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70年, 英国女王是如何炼成的?
2022/06/15 | 记者 徐亦凡 | 编辑 漆非
伊丽莎白二世的人生,以一棵无花果树为分界。
1952年2月5日,她与丈夫菲利普在访问肯尼亚时爬上了这里的树屋。上树时,她是伊丽莎白公主、英国国王乔治六世的女儿,次日离开这棵树时,公主成为了女王。
如此描述命运的降临,让伊丽莎白二世的人生节点听起来足够有戏剧性。但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共情的复杂时刻——她是新即位的君主,人生不再只属于自己,可她也是失去了父亲的女儿。
2月6日早晨,乔治六世因心脏血栓去世。就在五天前,国王和王后还在机场为伊丽莎白夫妇送行,望着女儿女婿挥手告别。但此时的乔治六世受肺癌困扰时日已久,年方56岁却很是憔悴。
当菲利普将噩耗告知妻子,这个25岁的年轻君主“脸色煞白但没有落泪”。面对内廷女官前来表达哀悼时,她平静地说:“谢谢你。我们得回英国了,很抱歉打乱了大家的计划。”
她在悲痛中镇定地处理事务:写信、发电报、写备忘录,甚至没有忘记买一顶黑色帽子送到机场。从此刻开始,这种冷静贯穿了她迄今70年的漫长任期。在任何场合,公众都看不到伊丽莎白二世作为君主有过任何失态之举。
而她所具备的“好君主”品质不止于此。如果将头戴王冠理解为一份不可选择的职业,伊丽莎白二世一定是位优秀的职业女性,相比历任国王都毫不逊色。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英国当代史研究所教授帕特丽夏·森(Patricia M. Thane)向《凤凰周刊》简洁扼要地评价说,君主制之所以能在英国得到广泛欢迎,正是因为做到了与政治无涉。
这样的成果,伊丽莎白二世个人贡献良多。王冠于她意味着荣耀和责任,而非权力。
初登基时青春靓丽的女王,如今已是满头银发的长者。70年间,伊丽莎白二世从未怠慢过这份工作,她恪守着对宪法的尊重,始终超然于党派政治之上,而这正是君主制的全部意义。
即便是对这种古老体制无感的人,也承认女王的勤勉与尽职。对英国保守派来说,伊丽莎白二世是君主形象的最佳典范,象征着英国悠久传统的传承——无论世事迁移,她始终像一艘船,凝结着共识与认同,平稳穿越风浪。
战争中成长的王位继承人
伊丽莎白二世的加冕典礼在1953年6月2日进行。这是惯例——典礼往往距离新王登基一年多,既是为复杂的仪式做准备,也是为了给先王守丧。
这一天,她坐在爱德华王座上,王袍、王冠、权杖的重量加起来超过20公斤,如同将君主沉重的责任压在她娇小的身躯上。尽管自父亲去世的那一刻起,伊丽莎白二世就自动即位,但直到在加冕典礼上完成“受膏”,她才算真正成为英国女王,“从此,她再也不能退位,到死为止”。
盛典为战后萧条的英国注入了生气。这场仪式在电视上进行了直播,观看人数多到难以想象。英国当时不过3600万人口,约有2700万人在屏幕上目睹了这位年轻女王的加冕,仿若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
加冕礼也在其他国家得到转播。难以计数的观众里有个格外特别的人,那便是身在法国巴黎的爱德华八世,此时他更准确的头衔是温莎公爵。
1936年,刚上任的国王爱德华八世想要迎娶一位有过两段婚姻的美国女人。“新王后”的身份引起英国政教两界强烈反对。为了与心爱的人结婚,爱德华八世选择放弃王位。他的弟弟约克公爵因此被推至君主之位,成为乔治六世。
