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也需分担女性的生育与育儿成本
2023/03/05 | 作者 周兼明
2月14日,“女性面试被HR反复盘问,性别歧视肉眼可见”登上了热搜。“公公婆婆身体还好吧?”“你家那边的幼儿园学费贵吗?”“我们公司会发儿童节福利,你需要几份呢?”……这些问题不是朋友间的寒暄,而是30岁的求职者张梅在过去半年面试中常被问到的问题。据国家现有规定,企业面试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但张梅回忆,她所应聘的企业几乎都会通过旁敲侧击来得到想要的答案。杭州、西安多家企业的人力资源也向记者透露其“对策”:不要从正面问,而像唠家常一样从应聘者生活状态、家庭成员等情况获取;招聘表里有婚育情况,如求职者拒绝填写,那就让对方回家等消息,这往往意味着面试失败。
这是来自《法治日报》的报道,从中可见女性遭遇职场性别歧视仍很普遍。某招聘平台发布的《2022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显示,61.2%的女性在求职中被问婚育,高于上一年的55.8%;8.3%的女性表示婚育影响职场前景;11.9%的女性因性别因素升职加薪不顺。对于造成职场性别不平等的原因,62.3%的女性认为“生育是女性摆脱不掉的负担”。
早在2019年,人社部、司法部等9部门就联合发布了《关于进一步规范招聘行为促进妇女就业的通知》。《通知》明确要求“依法禁止招聘环节中的就业性别歧视”,要求各类用人单位不得以性别为由限制妇女求职就业、拒绝录用妇女,不得询问妇女婚育情况,不得将妊娠测试作为入职体检项目,不得将限制生育作为录用条件,不得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的录用标准。该《通知》规定,凡是发布含有性别歧视内容招聘信息的,依法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去年底刚修订的《妇女权益保障法》,也将就业性别歧视纳入到了劳动保障监察范围。不久前,北京人社局发布了《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表(涉及妇女权益保障法部分)》,明确用人单位在招录(聘)过程中,以性别为由拒绝录(聘)用妇女或者差别化地提高对妇女录(聘)用标准或因结婚、怀孕、产假、哺乳等,降低女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待遇等行为,最高可处五万元罚款。
虽说从中央到地方出台了一些法规政策,试图减少对女性就业的歧视,但企业使用的方式也变得隐蔽,采用一些话术或套路来规避风险。敢公开歧视的企业可能少了一些,但要真正改变却是难上加难。正如不少企业管理者所说的,并非歧视女性,而是企业要生存,当然希望选择性价比更高的男员工——女性在产假、育婴期间,确实会给企业增加“成本”,并且女性生育后多把重心放在家庭,工作能力较之前也会打“折扣”。
女性遭遇就业歧视虽然很普遍,但现实中的维权者却少之又少。一方面求职者担心与用人单位发生劳动纠纷,可能会影响未来在其他单位的求职;另一方面,性别歧视在招聘中具有隐蔽性,给出的理由一般是“不符合岗位要求”,很难拿到明确的证据证明企业歧视行为;加上走司法程序的成本较高,需耗费一定的时间、精力,所以大多数女性遭遇歧视只能吃哑巴亏。举证难和维权难,加上法规政策的粗线条,使得这些法规成了一种难以提供切实保障的法律宣言。
中国生育率快速下滑,女性生育意愿低迷,与这种女性就业歧视带来的生育压力不无关联。长此以往,中国步入老龄社会的速度只会加快;而年轻劳力短缺,影响的将是中国的未来。随着经济下行,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处境会更加艰难,女性遭遇就业歧视的概率也必将大幅增加。单纯要求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显然是不现实的,政府在消除女性就业歧视方面,也需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主动分担女性在生育和育儿方面的成本。比如卫生部门要建立更多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医疗保障部门需落实更多生育保险制度;司法部门为女性提供相应的司法救济和法律援助……这些要求早在几年前的《通知》中就有所安排,但仍需各部门制定具体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而不只是口头表态支持。
此外,政府还可出台一些针对生育的减税降费措施,来减轻企业在育儿方面承担的成本压力,通过发展家政服务和幼儿托育等产业,减少女性在育儿上的多重压力;对招聘女性超过一定比例的企业,政府可出台一些奖励性的措施,包括提高生育补贴、给予税收和社保费率优惠等,解决企业对女性生育与育儿成本的后顾之忧。
要改变女性就业歧视的现状是一个系统工程,绝不是出台一些法规政策就能解决的,重要的是提升整个社会对女性就业权利的认知。这就需要政府和国企等部门带头消除各类歧视,并分担女性的生育与育儿成本。如国务院常务会议明令防止招聘出现性别、民族、残疾、户籍等歧视,但国家和地方的公务员招聘时,户籍、民族或性别歧视却常常存在。如果政府执行公共政策时,都不能主动消除各类歧视,又何以引导社会和企业来实现平等就业?如何监管企业的就业歧视?只有政府带头改正自己的各类用人歧视条款,才可能让反就业歧视成为社会共识,构筑一种平等就业的社会文化。
就业为民生之本,保障女性平等的就业权是一个国家对人权的基本尊重。一纸禁令好下,但要真正摧毁横亘于社会与民众头脑中的性别歧视壁垒,则难上加难。如何在全社会建立一种尊重性别差别的男女平等文化,如何张扬感性、仁慈、包容的女性特征,并形成一种相对主流的社会观,对于改变歧视同样重要。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