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听则明】“中国大学生创业少”其实是必然
2015/06/26 | 作者 文/魏恭
摘要:很多人难以看到,“中国大学生创业比发达国家少”其实很正常,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现象。不如此,反倒令人奇怪——若不然,为什么人家叫做“发达国家”,而中国只是“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发展国家”呢?
有资料显示,比之美欧发达国家,中国大学生创业的比例相差甚远。虽然缺乏权威的统计,但一般认为,中国大学毕业生创业的比例为1%到2%,而发达国家可达到20%至30%。
这种中外悬殊,显然为舆论界和学术界那一帮一直在想方设法论证“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人,提供了新的素材。于是,这些人将他们在每一个石头缝里都能发现的结论,同样倾注在大学生创业的议题上:中国的制度有问题,文化有问题,中国人有问题,劣根性,等等。
在这种舆论的熏染下,很多人难以看到,“中国大学生创业比发达国家少”其实很正常,甚至可以说是必然现象。不如此,反倒令人奇怪——若不然,为什么人家叫做“发达国家”,而中国只是“发展中国家”或“新兴发展国家”呢?
看一看影响大学生创业的那些因素,就能明白其中原因——市场发育程度、产业结构、创新支持机构、对学生创新的培养、实践机会......等等,这些哪一样中国能比得上西方?西方搞市场经济已经几百年,中国才短短20几年,中国的市场发育程度怎么和人家相比?在西方发达国家中,早已是服务业占大头,而中国还是制造业为主,很显然,服务业对资金、规模要求低,更有利于创业;正因为西方的市场体系比中国先行几百年,现代意义上的金融业也比中国早几百年,所以风险投资等创新支持机构也是先起于西方,中国现在才刚刚起步,当然难以与之比肩;西方发达国家在学校进行创新教育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那时候中国的大学,还在包分配呢,现在开始鼓励创新,当然需要一个培育过程;甚至,就连中国的市场化企业也只有20多年历史,能够辅助大学生创新、为其提供的实践机会自然有限......
由此可见,中国大学生在创新的各个主要方面条件都不如西方发达国家。在这种情况下,除非他们个个都是天纵奇才,否则其参与创新的比例、实际创新的成功率,没有理由不低于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成本原因和资源禀赋因素,后发国家在经济发展速度上有可能赶超先发国家,但其他方面的局限性还是存在的,需要时间来弥补。中国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也有适合于自己双脚的那双靴子——庞大的制造业决定了中国的大学生必然要以就业为主,在一定时期内创业比例将大大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这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客观规律。
承认现实不等于必须无所作为。在多个可以改进的方面,中国都要尽力改进,如改进学校的创业教育、发展创新支持机构。要充分发挥中国的政府主导优势,政府要主动发挥协调各资源要素的作用,尽可能缩短赶超西方的时间。事实上,近几年中国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工作,取得不小进展。大学生从就业到创业的转变,与整个经济发展方式由低成本驱动到科技创新驱动的转变,过程是一致的,可以相互促进。
《凤凰周刊》上期刊登的《中国大学生为何不爱创业?》一文,立场相对公允,没有陷入“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的怪圈。文中提及的在小学、中学、大学教育各环节有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创业能力,开设商业课程,让学生有机会体验做生意等建议,都是切实可行的。但作者有一疏忽,将城镇居民的创业意愿(5%-6%)与大学生的实际创业(1%-2%)相比较,得出“大学生创业的比例低于当地城镇居民”的结论。显然,有意愿创业和实际创业不是一回事。事实上,相关调查表明,中国大学生有意愿创业的比例高达60%,但真正付诸实施的,却只有1%-2%,可见知易行难。
《凤凰周刊》独家发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