这位害羞又有口吃的公爵曾是海军军官,不过由于身体孱弱,从未被当做储君培养。突然而至的重担让他深感不快,却又不得不扛起责任。这也彻底改变了长女伊丽莎白二世的人生轨迹,10岁的她不再是一个普通公主,而是王位第一顺位继承人。
1945年4月,在陆军女子后方勤务部队服役的伊丽莎白二世。
伯父为爱抛下一切,引发了宪政危机,无疑是伊丽莎白二世眼中的反面典型——自私且不负责任。作为君主,理应为王室奉献一生,别无选择。只是她原本不必背负这一切。
1926年4月21日,伊丽莎白二世出生于一个雨夜。四年后,她的妹妹玛格丽特公主也出生了。两位公主的童年深居简出、无忧无虑,一年中的大多数时候,她们都在英格兰或苏格兰乡下过着田园生活,偶尔会在保姆带领下乘坐公交或地铁逛一逛伦敦。
这对姐妹有着明显不同的性格,姐姐更为沉稳内敛,妹妹则古灵精怪。乔治六世曾说,伊丽莎白是我的骄傲,玛格丽特是我的开心果。
在当时的英国,贵族女孩通常在家中接受私人教育,因此伊丽莎白二世没上过学,也不用参加考试。母亲会鼓励她进行大量阅读并养成写日记的习惯,父亲则没有太多要求,只希望家庭教师能教会她写一手好字。
每周她还有两次马术课,伊丽莎白二世很喜欢骑马穿行、越过障碍的感觉。尽管她的性格像父亲一样保守谨慎,却不喜欢在骑马时戴头盔。
和众所周知的柯基犬一样,马也是未来女王的毕生所爱。伊丽莎白二世不仅擅长骑马,还知道如何繁育优秀马匹。也只有在赛马会这样的场合,才能看到女王放下威仪,放松地为自己的马匹欢呼振臂。
今年5月13日,皇家温莎马展吸引了久未露面的伊丽莎白二世现身。虽然这段时间身体欠佳,但她看上去精神不错,时不时开怀大笑。她名下的几匹马在今年的比赛中成绩不错,其中一匹还被提名为“马王”(supreme champion)。
成为准王储后,她有了更多课程需要涉猎,其中尤为重要的是学习宪法。从13岁起,伊丽莎白二世每周会上两次英国历史及宪法课程。这是因为未来的君主需要把握好自己以及王室在宪法中的角色。
不过,英国并无成文宪法,而是由复杂的判例、不成文惯例等内容构成,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宪法对于王室职责和权力的规定也是模糊的,不会告知君主“应做什么”,而是倾向于限制其权力,规定“不应做什么”。
伊丽莎白二世的学习教材是三卷本的《宪法的制定法与习惯法》,她用了六年时间钻研立法程序中的细枝末节。传记作家罗伯特·莱西评价说,“她仿佛不是要当女王,而是要去做下议院议长。”
这也为伊丽莎白二世后来成为好君主打下基础——她做到了对权力的高度克制。在和未来历任首相们的沟通中,他们惊讶于女王如此精通宪法条文,不仅远甚于自己,还常常会提出极为犀利的问题。
小时候的伊丽莎白二世还生活在各种规矩当中,比如脱衣后必须将衣服整齐叠放;不能在公众面前哭泣;无论坐几个小时,后背永远不能靠在椅背上。伊丽莎白二世身边的保姆也不会因为她的身份而更加宽容,就连不小心将胳膊肘放到桌面上也会遭到严厉的训斥。
除了幼年时严格的教育,二战也深深影响了伊丽莎白二世的成长历程。
传记作家肖克罗斯曾披露过女王母亲的战时书信,从中可以窥得,王室家庭和普通人一样,有着对战争的担忧、恐惧、迟疑不决。但乔治六世夫妇在战争中表现出王室应有的勇敢与信念,成为伊丽莎白二世学习的榜样。
1939年9月3日,英国向德国宣战,六个星期后,英国战列舰“皇家橡树”号被纳粹击沉,沉重打击了国民的士气。次年夏天,德国对英国城市实施大规模轰炸,仅白金汉宫就遭到9次袭击。
