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向南
2022/06/23
从苏北城市到长三角中心区城市,从交通末梢跨入开放前沿,从背靠上海资源优势到牵手深耕产业发展,盐城探索实践向南发展模式,“北上海”的版图越发清晰,对人才就越具有吸引力。
“十三五”以来,盐城的交通大动脉也呈现向南发展趋势:滨海、射阳和响水港区获批国家一类开放口岸,建成南洋国际机场T2航站楼,开通江苏唯一韩日全货机航线,市区内环高架里程居苏北苏中首位,实现高铁、高速、高架、空港无缝对接,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公铁水空港协同发展,南联北上、东进西拓的开放大通道全面打通。
交通区位优势的跃升、政策优势的叠加、人才的吸引力度,让盐城离站在世界中心舞台更近一步。
人才:盐城最无法复制的基因和血脉
“盐城空气特别好,天空特别蓝,各种配套设施和人才服务都很暖心。”这是张冲眼中的盐城“第一印象”。去年硕士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学院,张冲通过“名校优生”计划目前供职于燕舞集团有限公司法务部,在盐城他感到有家一般的温暖。
“虽然也收到上海等地的录取通知书,但盐城给我提供了更加契合的平台,在这里我能发挥自己最大的作用。”毕业于东南大学的宋来健说,入职的交投集团是盐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和自己所学的土木工程专业匹配度高。
不留在北上广深,而选择了盐城,像张冲、宋来健这样做抉择的高校人才还有许多。他们或被盐城的人文氛围吸引,看重这里的山清水秀、文化底蕴,更看重这里良好的事业发展平台。他们依赖于盐城优渥的人才政策、高效专业的人才服务,受益于完善的产业生态,而这些,都是盐城发展的新生力量。
近年来,盐城打造了一座日益坚实、结构完善、产业配套的人才“金字塔”队伍。让人才在这个城市创想未来,也让这个城市汇聚人才崛起腾飞。
盐城是一座因才而兴的城市,重视人才、重用人才、成就人才,是盐城与生俱来的城市基因。
纵观盐城2100多年的历史长河,无不流淌着崇文重教的民风和立志报国的情怀。“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南宋爱国丞相陆秀夫等皆为盐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北宋名相范仲淹,在此修筑造福万代的范公堤,施耐庵在这里挥毫写下流芳百世的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刘少奇、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盐城留下了红色烙印,盐城“二乔”——当代外交家乔冠华、“中共党内一支笔”胡乔木声名远播。这片红色热土上还先后走出赵连城、王学浩、王超、陈义汉、樊嘉等19位“两院”院士,以及著名作家曹文轩、雕塑家吴为山、书法家管峻等一批文化名人。
因人才而兴,盐城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盐城人、一批又一批新盐城人。人才的汇聚,也是盐城实现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的持久动力。
“从十年前的一片平地到现在团队每个人实现一千万的产值,得益于盐城优厚的人才政策支持和江苏盐城环保科技城在环保领域的集聚力以及影响力。”王彬如是说。
作为中建材环保研究院(江苏)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彬如2022年获评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他长期从事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技术与装备研发、设计及成果转化工作,聚焦于玻璃、水泥等烟气超低排放技术的研究及推广应用。在研究院,王彬和他的团队针对工业炉窑、尤其是建材炉窑烟气治理方面,承担国家、省部级课题十多项,产出了脱硫脱硝除尘多种单项技术,近几年又开发了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耦合余热利用技术已经在国内广泛应用,并出口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常和地方政府、园区相关负责人交流接触,能感受到他们在软件技术行业方面有较深的知识储备。”江苏东智数据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姚正从德国学成归来后,将公司落户在盐城盐南高新区留创园。得益于留创园提供的专业服务,公司近年来成长较快,年销售额连续3年都保持50%的增速,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这是盐城打造人才服务品牌的一个缩影。服务好人才“金字塔”的重点群体,才能让金字塔稳定而坚实,这是盐城近年来人才工作最大的亮点,也是最难以复制的基因之一。
去年10月,第十一届沿海发展人才峰会以“才聚黄海明珠,赋能绿色转型”为主题,三十余位院士和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出席人才峰会。这是盐城连续11年举办沿海人才峰会,累计引进“两院”院士67名、国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选者162名,连续资助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1938个。
