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更多的个体工商户“破茧成蝶”
2023/01/05 | 作者 周兼明
《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条例》自2022年11月1日起正式实施,不少地市都报道了实施后的相关新闻。该《条例》共39条,明确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体工商户是重要的市场主体,在繁荣经济、增加就业、推动创业创新、方便群众生活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个提法在原《个体工商户条例》里是没有的。《条例》明确要求,个体工商户的财产权、经营自主权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害或者非法干预。该条例实施后,原《个体工商户条例》同时废止。
统计显示,到2022年9月底,全国登记在册的个体工商户已达1.11亿户,占中国市场主体总量的三分之二,带动就业近3亿人。然而,受疫情等多重因素影响,目前不少个体工商户都面临生存与发展的困境,一方面是经营场地和成本越来越高,一方面在融资贷款与政策扶持渠道上仍存在诸多不畅,整体市场信心不足。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疫情以来,79.4%的个体经营者月营业收入不到1万元,57.9%处于亏损状态。2022年1-8月,全国新设个体工商户1359.1万户,同比增加6%,低于近10年来11.8%的平均增速,退出的数量较去年同期增加9.5%。对于中国市场经济来说,个体工商户可谓“神经末梢”,冷暖进退将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增长及就业、民生。
比照过去,现《条例》称得上是“破茧成蝶”。原条例只是一部登记管理的专门法规,而如今的《条例》则演进成了促进发展的综合法规——规定了很多系统性措施,向社会释放了支持个体工商户的强烈信号。《条例》规定,国务院将建立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国务院各有关部门也需在各自职责范围内研究制定税费支持、创业扶持、职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金融服务、登记注册、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做好促进个体工商户发展工作。
《条例》要求县级以上政府应结合本区域情况,对个体工商户实施分型分类培育和精准帮扶——从登记注册、年度报告到经营场所供给信息,从资金、财税、金融、社保、创业就业、社区便民、数字化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到纾困帮扶等方面,所遇的困难都提出了指向性的制度安排——强化了地方政府在支持个体工商户方面的职责。
该《条例》也关注到了个体工商户的平等待遇问题: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应充分听取个体工商户及相关行业组织的意见;不得违反规定在资质许可、项目申报、政府采购、招标投标等方面,对个体工商户制定或实施歧视性政策措施;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不得要求个体工商户接受不合理的付款期限、方式、条件和违约责任等交易条件,不得违约拖欠个体工商户账款;平台经营者不得利用服务协议、平台规则、数据算法、技术等手段,对平台内个体工商户进行不合理限制、附加不合理条件或者收取不合理费用。
《条例》还明确了对个体工商户权益的法律保护。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向个体工商户收费或变相收费,不得擅自扩大收费范围或者提高收费标准,不得向个体工商户集资、摊派,不得强行要求个体工商户提供赞助或者接受有偿服务,也不得诱导、强迫劳动者登记注册为个体工商户;地方政府也不得将个体工商户数量增长率、年度报告率等作为绩效考核评价指标。
据媒体报道,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正通过分型分类来实现精准帮扶。所谓“分型”,是根据经营规模、营收水平等,将个体工商户大致分为“生存型”“成长型”和“发展型”三个类型,分别着眼于“活下来”“持续经营”和“发展壮大”三个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育。对盈利水平比较低、勉强维持经营状态的“生存型”个体工商户,通过困难救助、费用减免等尽量维持其正常经营,为家庭提供基本收入来源;对经营稳定、有一定雇工规模的“成长型”个体工商户,主要通过金融支持、技能培训等,引导他们规范经营、逐步扩大规模;对规模较大、收入可观的“发展型”个体工商户,引导他们在自愿基础上转型升级为企业,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实现更好发展。
应当说,该《条例》的实施也属于支持实体经济的重要举措。统计显示1.11亿个体工商户中,有近9成活跃在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和居民服务等实体经济领域,有7成个体工商户仅从事线下经营活动。这些个体工商户不仅是企业和民众之间的通道,也关系到数亿家庭的生计和社会的稳定。受疫情等影响,大量个体工商户面临着生存的困难。虽说各家个体工商户遇到的问题可能不同,但《条例》针对一些共性问题提出的解决办法,如果能在各地真正得到贯彻落实,确实有望给在颓势中的市场带来一些活力;如果能帮助个体工商户解决一些迫在眉睫的困难,也是为中国实体经济在未来的发展积聚力量。
随着对疫情管控逐步放开,2023年的经济环境肯定有一些改善,希望《条例》的出台能帮助个体工商户进入一个相对较好的发展时期,让市场尽快走出需求不振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