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所大学“退出”国际排名,一流大学该怎么建?
2022/06/15 | 作者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 编辑 孙杨
最近,有媒体证实,中国人民大学将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此外,南京大学校方曾明确,学校发展和学科建设均不再使用国际排名作为重要建设目标。兰州大学也对外表示,未参加过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多所高校“退出”国际大学排名,此事迅速在网上引起热议。
大学排行榜本就是排名机构的“一家之言”,大学声明不再参与提供数据、不再关注,十分正常,而且,这就应该是大学对待排行榜的理性态度。但如果把“退出”排行榜,理解为我国大学办学不要接受社会评价、专业评价、国际评价,则是值得警惕的。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的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是“高等教育竞争力明显提升”,要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竞争力,就必须融入国际高等教育竞争,坚定推进高等教育的开放与国际化办学。
对大学办学的三种评价
总体看来,对大学办学的评价,从评价的主体看,主要有三类,一是行政评价,二是专业评价,三是社会评价。我国之前对高等教育的评价,主要是行政评价,令人关注的就是本世纪初推进的大学本科教学评估。由于是行政主导,希望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目标的本科教学评估饱受大学师生和社会舆论的诟病,被质疑是形式主义、劳民伤财并制造弄虚作假。
评估泛滥、按行政指标办学、千校一面与评估造假,导致办学的行政化与功利化,是行政评估的弊端,因此,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推进专业评价。“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课程等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价机构合作,形成中国特色学校评价模式。建立高等学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过去十多年来,我国一直在推进专业评价。但是,专业评价并不受社会关注,受关注的是社会评价,尤其是各类大学排行榜。
社会评价,主要包括受教育者对大学的评价、雇主对大学的评价,以及媒体、社会机构对大学的评价。大学排行榜就属于社会评价,是媒体或社会机构,根据自己设定的指标、权重,对大学进行打分排名,向社会发布排名结果。由于是社会评价,大学排行榜主要为学生选择大学、社会机构选择大学合作者提供参考,如学生要申请、报考大学,要对不同大学做出比较,收集各校信息很难,大学排行榜就给大家提供了较为便利的参考工具。
大学要自主办学,办出高质量、特色,应该重视专业评价,即用专业原则、标准评价学校的学科建设质量,包括人才培养质量与学术研究质量。但从近年来的具体情况看,存在把专业评价与社会评价混淆,以社会评价代替专业评价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以大学排名评价学校办学进展,围绕大学排行榜指标办学。
大学排行榜是社会评价而非专业评价
一些舆论把大学排行榜指标,理解为对大学进行评价的“国际指标”、“洋指标”,这是错误理解大学排行榜的性质。分析各大学排行榜,包括世界大学排行榜与国内大学排行榜,就会发现,各榜单选择的指标,貌似专业,却很不专业。首先,每所大学的办学环境、办学定位是不同的,把不同办学环境、办学定位的大学放在一起比,本身就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评价大学,应该针对大学本身所处的办学条件与办学定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
其次,不同学科专业的建设、发展规律也是不同的,对不同学科专业按一样的指标评价,如按发表国际论文、申请专利、申请课题经费评价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就会大大“吃亏”,排名落后。
再次,排行指标再怎么贴近学校办学实际,都无法解决其进行“量化评价”的实际操作,而大学的传统、文化、精神、特色是无法量化评价的,如教师的教学态度、授课质量,就不可能体现在排行榜中。
简单来说,大学排行榜是用高度凝练、概括的显性指标,对大学进行打分排名。这忽视了大学的环境差异、制度差异、定位差异、学科差异,是对大学进行的粗放式社会评价。在19世纪、20世纪,均没有世界大学排行榜,最早的世界范围内大学排行榜是2003年由我国机构发布的。世界大学排行榜受到追捧,是过去十来年才发生的事,而且准确地说,这主要是在我国受到追捧。国外的世界名校,对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排名并不在意,因为他们清楚这是社会评价,并不是专业评价。有大学校长称,大学排行榜还不是苹果和橘子进行比较,而是苹果和自行车进行比较,对大学办学并无多大价值,但我国不少高校却围绕排行榜指标办学。