但乔治六世决意留在伦敦。不在白金汉宫时,他与王后便乘皇家专列外出巡视,前往军队、工厂、医院、居民区鼓舞坚持战斗的英国民众。晚上,他们睡在防空工事中,或者是前往温莎城堡和女儿们团聚。
战争打响后,伊丽莎白二世和玛格丽特被送到这座古堡,她们在这里留守数年,直至1945年德国战败。然而温莎也没那么太平,到战争结束时共有约300枚高爆弹掉落城堡附近。
在温莎的日子里,伊丽莎白二世加入了陆军女子后方勤务部队,学习驾驶卡车、换轮胎、拆卸发动机,脸上和手上常常沾满油污。这段经历不仅让女王感到骄傲,在日后有关王室的影视剧中也常常被强调。
那时,她与负责王室安全的近卫步兵第一团军官们变得熟识。因为他们,伊丽莎白二世直面了战争的残酷——年轻军官们陆续在战场牺牲,自己熟悉的许多面孔再也没能回来。
1953年伊丽莎白二世加冕当天的肖像,当时她只有27岁。
二战让伊丽莎白二世领会了战争的无情,也从父亲身上看到了危机时刻的君主榜样。乔治六世一家在战争中展现出毫不退缩的意志,不仅成为国民的精神支持,也极大推高了王室声望,使之在战后备受爱戴。
这同样成为女王个人的声望来源——她作为亲历过战争的君主,凝结了中老年一代英国人众志成城、坚守国家的共同回忆。
幸福的海军军官妻子
战争结束后的1947年,是让伊丽莎白二世刻骨铭心的一年。
这一年她首次出国访问、发表生日演说,并且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大事——21岁的伊丽莎白二世嫁给了少女时芳心暗许的人。
1939年,乔治六世带着伊丽莎白二世到达特茅斯的皇家海军学院访问,菲利普作为海军士官在此受训。王室保姆克劳菲留意到,“莉莉贝特(伊丽莎白二世的昵称)的目光始终在菲利普身上流连”。尽管菲利普没有对这个公主有什么特别关注,但二人自此开始有了联系。
二战期间,菲利普常到温莎拜访,不少亲友发觉,二人之间有些特别的情愫。只是从门当户对的意义上来说,菲利普的家世还不够显赫。
他虽是希腊王子,且与伊丽莎白二世的曾曾祖母都是维多利亚女王,但希腊王室在他出生后不久因政变被驱逐,他跟随父母在海外流亡数年。父母分居后,菲利普成了流浪王子,无人照管,辗转于各处上学。到英国后,也在亲戚们的照拂下生活。
但菲利普的魅力毋庸置疑,他外表俊朗、一头金发,有许多新奇想法,也不会对伊丽莎白二世唯唯诺诺。对这个王室公主来说,无拘无束的菲利普永远充满新鲜感。
1946年夏天,菲利普在巴尔莫勒尔庄园求婚,伊丽莎白二世甚至没和父母商量就答应了。她虽年轻,做决定时却坚定且有魄力。
菲利普对这桩婚事有过困惑,他曾提到,决定与伊丽莎白二世结婚不知道是“太勇敢还是太傻”。尽管他毫不怀疑自己对伊丽莎白二世的感情,但成为准王储的丈夫后,生活将和以前大不相同,他将承受很多束缚,需要放弃的乐趣也有很多。
最终,菲利普还是勇敢地和所爱之人步入婚姻。婚礼日的当天早上,他忽然戒了烟,贴身男仆约翰·迪恩回忆说,“他突然就不吸了,毫无困难”。这么做是因为妻子——乔治六世对香烟的重度依赖使他罹患肺癌,父亲的坏习惯让伊丽莎白二世很苦恼。
他对妻子的爱在写给岳母的信中也可见一斑,“好好‘珍爱’莉莉贝特?我觉得这个词都不够形容我对她的爱。”菲利普说,“伊丽莎白二世是整个世界对我而言唯一真实的‘东西’,我的梦想就是跟她融为一体,能经受任何冲击,共度美好人生。”
新婚后的两年是伊丽莎白二世少有的轻松时光——她还未被国家大事所困,和普通海军军官的妻子没有太多区别。她曾陪同菲利普前往马耳他工作,享受着罕有的私人时光,和其他军官妻子们一起喝茶聊天、做美发沙龙,还和丈夫坐着小艇到海岛游玩。
