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地理】问道青城山
2015/07/13 | 作者 撰文/孟繁勇
摘要:从山上取来泉水,冲泡两杯从青城山带来的茶叶,之后汤色清亮,果然与寻常水不同。端起品饮,一股甘甜袭来,不免使人心生欢喜。你安坐在木凳之上,看阳光洒落,院中树影婆娑跳跃,如同仙女舞蹈。闭目宁神,远处不知何处,传来小溪水的声音,伴随着道观中的謦声鸣动,一瞬间,你感觉到此刻,犹如身处人间仙境。
从山上取来泉水,冲泡两杯从青城山带来的茶叶,之后汤色清亮,果然与寻常水不同。端起品饮,一股甘甜袭来,不免使人心生欢喜。你安坐在木凳之上,看阳光洒落,院中树影婆娑跳跃,如同仙女舞蹈。闭目宁神,远处不知何处,传来小溪水的声音,伴随着道观中的謦声鸣动,一瞬间,你感觉到此刻,犹如身处人间仙境。
你不免有些恍然,心头一动,突然问我:“天下之大,为什么偏偏是青城山?有如此景色?”
“道”的智慧
你自然会去寻踪觅迹,问道青城山。不远千里,来到此处,很神奇,山外炎热,踏入青城,暑意顿消。如同身处两个世界,于是你听到鸟声和鸣,感受清风如许,轻触肌肤,犹似锦缎样的滑腻,使得毛孔也舒坦地紧。你会想用一个词语来描述,思一绪二,却遍寻不得。也罢,体味何需言语?只是脚下也似轻快了些,如同驾御着风的马车。
往前不远,就是青城山的山门了,楠木、银杏、柳杉,四季常青。从山门进去不远,你的眼前会出现雨亭,歇歇脚,坐下来,静静地欣赏青城山的景色。
如机缘巧合,你会遇到一个名叫杨柳珍的姑娘。她是青城山青景村人,家中7口,从小接触道家文化。若得她的垂青,那么此行便是有缘了。她很热情,会告诉你许多故事,比如说,青城山何以得名。
《蜀中广记》日:“益州西南青城山,一名青城都。山形似城,其上有崖舍赤壁,张天师所治处。”其立于邛崃山脉南段东支,背靠泯山雪岭,俯临成都平原。本属中亚热带四川盆地温润气候,夏天无酷暑,冬天无严寒,高约数丈的古树,遍布整个山体,岩石上常年湿润,也因此,青城山春夏秋冬都是翠绿的,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在追求质朴、崇尚自然的道家眼中,这样的自然环境,便是洞天福地。因此,这里的道观亭阁,多隐于林木绿荫间,显隐幽深,意境天成。
你是游客,慕名而来,不仅是欣赏风景,你当然会很想知道,为什么这里是道教发源地?这个时候,杨姑娘可能会故意提出这个问题,她会笑面含春,告诉你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东汉顺帝年间(126年),张陵率弟子数人,从龙虎山辗转长安,翻秦岭,经金牛古栈道入蜀,先居于鹤鸣山,造作道书,自称太清玄元,创立“五斗米道”(又称天师道、正一道,下同),为道教“正一派”之源。鹤鸣山与青城山相邻不远,汉安二年(143年)七月一日,张陵登青城山,立二十四治(即教民区),并增置四治,以应二十八宿。自此,张陵久居青城山,传道四方,近之四川,远则甘肃、青海等地,声名日隆。
道家诚目“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你眼前出现的道观亭阁,并不强求中轴对称,所用材料很多取自周边环境,比如说树干当作亭柱,木头来做栏杆。建筑形式,多借用古代南方民族干栏式建筑结构,与山林岩泉融为一体。与道家“见素抱朴”的意境遥相呼应,暗合了道家崇尚自然的理念:“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从哲学的角度探讨“道”,就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基本命题的本体论依据。而你在青城山上所见,无论是亭观林阁,或者是临湖小景,处处与道家思想一脉相承。
有杨柳珍相伴成行,你这一路上是不会寂寞的。
你会来到月城湖,这里有个大秘密,你却不明所以。杨柳珍会告诉你,从空中俯瞰,青城山是圆形,很像是太极阴阳图,依中间的山脉等分为阴阳两个部分。你眼前的月城湖,则是白鱼中的黑点,纯阳当中的至阴之处,代表负阴而抱阳。而当你来到天师洞,便知这里是黑色鱼中的白点,阴极生阳所在。
这便是洞天福地了吧,你自然会感慨,果然是修道者所居之所。经过张陵选择的灵秀之地,体现道意,融自然与人于一体,是沟通天地、仙凡两界的世界,更是道教的人间仙境。
