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是如何过“夜生活”的
2023/06/05 | 作者 王淼 | 编辑 孙杨
人的一生是由许许多多个白天和夜晚组成的,其中,白天占据了一半的时间,夜晚占据了另一半的时间,可见与白天相比,夜晚之于人生有着同等重要的意义。美国人类学家南希·贡琳和阿普里尔·诺埃尔联手编著的《古人之夜》,即是一部探讨古人夜生活的著作。
古人在晚上做什么?在电力出现之前,古代的夜晚真的是漆黑一片吗?古人对夜晚和黑暗有哪些看法和担忧?哪些符号、故事、神话和仪式,与夜晚有着特殊的关系?夜晚是如何同时做到解放人和束缚人的?当人类具备了征服夜晚的能力,大量的人造光对人类的阻碍,是否比黑暗对人类的阻碍更严重?
这些话题既饶富趣味,同时也将夜晚纳入社会考古学的领域,以其兼容性、探索性和开拓性的步骤,聚焦古人的夜生活,以及与黑暗相关的各种含义。
在两位编著者看来,尽管夜晚之于人类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但与白天相比,人类对于夜晚的关注显然远远不够。事实是,夜晚自古至今都是人类续存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不仅具有神秘、颠覆或超凡脱俗的元素,而且是人类夜间普通活动发生的时间。
对于夜晚的研究,则不仅能够揭示出人类的变化、夜晚的独特之处,以及人类如何适应夜晚等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对人类昼夜的活动,来了解人类创造的文化和历史,从而弥补现代人对夜晚研究的不足,纠正他们在重构历史的过程中只注意昼间活动的偏见。
在黑暗中,光就是生命
人类征服夜晚的时间,可以追溯到数十万年以前。昼夜交替,季节变换,原本是大自然亘古不变的规律,然而,当人类开始控制和使用火时,夜晚却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原来只有太阳才能够提供的光、温暖和安全感,开始经由人类之手得以扩展与延伸。作为一种光源,可控用火延长了白昼的时间,使得更多的社交与互动机会出现在人类面前,由此改变了人类的昼夜节律。
对于人类而言,控制和使用火,显然具有一种革命性的意义。从黑夜变成白昼,从冬天进入春天,抑或一年一度的太阳周期,原是人类在他们有限的时间和社交生活框架内体验世界的基本方式。然而,当火进入人类的生活之后,这种有着悠久历史传统的社交生活框架却被彻底颠覆:
一方面,平淡无奇、与生业相关的日常对话,以及各种八卦是为昼间对话的常态;另一方面,火光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使他们之间的交流不再局限于口头的方式,舞蹈、歌唱、仪式和叙事活动,开启了他们夜间生活的新模式。
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火推动了古人在生物、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转型,提升了人类群体的社会道德,增强了他们的团队凝聚力和认同感,从而印证了西弗尔布施所说的那句话:“在黑暗中,光就是生命。”
的确,我们有理由相信古人白天的社交活动,与他们夜晚的社交活动有所不同。如果说古人将白天更多地用于与生计相关的采集、狩猎等劳作,那么,夜晚则充分展示出他们人生的另一面:暮色四合,夜晚降临,人们白天的恶劣情绪逐渐缓和,他们兴致勃勃地聚拢在篝火边,交谈、奏乐或跳舞,尽情地享受着“空闲”所带来的快乐。
夜晚与白昼相对,同时也被人类赋予了某种象征的意义,他们认为夜晚比白天更危险,清晰的事物变得模棱两可,熟悉的事物变得千奇百怪。对于他们来说,白天代表着真理、希望和启蒙,而夜晚则意味着原始和狂野,甚或通常被用来比喻地狱、死亡、孤独、绝望……
正是火光驱逐了这些不良的情绪,引导着人类重新步入了光明的世界。毫无疑问,火改变了夜晚,进而改变了人类的生活:火可以煮熟肉,烤硬矛;火能够温暖身体,阻止夜间掠食的动物靠近,这些对于人类都是不可或缺的。
当人类凝视着篝火,深深地沉迷于闪烁不定的火光时,火对于人类的影响已经悄悄地发生了质的变化,人类开始沉思冥想,火引导他们进入了精神王国,并在他们早期的认知进化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石灯、火把与篝火
据考古发现证实,人类最早使用三种已知的人工照明工具,它们分别是石灯、火把和篝火。
通过对出土石灯样品进行的残留物分析表明,石灯的燃料以动物脂肪为主,灯芯通常由针叶树、杜松、草和“非木质”有机物制成。火把与石灯的功能相差无几,均为便携式光源,但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寿命、可靠性和可操作性等尚未得到检验的特性上的区别。篝火无疑是对人类文化影响至深的一种光源,它往往位于某一固定位置,足以容纳一群人围坐或舞蹈,它是唯一具有明显社会意义的照明来源。
一般而言,随着夜晚的到来和光线的减弱,地球会发生一些环境的变化,生命体和无生命体的温度都会降低,人体的体温、尿量和血压也会出现一些相应的变化。人类的日常生活受昼夜节律调节,自然会对光明和黑暗的序列做出反应,因为篝火发出的光能够抑制褪黑激素的产生,人们围坐在篝火旁,即有可能增强荷尔蒙的灵敏度,这就可以解释,围着篝火跳舞、欢歌的人们,何以会心醉神迷、如痴如狂。
