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新纪元的撤退、扩张和变数
2023/06/05 | 记者 杨依依 | 编辑 曹蓓
房地产市场的格局正在一边出清,一边重塑。
行业整体分化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一季度的拿地榜单中,TOP20里有12家央国企,2家为国资是大股东的混合所有制企业(绿城和万科),剩下仅6家为纯民营房企。
可以预见的是,今年大部分出险民企最终的结局仍是缩表或退出市场。绝大多数民企无力扩张,主要精力用在了“保交楼”、保信用。
央国企扛起了恢复市场信心的大旗,在气势上与民企拉开了一大截。保利发展、招商蛇口分别喊出了“争第一”、“争前五”的口号;一向低调的中海,今年的销售目标要增长20%。
看似平稳的格局底下藏着一些变数,两家浙江房企闯进了一季度的拿地TOP10,一家杭州“巨头”滨江,一家“纽扣大王”伟星,它们是少数有胆量逆势豪赌地产的企业。气场很强的央国企,并没有开城拓地的精力,他们越来越聚焦在20来个热点城市,竞争逐渐白热化。
一个可能比2022年变数更多的新纪元来了。
谁在撤退?谁在扩张?
2022年的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额从上年的14万亿掉到了13万亿(国家统计局数据),下降幅度是10%。百强房企全年销售操盘金额6.5万亿,同比降低41.6%(克而瑞数据),市场份额从上一年的49.9%降至47.5%(中指研究院数据)。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全行业收缩的大环境下,规模越大的房企收缩得越厉害。这与业内的观感是一致的,规模房企触角更长,因而风险更大、更容易深陷负增长困局。
非国资房企在2023年大的趋势还是缩表。从中指研究院统计的2023年一季度拿地销售排行来看,规模房企里,仅有龙湖的销售和拿地规模相当。碧桂园、融创、美的置业、旭辉、卓越集团、雅居乐、远洋、世茂、中南置地、合生创展等拿地面积为0。万科、金地、新城、合景泰富等拿地规模远小于销售规模。
其中,新城算是个意外,今年一季度新城在杭州通过摇号拍得了一幅地块,后经过项目公司的股权转让,地块落到了招商蛇口手中,所以新城也算作0拿地。
不拿地、保销售、放弃规模成为民企的主流。这直接反映在靠发布榜单来盈利的机构上,一家主流的榜单机构的内部人士透露:“我们今年的收入应该会对半砍。”
“我们早就不拿地了。去年运气好,广州有项目和国企合作,顺利转给国企了。今年深圳会开一个豪宅盘,卖一套可能就能养活我们几个月。”一家已出险的深圳房企的员工说,“榜单当然也不买了,老板不看排行。”
大部分民企缩表的同时,极少数地方性民企异军突起。
在今年第一季度的拿地榜单中,我们可以看见几个陌生的民企身影。首先就是滨江,克而瑞统计的新增土地货值TOP10里,杭州的滨江集团以173.4亿位列第三,第一是绿城,第二是福建国企建发。
滨江几乎是升级版的河南建业,前者依托杭州及整个浙江,后者依托河南。两家地方房企均在2019年跨越了千亿门槛,河南建业倒在2022年,滨江成为今年一季度拿地的最强民企。
外界多把两家差距的原因,归结于建业下沉至河南三四线,而滨江深耕杭州及强二线。但这就好比,我们问建业:“你为什么不读北大,是因为不喜欢吗?”
“滨江代表浙江商人的实力。如果滨江没有背景,只靠着好产品和口碑可以冲到前十,那建业和永威现在应该活得也不错。深层次的原因是河南和浙江的产业架构差异,浙江产业类别更丰富,民间资本更雄厚。”一名上海房企的中层分析。
还有一家陌生的民企也来自浙江——新增货值的第十名“伟星房产”。伟星集团创立于1976年,总部在浙江台州,卖纽扣起家,旗下拥有两家上市公司伟星股份和伟星新材,目前主营业务还是服饰辅料和塑料管道。
伟星是服装供应链界的隐形冠军,众多全球服装一线品牌,比如耐克、优衣库、阿迪达斯、ZARA等用的都是伟星的纽扣。
相比之下,伟星集团旗下的伟星房产,前些年除了在杭州有一栋写字楼“伟星大厦”以外,在房地产行业没有存在感。这两年,伟星房产突然活跃在杭州、南京、武汉、合肥等热点城市,它是去年合肥拿地金额最大的房企。今年3月,伟星房产在南京以31亿元拿下当地史上第二贵的地块。
除了滨江,伟星房产是一季度拿地力度第二大的民营房企。2021年,伟星房产的销售金额是304亿,2022年拿地金额150亿,拿地销售比大概是50%。这个比例远高于同行,万科过去多年坚持的比例是1/3。中指研究院统计,今年一季度,50家代表企业的拿地销售比均值是12%。
“纽扣大王”逆势豪赌房地产能否成功,充满悬念。
2022年,中国房地产市场在供需两端都面临着冲击与压力。
国企鏖战一、二线
中指研究院统计,今年一季度,央国企销售增速较高。如中海、华润置地、招商蛇口等企业一季度销售额增速均超过50%,保利发展、绿城中国等企业销售额增速也实现正增长,华发、保利置业、中国中铁等企业增速甚至超过100%。
低调多年的央国企在今年集体高调了起来。
从披露的销售目标来看,保利发展力争第一,华润置地要稳住前五,招商蛇口要冲进前五,中海今年要达到20%的销售增长,广州越秀的销售目标相比2022年销售额虽只有6%的增长,但董事长林昭远在业绩会上直言,“我个人希望销售目标的增长更高”。
