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不能成为儿童权利的“施害者”
2023/12/05 | 作者 周兼明
下课铃响了,本该热闹的校园却静悄悄。课间十分钟不允许孩子到户外活动,除了去卫生间不能出教室,只有在固定的课间时段才能去打水,甚至,在教室不许大声说话。近日,媒体对“中小学校课间圈养”的调查报道,登上热搜,引发热议。
“做完课前准备后,老师只允许喝水、上厕所,不能随意下楼,不能交头接耳。实在无聊时,我要么发呆,要么在脑海里想象有两个小人在大战。”北京某小学一名三年级学生说。“‘入班即静、入座即学’,每个孩子都会背诵这句话。哪怕是课间上厕所时跟别班同学说话,被发现了也会扣分。”北京一小学生家长告诉记者,如此严苛的规定对于她8岁的儿子来说,“简直是一种折磨”。有些学校详细规定课间十分钟的活动范围、种类、声音大小,同时规定班主任的监督职责并与班分扣罚挂钩……
国家一直在强调教育“双减”,没想到,一些学校竟然把孩子的课间十分钟首先“减”掉了。课间十分钟,是每个人童年的美好回忆,或在有阳光的操场上戏耍,或与同学谈天说地,很多儿时的好友,都是在一个个的课间十分钟培育了友谊。戏耍玩闹不仅是孩子的天性,也是他们了解与探索世界的方式。无论是与同学的游戏,还是聊天说笑,都是孩子认知世界、社会和他人的重要途径。或帮助孩子建立对社会的基本意识,或体会与他人的交往及各种情感,这种与同学自由而随意的互动,所带来的分享、协商意识及社交能力,是课堂知识完全无法取代的。除了以上益处,早有研究表明,课间的玩闹,有助于孩子的肌肉与骨骼成长,能改善孩子的注意力与记忆力,让孩子身心获得放松,也能减少孩子的焦虑或抑郁情绪。
从报道可看出,学校对“课间圈养”给出的理由是,课间在室外玩闹可能会出安全事故,有序的课间更显校园文明等。总之,老师和学校怕孩子在学校出事,于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把孩子“关”在教室和座位上最安全。事是省了,却没考虑给孩子心理和身体带来的伤害,而且是给所有孩子带来伤害。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布的报告显示,2020年中国青少年罹患抑郁症的概率达24.6%,重度抑郁症的青少年比率高达7.4%。如此高的抑郁症比例,与学校此类“圈养”不无关联。
教育部2021年9月施行的《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第八条明确规定,学校不得设置侵犯学生人身自由的管理措施,不得对学生在课间及其他非教学时间的正当交流、游戏、出教室活动等言行自由设置不必要的约束。然而,国家虽有规定,但一些学校并不按要求执行,教育部似乎也无计可施。这种因噎废食的粗暴做法,如今在学校却大行其道,不仅剥夺了孩子在学校的快乐,也明显有违教育本质。老师们竟然能容忍这种不近人情的做法,确实令人不可思议。
这种做法会约束与控制孩子的个性发展,可能让孩子焦虑抑郁,慢慢退化为一个只会服从的人。早有学者研究过这种控制术,它会首先从控制人的身体开始,如同监狱的管制措施,在一个封闭空间中,通过统一行动、严格的时间表或对身体姿态的规定,来实现对人的控制。我们从监狱的情状,就能看得更清楚,它会不断地通过踢正步、排队、训练、报告等,来训练身体与行为的统一,进而达到约束与控制的目的。孩子面临这种管制,会对自己的心理与个性造成极大伤害,极可能变得谨小慎微、自卑胆怯,难有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可言。
学校和老师应认识到,这种“课间圈养”行为,是对国家《未成年人学校保护规定》的公然违背,是对“学生人身自由”的侵犯。学校和老师不能因孩子不会表达需求,无法申诉与保护自己的权利,就任意侵害他们的权利。《未成年人保护法》早有规定:“国家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但在现实中,我们却常常看到孩子的权利往往被“优先侵犯”,只因他们弱小,无法为自己伸张权利。在现代国家,保护儿童不仅是家长的责任,同时也是国家的责任和义务,是每个成人的责任。因为孩子的命运,代表了一个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命运,学校和老师尤其不应当成为侵犯未成年人权利的“施害者”。
“课间圈养”显然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每个个体的自主能力和独立人格意识。而这种课间服从训练,看重的只是人和知识的工具价值,它把孩子视作可随意管制的工具,而不是独立的人。未成年人处于自我意识快速成长的阶段,他们必须学会自主管理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身体,这种学习必须在信任和尊重的环境中完成,强制服从会适得其反。过度的控制与约束,只会让孩子的人格异化。
学生的安全,也绝不应当通过被限制自由来实现。走在路上会发生交通事故,在泳池游泳可能淹死,总不能为了避免事故,大家就不再走路和游泳了吧?只要学校和老师多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对相关易出危险的区域增加防护和提醒标识,课间有安全老师负责巡查,建立学生在校意外伤害的风控机制,就完全能减少或杜绝大的安全事故。当然,家长也要理性对待孩子间可能出现的摩擦,让孩子学会自我保护。
现在,“课间圈养”已成众矢之的,很多家长甚至把它视为“教育之殇”,确实到了需要彻底纠正的时候了——把孩子戏耍玩闹的权利还给孩子,他们是人,是我们的未来。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