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的王者DC,终于变成了老对手漫威的模样
2023/08/05 | 作者 时间之葬 | 编辑 孙杨
DC漫画公司是美国规模最大和资历最深的漫画出版社之一,其出版物中包括诸多极具文化特色和标志性的英雄人物。
打着“史上最佳超级英雄电影”口号而来的《闪电侠》,依然没能改变DC这十年的尴尬处境。在中国内地,截至6月26日,上映近11天票房只有1.64亿。仅列“端午档”电影票房的第四名。这部电影在美国本土和其他国家的票房也不甚理想,被认为亏本已成定局。
多年来,无论是在业界还是影迷心中,漫画业巨头DC(Detective Comics)的超级英雄电影在艺术水准上,始终都要领先于漫威。但是自从2012年第一部《复仇者联盟》上映,好莱坞的游戏规则就被彻底改变了。“漫威宇宙”在此后的十年时间里彻底统治了全球商业大片的市场,而原本与漫威(Marvel Comics)齐名的DC,这些年间却总是显得犹豫和挣扎。
最典型的一个现象就是,当漫威已经把自己的系列电影拍成了长达数十集、提前规划到下一个十年的“超长连续剧”时,DC却每隔几年就要把自己苦心搭建起来初见雏形的DC宇宙一次又一次地推倒重来,处境越来越尴尬。
昔日的荣光
资深一点的影迷和漫迷都很清楚,在超级英雄漫画这一领域,DC才是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史上第一位漫画超级英雄——超人——正是DC旗下最为著名的角色。早在1938年,杰瑞·西格尔和乔·舒斯特就在《动作漫画》(后改名为《侦探漫画》,即DC的前身)的创刊号上创造出了这个身穿蓝色紧身衣、披着红色斗篷的超级英雄。
第二年,鲍勃·凯恩与比尔·芬格又在《侦探漫画》上创造了第一位没有超能力的超级英雄——蝙蝠侠。如今看来,那是超级英雄的远古时代。但直到今天,从远古时代走来的这两个经典漫画形象,依然是全世界范围内知名度最高的超级英雄。
在将这些漫画形象改编成电影方面,DC同样是领先者。早在上世纪40年代,DC就已经成功把超人拍成了系列电影。1978年至1987年由克里斯托弗·里夫主演的《超人》系列,更是成为那个十年全世界观众对于超级英雄最深刻的银幕记忆。
此后,由蒂姆·波顿执导、迈克尔·基顿主演的《蝙蝠侠》(1989)又把蝙蝠侠成功搬上银幕,票房丰收的同时迎来业界的一致好评。这一系列在拍摄两部之后换成了乔·舒马赫导演和乔治·克鲁尼主演,到最后一部《蝙蝠侠与罗宾》(1997)时,遭遇了票房和口碑的滑铁卢,甚至不足以收回高额的投资,就此戛然而止。
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漫威开始推出《蜘蛛侠》和《钢铁侠》系列,但彼时的超级英雄电影王者,无疑是克里斯托弗·诺兰执导的“《黑暗骑士》三部曲”。这一将上世纪90年代的《蝙蝠侠》推倒重来的系列,也成为DC最引以为傲的作品,2008年上映的《黑暗骑士》不但打破了一系列票房纪录,而且被公认为“史上最好的超级英雄电影”。
不同于过去和之后的任何一部超级英雄电影,诺兰在这个系列,没有把重点放在蝙蝠侠如何利用他那些精良花哨的高级装备惩治坏人上,也无意去着墨渲染超级英雄电影里必不可少的特效与爆炸场面,而是深入蝙蝠侠这个人物的内心,把他当作一个普通人看待,以相对现实主义的方式来处理动作场面,同时把影片的重点聚焦于蝙蝠侠“法外执法人”的特殊身份。作为英雄的蝙蝠侠和作为反派的小丑,看起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同样都得不到大众的认同,但却执着地去做那些自己心中非做不可的事情。
