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猝死套餐”:是谁的蛋糕
2023/10/25 | 作者 罗雪妍 | 编辑 孙杨
“生活不易,全靠补剂。”辅酶Q10、鱼油、叶黄素、维生素D3……近日,一份网上流传的“防猝死套餐”引发热议,这个套餐来自网友总结,由各式各样的保健品组成。
众所周知,世界公认的长寿生活方式是:健康且规律的饮食,戒烟戒酒,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适当运动,控制体重,保持愉悦的心情,以及不要过于劳累。
虽然“防猝死套餐”冲上热搜之后,旋即被众多营养学、医学专家驳斥和辟谣,但不少自称“当代打工人”的网友依然以此自嘲“一边熬夜,一边养生;一边作死,一边自救”,为什么如今的年轻人,变得这么矛盾?在大家热衷服用保健品背后,又有多少营销套路、健康误区?
“工位没几瓶补剂,怎么算工作努力”
众所周知,年轻人猝死与不良的生活方式有关。“云南23岁男生长期加班熬夜猝死”“190天连续上班,48岁保安猝死宿舍”……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猝死的新闻见诸报端,引起人们的关注。
但是对于很多“打工人”来说,身体虽重要,但班却不能不加,于是互联网上有人总结了月入过万的打工人,工位有什么共同点?那就是至少放着一种营养补剂,而且一般越是废寝忘食的员工,补充剂的种类越丰富。“自费买鞭子抽自己”“只要每天吞够一把药丸,就感觉自己还能再熬一个996”是他们对自己的调侃。
虽然看上去他们在拿命换钱,但一提到营养补充剂,人均化身保健大师,养生“知识”讲得头头是道:“天天靠外卖过活,没机会摄入蔬菜水果,得备上复合维生素”“熬夜加班,脸色枯黄,来几颗护肝片就还能再肝一肝”“益生菌是打工人最好的便秘伴侣,让带薪拉屎的时间再压缩一点”“被老板骂,心情烦躁,无所谓,打工人的稳定情绪都可以靠补剂维系”。
一些人对补剂的研究也越来越出神入化。告别化学课堂多年,在买补剂做功课之前,可能残留的知识水平只够背元素周期表。可一旦开始研究,Omega-3、辅酶Q10、硫辛酸、磷脂酰丝氨酸之类的专业词汇张嘴就来,还得活学活用打工人熟悉的“excel大法”,做起成分对比。有人自嘲,化学老师得知后都得感叹:这孩子当年化学方程式从来背不会,回头看竟是沧海遗珠。
据说,上一拨靠吃补剂防猝死的还是韩国年轻人。互联网上一直流传着大量韩国人睡眠时间极短的帖子,在年轻人的眼里,韩国人的生命系统,一直是人类进化史上的一个医学奇迹。
“大概是掌握了‘烧酒配红参’的养生秘诀,他们可以凌晨两点在酒吧,三点在唱歌,四点在健身房,五点回家睡一觉,八点还能端着一杯冰美式,油光满面地出现在公司。”一些曾经在韩国生活过的网友总结,并且表示:一开始质疑韩国人吃这么多保健品不如多睡俩小时、少吃两根泡菜——上班之后才明白,有时候,你不得不进化成韩国人。于是逐渐理解韩国人,成为韩国人,超越韩国人。
营养补剂的“智商税”争议
虽说正规出厂的营养补剂质量问题不大,但对于普通人是否有服用补剂的需要,补剂到底有没有作用,甚至是否有副作用的争议,一直不少。
营养补剂俗称“保健品”,在一些人眼里,这三个字的另一种读音叫“智商税”,市场上的保健品质量,也参差不齐,价格差距极大。在社交平台上搜索关键词,十有八篇是广告,一不小心就上当受骗,难免给人留下伪科学的印象。而且一听说用胶囊闪充营养素,一定会有人反驳:“什么都不如食补”、“是药三分毒”等等。
2019年,主持人吴昕在一档节目里展示了她凌晨一点,一边熬夜一边吃三种补剂的画面,震惊全国观众,不少网友纷纷嘲讽她陷入“骗局”,直到现在搜索吴昕还自动关联“保健品”关键词。但在2023年,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超越吴昕
其实,营养素本身并不是智商税,就拿我们最熟悉的维生素C来说,人每天需要至少100mg,每100g小青菜里一般有50mg的维生素C,经过切和炒的加工,可能已经损耗差不多80%。
也就是说,要确保你摄入的维生素C够量,靠饭桌上的炒青菜,你得吃个两斤才够用——但你点的外卖里,通常就两根小油菜。
改变不了环境,靠自己身体的底子又扛不住,这时,用点补剂不丢人。