菲利普在新婚时写下的承诺也经受住了时间的洗礼。从1947年步入婚姻开始,他一直守在伊丽莎白二世身边。在妻子的加冕仪式上,菲利普跪在女王面前,向她起誓要成为其“无论生死之君臣”。
往后的几十年内,他陪同妻子出席各国议会开幕式、国宴和巡游等国事访问仪式,直到2017年,96岁的菲利普亲王因年事已高退出王室公务职责。
尽管伊丽莎白二世是国家君主,但关起门来在家庭内部,菲利普亲王才是决策者。
女王对于儿女的事情很少介入,很大原因在于她身上的国事担子太重。普通职业女性的困境,女王同样也有。
这种不干涉的态度,在日后儿女们婚姻破裂时也看出端倪。当查尔斯王子与戴安娜王妃的婚姻产生裂隙,女王始终不愿插手,直到戴安娜在英国广播公司(BBC)的节目中将这桩婚姻的悲剧公之于众,她才致信规劝二人离婚。
面对王室成员的婚姻困境,女王也有自己的挣扎,因为君主身份与私人情感很可能发生冲突。当年玛格丽特公主爱上离过婚的军官,一心与之结婚,但遭到大臣们的阻挠,因为英国国教不接受王室成员与离婚人士结婚。
玛格丽特必须在爱情和王室中二选一:作为姐姐,女王希望妹妹能享受自己选择的爱情;但作为君主和英国国教领袖,她又无法鼓励妹妹这么做。不干涉是相对可取的方式,最终玛格丽特依然选择了王室生活。
成为祖母后的女王面对儿孙的决定更为宽容,也带着保守的王室与时俱进。离过婚的非裔女演员梅根嫁入王室就是证明,爱德华八世的故事没在哈里王子身上重演。
日后,当哈里与梅根执意放弃王室高级成员头衔、远走美国安家,女王也没有公开表达过不满。她只是在王室声明中淡淡地表示,他们永远是家庭成员。
比起妹妹和儿女,女王本人无疑是幸运的,初恋时的对象陪伴了自己一生。但这不代表她与菲利普亲王就只有甜蜜的童话故事,旁人难以看到女王的婚姻细节,不过她真性情的时刻可能都留在了与丈夫的相处中——
1954年,女王夫妇开启为期八周的澳大利亚之旅,并接受了一部纪录片的拍摄。一个下午,菲利普亲王忽然从度假小屋中冲了出来,身后是伊丽莎白二世扔出的网球鞋和网球拍,她大喊着要求丈夫停下来,硬拽着他回到小屋,砰一声关上了门。她随后走出来向摄影师致歉道,“你也知道,每段婚姻都会发生那样的事情。现在,你要我做些什么?”
1986年10月14日,伊丽莎白二世与丈夫菲利普亲王登上中国的长城。
伊丽莎白二世的婚姻虽堪称典范,却也有过不忠的传闻,总有小报称菲利普亲王在外有染。英剧《王冠》也对这一八卦多有着墨,不过这些传闻均未得到过证实。
菲利普亲王最终守住了结婚时的诺言,爱她直至生命尽头——疫情暴发后,他们一起避居温莎城堡,2021年4月,99岁的菲利普亲王因疾病溘然长逝。
今年3月底,菲利普亲王的追悼会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举行,75年前他们的婚礼正是在这里举办。
斯人已逝,伊丽莎白二世在追悼会上难掩悲伤,泪水溢满眼眶。她曾称,丈夫是她的磐石(her rock),也公开感激过对方的支持,称他为自己“一直恒久的力量和指引”。但对她而言,最重要的力量已永远离去。
“一生为英联邦大家庭服务”
伊丽莎白二世21岁时,父母带着她和玛格丽特公主进行了首次海外出访,这次访问也是伊丽莎白二世作为王室成员的重要亮相。此时,现代英联邦处于成形阶段,乔治六世仍被视为大英帝国曾经殖民地的君主,他想让自己的女儿为这些地方所知。
