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适的战场人生:诗人主帅享受好福气
2023/08/15 | 作者 霍安治 | 编辑 陈祥
电影《长安三万里》引起唐诗学习热。主角高适游罢仙宫,选择脚踏实地的奋斗人生,一杆“高家枪”,封侯在万里。他晚年回顾长安旧游,“月落江湖阔,天高节候凉”,只剩一册盛唐诗坛群英淹蹇记愁的《河岳英灵集》去追忆人生知己。“旧游千里外,红叶江枫老”,实为巨作。
然而,电影只是电影。史实中的高适,以写诗闻达于世,以大话猎取功名,对军事一窍不通,也不会舞“高家枪”。
《旧唐书》记载高适:“喜言王霸大略,务功名,尚节义。逢时多难,以安危为己任。”安史之乱,唐玄宗杀妃入蜀,“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人生跌到最低谷。在这断肠天涯时,高适翩然觐见,一席长谈,为明皇巧妙卸去误国误民的历史罪名。太上皇惊为知音,高适从此飞黄腾达,一年之内文至“正部级” ,武加上将衔。
“且凭天子怒,复倚将军雄。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
高适边塞诗名作《塞下曲》,倾诉建功青海的心愿。能写出如此好诗,打仗想必有办法。他运气奇好,一场兵变让他成为吐蕃战场的决胜主帅。“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不再是落魄诗人的大话,而是君臣知遇的美谈。
但高适只会写诗,无力进行皇帝深切期待的战略攻势,指挥部署更是混乱低能。广德元年深冬,吐蕃大军攻入关中,皇帝逃出潼关。原应出兵青海、侧击吐蕃的高适,却被吐蕃偏师击败,全线败退。
原来,边塞诗翁只是大话书生。《旧唐书》记载高适“负气敢言”,却“言过其术,为大臣所轻”。
《长安三万里》剧照,晚年高适,在松潘前线率军打仗,与电影中用兵如神的人物形象相反,他缺乏军事才干,打了很离谱的败仗,导致吐蕃军队兵临成都平原。
哥舒翰的知遇
河池郡(凤县),天宝十五年六月,唐玄宗东望长安,临轩洒泪。半个月前,潼关失守,主帅哥舒翰被俘。安禄山进军长安,唐明皇狼狈出逃,宿卫六军却于马嵬驿变乱,脔割杨国忠,逼死杨贵妃。“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皇帝这才说服宿卫军继续护驾。
“黄埃散漫尘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唐明皇逃入陈仓古道,抵达大巴山入蜀首站河池郡。落魄皇帝以郡衙为行宫,让宿卫军休息一周。登台远望,只见一片乱山,无限怅惘。就在此时,监察御史高适赶到河池觐见,皇帝暗暗叫苦,来了个要骂他的毒舌小臣。
高适只是“正八品上”监察御史,但皇帝记得他。天宝十三年三月,哥舒翰在朝廷上保举“陇右十将”,高适名列第九,却是个不懂军事的诗人。哥舒翰为高适大力美言,“盛称之于上前”。皇帝大笔一点,同意派高适为河西节度使府“掌书记”。
见到高适,唐明皇仿佛见到那带病救国,却被自己亲手推入绝境的哥舒翰。
安史乱初,唯一能与安禄山相敌的大将,便是哥舒翰。天宝时,府兵败坏,边防线上“八都护十节度”自行募兵守边。其中,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以“河陇四十余郡”养兵征讨吐蕃;范阳节度使安禄山,以“河北三十余郡”扩军防御契丹。两大边镇强大得离谱。