《黑暗骑士》让一部漫画改编而来的超级英雄电影远远超越了人们的预期,显得史无前例的严肃和沉重。《黑暗骑士》系列的后面两部,都在全球收获了超过10亿美元的票房,成为了超级英雄电影的一座丰碑,而导演诺兰也凭借这一大获成功的系列,从过去的独立电影人跻身为顶级大片的操盘手。
《黑暗骑士》之后仅过了一年,DC就以另一部由漫画逐格改编的《守望者》,刷新了一部超级英雄能够达到的思想深度。由阿兰·摩尔创作的《守望者》漫画原著,在漫画领域本身就是一个令人尊敬的神话,是史上第一部荣获雨果奖(被誉为科幻界的诺贝尔奖)的漫画。导演扎克·施耐德用其高度风格化的影像,几乎是原封不动地照着原著漫画的样子完成了每一格分镜,同时也将原著中对于时代氛围的真实还原、对于人类命运的终极思考全都予以忠实的呈现。
《守望者》的悲剧气质和哲学般的思想高度,令它很难再被视为一部通常意义上的超级英雄电影,而更接近于一部气质忧伤的艺术电影。这也使得这部电影虽然收获了影迷和评论界一致的赞美,但最终的票房却仅有不尽如人意的2.16亿美元。
事后来看,《守望者》的确是一个分水岭,它把超级英雄电影的艺术水准拔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漫威随后推出的《雷神》《美国队长》直至《复仇者联盟》,却完全在另一个维度上与其竞争。
“DC宇宙”主导权之争
《复仇者联盟》的登场,意味着酝酿多年的“漫威电影宇宙”终于正式成形。如今已广为人知的“漫威电影宇宙”,其实是一张史无前例的蓝图,在多个系列的十几部电影策划之初,就早早为其锚定了精确的时间与坐标,最后交织成一张彼此关联的大网。在这张大网中,不同系列的主人公会在其他影片中穿插登场,彼此呼应。
等积累的英雄角色足够聚起来下一盘大棋时,漫威便会让他们全员出动,集合起来对抗某个强大的邪恶力量。每一部《复仇者联盟》,都是这样的一盘大棋。如果说当初的观众都是被一颗颗魅力非凡的棋子吸引而来,到后来他们着迷的已经是棋盘本身。
而今,发展到第四阶段的“漫威电影宇宙”俨然成一部长达数十集的超长连续剧,而且可以无限接续下去。如果你试图完全理解最新一部漫威电影的人物和剧情线索,那么你必须把此前上映过的每一部漫威电影都看一遍,甚至连相关的衍生剧都不能错过。这样的策略让每一部漫威电影都与一批滚雪球般积攒起来的忠实粉丝深度捆绑,也造就了“漫威电影宇宙”的神话。
眼看着对手后来居上,DC也开始效法漫威,试图把自己旗下的一众超级英雄囊括到同一个“DC电影宇宙”中来。从2013年开始,DC陆续推出了《超人:钢铁之躯》(2013)、《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2016)、《神奇女侠》(2017),直至《正义联盟》(2017),“DC电影宇宙”初现雏形。
但被寄予厚望的《正义联盟》却远远未能达到人们的预期,公映的版本既没有过去DC电影的质感与深度,又不像漫威电影那样时尚和轻松。中规中矩的本片最终只收下了6.58亿美元的全球票房,不但比之前多部成功的DC超级英雄电影更低,而且远低于同年上映的《复仇者联盟3:无限战争》。
《正义联盟》的失利,与导演扎克·施耐德密不可分。本质上,扎克·施耐德是与克里斯托弗·诺兰一样风格鲜明的作者型导演,也是“DC电影宇宙”的实际操盘手。他是《超人:钢铁之躯》《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和《正义联盟》的导演,也是这一时期多部DC影片的制片人。在拍摄《正义联盟》时,扎克·施耐德的个人意志与DC高层的意见出现了严重分歧,最终因为自己的家庭变故而离开了这个项目。