对顶尖人才和领军人才的吸纳,反映着一个城市的雄心壮志。对此,盐城拿出了“真金白银”和百分百的诚意,从“515”人才引进计划到“人才新十条”,盐城为优秀人才提供的政策保障不断叠加升级。随着“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出台,在“515引才计划”“人才新十条”基础上,聚焦领军人才、海外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校毕业生等各类人才群体,出台系统性更强、含金量更高、覆盖面更宽、集成度更广的政策举措。
——努力“突破”顶尖人才。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等顶尖人才来盐创新创业的,最高给予1亿元资助;自主知识产权和关键技术达到世界一流、国内顶尖水平的创业类、创新类项目最高分别给予3000万元、1000万元资助。
——重点引入专门人才。对新引进的教育、卫生、文旅等社会事业领域全职领军人才团队给予100万-300万元资助,全职领军人才给予20万-100万元资助,非全职领军人才给予5万-10万元资助。对全职引进的具有正高职称、副高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3年内每月分别给予3000元、2000元的生活补贴。
——广泛吸纳大学生。对引进来盐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3年内每月分别给予3000元、1500元、1000元生活补贴,租房的每月分别给予1000元、800元、600元租房补助,购房的分别给予20万元、15万元、10万元补贴,同时将购房公积金贷款额度放宽。
“与其他地区人才引进政策相比,盐城可谓‘诚意满满’。”来自北京大学的宋竹青现就职于盐城市民政局。还没到盐城,相关领导就热心解答关于住房、购物、游玩等问题。温和有趣的事业平台、清新的空气、漫画感十足的蓝天白云、便捷的交通,都是她爱上盐城、留在盐城的重要原因。
近年来,盐城高度重视人才招引工作,深入实施“黄海明珠人才计划”和名校优生“汇盐行动”,去年引进高校毕业生超3.5万人。
让众多“新盐城人”在盐实现“保值增值”、成就人生价值,这是盐城的使命和责任。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盐城人”涌入,拥有2100年历史的盐城正在经历着现代化、国际化蝶变,也焕发出了新的活力与生机。
盐沪牵手:站在时代舞台中央
打开中国版图,长三角中心区27个核心城市之一,也是苏北唯一一个进入长三角核心区的城市,便是盐城。
坐标长三角一体化城市,盐城不免与核心城市上海作比较。上海对外的辐射主要是四个方向,分别是西北沪宁,西南沪杭,南向沪甬,北向沪盐,呈反K字型,而盐城处于沿海发展北向轴线上,向北连接连云港、青岛,向南接上海,贯通宁波、福建,是沿海发展轴线的北向中心位置。
从发展现状看,长三角一体化对于长江以北的城市来说,没有像江南地区那样相互之间有着联系紧密,主要原因是交通障碍。
得益于盐通、盐徐、盐青高铁先后建成通车,盐城全面融入上海“一小时经济圈”和长三角地区高速铁路网,综合交通体系日臻完善。相对于较早和上海对接的其他城市,盐城还拥有港口、机场等5个一类对外开放口岸,发展空间更大、更有潜力、更加包容。
今年四月,上海疫情肆虐,一场特殊的直播带岗宣讲会在盐城盐之有物直播基地如期举行。1.2万名上海高校师生与盐城在云端相会,这是沪盐互动的一帧剪影,也是优秀学子与优质企业的一次“双向奔赴”。
“每个周末,我都会带着老伴坐高铁去看看上班的女儿,顺便去盐城看看好风景。”上海退休干部老耿说,像老耿一家这样在上海和盐城“双城生活”的人很多。
在盐城市大丰区,有一片307平方公里的上海“飞地”——上海农场。半个多世纪前,先后有10万上海知青在此留下足迹,造就了盐城与上海情牵一线的特殊纽带。
正是这段历史,让盐城与上海的关系血浓于水,紧密相依。每年上海到大丰旅游的人有200多万人次,不少当年知青携家带口回到当初生活过的地方。而大丰每年都会在上海举办多场知青茶话会、联谊会,共叙当年情谊,倾听知青对当地发展的建议。
随着长三角站到了时代舞台的中央,盐城实现了从“苏北城市”到“长三角中心区城市”的历史性跃升,盐城对自己的定位也更加清晰——建设长三角“金北翼”。
盐城面朝大海、河湖众多,良田广袤,物产丰富,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基础下,盐城重点打造优质粮油、绿色蔬菜、经济林果、规模生猪、现代禽业、特色水产等全产业链农业,通过北上海“飞地经济”示范区、上海科创成果转化基地、上海优质农产品供应基地、上海生态旅游康养基地的“一区三基地”建设。目前,如今上海市场销售的农副产品约10%来自盐城,盐城建成上海市外蔬菜主供应基地37个,占总数的近一半,年销售额突破330亿元。
过去,盐城与上海靠着“飞地效应”,将农产品保障与供应发挥到了极致。随着产业的纵深发展,盐城与上海牵手,寻求向产业联动纵深拓展。目前,已有光明、临港、上港、上海电气等500多家上海企业落户盐城,建有沪苏两地首个省级合作共建园区——沪苏大丰产业联动集聚区,投资700亿元的上海康养基地项目正全面推进。今年1至4月份,长三角一体化产业发展基地已签约亿元以上项目114个。
今天的盐城,正奋力抢抓重大机遇,努力发挥港口高铁、合作园区、产业基地、开放口岸、上海飞地等资源和功能的独特优势,围绕“沿海”“上海”做足文章,最大程度地释放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海高质量发展等多重国家战略叠加优势。无数个可能性被不断注入盐城这块土地,幻化成无数的梦想和未来……
图片转自盐南文旅
下一期,我们走进盐城湿地,领略盐城着得天独厚的土地、海洋、滩涂资源优势,在生态优先战略和绿色发展方面,揭秘“盐城力量”和“盐城智慧”!
ABOUT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