《通典》记载:“哥舒翰统西方二师,安禄山统东北三师。”两镇扩充过度,关陇中原随之空虚,“骁将锐士、善马精金,空于京师,萃于二统”。
唐明皇不以为虑,因为安禄山是皇帝与贵妃视如“养儿”的宠将,哥舒翰则是个忠义老实人。唐明皇要杀哥舒翰的老长官王忠嗣,哥舒翰觐见求情,“言词慷慨,声泪俱下”。刚愎皇帝龙颜大怒,摆驾回内宫,哥舒翰边叩头边爬行,紧跟皇帝苦苦哀求,总算为王忠嗣求下性命。哥舒翰对老长官尚且如此忠诚,自然不可能造反。
天宝十四年十一月,安禄山起兵,如入无人之境,只花一个多月就打到东京洛阳。幸而名将高仙芝与封常清固守潼关,保住首都。玄宗却听信谗言,将两帅军前斩首。壮气未衰的皇帝决定御驾亲征,在京师招募11万大军,又下令朔方、河西、陇右各镇主力军在20日内赶到潼关,随天子出关讨逆。杨贵妃却“衔土请命”,一顿哭闹打消皇帝壮志。
潼关总得守,皇帝诏令哥舒翰守潼关。哥舒翰于一年前中风,起床都有困难,却仍挂上“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帅印,带病赶到潼关第一线。此时集结潼关的大军,以哥舒翰的河西陇右旧部为主力,加上朔方援军、青海蕃兵、京师卫戍军“彍骑”与天子羽林军“飞骑”。马步军合计8万,仅为安禄山军的半数,却于潼关前成功挡住叛军,更营造出全国反攻的战略态势。
哥舒翰出镇潼关时,带上了高适。他出任“监察御史”,在潼关紧盯各方军情,亲眼见证哥舒翰摆出的一盘战略好棋。
在北方,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稳住河套,进击云中,与河东节度使李光弼连成一片。两人的大军出井陉,插入安禄山的根据地河北,切断叛军退路。
在南方,哥舒翰旧属鲁炅,死守南阳,封锁汉水。高仙芝旧属来瑱,死守颍川(禹州),屏障淮西。真源(鹿邑)县令张巡,死守雍丘(杞县),激起两淮抗敌志气,使安禄山无法南下富庶江淮。
在东方,颜真卿召集残军反攻冀南,在河北激起波澜浩壮的反抗运动。安禄山四面受敌,坐困洛阳,只能辱骂众将泄愤。
“圣人赫斯怒,诏伐西南戎。肃穆庙堂上,深沉节制雄。遂令感激士,得建非常功。料死不料敌,顾恩宁顾终。”高适的边塞诗总是满满的君臣恩遇,但现实与写诗不一样。
奸相杨国忠无端猜疑哥舒翰,向皇帝谎报安禄山松弛无备,哥舒翰却逗留不进。唐明皇竟相信如此愚蠢的谗言,诏令潼关守军出击。哥舒翰惊骇上奏:“禄山久习用兵,今始为逆,岂肯无备!”安禄山是蓄势数十年才叛变的老军人,怎么可能全无防备!
此时,唐军已经三面夹击安禄山。只要固守潼关,叛军自然内乱。“贼残虐失众,兵势日蹙,将有内变。因而乘之,可不战擒也。”但唐明皇个性刚愎,金口玉言有误,也要贯彻到底。他派出一批又一批的宦官驰赴潼关下令出击,使者“项背相望”。
这些宦官是很可怕的。高仙芝与封常清被宦官边令诚诬告,火爆的唐明皇直接让边令诚带陌刀手赶到潼关,将两位大帅军前斩首。哥舒翰见一拨拨宦官传诏,只能“抚膺恸哭”,率军出潼关。果然全军覆没,潼关失守。
忠义的哥舒元帅,仍不放弃救国责任。他收容残军,试图反攻,弟兄们却不干了。骠骑大将军火拔归仁,把哥舒翰捆在马上,向安禄山投降。
高适是随军文官,不必上战场,侥幸逃出生天。他赶到河池,觐见皇帝,即使不敢开骂,多少也应为哥舒翰一诉冤屈,唐明皇听来肯定不舒服。然而,高适三呼万岁后,开口侃侃而谈,却让皇上喜动颜色。
