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被裁的大厂青年,生怕回家过年
2023/01/18 | 作者 司雯雯 | 编辑 张轶骁
春节临近,盼了很久回家过年的张琪,却不敢早早回家。元旦前夕,工作了十年的她被裁员了。
人突然闲了下来,上班时,忙碌的工作让她总希望能早点放假,如今有空了,她却宁愿在北京多“漂”几天。对父母来说,中年失业一是压力大,二来“不体面”。她没结婚,老家有人问起,父母都推说“拼事业”,要是知道她被裁了,免不了要唠叨。
春节把许多种情绪塞进短短几天,有想念,有温情,但也有回家之后,家里亲戚聚在一起闲谈时,暗中在职业、收入、房车等方面“比个高低”。
过去一年,被裁员算不上新鲜事,但赶在春节前失业的人们显得更尴尬:来不及找到新工作,收入又断了,要面对的不只是红包、礼物等开销,还有亲戚们的好奇给自己带来的无形心理压力。
更沉重的是招聘软件上,那些已读未回的投递信息、没有回应的打招呼。这可能意味着,又失去了一个自己看好的工作机会。
春节前是传统招聘季中的淡季,许多求职者都想着“年后再说”。但多试一次,就多一分希望,许多年前被裁的人想抓住春节前的“时间差”,面对招聘软件上一些公司释放出来的岗位,一次次地投递简历。
他们相信,“工作总会找到的”。
“降本增效”终于落到头上
十年工作经历,张琪学会区分裁员的原因,“不一定都是我的错”。但是,随着失业的到来,在老家买了房子,又在北京租着房子的她,每个月五千多元的房贷一下显得沉重。
虽然拿到了足额的赔偿金,也有些存款,她还是很快接了份设计的散活,几千块钱,“不能坐吃山空”,起码先赚回春节回家要给长辈和小辈的红包。
无论工作经验多还是少,在年底被裁掉的人听到的理由都差不多,“公司效益不好”“业务发展不顺利”或者“发展不如预期”。“降本增效”成为互联网行业共同的策略,一些尝试性的创新业务停步或放缓,增长空间不大的成熟业务要提高“人效比”。
大厂在“降本”上显得坚决。以“裁员”为关键词搜素,资讯平台、游戏、电商、视频、手机等行业的头部公司都有动作。许多应届生没能“过关”。
对被裁员的人来说,和公司商谈解约赔偿事宜,可能是自己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谈判。能争取到多少赔偿金,首先指向了经济压力,求职需要一段时间,也有人认为它关系到“最后的胜利”,“该给我的一分都不能少”。
和HR谈判前,张琪查阅了与劳动合同相关的法律,仔细截图、标注,预演如何争取和反驳。协商一共四轮,她每次都紧绷着弦,注意自己和对方的措辞。
与张琪相比,仅仅工作了半年的李月,裁员对她来说显得更加仓促。
2022年12月中旬,大多数同事还在居家办公,交流都在线上。李月突然被拉进一场会议。
HR没有寒暄,没有更多的解释,开口直言:“公司现阶段需要降本增效,抱歉要和各位解除劳动合同。”
没有任何心理准备,她觉得发着烧的脑子顿时开始“冒烟”。毕业不到半年,这是她第一份工作,从入职开始,她就告诉自己要努力工作、把握机会,尽快变得成熟、独当一面。距离转正考核只剩一周,她忙着准备汇报材料。辞退像是很遥远的事情。
没有多少时间留给她消化。周二通知,周五在离职协议上签字,HR语气礼貌,却十分强硬,过期不签,赔偿金就会减少。李月没有经历过裁员的经验,如何谈赔偿、有哪些注意事项,一切都是空白。她打开电脑,匆匆从网上搜索着应对之策。
不过,面对HR和公司,另一端的被裁者有时是弱势的。李月冷静下来发现,自己卡在转正前,赔偿金少了一个月。她尝试争取,反对HR给出的方案,但对方态度冷漠,“好聚好散,爱签不签”。不接受会收到一封裁员通知书。她担心影响下一份工作的背调,就让步了。挂掉语音电话,她就忍不住哭了,满脑子都是“我犯了什么错?我哪里不够好?”甚至有点庆幸,同事没看到自己狼狈的样子。
在某职场社交平台上,有人提问“为什么刷到这么多应届生Last day的帖子?”“last day”指的是在公司离职前的最后一天,被裁员的人们借此交流经验。回复说,“寒气要传给每个人”。
某职场社交网站上,相关帖子截图
一名被大厂裁掉的应届生感到愤怒,他们原本默认应届生有一定的“保护期”,评比绩效时会考虑到工作经验不足。但这次,他所在的组里所有应届生都被辞退了。还有人后怕,和自己一起入职的应届生被裁后,办理入职的HR紧接着也被裁掉,“这得裁了多少人啊”,有人劝他,先想想自己能不能转正吧。
中小公司也不安全,一名公司规模在百人左右的职场人觉得无奈,他所在小组从20人裁到只剩5人,他留下了,但年底绩效评级也很低,拿不到年终奖,“一年辛辛苦苦白干了”。
在裁员问题上,职场经验多与少带来的一个显著差别是,前者更能发现并总结裁员信号。
王杉一年内两次被大厂裁员,“刚缓过来又被辞了”,没积累下工作成果,只涨了裁员经验。他称作“地震预兆”,比如工作量突然减少、上级变动、跟领导关系比较近的同事开始寻找新的工作机会,裁员结果很难改变,但好歹先做个心理准备,“至少先查查劳动合同法吧”。
随着正式通知的到来,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第一次被裁员后,王杉用了两个月就进入这家公司,接到offer时觉得自己幸运,但也同时做了离开的准备,“能干几天算几天吧”。原因是自己刚来还没转正,裁掉自己成本最低,工龄短、赔得少,他心里也清楚。
坐在工位上收拾东西时,看几眼周围忙碌的同事,他突然有一种自由的感觉,原本安排好的工作和会议都不必做了。但紧接着就是茫然,下家又要找到什么时候呢?
