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十二生肖: 中国古人与动物相处的历史
2023/08/15 | 作者 王淼 | 编辑 孙杨
十二生肖,既是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又在农耕社会的生产和劳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实用性作用。而十二生肖中所包含的十二种动物,除了龙出自人类的想象与虚构之外,其他十一种均在考古遗址中有所发现,也均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著名考古学家袁靖先生的新著《动物寻古》,即是一部尝试以动物考古学的视角,通过从遗址中发掘出来的动物遗存,结合相关的文献、文物、图像等资料,来探索动物的起源,追溯中国古人与动物相处的历史,阐释与十二生肖相关的民俗文化和生物学知识,进而观察人类生活的有趣侧面。
所谓“动物考古学”,其实就是一门研究古人与动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在传统中国,生肖文化可谓源远流长,据说伏羲和女娲均曾参与过生肖文化的创造。中国传统历法中原有“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之说,以十二种动物跟十二地支相配,每一年对应一种特定的动物,诸如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即是我们所说的“生肖年”。
十二生肖皆为动物,研究十二生肖,自然离不开动物,尽管它们多属于不同的纲和目,但在考古发现和文物、文献等方面,却有着一些共同的文化源流与典故。袁先生即是以动物考古学的视角,重新解读这些文化源流和典故,并以雅俗共赏的方式形诸笔墨,以方便更多的普通读者了解十二生肖,了解中国传统的民俗文化。
对于历史研究,袁先生赞同这样的观点:“历史研究就是讲好故事,并赋予其意义。”他之所以写作《动物寻古》,即是为了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传递出中国民俗文化的内涵和意蕴。
鼠·牛·虎
在十二生肖中,排在首位的是鼠,亦即我们俗称的“耗子”。这似乎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鼠既毫不起眼,而且名声不佳,但鼠类种属众多,繁殖能力强,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环境,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鼠类具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个是门齿发达,没有齿根,而且终其一生都在不停地生长,所以它们需要经常磨牙,啃噬一些较硬的东西,才能阻止门牙过长,我们常常见到老鼠咬坏居家物什,便是它们磨牙的结果;另一个是门齿与臼齿之间无犬齿,出现空缺,导致脸部拉长,却有利于它们进食时保持对敌害的观察。
尽管世人对鼠类没有多少正面评价,但因其强大的生殖能力,它们还是被人们视为子嗣繁荣、人丁兴旺的象征。总之,鼠类的生存谋略无疑是非常成功的,所以,它们最终成为地球上最为古老的居民之一。
牛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二,它们留给人类的总体印象是勤劳能干、默默耕耘,并因此被人类视为无私奉献的象征。家养黄牛是从西亚的原牛驯化而来的,牛耕的使用,乃是古代生产力的一次重大飞跃,而以给牛鼻穿孔的方法驾驭牛耕,则是古代生产力的一场革命。
对于农耕社会而言,牛耕不仅意味着深耕和土壤的改良,比较彻底地消灭了杂草和病虫害,同时也意味着直接减少了用人力踩耒耜翻土的劳动量,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是为粮食丰收的保障。
鉴于牛耕在农业社会的超高地位,在使用机器耕地之前,牛耕始终是中国农业的第一生产力,所以,袁先生说牛“一肩托起了整个华夏文明”,这话并非溢美之词。
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三的,乃是号称“百兽之王”的虎。虎是权势与威严、勇敢与果决的象征,因为它是一种会吃人的猛兽,古人始终对它充满了敬畏之心,他们将制作为虎形的虎符,当作帝王授予臣下兵权和调动军队的信物,一用就是上千年。
而如虎添翼,虎视眈眈,谈虎色变,虎口拔牙,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之类的成语,则把虎放在一个凶猛、威武的位置,属虎之人,也因之平添了一丝威严与勇武的气质。
兔·龙·蛇
嫦娥奔月的故事,无疑是古代中国流传最广的神话传说之一,月宫中的白色玉兔,则以纯洁、善良、聪明、乖巧的象征而著称。兔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四,它是一种外形小巧、相貌可爱的动物,寓意着万事顺遂、吉祥如意,而《战国策》中的“狡兔三窟”一说,则反映了古人认为兔子性情机敏狡黠的特点。
在中国古代,兔子并非稀有动物,古人应该很早就有饲养兔子的尝试,这在一些遗址的发掘中可以得到证实。所以,《诗经》中有古人抓捕和烹饪兔子的描写,《木兰辞》中有对雄兔和雌兔的详细描述。进入当代,中国科学家将探测月球的人造卫星和月球车,分别命名为“嫦娥”和“玉兔”,从而给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涂抹上一层浓浓的传统文化色彩。
在十二生肖之中,有十一种是现实世界中真实存在的动物,唯有龙是一个例外,它是世间不曾存在的动物,是人类想象与虚构的产物。那么,龙究竟是怎样被人类创造出来,进而进入十二生肖之中的呢?