这趟访问留下了一段重要演讲。1947年4月21日是伊丽莎白二世的生日,她在南非开普敦通过广播向“所有英联邦和帝国的公民”发表了生日演说。她在结尾宣誓称,“我向你们所有人发誓,我这一生无论是长是短,都将为你们服务、为我们伟大的帝国大家庭服务”。
70多年来,伊丽莎白二世这段誓言中的几乎每个字都经受住了考验,除了“帝国”二字——那时大英帝国已日薄西山,印度即将独立,其他殖民地也不再安于现状。
如果说大英帝国时期代表着君主们对开疆辟土的追逐,伊丽莎白二世即位后则见证着这一过程的逆转,很大程度上,她甚至乐见于此。哪怕采取了共和制,许多国家也仍愿留在英联邦,女王无需这些国家效忠于她,她在意的是能否维系平等、多元的联合。
除英国以外,英联邦目前有52个成员国。这些国家分布在非洲、亚洲、美洲、欧洲和太平洋地区,总人口约为25亿,几乎是地球人口的三分之一。
登上王位后的日常工作,就像钟表一样日复一日。私人秘书们每天会把文书送给女王,包括需要签署的文件,可能是议会法案、军方条例,或其他国家大使呈交的国书。女王虽然不会左右政事,但也绝不会机械地直接签署了事。
所有送交上来的文件,就算不是逐句阅读,她也做到对内容了然于胸。比如外交部电报和内阁会议记录,她会在每周接见首相和大使时就其中内容进行提问和反馈。这也要求臣僚们必须熟知自己的工作内容,否则会被女王问到哑口无言。
虽然有些文件晦涩难懂、许多内容女王也无权干涉,但她还是会事事躬亲。伊丽莎白二世曾经的私人秘书玛丽·弗朗西斯说,“女王亲力亲为有她的理由。就算是空洞无用的公文或是复杂繁琐的小事,如果女王没仔细看,政府就予以通过,她会认为自己失职。”
不过,英国君主这份极具荣耀的工作有许多不得已的时刻,包括但不限于按照政府意愿接待外国元首的国事访问。
1978年,罗马尼亚的独裁统治者齐奥塞斯库携妻子来访。尽管罗马尼亚属于华约组织、其领导人也名声不佳,但彼时的英国正在疲弱的经济中挣扎,政府很想向这个东欧国家卖出几架飞机。
由女王向其提供隆重接待,是英国政府能表现的最大诚意。而与英国王室会面,也很能满足齐奥塞斯库打造全球政治家形象的雄伟梦想。
在周围人的描述中,这个东欧人自以为是又令人厌恶,女王当然不喜欢他,可她没有权利对邀请何人进行置喙,必须对所有来访者一视同仁。按照礼仪,女王依然尽心准备好礼物,也为其举办了国宴。
不过,当女王在白金汉宫花园遛狗时,远远看到齐奥塞斯库夫妇走过来,为了不和这对夫妇说话,她竟闪身躲进了花草丛中。
毕竟对君主而言,他们不可以率性而为。公众目光下的王室成员规矩甚多,一颦一动都不只代表个人,一切行为都必须服膺于维系王室威仪和国家利益的需要。
因此,一个看似扁平而无聊的君主形象反而是坚守原则的成果。女王自小就被教育要克己守礼,压抑情绪,所以在公众眼里,她大多数时候看起来面无表情。她不喜欢政客那种表演出的微笑,倘若展现笑容,一定是真诚地感到开心或被逗笑。
不过私下的伊丽莎白二世很有活力,与人交谈时眼里有光芒,声音也悦耳温和。皇家庄园里的工作人员回忆,“有时候,整个房子里都能听到她的笑声,笑得很欢快”。
此外,她也是个极具幽默感的人,这一点和菲利普亲王有些相像。只不过她的丈夫在公开场合也会忍不住说些不合时宜的俏皮话,伊丽莎白二世则能恰如其分地拿捏分寸。
有一年访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时,恰逢大雨滂沱,她在演讲中一本正经地说,“我知道英国向美国输出了很多传统,没想到坏天气也是其中之一。”
更多时候,她会在私下展现这种特质。伊丽莎白二世擅长模仿一些政治人物,比如俄罗斯前总统叶利钦。她的临场反应也很快。一次在诺福克购物时,店员说:“你看起来很像女王。”她答道,“那我就放心了”。