情急之下,DC高层不得不请来《复仇者联盟》前两部的导演乔什·韦登来进行补拍。虽然最终公映时,《正义联盟》的导演署名依然是扎克·施耐德,但很多人认为韦登才是这部电影真正的导演,就连当时扮演蝙蝠侠的本·阿弗莱克也认为那不是一部施耐德作品。后来,施耐德表示自己并没有影片的最终剪辑权,他甚至根本没有看过《正义联盟》,离开时他带走了一堆未经剪辑的素材。
直至2021年,在无数粉丝的强烈请愿下,扎克·施耐德推出了经自己重新剪辑的《扎克·施耐德版正义联盟》,全片4个小时,而当初公映的版本在华纳和DC高层的要求下被压缩到仅有2个小时。这个姗姗来迟的导演剪辑版,让不少观众和粉丝感慨,DC永远失去了打造“DC电影宇宙”的最好契机。
事实上,扎克·施耐德与DC高层的矛盾从《超人:钢铁之躯》时就已初露端倪。当时,以杰夫·琼斯为代表的高层人士希望复刻过去克里斯托弗·里夫那样的经典《超人》电影,但扎克·施耐德却想要在新的“DC电影宇宙”中加入更多《守望者》式的深度挖掘。
两者之间的分歧还体现在《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这个不同寻常的超长片名上。公司的高层希望使用“蝙蝠侠大战超人”这一片名,扎克·施耐德却认为“正义黎明”才是他心中的理想片名。最后,两个片名就只能这么尴尬地拼接在一起正式使用。这些分歧因为《超人:钢铁之躯》和《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黎明》不俗的票房成绩而不了了之,直至《正义联盟》彻底爆发。
如果说扎克·施耐德执导的多部“DC宇宙电影”代表的是导演中心制,那么“漫威电影宇宙”代表的则是制片人中心制,无论导演如何更换,那些漫威电影里首先出现的字幕永远是“凯文·费奇制作”,众所周知,费奇是漫威影业的总裁,是这些电影真正的掌舵人。对于华纳和DC的高层来说,他们也更愿意像漫威那样,由自己来主导这些商业巨制的开发,而不愿信任一位风格突出、才华横溢的导演。
《闪电侠》剧照
今日的彷徨
《正义联盟》的混乱,也为此后多年“DC电影宇宙”的挣扎埋下了伏笔。在《正义联盟》之后,只有一部《海王》(2018)勉强算是成功,其余的一系列影片,无论是重走古典路线的《神奇女侠1984》(2020),还是主打另类小众的《X特遣队:全员集结》(2021),全都折戟沉沙。
过去这十年,DC最成功的电影是《小丑》(2019),但这甚至不是一部“DC电影宇宙”中的超级英雄电影,而更像是诺兰的《黑暗骑士》那样从漫画中衍生出来的现实主义严肃电影。作为一部漫画改编电影,《小丑》史无前例地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提名,主演华金·菲尼克斯无可争议地赢得了奥斯卡影帝,本片的全球票房也突破了10亿美元。
相较于漫威有计划的步步为营,这十年的“DC电影宇宙”显然迷茫和混乱。作为DC旗下的招牌人物,“三巨头”超人、蝙蝠侠和神奇女侠自从《正义联盟》之后就再也没有过交集。联盟中的其他几位超级英雄,海王、闪电侠和钢骨的单人系列电影也显得姗姗来迟。《海王2》的上映日期被一再推迟,钢骨的系列电影至今未有定论。
这种混乱的状况到2022年愈发突出。这一年,DC再度重启了他们人气最高的《蝙蝠侠》系列,颇受好评的本·阿弗莱克不再出演这一角色,改由更年轻的罗伯特·帕丁森饰演,导演也换成了马特·里夫斯。《新蝙蝠侠》系列又一次变换了风格,这一次走的是更加写实的侦探片路线。不断重启的《蝙蝠侠》也让影迷和粉丝戏称,至少DC电影不用让人看20多部连续剧了,从任何一部开始,你都不用担心会看不懂剧情。
