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冲突的另一面:一场全方位的舆论战(总第823期·封面故事)
2023/11/14 | 特约撰稿 齐然 | 编辑 漆菲
“这场战争会是人类第一场TikTok战争吗?”2022年3月,俄乌战事爆发后不久,美国《纽约客》杂志专栏作家凯尔·夏卡(Kyle Chayka)提出这个吸引眼球的问题。据他观察,战争初期,越来越多普通人在TikTok和Instagram之类的社交平台上发布随手拍摄的短视频——爆炸的军车、战死的士兵、被毁的建筑、掠过的军机……
二战结束以来,战争中大众媒体的作用日渐凸显,抢夺媒体平台和话语权变得和战场上的表现同样重要。从叙利亚战争到亚美尼亚与阿塞拜疆之间的纳卡战争,战事参与者已经大规模使用推特、TikTok等社交平台发布信息、宣传战事,但没有一场战事能像这一次,让全世界的媒介成为战争的延伸。
与此同时,假新闻和伪视频层出不穷。监测在线误导性消息的网站Newsguard做的一个调查显示,新用户在TikTok注册后的四十分钟之内,就可能被推荐一些关于俄乌战争的假消息。如何检测并删除有害的不实信息,成为社交平台的挑战。
回看过去一年,这场舆论战是如何铺开,俄乌双方又是如何进行战争动员的?
2022年3月7日,俄罗斯圣彼得堡,行人在一块广告牌前穿过街道。广告牌上是圣乔治丝带的符号“Z”,标语上写着“我们不会放弃我们的人民”。
俄乌的对外宣传侧重点不同
随着战事的推进,能被外界接收的战争画面不再仅限于短视频。YouTube上,俄乌两军的官方账号发布着巴赫姆特前线无人机航拍的高清画面:战壕里的士兵被空投的炸弹击中、远程炮火让一整个战术小队灰飞烟灭、装甲车冒着危险冲进炸成废墟的城市抢救伤员;而在推特等平台上,乌克兰和俄罗斯的官方账号下,网民吵成一团。
乌方在媒体上努力向世界展示自己是在抵抗一场不义的军事进犯,并试图以道德号召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和援助。面对俄军压境,乌克兰的官方宣传日渐强调对手的不正义性。
除了借用英国作家托尔金在《魔戒》中创造的“兽人”概念来形容俄军,他们还发明了“俄西斯”(Rashist)这个词汇,把“俄罗斯”和“法西斯”放在一起,将对手指责为扩张主义和帝国主义分子。尤当基辅附近的布查(Bucha)事件发生后,乌方更是在宣传中指责俄军屠杀平民、带来人道主义灾难。
另一边,俄方则试图通过宣传,证明挥军进攻一个主权国家是出于地缘政治的“不得已而为之”。俄外交部的声明不断强调,是乌方的“纳粹政权”在顿巴斯地区实行“种族清洗”,使得军事行动迫在眉睫。
与以往诸多战争不同的是,俄乌双方的语言多少是互通的,战争之前双方的文化交流也颇为频繁,这使得后续宣传战的烈度更强。
俄方宣传试图从历史和文化维度上对乌克兰人劝降,呼吁他们推翻基辅政府。乌克兰人则呼吁俄罗斯人站出来反对战争。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几乎所有演说都使用了乌克兰语,但偶尔也会转换成俄语向俄罗斯人喊话,指责他们纵容普京开战。
但是,双方通过宣传所争夺的对象以及想达到的效果截然不同。
乌克兰方面的宣传重点,是争取欧美人民的支持。柏林自由大学的乌克兰学者伊先科(Volodymyr Ishchenko)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乌克兰的一大劣势是在苏联解体后丧失了大量工业生产力,导致在消耗巨大的战争中只能依靠欧美的军事和经济援助。这意味着,一旦欧美公众丧失了对乌克兰的同情,战局就可能难以为继。