伊丽莎白二世虽以保守著称,但谨遵规则并不意味着固守成规,她亦具备实用主义智慧,并不抗拒新事物,比如学着与媒体相处。
她不再像父亲乔治六世那样轻视和应付媒体,而是尝试与之接触,利用广播、电视彰显王室魅力,如今更在YouTube、推特等社交媒体网站开设账号,频繁更新王室动态。
王室内部的管理也向着现代企业的模样变革。尽管宫务大臣主导一系列变革,但若没有女王支持,许多根深蒂固的惯例与文化将难以撼动。伊丽莎白二世任内的王宫有了许多新变化:最先用上了绿色能源;走在男女同工同酬的前列;等级森严的数个餐厅被减至两个,无论达官显贵还是清洁工都可在同一个餐厅用餐。
面对王室的危机时刻,伊丽莎白二世也能务实回应民意。1992年温莎城堡大火后,政府欲用公共资金进行修缮,招致民众不满,认为王室应该自己掏钱,而非用纳税人的钱。伊丽莎白二世不日后提出,她愿和其他人一样纳税,次年又宣布白金汉宫对公众开放,以此筹措维修资金。当时一位宫廷大臣表示,相比于交税的数额,女王更看重此举的象征意义,这样做更有益于君主制。
访问过110个国家
还是公主之时,伊丽莎白二世就开始承担王室工作,也曾替代身体抱恙的乔治六世出访。作为女王加冕礼的重要环节,她登基后的首次出访行程漫长而盛大。
五个半月的时间里,这位新任君主或乘飞机、或搭轮船,访问了英联邦成员国,行程长达43000英里,几乎环游了地球。到访世界各地对伊丽莎白二世是增长见闻的好机会,她每次出访前都会学习了解当地风土人情。
但出访本身充斥着重复的流程,而且由于日程紧凑,对体能也是挑战。这期间,伊丽莎白二世一共听了276场演说、508次《天佑女王》(英国国歌)演奏,她自己做了102次讲话,握手13213次,接受了6779次屈膝礼。
但无论什么场合,伊丽莎白二世都展现出强大的毅力和耐心。有时需长时间站立,她也能保持数小时——这是她对方跟鞋青睐有加的原因,鞋跟有助于分散站立时的压力。
不过近两年来,由于健康原因,伊丽莎白二世参加活动频率明显降低。虽然她向来不愿意被看到身体欠佳的样子,却也有过拄拐行走的罕见场面。
就在今年2月,95岁高龄的伊丽莎白二世还感染了新冠,此后公开露面变得更少。5月的议会开幕仪式上,她第一次因为行动不便缺席,由查尔斯王子代为发表演说。在位这么多年,她仅有两次未进行议会致辞,都是因为怀孕。
因年事已高,伊丽莎白二世如今已不再离开英国,但自从登基以来,她总共访问过六大洲的110个国家。其中,前往加拿大的次数比世界上任何其他国家都多。自1953年加冕以来,她访问加拿大27次,但从未访问过希腊。
出访行程并不由她决定,她也不肩负政治任务,但英国元首的身份仍然会让一些旅程意义非凡。
1965年,伊丽莎白二世对西德展开为期10天的国事访问,在二战结束20周年的时刻出访,意味着英国和德国的和解,也象征着德国得到了欧洲社会的认可。
英美两国间的纽带亦在伊丽莎白二世的帮助下紧密维系。作为一本“活历史”,自1953年登基以来,女王已经会见了13任美国总统。
在纪念美国独立200周年活动上,伊丽莎白二世受邀参加,这本是个有些尴尬的场合——殖民者后裔来庆祝前殖民地的独立周年,但她的演讲极为智慧地将其化解。
“在我看来,英国应该像美国一样庆祝独立日。”她在演讲中说,“不是为美国殖民地脱离英国王室而高兴,而是衷心感谢这个伟大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们给英国上了非常宝贵的一课。我们失去了美洲殖民地,因为我们缺乏‘在正确的时机,以妥协的方式应对不可挽回的潮流’的政治家风度。”