音乐、舞蹈、叙事以及类似的行为,都能增强社会凝聚力,自不待言,人在夜晚的情绪更加敏感,更能感知音乐传递的情感,并将其转移到其他的环境,由此可以认定,这些活动能够帮助古人扩展思想,并且有益于巩固他们的社会网络,乃至成为影响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与篝火相比,石灯和火把的作用更多地集中在私密的空间中。比如在较深的山洞里,使用火把可能是制造人造光源的首选方法,因为火把具有便携的优势,便于手持者在某些洞穴中行走。而石灯则常常出现在洞穴壁画交会处的洞口和洞壁上,这意味着这些位置有可能特别重要,石灯放在这里,能够长期或重复使用。
总之,人类的祖先以许多不同方式来应对寒冷和黑暗的夜晚,他们或者住在岩棚里,或者住在用猛犸象骨头做成的窝棚里,或者住在浅浅的山洞里,光和温暖是他们夜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玛雅人的夜空与罗马人的夜晚
夜晚最显著的特征是黑暗,尽管人们所处的时间和空间有所不同,所有的文化都认同这种体验,这并不存在什么疑问。但是,不同文化的人对于昼夜的认识却是差异颇大的,以至很多文化都发展出自己的起源神话。
以玛雅人为例,首先,夜空在玛雅人的生活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有一位学者即敏锐地指出:“夜空是显示创世神话世界中各种大事件的动态地图,而树木、鸟和其他野生动植物是重现这些事件的主要参与者。”把夜空当作神话事件的地图,表明了创世对玛雅人生活的重要性。
古典时期的玛雅神灵在夜间有着很强的存在感,包括月亮和星星在内,在浩瀚的夜空中无不具备着某种特殊的含义。在玛雅人的意念中,夜空与有序世界产生之前的原初历史密切相关,象征着太阳诞生之前的神话和历史,并与洞穴的黑暗空间有着同样的象征意义。
虽然这些黑暗空间有可能容纳着许多可怖的生物,但它们同时也与人类的出现和造物有关,是蛰伏在永恒黑暗中的超自然力量的居所,亦因之成为玛雅人举行祭神仪式的首选场地。
与玛雅人相比,夜晚的罗马则充满了生机,丰富多彩的夜间活动发生于罗马城的每一个角落。罗马是一座充斥着噪音的城市,睡眠中的罗马人常常会被各种噪音吵醒:打架斗殴的叫喊声,酒鬼的争吵声,嘈杂的车轮声,以及回收垃圾的吆喝声……
罗马诗人尤维纳利斯甚至这样说道:“在罗马,大多数疾病都以失眠致死。”一个人出现在罗马街头显然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因为黑暗的罗马城事故频发,稍不留神,你就有可能成为这些事故的受害者。
最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有时皇帝本人就是这些事故的肇事者。罗马皇帝尼禄即有一个特殊的嗜好,他喜欢戴上平民的帽子或假发,夜晚游荡于罗马城的大街小巷中,在妓院和酒吧里寻欢作乐,习惯性地殴打路人,把反抗者打成重伤。他甚至还闯入商店进行抢劫,并在皇宫中拍卖部分赃物,然后把所得的钱财挥霍一空。有一次他差点被人殴打致死,因为他袭击了元老院一名成员的妻子,而对方却并没有认出他是当今皇帝。
自此之后,如果没有卫队跟随,尼禄再也不敢四处窜行。尼禄化装夜行给罗马城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很多罪犯有样学样,以尼禄的名义纠集同伙,进行同样的活动,整个罗马城被笼罩在一片恐怖的氛围之中。
一个悖论
古代天文学融入了神话、宗教和占星术,可见古人对夜空的依赖是如此之大,可以说太阳和月亮的隐喻,曾经牢牢地占据着古人的精神世界。
而现代人与夜空的联系,则是于1880年12月21日下午5点25分正式断开的,就是在那一时刻,托马斯·爱迪生轻松地按下一个开关,将曼哈顿百老汇大街上的一长串白炽灯,连接到附近的直流发电机上,一瞬间,百老汇大街火树银花、灯火辉煌,变成了一条“不夜街”。正是从那一时刻开始,人们告别了黑暗,同时也告别了星星、月亮和夜空,一个崭新的时代拉开了帷幕。
从某种角度上说,人类文化的进化,其实是由照明技术的不断进步所决定的:从火,到蜡烛,油灯,汽灯,钨灯,再到荧光灯,LED灯……对于古人来说,夜生活意味着神话、神祇和仰望星空;对于现代人来说,夜生活则象征着消费、自由度和城市活力。
现代人的夜生活获得了空前的自由,却也面临着夜晚逐渐消失的窘境,大量的人造光污染甚至已经威胁到地球上的生命。这里或许存在着一个悖论,曾几何时,人类深受黑暗所带来的困惑,但最新的研究资料表明,人类脱离了昼夜节律周期的控制,他们的多种疾病却也由此而生,纵然人类被称为唯一的“夜猿”,但他们依然在逐渐接近生理的极限。
作为一个时间段,夜晚无疑是人类生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物质的,也是文化的,因为所有的经验均由文化过滤,并对人类的信仰和态度产生影响。而夜间考古学就是让人类了解,属于夜晚的,以及为夜晚服务的技术远不止是各种技巧和物品,其目的就是为了告诉人类:“要勇敢地接受夜晚,不要回避它。”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