你自然明晓,“道”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以“道”为核心范畴,建立了宇宙论、本体论、认识论、辩证法的形而上学体系,奠定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础。其中最有名的哲学观点,则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使我们看到了道与宇宙万物之间有一条彼此沟通的隐线。
而“道”的作用万物,以自然为贵,顺着万物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本性,而不加任何干扰和限制。尊崇自然,效法自然,循此才可得道。
张陵传道
站在这道教圣地,观赏湖光山色,你急欲想了解的是,为什么张陵会在青城山创立道教,你明白,这绝不是偶然的原因。
张陵首先看中的,则是青城山的祭祀地位。《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统一天下后,将名山大川编排成序,以规定祭祀的级别,而青城山,就是由秦始皇亲自禅封的名山,时名动天下。另外,当时的巴蜀之地,原始巫教、鬼道和仙道盛行,比如有“蜀中八仙”之称的容成公、鬼谷子等人,都曾在青城修行,信众广泛,具有传道的天然基础。
并且,在东汉末年,时局群雄逐鹿,天下动荡,而古蜀之地因地处边远,远避刀兵之祸,百姓生活安宁。
最为关键的,则是此地有传道的物质基础。这又和另一个流传千古的人杰蜀郡守李冰相关。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主持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采中流作堰之法,分岷江水流两支,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分洪减灾,引水灌田,变害为利。因为都江堰的修建,使得秦汉期间四川经济稳定发展,巴蜀之地,此后千余年丰民富族。某种程度上,若无都江堰的修建以利巴蜀民生,拥有丰厚的物质基础,便无张陵传道青城山了。
道教的创立,有一个说法是起源于黄帝,发扬于老子,成教于张陵。张陵之所以被后世尊为成教者,和他开创道教理论做出的贡献密不可分。
张陵来到青城山之后,结庐洞天福地,着手著书立作。心血所著《老子想尔注》、《道书二十四书》、《太平洞极经》等,为创立道教作理论准备。此外,他吸收、改造了蜀人巫教之术及结合原始鬼神崇拜的礼仪,创造出一套宗教仪轨和教规,并定朝礼、制道服、拟法篆,传制度,戒律条。并且,张陵受西汉卜洲三岛启发,构想出道教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这便是如今道教修道之大小名山。至此,产生了最初的道教社团:五斗米道。此时,道家才结束了松散和个体化的状况,在青城山成为一个有系统有组织的宗教。进而,广布善缘,道家思想文化也随着道教的兴盛,传至四方,遍及乡野民间了。
自东汉末年张陵在青城山传正一道,直至明代,明末则进入衰退期,行走民间,多为在家修持的火居道士。清康熙年间,武当山全真龙门派道士陈清觉,由湖北武当山入蜀,来到青城山,修扩宫观,传道乡间。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康熙帝钦敕常道观“丹台碧洞”匾额,尊陈清觉为碧洞真人,这也是青城山龙门支派被称为“全真教龙门派丹台碧洞宗”的由来,至今已历三百余年,其间名道辈出,传道济世。
你沿着山路成行,时不时地自会看到青城山道士显现,着青衣,缓步行,你会觉得有些仙风道骨的意思。其自耕、自作、自养,便为养人、养庙、弘道。你会很好奇道士山中修行,想着向杨柳珍询问。青城山道士清晨4点半起床,那时你还在宾馆熟睡,窗外晨星满天。而道士们则早已起来,或打坐,或练拳。至5点至5点半,诵经《早坛晚课》,约需时许方止。天下友朋,即为道友,你也不会例外。你极想和道士打个招呼,或许,以解心中红尘疑惑。不过,你知道不便去打扰,心念便好。
道士们的生活,或许在你看来,真是世外神仙。可是,他们并未如你所想,仅是打坐参道。此外,弹古琴、写书法、太极古拳、绘画丹青,修身、修行、内炼,每一位皆是化外之人,少有世间红尘之累。
你会感慨何以洒脱如此?便非红尘身影?这又和道教思想“清净无为”相关,在道士们看来,不要用金钱来判断贫与富,而是用修行来衡量。这就是清净无为的含义:清在生智,净在生慧,以准确地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