在此背景下,乌克兰方面一直思考的问题是:如何让西方公众保持关注而不至于“转移注意力”?泽连斯基的高级军事顾问阿列斯托维奇(Oleksiy Arestovych)去年年中接受英国《卫报》采访时,表示了些许担忧:“不可避免的是,约翰尼·德普和艾梅柏·希尔德的离婚官司会比战争更能吸引关注和点赞。”
不过现实来看,欧洲民众对战争的关注尚未退场,对乌克兰的支持也没有见到明显的衰退。欧盟委员会今年1月发布的“欧洲晴雨表”(Eurobarometer)民调显示,超过70%的受访民众认同欧盟对乌克兰提供支持。这可谓乌克兰宣传工作成功的一大体现。
相比来说,俄罗斯的对外宣传更加注重意识形态动员,尤其希望得到非西方国家的支持。对外宣传上,俄罗斯淡化了将乌克兰和俄罗斯合并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更多提及北约和西方对俄罗斯的敌意,将战争描述为一场同西方的全面竞争。
这一策略颇为有效。根据英国数据公司YouGov的调查,截至2022年年中,印度、南非、巴西、印尼和土耳其的受访对象中,多数人表示是西方刺激了俄罗斯,从而导致了战争。尽管南非和巴西的多数受访对象表示,应责怪俄罗斯发动战争,而印度和印尼的多数受访者还是认为,应当更多指责西方国家。
由于担忧亚非国家倒向俄罗斯,泽连斯基政府于2022年年底启动“来自乌克兰的谷物”计划,通过向苏丹、索马里和也门等遭遇粮食危机的非洲国家提供粮食援助,树立乌克兰负责任的国际形象。
俄罗斯的宣传也影响到很多海外人士,尤其是侨民。例如,历史上移入俄罗斯境内的伏尔加德意志人,他们在苏联解体后从哈萨克斯坦等地迁回德国。路透社的报道指出,受到俄罗斯的宣传影响,一部分侨民和德国某些地方政党一起,游说德国政府减少对乌克兰的支持。
随着战争的推进,俄罗斯和西方社会也采取了针对对方宣传的反制措施。战争之初,欧洲多国尤其波罗的海国家,迅速撤销了俄罗斯电视台的落地播放许可,以减少俄罗斯宣传对当地俄语人口的影响。德国、法国等国也陆续封锁或在经济上制裁包括“今日俄罗斯”和俄罗斯卫星通讯社在内的俄罗斯官媒。
另一边,早在2022年3月初,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与战争相关的“假新闻”立法,规定凡以不合适方式讨论“特别军事行动”——比如将之称为“战争”或“入侵”,都要遭到处罚。对故意散布有关军方“假新闻”的人,可判处最高15年监禁。
2022年3月9日,战争爆发后,乌克兰人Iryna和家人逃到位于波兰米迪卡的一处难民营。她用手机播放的一段视频显示,一个朋友的公寓楼着火了。
社交媒体时代的战争动员
越南战争被外界称为“第一次电视战争”,在它发生的20世纪60年代,电视机进入大多数美国家庭的客厅。时任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常会打电话给广播公司表达对战争报道的意见,督促媒体进行更积极的宣传。
而今,战争直播早已从机构媒体转移到每个个体。当个人可以直接发布录像和视频,互联网平台成为观看战争的新方式,但同时,这也让残酷且无情的战地画面更多呈现在普通人面前。在2月20日至28日的8天里,TikTok上带有#ukraine标签的视频浏览量从64亿跃升至171亿,平均每天有13亿浏览量,即每分钟928000浏览量。
皇家联合军种研究所 (RUSI) 欧洲安全研究员埃德·阿诺德表示,“作为乌克兰目前正在发生的事情的分析师,我从推特上获得了95%的信息。在此之前,你获得的90%的信息来自官方,比如情报来源。”