太上皇的知己
“遥传副丞相,昨日破西蕃。作气羣山动,扬军大旆翻。奇兵邀转战,连弩绝归奔。泉喷诸戎血,风驱死虏魂。”
高适蹭蹬至50岁才“考编”成功,诗名百斗,只换得封丘县尉,大为扫兴。“乍可狂歌草泽中,宁堪作吏风尘下。”他愤然辞去风尘小官,前往凉州(武威)向哥舒翰献诗自效。天宝七年,哥舒翰攻取吐蕃进窥丝路的桥头堡石堡城,切断了吐蕃北侵之路,青海自此八年不波。高适抓紧良机,献上庆功诗。
一般庆功诗只是以腴丽文词歌颂主将英明神武,高适的庆功诗却直入大捷的黑暗面,深深触动了哥舒翰。“威棱慑沙漠,忠义感乾坤。老将黯无色,儒生安敢论。”将军威震沙漠,义感天地,我看将军神色,却是黯淡失意。但我只是个不懂军事的儒生,不敢由技术面深论战争得失。
一首好的边塞诗,不能单写战场风光建功。石堡城地形异常险峻,“三面险绝,惟一径可上”。唐军估计攻城必造成数万伤亡,主帅王忠嗣不愿攻城,差点被唐明皇斩首。哥舒翰以6万大军攻坚,“死者大半”,才拿下名城。
高适献给哥舒翰的《同李员外贺哥舒大夫破九曲之作》,以风光胜利破题,文气却骤然转折。他写出“鬼哭黄埃暮,天愁白日昏”的战场惨景,以及哥舒将军面对将士枯骨时那“老将黯无色”的悲怆,成功触动哥舒翰心弦。
“解围凭庙算,止杀报君恩。唯有关河渺,苍茫空树墩。”高适写道,我虽不懂军事,但我知道这场恶战是皇帝下令进行的,决策责任不在哥舒将军。边廷流血成海水,是为了阻止残暴吐蕃侵略。数万将士枯骨载道,苍茫战场只剩烧残的树根,但哥舒将军是以杀止杀,上报君恩,并没有过错。
一将功成万骨枯。哥舒翰想起石堡城下惨景,泪眼迷蒙,与数万枯骨得到和解。但他心里还有最后一个块垒,再往下读,高适果然提出贴心解方。
“石城与岩险,铁骑皆云屯。”哥舒翰将石堡城改为“神武军”,屯驻重兵。“铁衣远戍辛勤久,玉箸应啼别离后。”将士浴血得胜,却不能还乡抱老婆,哥舒翰深怀愧疚。高适则轻巧解开心结:“长策一言决,高踪百代存。”将军英明的决策,虽不见谅于一时,未来却必是国人代代传诵的传奇。
一首歌颂惨胜的庆功诗,为哥舒翰卸去了数万条人命的沉重包袱,更展现一代名将的仁心与远略。哥舒翰大为激赏,延揽高适入府,出任“左骁卫大将军府兵曹参军事”,带在身边写诗。“将军天上封侯印,御史台上异姓王。”高适为哥舒将军写出《塞下曲》与《九曲词》等传世名篇,自此一帆风顺。
8年后,高适在河池觐见唐明皇,以同样高妙的言论,为皇帝卸下心中包袱。
高适一开口,自然要报告“潼关败亡之势”。只是他口中的潼关之败,巧妙回避唐明皇严诏逼迫哥舒翰出兵的昏庸愚行,将责任推给监军宦官。“监军李大宜与将士约为香火,使倡妇弹箜篌琵琶以相娱乐,樗蒱饮酒,不恤军务。蕃浑及秦陇武士,盛夏五六月于赤日之中,食仓米饭且犹不足,欲其勇战,安可得乎?故有望敌散亡,临阵翻动,万全之地,一朝而失。”
李大宜不理军务,也不顾阶级之别,与弟兄们玩在一起,赌博饮酒,雇歌伎开演唱会,甚至结拜兄弟。来自秦陇、吐蕃与吐鲁浑(青海)的将士,忍受酷暑,伙食只有分量不足的仓库老米饭,自然无法勇敢作战。因此,潼关之败,败在军心涣散,并不怪皇帝。
听清了高适没骂他,唐明皇双眼一亮,高适抓紧良好气氛继续畅谈。他慷慨指出,一个月前,南阳战线反攻于滍水大败,同样是监军的错。“南阳之军,鲁炅、何履光、赵国珍各皆持节,监军等数人更相用事,宁有是,战而能必胜哉?”
