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绿色低碳先行
2022/09/30 | 作者 凤凰WEEKLY
“推窗是绿色,出门是公园,远处是大海。这里既有海天一色的诗意浪漫,又有如珍珠般串联城市的旖旎风景,自然环境越来越好了……”这是盐城市民发自肺腑的心声,也是对盐城勇当“碳路先锋”的肯定。
盐城市委八届三次全会提出,把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的“破题之钥”,重点建设绿色生态之城、绿色制造之城、绿色能源之城、绿色宜居之城,充分展现“国际湿地、沿海绿城”的生态魅力、发展活力。
坐拥长三角中心区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创成国际湿地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海洋碳汇、森林碳汇、湿地碳汇优势叠加;风光资源充足,新能源产业即将突破千亿,是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盐城具备绿色低碳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广阔前景,也必将探索出一条服务国家战略全局、助力江苏未来发展、彰显盐城特色优势的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打造绿色能源“森林”
国家液化天然气储备能力,不仅关系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也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2020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关于加快推荐天然气储备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中指出,要加快优先建设沿海液化天然气(LNG)接收站和重点地区规模化LNG储罐。
作为绿色低碳的沿海城市,在液化天然气这一新兴工业中,盐城的身影不可或缺,力量不容小觑。
8月27日,我国在建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储备基地——中国海油盐城“绿能港”一期扩建工程10号储罐第12层标准墙体混凝土浇筑完成。9月7日,3座27万立方米液化天然气储罐成功同步升顶,这标志着全球单罐容量最大的储罐主体结构完成。
据介绍,盐城“绿能港”项目在2023年底全部投产运行后,液化天然气(LNG)年处理能力将达600万吨,相当于气态天然气85亿立方米,可供江苏全省民生用气约28个月,可实现减排二氧化碳2850万吨、二氧化硫23.25万吨,相当于植树6000万棵。
这座全球规模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基地,是国家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及互联互通重点规划项目,也是盐城在绿色低碳、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上最鲜明的足迹。
其实,在绿色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上,盐城早有布局。
风与电的结合,白色的高大风车发电站与海天一色的自然美景相呼应。在盐城大丰近海海域的盐城国能H5海上风电场,源源不竭的电流通过海底电缆汇流至升压站,接入电网后点亮万家灯火。该风电场自去年12月全容量并网发电以来,发电量超2.9亿度,可满足约8万户城市家庭一年用电量,风机可利用率达98.7%。
在“绿色低碳”理念驱动下,盐城打造了一座“能源森林”。有145家新能源产业规上企业,构建基本覆盖资源开发、装备制造、科创研发、配套运维等全产业链生态体系。远景新上7兆瓦至11兆瓦主机制造项目、长风海工规划建设海工装备预安装基地、中车时代即将投产百米级叶片……面对风电“平价时代”的到来,盐城新能源产业将激发出更多绿色动能。
能源链、产业链、生态链,既是经济更是民生,在盐城这片土地上得到紧密融合、良性发展。近年来,盐城市实施“风电与光电立体布局、开发与制造联动发展”战略,将自身产业纳入世界产业分工链条中,在世界新能源产业版图中嵌入“盐城坐标”。
生态宜居之城
盐城作为长三角中心区27城之一,拥有江苏最长的海岸线和最广的海域面积的城市,兼具平原和海洋的灵魂和气质。清新的绿和广阔的蓝,是盐城给人的第一印象。来到这里,人们不由自主地打开心扉。
2019年成功申遗以来,盐城以更大力度开展湿地保护与修复,探寻滨海湿地保护与高质量发展的最优路径。全市受保护湿地面积达41.6万公顷,湿地保护率达54%,自然湿地保护率62%。在这里,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正徐徐展开。
是盐城吸引了鸟儿,也是鸟儿选择了盐城。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这片土地真正成为“鸟的天堂”。盐城黄海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中心节点,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每年,全球60%的野生丹顶鹤,飞来盐城栖息越冬,还有400多种其他鸟类在此定居繁衍,这也吸引了全世界各地观鸟、护鸟、爱鸟人追随鸟儿的足迹,深深爱上了盐城。
位于盐城大丰区的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最大的麋鹿保护区,占到世界麋鹿种群数量的近70%。今年保护区新增小麋鹿1036头,麋鹿总数达到7033头。
中华麋鹿园。
在条子泥湿地,盐城划出720亩专用地,打造国内第一块固定高潮位候鸟栖息地。“720”高地以生态自然修复为主、人工适度干预为辅,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实施勺嘴鹬等小型鸻鹬类栖息地营造、裸滩湿地恢复、黑嘴鸥繁殖地建设等措施。修复两年多以来,条子泥的候鸟种群数量不断上升,目前已达410种,入选全国首批美丽海湾优秀案例,被国际社会誉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中国样本”。
生态绿,万物生。盐城将大片资源丰富的土地,让位于生态,采用看似放任的方法,减少人为活动干预,实则保护了生物的自由生长。条子泥720亩高潮位停歇地、大丰四卯酉生境提升项目、射阳盐场1号水库生态修复工程、九龙口等退渔还湖、串场河重焕新颜……
基于自然生态的解决方案,盐城从“治标”到“治本”深入推进,让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有力保障。今年上半年,盐城优良天数比例全省领先,51个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达100%,完成新造林14133亩,森林抚育7.7万亩,新建和更新完善农田林网28.8万亩,启动建设绿美村庄83个。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两山”理念,在盐城得到了充分实践。位于盐城东台的巴斗村是个渔村,鱼与渔早已融入村民的日常生活。如今的巴斗村,由特色渔文化、红色文化以及原始风貌的海边风情景点,串联成一条3公里长的旅游观光线,吸引了长三角的大批游客。品海鲜、住渔家、游渔村,巴斗村已形成独具特色的渔旅产业。据统计,每年有30多万人次前来巴斗村旅游。
盐城连续四年举办黄(渤)海湿地国际会议,今年初国家自然资源部和江苏省人民政府又共同在盐城举办首届全球滨海论坛,搭建国际交流平台,广泛凝聚国际共识,不断提升湿地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维护、候鸟迁徙线路保护等国际合作水平,为全球生态治理和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盐城智慧。盐城黄海湿地遗产地生态修复案例入选“生物多样性100+全球特别推荐案例”。
盐城黄海湿地“潮汐森林”。
从生态资源修复到生态环境保护,再到反哺生态经济,盐城践行绿色低碳目标,对绿色发展的追求永无止境。未来,盐城将紧紧围绕“勇当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排头兵”目标定位,主动扛起责任担当,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书写好精彩的盐城绿色传奇。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