“无”则在做与不做之间,“为”乃把握尺度方寸。
你自思自付,能做到吗?你有些迷惑。其实,你已经做到了,不过你不自知而已。
道的影响
中国历史,两个文化影响至深,一为儒,一为道。儒显道隐,后者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道教自开创以来,历经千年,国人自觉不自觉实际上都受道教文化影响。比如说,作揖就是道教“抱拳礼”的一种演变。而抱拳礼,就是一个太极图:左手掌在上,右手拳在下,所谓左阳右阴。古代焚香沐浴时,也是道教的上香礼。正月十五,实际是道教的上元节。如此凡例,举不胜举。
你和杨姑娘相识,一路相伴,青城榄胜,成都平原女孩子的性格,你也多少见识几分了。所谓影响所至,临近方深,道家源在青城,自不待言。尤其是成都地区民众,成长于自然之道、熏陶于文化之道,形成独特气质。其独特的舒适、安逸和享受,不争性格养成,与道教文化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道教典籍《太平经》称“三万六千天地间,寿为最善。”寿的获得,在道教看来,则在于身体健康与精神愉悦,在道教思想而言,则是“知足常乐”的准则,故道教倡导“道法自然,清净自心”。
在道教文化影响下的成都人,所谓的悠然,国学大家张昌余曾有论断,认为成都人的悠然是理性的、智慧的,成都人懂得在韬光养晦与有所作为中寻求平衡,懂得在追求方面把握有度。事实上,这就是一种生活态度,在于道而言,则是一种平衡的交融状态,自然洒脱。
成都地理,地性善,养人智。以道的思想理念“清净无为”来生活,用智慧和方法去处事,这就是道的智慧。而道教哲学最核心的概念,乃为“道法自然”(规律和法则),不违背事物规律,顺势而为,清净无为(思想)、慎终如始(过程),终成行世法则。
“道”的理念,和成都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首先在于“道”追求自然的心态。成都人的悠然特性是和道家尊重自然、法乎自然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道家诚言“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家讲柔弱为用,虚无为本。犹如道家之太极,水最柔软,却为驰骋天下之至坚。世人理解寻常可见,最柔软反而是最有力的,柔弱才能生刚强。
而成都人的性格有不争之说。不争,不是懦弱,而是不好勇,不逞强,以和为贵。这种不争的性格,表现在生活方面,就是容易安逸,体现在小富则安,没有那么多的欲望。于是,你可看到在成都街头,有人开豪车奥迪,也有小车奥拓出门,并无不妥。睛朗假日,呼朋唤友,开车前行,或郊外踏青,或茶馆闲叙。在道家而言,就是回归到自然写意的生活中去,放弃对欲望更多的追寻。顺延至随遇而安的心性,回归到“道法自然”。于是,成都人总是乐观地面对挫折,在道的概念里,境遇的选择,不是你来选择,而是你在某个环境里,要随着环境去调整而改变。既然来了,就去接受这个现实,不是回顾过去,不是看未来,而是活在当下,这正是道家重实不重虚、讲究现世报的入世价值观。
如果你喜欢这座城市,准备留下来生活于此,那么,你自然会感受到成都人的包容性格。这种包容性,表现在成都本就是移民城市。在其他城市可能会有被排斥的感受,但在成都,你会有一家人的感受。你并不知道,这种包容性同样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老子谈到“慈”的概念,本身的概念,在道家就是仁爱、和善、包容的意思,现实中的成都人处处可见。
至此,你自然会问我,道是什么?我想,道,从哲学意义上探讨,事实上没有地域、民族甚至国界的区别。作为宗教、文化、哲学的载体,在时间与历史的维度里,给予人类精神支撑。
由此,青城山之道教真谛影响所至,如同我们眼前这千年幻变的壮丽景色,道在这里,我们也在这里。道在别处,我们也在别处。道与我们彼此交融,正谓:宇宙洪荒,道法自然,气象万千,天人一色了。
待你归来,依然是为你准备两杯清茶,回想一下青城山之旅的所见所闻,你是否会领悟“道法自然”的真谛?
(感谢成都市道教协会会长、青城山道教协会会长张明心道长、都江堰市宣传部新闻办副主任刘洪、都江堰道文化产业研究院常务副理事长赵文桥提供采访支持。参考书目:《青城山道教志》、《中国道教文化探源》、《中国道教史》等)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