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统计数据”一片真实的天空
2022/06/25 | 作者 周兼明
近期,曝出多起与“统计造假”相关的 新闻。
5月下旬,国家统计局发布了通报,称在河北邢台市、河南焦作市、贵州毕节市和安顺市等四地的县乡,发现了不同程度统计违法问题。根据通报,河南省已对38名责任人进行了党纪政纪处分和组织处理,其中厅局级3人,县处级17人;河北等三地共对126名责任人进行了问责。
5月30日,国家统计局召开会议,部署了对统计造假不收手不收敛问题的专项纠治。该局局长康义表示,统计造假、弄虚作假是统计领域最大的腐败,是对政府统计公信力最大的伤害。各级统计机构要充分认识与统计造假、弄虚作假行为作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增强“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真刀真枪与统计造假作假行为作斗争。
会议指出,统计部门将采取全面自查、重点抽查、执法检查、通报曝光等多种措施,开展集中纠治,真正做到必查权力干预、必查“数据寻租”、必查执法不严、必查入退库等“四个必查”,强力推进从严从快查处一批重大统计违法案件、严肃追责问责一批违纪违法领导干部、通报曝光一批造假典型案件等“三个一批”,建立健全防惩统计造假长效机制。
国家统计局“四个必查”“三个一批”“真刀真枪作斗争”等说法,不可谓不重,不可谓不严,向全社会释放了将严防严惩统计造假的强烈信号。从统计局的态度可看出,在某些地方,统计造假的土壤仍然“肥沃”,不少地方对统计造假问题仍不收手,行政权力仍在肆无忌惮地干预统计数据。
5月3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江苏省委原副书记张敬华严重违纪违法问题,进行了立案审查调查。中纪委在通报中说他“政绩观偏差,为谋求个人进步搞经济数据造假”,引发了媒体关注——因这种表述在以往对省部级落马官员的通报中并不多见。“经济数据造假”的背后,往往隐藏着巨大的利益和腐败问题。过去民间常言“政绩不够,数字来凑”“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等,就是指某些官员其实政绩很差,但凭借造假的经济数据却得以不断升迁。
从中纪委通报点出“统计数字造假”一项,可看出中央层面已开始加大对统计造假的法律惩治力度,即省部级干部也难以躲过问责。统计造假,未来很可能会成为职务犯罪查处过程中,须重点关注的一个问题。
一个国家、一个地区,要想做出科学的决策,统计数据是极为重要的基础。如果数据是假的,那么政府决策也极难实现科学、理性。“大跃进”时,“亩产万斤”等造假数据所导致的决策失误,曾给民众带来了“三年自然灾害”的惨痛教训。前些年是中国经济上升期,统计数据有一定的水分,对政府决策、国家经济运行和民众生活可能不会造成太大的伤害,但如今国民经济处下行期,尤其在国际贸易战与两年多疫情的影响下,一些企业和民众已在危困的生存线上挣扎,统计再造假所带来的危害极可能就会是致命的。因为越是在经济下行期,越需要发挥各级政府的正确决策、统筹与支持作用,这样经济才可能走出颓势。而在经济腾飞时,仅靠市场和企业自身,可能就能让经济在一个正常区间运行。要发挥政府作用,前提是用来判断和决策的各种经济数据必须是准确的,据此才能出台针对问题的政策。如果统计数据是假的,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中央政府,都无法做出社会和市场真正需要的决策,就可能导致决策失误。
6月1日,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了加快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的落地生效。总理强调,对各地二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城镇调查失业率、扣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的财政收入、物价等主要指标,由统计会同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税务等部门依法依规、实事求是分省公布。总理的这个强调,就是要求各地一定要保证各类数据的真实,只有数据真实了,中央财政才能清楚如何支持与补贴各地的地方财政,使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更有针对性。如果数据不真,势必会让中央对各地经济形势造成误判,从而无法实现对“兜牢基本民生底线”的承诺。可以说,今年各类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将会影响到经济在未来几年的走势。李克强总理在一些会议上还强调,中国作为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一旦运行滑出合理区间,要想再拉回来,不付出巨大代价和更长时间是很难做到的。因此,严禁统计造假是稳固基石的第一步——只有确保数据真实了,中央财政对经济运行进行干预和调整时,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可见,统计数据确实关乎国家形象和政府公信力,统计部门不仅要做到数据准确,还要让人们相信数据是准确的。为此,各级统计专业人员要有勇气捍卫统计的尊严。当统计专业人员、媒体和社会各部门,都真正做到如国家统计局所说的“真刀真枪与统计造假作假行为作斗争”,国家加大对统计造假的执法与惩治的力度,相信有胆子用权力干预统计数据、敢用数字寻租的官员也就会越来越少。只有这样,才能还统计一片真实的天空。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