“排行榜中的大学”,不可能成为一流大学
由于高度重视世界大学排行榜,我国国内大学在世界大学排行榜的表现,普遍好于欧美大学,近年来,不少欧美名校在排行榜上的排名,已被我国大学“反超”,如清华北大已经进入了QS世界大学排行榜的前20位。可以说,我国大学是大学排行榜的“得益者”。包括宣布不再以排行榜排名作为学科建设目标的南京大学,在QS排行榜上,也排在了内地高校第7,排在全世界131名,中国人民大学因为以人文社会学科见长的关系,排名一直不佳,被认为是此次“怒退”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是,即便大学排名提高,也没有给我国大学带来多大的国际声誉,因为国际大学排行榜只是我国高校看重,国外并不那么看重。从排行榜的社会功能看,其最大价值是招生、引进人才宣传,如果世界大学排行榜的排名“代表”国际声誉的话,那北大清华招收国际生的质量应该超过耶鲁等名校,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换言之,重视世界大学排名,只是引发国内高校的“排名内卷”。围绕排行指标办学,并没有促进我国大学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反而出现偏离办学定位、急功近利的问题。如为提高排行榜排名,我国高校普遍存在“重学术研究,轻教育教学”的问题,而且,重学术研究,是重论文发表,而非重学术研究质量。对于“排行内卷”,不少高校感慨被排行榜绑架,实际上,作为社会评价的排行榜并没有这种能力,内地高校是被自己追求排名所绑架。而且,“排名内卷”还带来排名乱象。
中国人民大学近日证实,今年起退出国际大学排名。
发布大学排行榜,对于排行榜制作机构来说,就是一门生意。之前,排行榜制作机构,是做“TO C”业务,即向学生、有需要的机构收费,销售排行图书或者提供咨询服务。而近年来,排行机构则把业务转向“TO B”业务,是向高校收费,包括咨询服务费、广告费。这是因为高校“看重”排名结果,于是排行机构就向高校提供怎么提高排名的咨询服务,高校也乐于花钱搞好和机构的关系。对此,有人会怀疑,这会不会影响排名的公信力。这是高估排行榜价值的质疑,业内都清楚排行是怎么回事,排行机构获得经济收益,高校获得更好看的排名,这就是“双赢”。如果高校只重视排名,而不是在意具体的办学质量,这类乱象一定会在社会评价中存在。
显然,围绕并不专业的排行指标办学,大学的办学必然不专业,再怎么办也办不出真正的一流大学,甚至会与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渐行渐远。需要指出的是,这几所大学“退出”排行榜,并不能真“退出”,因为排行榜属于社会评价,社会机构怎么评、怎么排,是机构的事。但这表达出对排行榜的新态度,和之前一味迎合的态度相比,是重大转变。
建设一流大学,应回归专业评价
我国正在推进教育领域的“管办评分离”改革。“管办评分离”,就是政府(管理者)、学校(办学者)、专业机构(评价者)各司其职,政府依法管理学校、监督学校依法办学;学校自主办学、自主管理;学校办得怎么样,由第三方专业机构以及社会进行评价。
对于并不专业的排行榜,一直有人提出,应该取消这些各类排行榜,避免排行榜乱象影响大学发展,这也是没有理解大学排行榜的性质。我国已经逐渐取消了行政评价,这是可以取消也应该取消的,而社会评价则取消不了,因为这属于社会对大学办学的评价。对于社会评价存在的乱象,一方面要加强监管,规范排行榜制作与发布,另一方面要加强行业自律。更重要的是,要有对排行榜这种社会评价的理性认识。我国大学重视大学排行榜,可有多少富豪会重视福布斯富豪榜上的排名,用它来宣传自己呢?
我国大学和社会舆论,对于专业评价和社会评价,都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把大学排行榜作为专业评价,也不能因大学排行榜的问题,而否定专业评价,包括国际专业评价。在政府层面的行政评价逐渐退出后,我国高等教育评价存在的问题是,专业评价没有跟上。在校外,我国还缺乏独立性、专业性兼具的第三方专业评价机构。在大学校内,教育事务与学术事务,还由行政部门、行政力量主导,对教师、科研人员的考核、评价,采用量化、行政指标,这也是大学排行榜受追捧的原因,有的高校就直接把大学排行榜的指标分解给各院系、各学科,要求教师、科研人员,发表顶级期刊论文。
对于前者,《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完善教育中介组织的准入、资助、监管和行业自律制度。积极发挥行业协会、专业学会、基金会等各类社会组织在教育公共治理中的作用。这一工作需要努力推进。而对于后者,则需要推进学校治理改革,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推进行政权、教育权与学术权分离,是我国大学建设一流大学的根本制度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