这些监军宦官,都是杨国忠派的。打败仗是杨国忠与监军宦官失职,与唐明皇全无关系。高适悲愤指出,自己曾向杨国忠本人激烈抗议,“臣与杨国忠争,终不见纳”。
唐明皇听得神清气爽,但还有最后一个心结。哥舒翰被他的出击诏令气得“抚膺恸哭”,再怎么说,皇帝还是对不起哥舒将军。高适却说,他本人深知哥舒将军对皇帝只有满怀感激,他在战败被俘之前,只恨重病在身,无力报答皇上恩遇。高适描绘了哥舒翰当时的心境:“仆射哥舒翰忠义感激,臣颇知之,然疾病沉顿,智力将竭。”
一席之谈解破了皇帝心中重重块垒,高适更要振臂疾呼,皇帝逃难入蜀,不是皇帝有错,而是臣子无能。是臣子对不起皇上,而不是皇上对不起臣下,皇上千万不要心怀愧憾。“陛下因此履巴山、剑阁之险,西幸蜀中,避其虿毒,未足为耻也。”
唐明皇开心极了,火速降旨把高适连升四级,提升为“从六品下”侍御史。皇帝更亲诏夸奖:“侍御史高适,立节贞峻,植躬高朗,感激怀经济之略,纷纶赡文雅之才。长策远图,可云大体;谠言义色,实谓忠臣。宜回纠逖之任,俾超讽谕之职,可谏议大夫,赐绯鱼袋。”
战争胜败无所谓,将士鲜血不足论,只要善用言语,就能决定黑白。高适的宏论《陈潼关败亡形势疏》被奉为奏议经典,收入《全唐文》,让后代臣子讽诵学习。
“归来长安道,召见甘泉宫。”在皇帝面前讲什么话,是很重要的。打败仗若讲实话,反而沦为罪人。潼关战败后,“马军都将”王思礼、“步军都将”李承光与河西节度使吕崇贲一同脱逃,向正在灵武(吴忠)收容残军的唐肃宗报到。老军人满腔义愤,为哥舒将军喊冤,大概心直口快,不慎谤议了太上皇。肃宗勃然大怒,以“不坚守”为由,将三位大将绑赴刑场。李承光被斩,王思礼与吕崇贲陪斩,吓得两位老粗不敢再言哥舒翰。
哥舒翰在杨国忠的逼迫下,摔军出潼关,渡黄河,去跟叛军决战,结果中埋伏兵败,丢失潼关。如果他能够坚守潼关,安史之乱或许很快结束。
诗人当大帅,好运连连
高适跟着唐明皇到成都,好运接踵而来。天宝十五年十二月,唐明皇第16子永王李璘闹兵变,起兵下扬州。《旧唐书》记载,高适担任侍御史时“负气敢言”,曾批评以诸王出镇各战场的政策。李璘兵变,显得高适颇有远见。
唐肃宗“闻其论谏有素”,将高适召到身边。高适对肃宗详细分析李璘必败理由,肃宗非常赞赏,大方给官。高适一步登天,升任“兼御史大夫”、“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与“淮南节度使”。
御史大夫是“御史台”长官,品秩正三品,地位相当于各部尚书。肃宗加个“兼”字,当成嘉赏将帅大员的虚职,一口气赏出数个“兼御史大夫”。
淮南节度使,同样来得轻松。天宝原本只有“十节度”,中原大乱后,朝廷对各方将领大方授予旌节,“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高适才能顺手取得一镇节度使。
一席之谈,文秩“正部级”,武阶“上将衔”,高适真是鸿运当头。更幸运的是,高节度使的真正新职是扬州大都督府长史,不需冒险打仗。《新唐书》记载,大都督是负责“察刺史以下善恶”的监察官,由亲王遥领,“政以长史主之”。
换言之,高适不是带兵将领,只是战地监察使。他的节度使旌节专用于镇抚败将,进行军法审判。而且,他尚未到前线,永王已经失败。
高适能对皇帝畅谈永王必败,情报可能来自正在李璘手下写诗的李白。永王败得太快,高适的淮南征程无功而返,只留下李白在浔阳(九江)狱中向他求救的歌谀诗。李白隐约嘲笑高适以一席谈笑换来的节度使:“高公镇淮海,谈笑却妖氛。我无燕霜感,玉石俱烧焚。”
升官太快,总要招物议。高适回到彭原(今日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彭原镇)行在,被当权宦官李辅国告了一状,降为“太子府少詹事”(正四品上)。太子詹事府“总东宫内外众务”,必须熟读三礼,娴熟礼仪,而高适并未认真读经,并不合适。而且,此时的太子广平王李俶担任“天下兵马元帅”,不在东宫,詹事府如同闲官。
但好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至德二年正月,蜀郡(成都)发生兵变,惊动太上皇。肃宗大为紧张,急派大员接任成都周围地方官,巩卫太上皇。深受太上皇喜爱的高适顺水推舟,出任警备成都北面的彭州刺史。
