史的中国传统手工技艺,这是古老的漆艺与现代公共艺术的结合,是一次传统与现代对话的有益尝试,其产生出的整体艺术视觉效果令人惊叹不已。”
成都对外文化交流中心郑文主任说:“将非遗技艺都带到德国来,就是希望通过柏林亚太周感知中国活动,加强成都与柏林之间的文化交流,让德国民众感受到成都悠久的历史人文,打造一张独属于成都的城市文化名片,带动成都进一步走向国际化。”
成都的魅力,也在这次展示中吸引了人的兴趣,甚至迫不及待地准备制定旅行计划,前往成都了。其中就有SophiaLee,她说:“我打算来一次成都之旅,将这些意犹未尽的美食美景统统吃个够玩个够。”
观众们流连忘返,赞叹于成都非遗技艺。这正是成都的吸引力,国新办对外推广局局长张雁彬说:“通过成都的行动,看到了一个国际化城市宽阔的眼界,成功地吸引了世界的眼光。
世界非遗之都
成都的非遗走向世界,世界的非遗也在走向成都。
草青叶绿、繁花如锦之时,来自世界各国的非遗项目汇集成都,这就是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以下简称非遗节)。迄今为止已经举办了四届。“成都人的非遗观念,我觉得是非常超前的。比如说非遗节,可以把全世界好的保护非遗观念、非遗项目、生产企业,世界其他国家的多元文化带到成都。多元化的文化交融,正是非遗节落户成都的原因之一”,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办公室主任刘洪说。在文殊坊,非遗爱好者刘鹏举向我回忆起非遗节的盛况,成都市的大街小巷,随时随地都能听到对非遗节的热烈议论,许多社区自发组织居民前去参观非遗节博览会。他说:“非遗节使成都像过年,每天有戏看,到处有热闹。你会真正感受到无论是国内国外,每个人都是非遗文化的传承者,你所看到的非遗,并不是博物馆里的非遗,是活着的非遗。”
确实如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的根本区别,在于其存在形态的不同,活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基本的形态,是其魅力之源。成都非遗节,则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形态为个体,突出原生态和活态特点,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得到了生动呈现。刘洪介绍,除了剧场演出的戏剧、曲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专业演员演出外,其他表演队伍基本上都是天然去雕饰的原生态,90%的表演人员是农民。
活态非遗,吸引着世界的目光,并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助理总干事李薇丽的赞赏,她和13名工作人员在签名簿上留下了“我们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名义一一成都,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都”的赞语。
参加“非遗节”的各国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使和教科文组织代表一致认为,“非遗节”已成为展示世界文化多样性,增进各国各民族文化相互了解与沟通,促进国际间文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举办“非遗节”,不但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多姿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向国际社会表明了中国政府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积极参与和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贯立场,中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如果你漫步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林木苍翠间,会看到园区内的一块块石碑上,刻着《成都宣言》、《成都共识》、《成都倡议》、《成都展望》。仔细诵读其中文字,就能感受到非遗传承与保护的真义。这是在每一届非遗节,各国驻华使节和专家学者各抒己见、广泛交流并形成和发表的,聚集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得到了国际社会积极广泛认同,标志着世界各国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达成共识。
这正是非遗节产生的巨大影响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处和《公约》秘书处负责人塞西尔•杜维勒指出:“成都国际非遗大会是各缔约国100多场《公约》纪念活动中唯一覆盖全球,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办,出席专家最权威、参与国家最广泛、会议成果最重要,其他活动均无可比拟。”
2015年9月11日,第五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将在成都举行,主题为“传承文脉,创造未来”。最近,刘鹏举准备报名参加非遗节志愿者选拔,他也向我发出邀请:“作为一个老成都人,我希望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做一点事。在9月金秋,欢迎你,以及更多的朋友们,再来成都做客。那时,成都将会为你呈现一个非遗的世界。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