伊丽莎白二世亦曾访问中国,虽然无法比肩尼克松1972年访华之旅的开创性意义,但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到访共产主义国家,依然举世瞩目。
2016年4月21日,著名摄影师安妮·莱博维茨为女王和她的四只爱犬留影。她对柯基犬的着迷人尽皆知,据说养过30只。
1986年10月13日,伊丽莎白二世与菲利普亲王访问中国,她也是第一个访华的英国君主。这趟访问宾主尽欢,她和菲利普亲王登上长城、穿越滇池、参观兵马俑,还尝试吃海参,这个食物一度攫取了英国媒体不少的注意力。
这次访问还出现了一场小风波,一贯鲁莽的菲利普亲王又失言了。在和爱丁堡大学的留学生们交流时,他突然冒出一句:“如果再待久一些,你们都会变成眯眯眼。”这成了英国报纸第二天的头版头条。
这次访问也使中英两国在1984年签署的联合声明正式生效。根据声明,中英两国达成一致,中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伊丽莎白二世此行是为了传达英国对中方的信心,也昭示两国关系的全新开始。
中国也见证了皇家游艇“不列颠尼亚”号的谢幕之旅——它是王室出访的重要交通工具,也是女王在海上的家。这艘游艇的最后一趟航行,便是1997年的香港之旅。
当年6月30日晚,查尔斯王子代表女王出席交接仪式并致辞,据说他的演讲超时23秒,一度打乱了仪式计时的安排。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也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曾与14位英国首相共事
从数百年前开始,英国君主的权力就不断被限制,到现代社会只剩下“虚君”。尽管在今人看来,君主应当超然于政治之上、保持绝对中立,这是君主立宪的题中之义。但事实上,女王的先辈们并不能洒脱做到,他们时常会与首相或政府争论不休。
比如她的父亲乔治六世,因为觉得首相艾德礼没提供足够政策信息而“咬牙切齿”;她的祖父乔治五世时常因为王室权威被挑战而愤怒,有一年加拿大与美国签署了比目鱼捕捞条约,因为未先征求其意见,让乔治五世大为光火。
但伊丽莎白二世做到了,她能广受欢迎也正基于此。英国学者帕特丽夏指出,“如果君主制不再,改为民选政治家当总统,这些政治家恐将很难得到广泛支持。”
她与历任首相的关系成为君主立宪制的绝佳注脚。女王从不与首相对抗,保持着根深蒂固的中立态度。她从未发表过有争议的政治观点,甚至不会区分政客们是何派别。有一次,她被伊朗国王问及与工党还是保守党首相们共事时间更长,她事后评价说,“我一点也不清楚他在说什么,因为我从没想过这件事”。
从温斯顿·丘吉尔到鲍里斯·约翰逊,伊丽莎白二世迄今共事过14位首相。她与所有人都保持着良好相处,但丘吉尔无疑对她的影响最大,也是她眼里首相中的楷模。她日后给丘吉尔致信时写道,“后来的任何一位首相都无法代替你的地位”。
丘吉尔任内,他们每周都会进行一次会谈,最初是半小时,后来时间越来越长。伊丽莎白二世私人秘书迈克尔·阿迪恩说,“丘吉尔对朝野大事的见解和处理举重若轻,女王从中获益颇多。”
伊丽莎白二世与“铁娘子”撒切尔夫人的关系也一直极具话题性,许多传闻声称两位女性不睦。固然女王不可能发自内心赞成撒切尔的每一项政策,她偶尔会因为对方的某些态度惊愕,撒切尔也对王室的某些奇怪作风感到困惑,但很难说二者间有什么对抗或敌意,毕竟宪法不容许女王对首相存在偏见。