今年一季度的销售额排行中,碧桂园掉至第三,被第一名的保利甩开了200多亿。保利发展今年已连续三个月居房企销售榜首,今年力压万科和碧桂园夺冠已是大概率事件。除了争第一,其董事长刘平在近日的投资者会上还公布了市占率目标:“我们的愿景是力争每年市占率保持不低于当年GDP的增速。”
保利去年的市占率是3.4%,今年我国GDP预期目标是5%左右,如果按照万科郁亮所说的今年有12万亿规模保底,保利的市占率要达到5%,至少得6000亿销售额。去年保利的全口径销售额是4573亿元,今年的目标增速就是31.2%。
碧桂园在最巅峰时期2021年的销售额是5706.6亿元。保利的目标不仅是争第一那么简单,保利要超越的是过去房地产的最高峰。
行业的下滑看似给央国企带来了机会,但房地产并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行业。民企的撤退,给国企带来的并不是更大的市场,而是更“卷”的市场,国企的阵地事实上是在收缩的,他们在一、二线城市的竞争逐渐白热化。
从多数央国企的口径就可以看出,今年他们的拿地方向几乎全部都是“高能级”城市。“高能级”城市比传统的一、二线的范围更窄,它是一、二线的核心区位。
以华润置地为例,截至2019年底的时候,华润置地的拿地范围还是一、二线以及有产业规划支撑的三线城市,布局的城市境内外有80个之多。
到2022年,华润置地全年新获取项目71个,一、二线城市投资占比已经高达92%。华润置地董事会主席李欣在近日的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上称:“我们已经重点布局了28个城市,今年会战略性投资其中12个城市,剩下16个城市将作为机会型项目择机考量。”
招商蛇口在过去一年采取了换仓策略,表现为换仓至高能级城市,2022年其在上海、合肥、苏州的市场占有率超10%。
房企一拥而上争抢高能级城市,直接造成了少数城市土拍的热度上升,一季度长三角区域的土拍明显复苏。
“虽然如今一线高能级城市竞争激烈,但公司资金储备充裕,总部调配资金能力强,可以同时参与多个城市、多个项目的竞拍。”保利发展总经理周东利在近期的业绩会上表示。
保高能级城市的销售,一定程度上就是保整体销售。今年3月深圳的项目推盘速度明显加快,单月新增的新房供应面积环比上涨200%。第一太平戴维斯认为,深圳众开发商仍面临较大库存压力,多数项目仍将继续加大促销活动及优惠力度。
“深圳公司现在的首要目标就是保交付,减少维权。”一家央企开发商的深圳公司员工说,“所以我们深圳的项目在户型上很少做创新了,能做普通窗户的就不做落地窗,少点创新就少出错。”
稀有的入场券
加剧的分化中,少数群体的走势代表着变数。
万科和龙湖,是今年一季度销售排行中上升的两家非国资房企。不过,在拿地扩张的意愿上,龙湖明显强于万科。今年一季度万科的销售额排行第二,拿地货值已经降至第11名,龙湖销售第七,拿地第六。
万科的董事长郁亮在近日举行的2022年度业绩会中,明确表示万科的经营服务类业务将开始贡献正增长。据万科2022年度报告,其全口径经营服务类收入,第一次超过500亿元。
万科是最早进行多元化业务探索的房企之一,此前长租公寓栽过很大的跟头,长租公寓周期长、利润薄,郁亮曾多次在公开场合呼吁长租公寓需要独立的政策制度,比如地价不能太贵、税费利息不能太高。但万科泊寓一直没能等到突破性的政策出台,只好被迫暂停扩张。
万科的好运气在2022年来了,过去一年里,万科同时等来了长租公寓、商业的Reits破冰,其首席运营官刘肖还透露今年将争取推进Reits的发行。
靠着多元化,万科拿到了新周期的入场券。龙湖的底气则至少有两个,一个是低融资成本,一个是抗跌性更强的商业地产。
如今,谁拥有便宜的资本,谁就能独领风骚一时。从第一版的优质民企名单,到中债增担保,再到“内保外贷”,去年的扶持房企的所有的“箭”,龙湖都没落下。截至2022年末,龙湖的平均借贷成本为4.10%,平均贷款年限为6.67年。4.1%的低位是许多中小型国企都望尘莫及的。
2022年龙湖的运营及服务收入为235.5亿元,较2021年同比增长25%,服务业务及其他毛利率为28.9%,较上年增长9.7%。和它一样通过商业抗跌的,还有万达、美的、新城。
龙湖今年将在高能级城市和一众央企正面“厮杀”,其宣布今年拿地范围是20个主力城市和14个机会城市。
近日,龙湖在深圳和广州的土拍市场活跃了起来。3月的最后一天,深圳开启今年首轮土拍,龙湖一口气拿下两幅地块,其中一块溢价率达15%。
龙湖拿地或许还有报表上的考虑。在同行普遍业绩预亏与计提减值下,龙湖去年没有做任何财务上的减值处理,其首席财务官赵轶称,原因是“过去形成的土地成本相对可控”。
但还有一种可能,“龙湖这样的标杆不计提,有点钱的话还是要拿地,拿利润好的地来平存货的账面。”上述上海房企的中层分析。
今年房企的优胜劣汰,或许会比去年更为惨烈,更多的房企将湮入历史尘埃。
市场起底反弹的预期仍在,“春天”还没真正地来临,关于未来,人们期待变数。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