过年要不要瞒着家人,是个问题
春节一天天临近,对张琪来说,北京生活成本高,租的房子春节后到期,她计划先把行李寄存,自己先回老家生活。有了面试机会,再赶回北京。这也意味着,失业的事情是瞒不住的。
她决定告诉家人,“要做最坏的打算”。对她来说,父母的态度不是最急迫的问题。简单交待了两句自己要回家待一段时间的安排,安慰了父母几句,见她表情不好看,双方都没有再提被裁员的事情。
失业的事情,李月没告诉家人。她掐好时间,赶在春节前几天回去,“不然就露馅了”。
毕业前,她在三份工作里精挑细选,比来比去,选了这一家,名气大、薪水高,亲戚们提起都会夸几句。妈妈劝过她,试一试考公务员或者事业单位,起码稳定。她不服气,没少和家人吵架,说要出去“搏一搏”。
裁员前几天,她还在想,领了年终奖,可以回家过个好年了。像大人一样,给父母、爷爷奶奶包红包、买礼物,证明一下自己。但突然就失业,拿到的赔偿金还要考虑能支撑几个月,再过一个月又要交房租,还要自己交社保,一个月也要两千多。只能缩减生活费,外卖似乎突然变得“奢侈”,她开始自己做饭,不出门社交,“知道社会艰难,没想到这么难”。
年龄越大,失业时想得越多。有人在社交平台上讲述自己的经历,31岁被优化,不敢告诉家人,白天照常出门,假装上班,有时是面试,大多时间躲在咖啡厅投简历、看书,晚上七八点钟再回家,面对老婆孩子,挤出笑容。
希望家人察觉之前,把生活“续上”
重新被迫进入求职市场时,他们发现各有各的短板。
应届被裁员的李月失去了应届身份,担心走社招又工作经验不足,竞争没有优势。一年内两次被大厂裁员的王杉的顾虑是“简历花了”,意思是短时间内频繁换工作,留在简历上不好看,下一个公司可能会怀疑工作能力,也会担心稳定性,总之是“差人一等”。
在行业“降本增效”时,这些缺点会更让人在意。
一名互联网行业的HR最近盘点完招聘名额,公司释放了少量岗位。她打开招聘软件,很快就有人投递,“一两天,就有20多个人投一个职位”。从简历来看,有离职不到一个月的,也有待业三个月甚至半年的候选人。
她身边也有朋友被裁员,询问她的意见。“除了一些风口行业和非常优秀的人才以外,对普通人来说,互联网行业大招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她推测,过完春节,市面上的招聘名额会增加,但求职的人员数量也会增加,难度依旧不小。
张琪预期,找到下一份工作的时间是半年左右。
“为什么在这个时候离职”的问题还算好应付,她想了一个符合逻辑的理由,“项目结束,拿到年终,想换赛道”圆过去,要“经得住推敲”。
但33岁的年龄在互联网行业显得尴尬,许多网上和身边的例子重复着“35岁难找工作”的规律。工作十年的她,经验是比工作三五年的人多,但工资要求也更高,相应的职位也比更年轻的人少。
李月则是更希望尽快找到新工作,把被中断的生活“续上”。接到裁员通知第二天,李月就更新了简历,投了四五家公司,也找了同学问机会。最好的结果是,在家人察觉到异常之前就有着落。
年底裁员的故事每年都在发生,但迅速找到下一份工作的难度变大了。2023年,不少大厂在组织规模上的关键词仍旧是“降本增效”。2022年12月是多家公司总结的时间,腾讯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在员工大会上讲,“降本增效要形成习惯”“留给某些业务的时间不多了”。字节跳动CEO梁汝波的策略是,“去肥增瘦”在未来会持续进行。
不过,失业的人们总是揣着一个信念,总会找到工作的。应届生李月相信“年轻就是本钱”,未来的路还长,她拿出比校招时更多的努力做计划、出方案,也转发“上岸锦鲤”,”一个星期转三次”。她对自己的期待是,在新的工作中,提高自己,做好准备。
(应采访者要求,文中姓名为化名)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