另据传记作家罗伯特·哈德曼描述,“撒切尔夫人会把屈膝礼做得近似体操般标准,还会坚持在每星期觐见女王时早早到场。”
尽管对于其内阁的任何决定,伊丽莎白二世都不会否定,但也不能就此将其理解为“政府的橡皮图章”。她对世事有自己的洞察力,有时宁可不顾安危也坚持履行职责,尤其是维系英联邦的稳固。
1964年,她不顾内阁规劝,毅然访问因分裂而动荡的加拿大;1979年,她执意参加在卢萨卡举办的英联邦峰会,此前这个城市刚刚遭到罗德西亚(今津巴布韦)的轰炸。
这并非伊丽莎白二世首次执意出访。1961年,她计划出访加纳,但无论政府和民众都希望她取消这一行程,因为加纳刚刚发生了动乱。但伊丽莎白二世不愿改变计划——两年前,她原本有访问加纳的计划,却因为怀孕而搁浅,这让加纳领导人非常愤怒。
对英国政府而言,这趟访问的意义在于占得地缘政治先机——作为原英国殖民地,加纳不断受到苏联拉拢,可能会被划入其势力范围。伊丽莎白二世深谙背后的博弈,她说,“如果我没去而赫鲁晓夫去了且大受欢迎,会让我看起来很蠢。”
好在这次访问以成功收尾。伊丽莎白二世的前往让加纳摇摆的心思稳固下来,留在西方阵营,也让时任英国首相麦克米伦有了向美国总统肯尼迪提要求的筹码:“我已经押上了女王,现在轮到你掏钱下赌注了。”一个月后,美国同意为当地一个大坝工程提供支持。
随着年岁渐长,伊丽莎白二世比许多首相都更富阅历和经验,无论经济萧条还是其他危机,几乎没有她未曾经历的事情。但她决不会依照个人喜好对政府决策施加影响。在脱欧公投之时,许多民众曾呼吁女王阻止英国脱离欧盟,但若真的就此表态,便会违背她的中立原则,这是不可接受的。
但对于英国政府所有的政治决策和动向,伊丽莎白二世了然于心。她每天都可以在公文箱中看到政府文件,这些信息对她毫无保留。
苏伊士运河危机发生之时也是如此,当时英国政府背着美国暗自采取行动,联手法国和以色列进驻苏伊士运河,以武力确保其控制权。这既让中东局势陷入危机,也激怒了美国,导致英镑在金融市场被大量抛售。
这一危机造成英国国际威望衰落,也在国内引发激烈对立。伊丽莎白二世在此事上的立场无从得知,但她提出过一个标志性问题:“你们确定这么做是明智的吗?”
这是她独有的方式,通过不断提问来劝导其他人再三考虑。她总是说,“这不涉及宪法,但我会一直表明我乐于了解更多信息。”
虽然伊丽莎白二世从不表露政治立场,也不干预政治决策,却时常需要为政府收拾残局。当脱欧公投结束后,英国与欧洲国家关系陷入尴尬。2017年,伊丽莎白二世邀请西班牙的菲利普国王进行国事访问,查尔斯夫妇和威廉夫妇则开启了欧洲之旅。这正是英国政府的策略,通过王室外交缓和脱欧造成的政治后果,维系英国在友邻们心中的形象。
一心脱欧的英国人恐怕忘了,1961年为了加入欧洲经济共同体付出过何种努力。当时的政府担心与欧共体打得火热会让英联邦成员不满,便让女王去笼络人心。这一年,伊丽莎白二世把三个月的时间花在了访问上。
在弥合内部分歧上,女王也成了政府的利器。2021年夏天,伊丽莎白二世前往苏格兰访问,此前的议会选举中,主张从英国独立的苏格兰民族党再度胜出。尽管没有明示,她无疑会在这趟旅程中强调苏格兰与英格兰间割不断的情分,意图以王室魅力安抚人心。
上述攻势在很多时候之所以能收获成效,只因她是伊丽莎白二世。她的个人魅力、绵长的任期、独有的经历、所承载的认同、为王室倾注的心血,年轻王室成员无人可比。
英国女王也许还会再有,但伊丽莎白二世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