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应立法保护灵活就业者的劳动权益
2022/08/25 | 作者 周兼明
摘要:疫情后的两年多,当实体经济受到冲击时,这些灵活的就业岗位,确实有助于减缓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对民众谋生和度过生活难关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对年轻人尝试有创造性的职业模式,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如家庭整理师、剧本杀主持人、电商主播、互联网营销师、操盘手、助播、营销达人、带货达人、密室策划师、汉服造型师、VR指导师、电竞顾问等新职业。
据《工人日报》报道,中国目前灵活就业人员已经达到2亿人左右,约有3000万网约车司机、1300万外卖骑手、400万快递员、160多万主播及相关从业人员……随着首批“00后”走出象牙塔,灵活就业也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选择之一。网络主播、电商运营、文案写手、线上艺术陪练等与互联网关联密切的职业,不打卡、不坐班,就业方式灵活,也受到毕业生青睐。
今年高校的应届毕业生首次突破千万,达到了1076万人。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显示,18.6%的2022届高校毕业生选择了自由职业,较去年提高3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灵活就业人员中,又将增加180多万人的应届毕业生。中国人民大学相关课题组发布的《中国灵活用工发展报告(2022)》显示,2021年中国有61.14%的企业在使用灵活用工。与2020年相比,这一比例上升了5.46个百分点——可见,整个社会都在改变对灵活就业的观念。官方数据也显示,2020年和202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灵活就业率均超过16%。
疫情后的两年多,当实体经济受到冲击时,这些灵活的就业岗位,确实有助于减缓经济下行所带来的就业压力,对民众谋生和度过生活难关起到了极重要的作用;对年轻人尝试有创造性的职业模式,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如家庭整理师、剧本杀主持人、电商主播、互联网营销师、操盘手、助播、营销达人、带货达人、密室策划师、汉服造型师、VR指导师、电竞顾问等新职业。
这些新职业的社会需求量很大。但令年轻人担忧的问题也很多,如不签劳动合同,劳动权益如何保障?未缴纳工伤保险,遭遇职业伤害谁来负责?
对于这些权益问题,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连续4年都提到过,表示要“完善灵活就业社会保障政策,开展新就业形态职业伤害保障试点”,等等。但时至今日,总体落实情况并不乐观。据全国政协委员、皮剑龙调研显示,仅有43%的从业者与平台或第三方劳务派遣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29%的从业者签订了劳务协议,21%的从业者没有签订任何形式的合同或协议。
由于平台企业有一定垄断性,灵活就业人员很难与平台企业或外包公司进行平等协商,争取合法权利就更难。今年1月,人社部会同交通部等,就维护新业态劳动者有劳动保障权益问题,对美团、饿了么、滴滴、阿里巴巴、腾讯等11家头部平台企业联合开展了行政指导,明确了在采取外包等其他合作的用工方式后,当劳动者权益受到损害时,平台企业也将依法承担相应责任。
倒是对网络主播、视频主播、文案写手、自媒体写手、线上艺术陪练等一些相对有独立性和创作色彩的灵活就业者,他们的社保、医保等社会保障政策如何落实,大多数地方还语焉不详。而这些又是大学生们更愿意从事的新职业。既然灵活就业是国家倡导的一种就业方式,就应从国家政策和制度层面,尽快进行设计,明确对灵活就业者从养老保险、医保到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方面统筹保障能力,真正保障所有劳动者的权利。这意味着要对现行的社保医保等制度进行改革,把保障对象从有劳动关系的劳动者,扩大到一切劳动者。人社部应根据职业风险、用工特点、收入状况等将这些灵活就业者划分为不同的类别,并研究相关的社保制度和具体办法。社会保险最重要的就是权利公平,不能因行业是新兴的,就不享有这种应该普惠的、共济的福利。无论这类灵活就业者的社保缴费方式如何设计,各类标准也应与其他劳动者同等对待,一碗水端平。
除了加强对平台企业和劳动服务企业的监管,国家还要尽快修订劳动法,补上立法上的短板,这才是保护劳动者权益的首要问题。随着就业形式的多元化,相关政策法规也需及时更新,否则出现的一切问题,追根溯源都可能是立法的滞后。既然出现了大量的新业态劳动者,劳动法就应对这一部分劳动者权益保障有专项规定,把这部劳动者作为特定的职业种类,纳入到劳动法的保护之中。比如从制度层面,放开对灵活就业者参与工伤保险、补充医疗、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的限制,细化参保、缴费基数和缴费率,让其可根据财务状况自主选择;简化灵活就业者因流动频繁带来的人户分离、社保缴纳和转移办法;放宽灵活就业者社保的补缴期限,让灵活就业者也做到应保尽保。
有了国家层面的立法,各地的行政法规才能跟上,形成一个对新业态从业者的法律保护体系。这样才能在全国范围内,使灵活就业者在户籍、住房、子女教育、职业伤害、失业保障等基本权益方面,与传统就业者享有平等的待遇,增强灵活就业者的职业安全感。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