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异地就医政策应以患者为本
2022/04/05 | 作者 周兼明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
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在试点中发现了哪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新华社记者不久前赴多地调研,并进行了报道。
从报道中我们可发现,由于各地异地就医结算的条条框框较多,且各不相同,不少病患想异地就医,仍遇到很多难以解决的麻烦——有的因手续过于复杂,不得不选择自费到异地治疗;有的提交异地就医申请后,需数天才能审核通过,等待中可能已错过最佳治疗时间;有的地方转诊证明难开;有的地方信息共享不畅,需患者提供多种身份证明材料;有的地方对异地就医宣传不够,使患者对如何备案、对选择急诊和门诊的差别不大了解,往往导致医药费无法报销……
还有些地方仍想限制患者异地就医,声称“本地就医为首选,异地看病会小病大看”,甚至推出“本地就医报销比例高,外地就医报销比例低”等政策,申请异地就诊需层层审批;跨省就医就更难、原本为推进分级诊疗而设计的“转诊转院证明”,实践中往往因医保基金的地方保护,而变成了无法转诊的“关卡”,让患者不得不放弃异地就医的念头。这些明里暗里的障碍,近乎是在和国家政策唱反调。
国务院和国家医保局一直把推进基本医保跨省异地就医费用直接结算,视为完善医保制度、解决民众突出关切的重要惠民举措,国家医保局甚至成立了专项工作组,对住院费用、门诊费用跨省就医结算“两手抓”。但从很多地方的实际情形看,该便民惠民的医保政策在落实的时候还是被打了折扣。
3月上旬,国家医保局官员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所有统筹地区、各类参保人员和主要外出人员。国家医保局医保事业管理中心负责人隆学文对媒体称,在门诊费用方面,2021年初新增15个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试点省份后,稳步扩大覆盖范围,去年底所有统筹地区可提供普通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覆盖了12.83万家定点医药机构。截至目前,门诊费用累计结算人次已经突破1000万。
这些数据看起来很亮眼,让读到报道的人以为异地就医难的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实际情形并非如此。就拿北京参保人员异地就医来说,只有四类人员可申请办理跨省异地就医的费用结算:一是退休异地安置的参保人员,这里要求在异地定居并迁入户籍;二是单位长期派驻外地工作的参保人员;三是在外省市长期居住或就读的参保人员;四是因病情需要转往外地就医的参保人员。看似面面俱到,但实际情形却并非如此。本刊一位同事,前些日子去深圳出差,因突发胃出血,需紧急就医。只因挂的是门诊而非急诊号,而她又不是以上四类人员,疫情期间也不被允许回京,导致在深圳住院期间花费的近万元住院费根本无法在北京医保报销。北京和深圳都还算目前异地就医水平走在前面的省市地区呢。一个个案就让我们发现,异地就医的规定仍有很多不合情理之处,普通市民很难享受到普惠的福利。
可见,要让民众实现在异地的便捷就医,国家和各地的医保机构仍有很多工作需要做。国家医保局虽多次要求简化备案材料、规范备案流程、优化备案渠道,还相继推出了个人承诺制、代亲属办理等服务,但到了具体操作层面,很多政策还是变了形。比如国家医保局鼓励参保地探索开展“免证明材料、免经办审核、即时开通、即时享受”的自助备案服务,实现异地就医线上备案“跨省通办”,目前看也只有 17个省份的90个统筹地区实现了这一服务。
有大量报道称,中国已建成全世界最大、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网,国家医保局也一直在提升跨省异地就医的政策,规划出了一个非常便捷的网络。但如果各地落地的政策不行,网络虽有了,但省份与省份之间仍有“阻隔墙”,那对患者来说,异地就医就仍是一个遥远而复杂的梦想。这其中,技术因素还是次要的,主要是服务与管理意识有问题,只要某些地方仍存有“本地钱应在本地花”的观念,就会在现实中阻碍异地就医发展的步伐。
各地医疗机构的官员应认识到,若非迫不得已,没有患者愿意到人生地不熟的异地就医。所以,在制定异地就医的政策时,不应设定过多的条条框框,需简化备案和申办手续,尽量给民众在异地他乡“能看病”“看好病”提供便利,这也是医保政策的初衷。
当然,还有一些问题的出现,是因各地医保报销政策、保障范围不同而导致的。特别是门诊慢特病费用异地结算,也被医保局官员称之为难啃的“硬骨头”。这类费用,在异地的老人使用得比较多,因其就医频次高、时效性强、报销比例较高,同时因各地对这些病的病种数量、认定标准、待遇标准等存在较大差异,统筹起来比较困难。但国家医保局也开始着手解决这一难题,进行了统一病种名称、病种编码和结算规则,推动区域试点走向全国试点。到去年底,国内所有省份均启动统筹地区试点,双向开通了高血压、糖尿病、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尿毒症透析、器官移植术后抗排异治疗5种门诊慢特病相关治疗费用跨省直接结算服务。
各地医保机构在制定异地就医政策时,只要有以人为本、以患者为本的意识,少一点地方保护主义,技术的实现与监管并不难。当下的网络和实时监控技术如此发达,只需打通全国的就诊系统和医保系统,进行全国联网,并建立基本统一的全国医保目录,异地就医结算就能变得畅通。
ABOUT / 相关报道