2022年11月,DC另一部重磅影片《黑亚当》公映,依然以惨败收场。在《黑亚当》的结尾彩蛋中,超人与黑亚当进行了一次漫威式的互动,但在随后DC公布的未来计划中,已经明确《黑亚当》不会再有相关的续集和衍生剧。同样尴尬的互动还发生在今年3月公映的《雷霆沙赞!众神之怒》中。这部剧情过于低幼的“DC宇宙电影”,就像是整个DC版图中一个尴尬的存在,全片仅有的看点就是神奇女侠以彩蛋的形式在片尾处匆匆露了一面,影片的口碑也在上映后迅速雪崩。
在《黑亚当》公映前一个月,DC已经宣布此前的影业总裁沃尔特·滨田正式卸任,由詹姆斯· 古恩接任总裁,后者最知名的身份,是漫威的《银河护卫队》系列导演,此前已经为DC执导了《X特遣队:全员集结》,并且将编剧并执导对于DC下一阶段而言十分重要的《超人:传承》(预计将于2025年上映)。
与此同时,DC背后的华纳影业也更换了CEO,大卫·扎斯拉夫取代了托比·艾默里奇。几乎是同时上任的艾默里奇和滨田,也同时离开了华纳和DC。这次重大的高层人事变动,也让“DC电影宇宙”的未来显得更加扑朔迷离。
用漫威的魔法抗衡漫威
今年6月于全球公映的《闪电侠》,早在上映前一个多月,就在北美媒体上打出了“史上最好超级英雄电影”的口号,人们已经快要记不清这是DC第几次喊出这一口号了。并不会有太多观众把“史上最好”的口号当真,但这个响亮的口号还是不难看出DC对于这部新作寄予的厚望。
就影片最终的品质来看,很难说《闪电侠》超越了DC过去的《黑暗骑士》和《守望者》的质感与深度。但DC之所以对《闪电侠》如此看重,是因为这部电影算是成功地把过去多年来略显混乱的DC宇宙进行了一次系统的回顾与梳理,最后相当于来了一次软重启。
利用闪电侠能够超越光速奔跑这一特殊的设定,编剧不失机灵地让闪电侠回到了过去,试图拯救自己破碎的家庭,而这一举止必然带来一连串蝴蝶效应,造就另一条时间线上的故事,用当下人们更习惯的说法就是开启了多个平行宇宙。
而平行宇宙正是进入第四阶段的“漫威电影宇宙”最仰仗的一个概念,这一阶段的多部主要作品,都围绕着这一核心概念展开。尤其是《蜘蛛侠》,无论是动画系列还是真人系列,最大的看点就是不同平行宇宙中的多个蜘蛛侠同框。
在《闪电侠》中,DC如法炮制,让本·阿弗莱克、迈克尔·基顿和乔治·克鲁尼饰演的三代蝙蝠侠依次登场,在闪电侠巴里·艾伦看见的无数条时间线里,克里斯托弗·里夫饰演的初代超人也一瞥而过(以CG特效的形式)。
借由平行宇宙的概念,“DC电影宇宙”中一切令人感到混乱和迷惑的事情都在剧情上得到了一个逻辑自洽的解释。与此同时,DC不但成功地兜售了一波情怀,向粉丝们一次性展现了自己过去半个世纪来的IP储备与成果,而且自此以后,也可以顺理成章地与前十年的“DC电影宇宙”做一次舒适的割席。那些不受欢迎的角色无疑将被抹去,商业表现不甚理想的系列(比如《神奇女侠》)也很可能不再拍摄续集,取而代之的,是新任总裁詹姆斯·古恩构想的一个全新的“DC电影宇宙”。在新的时间线上,一切都可以从头来过。
经此一役,可以肯定的一点是,DC变得越来越像漫威。这或许是詹姆斯·古恩入主的偶然,但也是漫威开始主导游戏规则之后的必然。过去那些观众熟悉的超级英雄,必然有人会谢幕(真正的原因往往是演员的合同到期,或者与公司的矛盾),也有人会接过权杖,闪亮登场。哪怕日后再遇见一团乱麻的情况,也完全可以再来一次时间线的重启。
用不了太久,对于早已成为全球流行文化产品的超级英雄电影而言,从前泾渭分明的漫威和DC,除了“XX侠”的称号依然不同,看起来或许不会有太多区别。至于人们期待的“最好的超级英雄电影”,或许也只能穿越回到过去,再看一遍《黑暗骑士》或者《守望者》。
《正义联盟》剧照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