对此,目前学界流行的大抵有三种说法:其一,龙是以蛇为主体想象出来的动物;其二,龙是以鳄鱼为主体想象出来的动物;其三,龙是以蛇与鳄鱼杂糅想象出来的动物。通过对新石器考古遗址的发掘,目前业已证实,龙的原型的确与蛇和鳄鱼有关,而龙的形象的进化,也同样能够在一些出土文物上看出端倪。
事实上,古人从创造龙的形象开始,就赋予其某种神圣的含义,这种做法世代相传,龙成为王权的象征,而在进一步融合、升华与神化之后,龙最终成为民族与国家的象征,中华民族则进而成为“龙的传人”。
龙的原型之一是蛇,所以在十二生肖之中,蛇紧挨着龙,排在第六位,又被称为“小龙”。蛇是一种古老的动物,它是中生代的幸存者之一,也是古人在农耕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一种动物。
上古时期有关蛇的记载,最引人注目的乃是人类始祖与神灵的人首蛇身形象,诸如汉画像石中人首蛇身状的伏羲和女娲。对此,袁先生的解释是,古人的生存环境恶劣,生命常常受到大自然的威胁,所以他们希望自己能够与一些具有超自然力的神灵建立联系,以获得它们的庇佑,蛇就被他们寄寓了这样的想象,用以塑造人首蛇身的始祖形象。出于同样的原因,当龙的概念出现及地位上升时,蛇便慢慢跌下神坛,还原为普通的动物。
马·羊·猴
马为六畜之首,因其体形高大,善于奔跑和负重,一直是人类代步、运输、通信、作战的工具,在古人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马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七,马的进化经历了五个阶段,分别是始马、中马、原马、上新马和真马,由最初矮小的身躯,变成高大、平直的流线型身材。
早在先秦时期,马已具备三大功能:祭祀,畜力和骑乘。胡服骑射,乃是古代军事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直接推动了骑兵的兴起和发展,乃至在其后的战争中,骑兵的数量和质量,成为克敌制胜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样为六畜之一,羊在十二生肖中排名第八,代表着善良、温顺与仁义,这既与羊的性格有关,也与羊为人类提供衣食有关。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说文解字》中说,“羊在六畜,主给膳也”,可见羊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人类提供宴飨和祭祀之肉,这一来是因为羊的性格温顺,容易驯养;二来是因为羊的豢养成本低,食用价值高。
羊既然拥有这么多的优点,自然很容易被人类神化,赋予某种美好期盼,所以,古人将羊视作向祖先和神灵祭祀的最佳供品,并在它们身上寄托了吉祥、美好的文化意蕴。
在所有的灵长目动物中,猴类与人类的基因相似度极高,属于人类的近亲。史上最负盛名的猴类,当数《西游记》中的美猴王。在吴承恩的笔下,孙悟空无疑是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化身,代表着一种桀骜不驯、奋力拼搏的精神。的确,猴类的最大特点,就是聪明伶俐、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模仿能力和学习能力。
当然,其负面形象也所在多有,比如性情浮躁、粗心大意、缺乏耐心等等,但这些似乎并不影响人类对猴子的喜爱,这或许正是猴类虽然对人类的文化影响不大,却能够被列入十二生肖的原因之一。
鸡·狗·猪
提起鸡,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金鸡唱晓、鸡鸣起舞这些与报时相关的成语。鸡有“知时畜”之称,被人们视为一种知晓时辰的动物,古人听鸡鸣而起,随鸡栖而息,成为一种生活常态,而鸡,也就顺理成章地被他们纳入了十二生肖之中。事实上,鸡的作用远远不止于报时,鸡为人类提供了大量的物质食粮,鸡蛋与鸡肉,乃是人类餐桌上必不可少的菜肴;鸡与吉同音,在民俗文化中代表了吉祥与好运。
所以,古人认为鸡有“五德”:“首戴冠者,文也;足搏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告,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可见鸡不仅文武双全,而且讲仁义,守信用,“德禽”之称,可谓名副其实。
与鸡相比,狗之于人类的最大作用无疑是陪伴。狗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也是他们最感亲近的动物之一,在漫长的历史中,即便狗发展出了放牧、狩猎、牵引、陪葬、看门、肉食等各种用途,但对于人类来说,狗的陪伴属性却始终未变,他们既将狗视之为“人类挚友”,自然也有充足的理由将狗列入十二生肖。
正像袁先生所说的那样,狗陪伴中国人走过了上万年的漫长岁月,忠心耿耿,出生入死,正因为有了狗,“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路途中就不再孤单了”。
在十二生肖中,排在最后一位的是猪。与其他家畜相比,猪不仅食性广、易喂养、繁殖能力强,而且方便人类处理自己的食物残余,能够与人们的定居生活相适应,所以对于中国古人而言,以家猪为主的肉食格局从没有发生过太大的变化。
史上最负盛名的猪,无疑是《西游记》中的猪八戒。与聪明勇敢的孙悟空不同,猪八戒贪财好色、好吃懒做,他早年是天界的神灵,贵为“天蓬元帅”,因为调戏嫦娥,被玉帝贬入凡间,是一个比较讨嫌的角色。猪八戒的形象几乎囊括了猪的所有优点和缺点,野猪曾经以自身的力量和野性成为先民们崇拜的对象,家猪却沦为懒惰、肮脏和低下的代表,过着混吃待宰的日子——从天蓬元帅到猪八戒,吴承恩即以小说的形式,形象地展示出猪如何在古人的精神世界中逐渐跌落的历史。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