州刺史握有兵权,但高适从未学习军事,刚到彭州,就受了场虚惊。至德二年九月,友人邀他畅饮压惊,他赋诗一首,回顾两年间的奇遇:“前年持节将楚兵,去年留司在东京,今年复拜二千石,盛夏五月西南行。彭门剑门蜀山里,昨逢军人劫夺我,到家但见妻与子。赖得饮君春酒数十杯,不然令我愁欲死。”
“武侯腰间印如斗,郎官无事时饮酒。”高适在彭州喝了5年春酒,总算上战场。上元二年四月,梓州(三台)刺史段子璋叛乱,西川节度使崔光远出兵剿灭,高适率领州兵参加讨逆。这是他的第一次作战经验。
战争再次带来好运。崔光远军纪太差,部将“大掠东蜀”,唐肃宗将他免职,就近以年过六旬的高适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与“成都尹”。
“铁骑横行铁岭头,西看逻逤取封侯。青海只今将饮马,黄河不用更防秋。”
剑南西川节度使是抵抗吐蕃的第一线主帅。高适的边塞诗,常以吐蕃战争青海战场为题,写得沸腾激越。他开府西川,却一败涂地。
开府西川却一败涂地
安史之乱,唐玄宗下令,河西陇右兵“留守城堡之外,皆赴行营,令节度使自将之”,限20日内赶到潼关。大军一撤,吐蕃就大举北进,占领青海、河西与陇右,隔着陇山窥探关中。
唐代宗新主继位,吐蕃大举出击,攻陷陇山以西的唐军据点泾州。随后,大军沿泾水闯进关中盆地,攻占首都,建立伪政权,“剽掠府库市里,焚闾舍,长安中萧然一空”,唐代宗狼狈逃出潼关。幸而元帅郭子仪重整败军,勉强收复关中。
此时此刻,高适成为决定吐蕃战争成败的关键主帅。西川节度的防区,包括松潘高原。府兵制时期,唐军于剑南道的松州(松潘)与扶州(九寨沟)成立3个折冲府,年年练出土生土长的高原精兵,形成巩固松潘高原的关键战力。
吐蕃雄主松赞干布四出征伐,误认唐军无法在高原作战,原以四川为第一目标。他发兵20余万进攻松州,试图掠取松潘高原,居高临下攻夺成都平原,“边人大扰”。贞观名帅侯君集率领群将驰赴松潘高原,征发府兵5万迎敌。
左武卫将军牛进达,率领高原战士由松州出击,夜袭松赞干布大营,斩首千余级。松赞干布见唐军竟能在高原上作战,大为惊骇,马上退兵谢罪。此后百余年,吐蕃不敢正视松潘高原。
青海全境沦陷后,在西川练兵的高适,手握唐军最后的高原部队。只要他由松州大胆出击,就能切断湟源与昌都之间的青海东道,一举截断吐蕃的后路。《旧唐书》记载,在吐蕃“渐逼京畿”时,皇帝诏令高适“临吐蕃南境以牵制之”。
“万鼓雷殷地,千旗火生风。日轮驻霜戈,月魄悬雕弓。青海阵云匝,黑山兵气冲。战酣太白高,战罢旄头空。”
这是高适梦寐以求的机会,他却“师出无功”,反而丢了百余年来吐蕃不敢窥伺的松州。吐蕃乘胜突进300里,又攻下松潘高原东缘的保州(理县北)与维州(理县)。保维两州,是俯瞰成都的要害之地,由此顺沱水而下,就是控制成都平原命脉的都江堰。
大唐开国两百余年来,吐蕃上不了松潘高原。高适以吐蕃战争为题,留下许多不朽诗作,却打出两百年未有的败仗。这位伟大诗人丢了大半片“剑南西山诸州”(松潘高原),让吐蕃打到成都大门前。
唐代宗傻了眼,火速换将,以哥舒翰旧部严武出任成都尹与剑南节度使。严武整军半年,奋兵出击,“破吐蕃七万余众”,夺回维州要地当狗城与盐川城,“吐蕃畏之,不敢犯其境”。这证明大唐高原兵战力十足,战败纯为高适指挥无能。
代宗御下宽厚,高适并未受罚,他转任刑部侍郎。他旋改散骑常侍(国策顾问),再加“银青光禄大夫”,配上高官厚禄的“银章青绶”,居家养老。
“倚剑欲谁语,关河空郁纡。”打出吐蕃战争最难堪败仗的高适,好运仍然继续。
广德二年深冬,吐蕃战争出现戏剧性转折。仆固怀恩引入关中的吐蕃兵不战自溃,代宗庆贺胜利,改元永泰,大赦天下。大约在这喜庆之时,年近七旬的高适进封渤海县侯,食邑七百户,旋于永泰元年正月享寿而终。
福禄寿考兼得,高适的福气可谓盛唐诗人之最。“君不能学哥舒,横行青海夜带刀,西屠石堡取紫袍。”边塞诗常以建功封侯自许,高适写了大量慷慨诗句,最终如愿以偿。
但在那封侯的光荣一刻,也许,白发苍苍的高适又想起老友李白。他肯定还想起那“美人弦管争留连,黄金如斗不敢惜”的长安夜宴,河岳英灵们欢聚痛饮,举杯高歌:“达亦不足贵,穷亦不足悲。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志鸣春风。”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