即便如此,要将俄乌战事称为一场“TikTok战争”,恐怕还是略为夸张。尽管TikTok宣布在全球有十亿用户,但传统的电视和其他互联网平台仍是大多数民众的主要新闻来源。这也是为何各国尤其关注“敌国”电视台对民众的影响。
值得关注的还有,各类短视频平台上层出不穷的假新闻。战争头几个星期便有各种游戏画面合成的战争场面、伪造的“基辅幽灵”,乃至各类用旧新闻、演习视频剪辑成的“伪战地画面”,其中许多视频吸引来上百万流量。
要减轻这类假新闻的危害,不光是平台通过甄别、管理就能做到的。“在让社交平台更安全的道路上,还有许多事情可以做。”长年关注假新闻问题的社会活动家理查兹(Abbie Rochards)在一篇访谈中这样表示。她认为,平台应该在算法上增加透明度,并允许用户在内容筛选上有更多在线社区化的参与。
相较于俄罗斯,乌克兰的舆论战可以说动员到了各级民众。全国上下一条心,为乌克兰的战事募集资金、进行游说。
乌克兰民间还大量使用动物表情作为爱国抵抗宣传。在哈尔科夫和其他城市街头,到处贴有乌军打扮的猫咪海报,或是抱着猫咪或小狗的士兵图片。乌克兰人还组建了一个名为“NAFO”的网军团体,他们换上小狗头像,在推特上对俄罗斯官方账号进行围追堵截。
以乌克兰网红猫咪斯捷潘(Stepan)为例,这只原先生活在哈尔科夫、爱在红酒杯前摆出一副陶醉表情的猫咪,在Instagram上有超过100万粉丝。战争开始之初,斯捷潘被主人带到西部城市利沃夫。随后,它的页面上时而有和国旗合影的照片,偶尔也会体现被轰炸的哈尔科夫城区,配有“俄罗斯-恐怖主义国家”的说明。去年12月,斯捷潘在战争后第一次回到哈尔科夫,随即被主人带去和城中的消防员、废墟建筑合影,描绘家乡的损毁情况。
相比之下,俄罗斯民间对战事的宣传和参与度要少得多。尤其在有假新闻法律的情况下,许多俄罗斯人无论立场,都选择避谈战争,就当不存在这件事情。
不过,乌克兰的反俄宣传也引发网上“猎巫”和审查“亲俄言论”等行为。战事刚爆发时,俄罗斯一些在野政治家和反对派媒体流亡欧洲。然而,这些反对战争,支持乌克兰抵抗的人,却遭到部分乌克兰网民的网暴。去年12月,流亡拉脱维亚的俄罗斯独立电视台Dozhd被当地政府吊销执照后,一些乌克兰网民跟着叫好。他们希望欧洲拒绝任何俄罗斯人入境——哪怕是反战的俄罗斯人。
同样的情绪在乌克兰外交圈也有部分体现。前乌克兰驻德国大使梅尔尼克(Andriy Melnyk)因多次嘲讽“德国政府对俄软弱”引起争议。前乌克兰驻哈萨克斯坦大使弗鲁布列夫斯基(Petro Vrublevsky)也在接受采访时失言说,“我们杀越多俄罗斯人,我们的孩子就越少被杀”。上述两名大使随后被召回。不过,梅尔尼克得到拔擢,如今是乌克兰外交部副部长。
官宣的需要,使得机构媒体报道战争的难度日益提升。俄方的严格管控自然使得媒体报道变得困难。乌克兰对战争信息的审查,也使得机构媒体的报道有所受限。
比如,战争爆发后,乌方要求媒体拍摄受袭的城市街区时不能直接描述地点,以免为俄军提供坐标和弹道校正信息。在前线采访时,也需要经过审批。去年11月乌军收复赫尔松时,没等到审批就跟随军队进入现场并做出报道的数名外媒记者——包括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内——一度被吊销了采访执照。
俄乌之间的这场战事,从开始时号称的“闪电战”,到之后的“大反攻”,如今进入拉锯阶段。与残酷的前线战斗相对应的是,所有人或多或少都被卷入到这场激烈的舆论战中。无论这是不是第一场“TikTok战争”,人们接收战争信息的方式,已经在一场巨大的变化之中了。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