不过,药店里2块钱一瓶的维生素C就够用,要说智商税,听了店员推销,买两百一瓶的溢价产品,才算交税。
刚接触营养补剂的时候,很多人可能觉得贵的就是好的。但是有经验的过来人会告诉你:低价优先,不选杂牌就行,成分都大差不差。
服用营养补剂在全世界都很流行。中国内地营养补剂行业的发展,比很多发达国家要晚半个多世纪。
很多中国人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是在世纪之交,安利纽崔莱等海外品牌进入中国。但当时相信“万物皆可食补”的国人并不买账,而且当年一瓶维生素C卖三百多元的价格,也够一家普通人囤一年的大白菜。
这些年,从健身热潮出现开始,营养补剂逐渐风靡职场,已经慢慢形成了千亿市场,其中,80后90后是消费主力。
行业还没进入稳定期,但一大拨焦虑的年轻人蜂拥而至,结果是:大多数人的补剂药方,全靠网友和同事口耳相传。要么看着网上的“种草”帖子疯狂心动,再对号入座,自我诊断,立刻下单给自己精准靶向治疗。要么在同事之间“病毒式”传播:都拿命换钱,拿钱续命,打工人不骗打工人。
如果有人担心吃多了会加重肝负担,马上又会有商家告诉你,没关系,再来点补肝片,伤身和补体同时进行,主打一个“万物归零”。效果需要时间验证,但当下吞掉这么一大把,胃口小的人估计能顶个半饱。
网友在微博上晒出自己的“防猝死套餐”。
瓶瓶罐罐,都是生活的安全感
年轻人热衷服用营养补剂的背后,越来越多的商家看到了商机。
有人开玩笑称,自己每次一在介绍补剂的帖子下评论:“真的有效果吗?蹲一个反馈。”总感觉看到爹妈站在药店,被店员推销刚补货的“畅销保健品”。不同之处可能只在于,年轻人在5G冲浪时,有更多“网络推销员”提供更加复杂的信息。
“早年间看我妈囤鱼油我嗤之以鼻,多年后我带着网友传授的知识学成归来,跟她讲解如何看DHA含量、EPA含量、Omega-3纯度、结构、鱼源地选鱼油。”一位网友说,自己正在变成当年的父母,原来热衷营养品也是可以实现“代际传承”的。
确实,在这个鱼龙混杂的领域,绝大多数消费者都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去做真正的科学求证,所以被忽悠,也是在所难免。
“都知道吃保健品是摸着石头过河,但买保健品只有0次和无数次。”商家们早已发现,这些补品补剂,不论对健康有没有帮助,但是都有另一个证据确凿的功能——防焦虑。
“爹妈是器官老化怕扛不住,我们是对自己的生活习惯心虚,都是没安全感的成年人,谁也别嘲讽谁。”说出了年轻人的焦虑心声。
近日,网上热传一位热衷养生的外国富豪,通过跟儿子换血维持健康身体,并且据说他已经极端自律到每天5点起床,上午11点后不进食,精准摄入2250大卡,晚上8点30分准时睡觉,同时,每天要服用多达111粒补剂。
由此可见,能给健康加分的诱惑,谁都抵挡不了。虽然互联网上大部分都是普通人,但也会想着,万一症状真对上了,能让人补补脑提提神,也能有精力多赚几年钱。
但不论商家如何宣传功效,消费者如何焦虑,正确的医学常识还是应该有的。目前,多家主流媒体已经纷纷针对“防猝死套餐”辟谣,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注册营养师顾中一在微博上表示,这个配方“铁定没有真的防猝死的作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吴松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把这几样凑在一起命名为“防猝死套餐”,这种说法本身就不正确。因为猝死是疾病的一种,而保健食品本身不具有治疗或预防的临床作用,可以食用但只能作为保健辅助。
除了不良生活方式,焦虑情绪,也是健康的大敌,2023年8月,来自北京安贞医院的宋现涛、邢浩然等发表在中国循环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青年人群猝死主要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其中,长期慢性疲劳以及精神紧张处于应激状态,是无明确既往病史青年人猝死的重要诱因。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